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胚胎发育、仔鱼形态发育及饵料转变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29±0.5 ℃、静水微充气、盐度30的孵化条件下,经过18 h 30 min仔鱼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30.0 ℃和盐度33.0 ~35.0的室外水泥池进行初孵仔鱼的培育试验,仔鱼在孵化出膜后72h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的卵黄囊几乎完全消失,开始摄食原生动物;从5日龄开始,摄食行为明显,摄食原生动物和小轮虫; 8日龄仔鱼逐渐转向摄食桡足类,兼食少量的轮虫;13日龄后,仔鱼的饵料以桡足类成体为主,摄食量大;经过21天培育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2.
为了完善国内在四纹豆象胚胎发育方面的研究,为四纹豆象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给中国粮食部门的四纹豆象防治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通过显微镜观察描述了四纹豆象的胚胎发育过程,同时研究了温度对其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恒温和70%相对湿度条件下,四纹豆象胚胎发育经历了卵裂、胚盘胚带形成、胚层胚膜形成、胚体分节和附肢形成、胚胎背合与胚胎成熟时期等五个过程。卵的历期为118 h,其中0~11 h 为卵裂期,12~16 h 为胚盘胚带形成期,17~21 h 是胚层胚膜形成期,22~90 h 为胚体分节和附肢形成阶段,91~118 h 是胚胎背合与胚胎成熟阶段。在20~37℃的温度范围内,实验种群卵的孵化时间伴随着温度的提高而缩短。本研究为四纹豆象分类和系统发育提供依据,也为四纹豆象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贝加尔雅罗鱼的胚胎发育规律,提高苗种生产效率,本文对贝加尔雅罗鱼的受精卵形态、胚胎发育过程和破膜仔鱼形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贝加尔雅罗鱼胚胎发育经过受精卵、囊胚、原肠、尾芽、发眼等阶段;(2)贝加尔雅罗鱼发眼期的平均孵化积温为187.0℃·d,破膜期的平均孵化积温为246.4℃·d;(3)加强贝加尔雅罗鱼发眼期前的孵化管理是提高贝加尔雅罗鱼苗种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对鸭胚胎钙代谢的影响,分别测定了自然孵化(对照组)和换壳培养(试验组)至14d、16d、18d、20d、22d、24d、26d、28d鸭胚胎腿骨和血浆中的ALP活性和腿骨中ALP比活性。鸭胚胎腿骨和血浆中ALP活性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加迅速上升(P<0.01),同一日龄的ALP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腿骨中ALP比活性的变化与ALP活性相似,第22d以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骨组织和血浆中ALP活性以及腿骨组织中ALP比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鸭胚胎发育过程中钙的代谢情况;鸭胚胎体外培养缺钙现象主要发生在胚胎培养的后期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对鸭胚胎钙代谢的影响,分别测定了自然孵化(对照组)和换壳培养(试验组)至14d、16d、18d、20d、22d、24d、26d、28d鸭胚胎腿骨和血浆中的ALP活性和腿骨中ALP比活性。鸭胚胎腿骨和血浆中ALP活性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加迅速上升(P<0.01),同一日龄的ALP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腿骨中ALP比活性的变化与ALP活性相似,第22d以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骨组织和血浆中ALP活性以及腿骨组织中ALP比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鸭胚胎发育过程中钙的代谢情况;鸭胚胎体外培养缺钙现象主要发生在胚胎培养的后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安徽境内不同品系中华鳖种质资源的形态差异,以省内主养的4种中华鳖品系:乌鳖品系、日本品系、长江(安徽段)品系和黄河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形态差异;采用表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分析法研究体质量与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乌鳖和长江品系亲缘关系较近,日本和黄河品系亲缘关系较近,背部和腹部的形态差异是区分4个品系中华鳖的主要依据。建立了4个品系的典型判别函数,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为67.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背甲长和体高是影响乌鳖品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其多元回归方程为Y乌鳖=-824.466+23.628体高+2.305背甲长。背甲宽和头宽是影响日本品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其多元回归方程Y日本=-1501.849+10.911背甲宽+32.503头宽。腹甲长,头宽和背甲宽是影响长江品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其多元回归方程为Y长江=8.175腹甲长-13.882头宽+4.101背甲宽-544.065。背甲长,腹甲宽和腹甲长是影响黄河品系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泥鳅早期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泥鳅仔、稚鱼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对0~23日龄的泥鳅仔稚鱼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泥鳅仔稚鱼各发育分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9.5~22)℃下,泥鳅胚胎发育时间需要24~28 h。