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马铃薯生产应急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马铃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严重.根据灾情调查分析,严重感染晚疫病是造成灾区大春马铃薯减产的主要原因.扩大种植秋、冬作是应急性恢复马铃薯生产的适宜措施.目前恢复生产遇到的突出困难一是种薯不足,二是晚疫病防治难度大.从晚疫病综合防治,秋作田间管理,增补冬作和种薯贮藏技术要点方面探讨了灾区恢复马铃薯生产应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重点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与A2交配型测定、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机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及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马铃薯晚疫病提出建议及展望,这些对今后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敏华  杨清  李丽  黄先群 《种子》2006,25(12):46-50
晚疫病是引起马铃薯产量损失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由于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马铃薯晚疫病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马铃薯生产中重点防治的病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育种发展概况并讨论了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措施。晚疫病作为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病害,一旦暴发成灾,将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结合布拖县实际情况,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重发原因,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晚疫病会对马铃薯的产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造成经济效益快速降低,而晚疫病早已成为了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之一,其还会对周围的其他作物产生影响。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有效避免马铃薯晚疫病,并提出详细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晚疫病作为马铃薯生产中的头号敌人,是所有引起粮食作物产量损失的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在我国因晚疫病而发生的产量损失每年平均亦达到10亿美元左右。因此,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马铃薯生产和育种中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目前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巨大,严重影响马铃薯生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环保、有效的途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促进马铃薯晚疫病的抗病育种研究,本文总结了不同育种方法在育种工作中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基因工程育种将来在晚疫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有助于马铃薯晚疫病抗性未来的晚疫病抗性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丁子香酚防治大田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最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选用适宜杀菌剂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与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以‘陇薯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甲霜·锰锌、克露、硫酸铜钙、抑快净、丁子香酚、银法利、百泰和广枯灵8种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大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丁子香酚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率高达79.67%;马铃薯库存期间,银法利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枯草芽孢子杆菌、多抗霉素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晚疫病是治愈清镇市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为筛选适宜马铃薯防治的生物药剂,引进枯草芽孢子杆菌、多抗霉素等生物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枯草芽孢子杆菌和10%多抗霉素两个两种生物药剂不仅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末次施药后10d防效达85.12%和76.83%。而且对马铃薯安全、无药害,对植株生长无抑制作用,马铃薯增产达19.99%和14.40%,有明显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引起的毁灭性的真菌病害。四川省是我国马铃薯重要产区之一,也是马铃薯晚疫病重灾区。通过综述近年来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特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特征、马铃薯抗病品种选育和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四川省应加快适应性马铃薯抗病品种筛选;同时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监测预警技术进行深入研发和有效推广运用,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为进一步明确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因子,通过克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分泌蛋白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本试验采用TA克隆法,提取来自云南马铃薯产区的致病疫霉菌XH05-5-4的总RNA,反转录cDNA,PCR扩增后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诱导表达。克隆获得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全长为1176 bp,包含1个最大的开放阅读框1077 bp,编码387个氨基酸。推测蛋白相对分子量41.671 kD,理论等电点4.88;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蛋白与预期蛋白相符合。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马铃薯叶片出现坏死,类似于晚疫病症状。利用TA克隆技术从致病疫霉菌XH05-5-4中克隆得到了1个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登录号:KP938956命名:C1A-PH-SCH1),通过同源性比对发现C1A-PH-SCH1为木瓜蛋白酶亚家族基因,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对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出现了类似于晚疫病症状的水渍坏死斑症状,推测C1A-PH-SCH1参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具危害性的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对395008.45×克新27号的60份杂交后代进行了晚疫病抗性评价,结果有39份表现抗病,21份表现感病。利用晚疫病抗性基因R8的分子标记对60份杂交后代进行了检测,其中有43份含有R8基因;对36份种质资源进行检测,其中有28份含有R8基因。本研究鉴定的抗性资源可为马铃薯抗病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在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过程中用药不及时和盲目过度施药,提升防治效率,达到精准防治的目的。本研究开展CARAH晚疫病监测预警模型、丹麦NEGFRY模型和常规施药防治方法相结合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通过调查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处理的药剂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评价CARAH晚疫病监测预警模型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CARAH监测预警模型病害预警情况与实际病害发生拟合度达93%。采用CARAH监测预警模型,可减少杀菌剂使用次数1~3次,产量降低损失48.47%,商品薯率提高12.63%,病薯率降低4.43%,经济效益增加10966元/hm2。因此,通过建立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CARAH监测预警模型,可用于指导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可以减少不必要杀菌剂喷施,达到精准治的效果,完成减药目标。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晚疫病则是当今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重点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RAPD、AFLP和SSR,以及国内外利用这些标记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抗药性、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以及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介绍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抗性基因及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QTL定位、体细胞杂种及回交后代的晚疫病抗性检测。这些对今后中国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在三都县运用QD-3340MV无线自动气象站收集马铃薯主要生育期内温度、湿度及降雨量数据,运用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进行分析,预测马铃薯费乌瑞它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的时间,并指导防控。结果表明,田间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与预测值相吻合;在最后1次病指调查时,对照观测圃病指高达95.56,而防控示范观测圃病指仅为16.11;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指导性强,可以在三都县马薯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Late blight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to potato production and genotype resistance is an effective disease control mesure. Ten late blight resistant potato genotypes (R-gene free) were assessed for yield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at early (90 days) and late harvest (120 days) at two locations in Kenya during two yea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in 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s (AUDPC) were detected among potato genotypes. Resistant genotypes free of R-genes had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yield at late than early harvest, perhaps due to increased tuber bulking period. The rank of genotypes for AUDPC, late blight resistance, and tuber yield varied across seasons and locations (environment). 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AMMI) analysis of tuber yield and late blight resistanc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P ≤ 0.05) effects of genotypes (G) and environments (E). The proportion of genotypic variance was larger than the environmental variance and the G × E interactions. For tuber yield, the G, E, and G × E interactions accounted for 42.9, 39.6 and 17.5%; and 53.4, 29.7, and 16.9% at early and late harvests, respectively. For AUDPC, G, E, and G × E accounted for 80.2, 5.0, and 14.8%; as well as 82.3, 4.6, and 13% for early and late harvests, respectively. The resistance of potato genotypes without R-genes varied. Selective deployment of resistant genotypes can improve potato tuber yield.  相似文献   

18.
依托贵州省六盘水市综合科研基地(六枝岩脚镇,海拔1100 m)建立的2015—2018年冬种马铃薯气候试验示范工程,结合2017—2018年在贵州纳雍县、织金县、凤冈县、玉屏县、铜仁市、雷山县、都匀市、普安县、清镇市和普定县马铃薯晚疫病监测实况,分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冬种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在4月份,即冬种马铃薯的现蕾开花期。在冬种马铃薯现蕾开花期,当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度≤18℃,且相对湿度>75%时,第4天及以后,若日平均温度>18℃、相对湿度>80%,马铃薯晚疫病始发。因此,建议以此作为冬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气象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3天之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种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用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405g/hm2、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125mL/hm2、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g/hm2、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600mL/hm2、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g/hm2防控马铃薯晚疫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特别是前4种药剂的增产幅度达到40%左右,但以52.5%噁酮.霜脲氰的净收益最高,72%霜脲.锰锌次之。因此,湖北省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防治要做好预测预警、抓住关键时期、选用经济有效药剂、合理轮换用药,以保证马铃薯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