初孵仔鱼平均体长为3.04 mm,鱼体透明,全身无黑色素,口和消化管均未形成;初孵仔鱼至孵化后6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7~9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7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此时完全进入外源营养期;10~14日龄为弯曲期仔鱼;15~22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至23日龄,出现细小圆鳞,已与成鱼具有相似的外观和生活习性,此时进入稚鱼期。【结论】研究泥鳅早期形态发育将为泥鳅自然资源繁殖保护和养殖业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口虾蛄的繁殖特性及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了解,指导其人工繁育工作,采用常规生物学和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采自长江口附近海域的口虾蛄进行了繁殖特性和早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50 尾成熟口虾蛄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10480~39600 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838~2676 粒/cm,体重相对繁殖力(FW)在487~1250 粒/cm,性腺指数GSI 在6.08%~15.63%。相关分析显示:F、FL、FW 与其体长、体重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对口虾蛄幼体的早期发育研究发现,在(22.5±0.6)℃、盐度30‰~32‰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19 天孵化出膜,出膜后第4 天体内卵黄完全消失,从Z1 期假蚤状幼体开始,历时35~40 天变态为Ⅰ期仔虾蛄。试验结果表明:口虾蛄幼体在体内卵黄完全消失后需及时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北五味子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和变化规律,采用测量观察和生理试验的方法,对北五味子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北五味子种子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种子大小整体先增长后无显著性变化,含水量下降后无显著性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后升高,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种子发育后期,大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趋于稳定。结果表明,座果期第10~40天是北五味子形态发育重要时期,座果期第40~60天是北五味子种子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时期,对于北五味子种子采收,最早采收期为座果期的第60天,最佳采收期为座果期的第70~80天。  相似文献   

10.
<正>鹌鹑的孵化期一般为16~17天。野生状态下的鹌鹑,每产一窝蛋就停止产蛋,开始抱窝。人工饲养的鹌鹑已失去抱孵性能,鹌鹑蛋主要靠人工孵化繁殖,因此,.工孵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种蛋的利用率、初生雏的健康和以后的生产性能。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农村孵化场孵化鹌鹑的常用方法。一、鹌鹑人工孵化的重要条件1.温度温度对孵化率和健雏率起着决定性作用。胚胎发育初期需要较高且稳定的温度,发育后期需稍低的温度。整批入孵可采用"前高、中平、后低"的方法供温,温度保持在前期(1~6天)38℃,中期(7~14天)37.8℃,后期(15~17天)37.7℃;分批孵化时,采用"前平、后低"的原则,如每隔5天入孵一批,那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中华鳖淮河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研究利用25个微卫星DNA标记分别对淮河品系中华鳖(淮河鳖)、黄河品系中华鳖(黄河鳖)和日本品系中华鳖(日本鳖)3个品系的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淮河鳖、黄河鳖和日本鳖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08、5.44和6.2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696、2.733和3.221,淮河鳖期望杂合度(HE)为0.572高于黄河鳖(0.556),低于日本鳖(0.603),日本鳖遗传多样性最高,淮河鳖次之,黄河鳖最为贫乏。25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均较高,淮河鳖、黄河鳖、日本鳖平均PIC为0.513、0.498和0.558,淮河鳖和日本鳖均属高度多态(PIC>0.5),黄河鳖为中度多态(0.25<PIC<0.5)。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显示,淮河鳖与黄河鳖之间属于中度分化(0.05 <FST< 0.15),淮河鳖与日本鳖、黄河鳖与日本鳖之间均属于高度分化(0.15<FST<0.25)。淮河鳖与黄河鳖遗传距离较近,与日本鳖遗传距离较远。表明目前中华鳖淮河品系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叶片生理特性、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春玉米‘宜单629’为供试材料,监测不同灌水方式下玉米生育期内的叶面积指数(LAI)、生理特性指标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与均匀灌水均匀施氮(CICN)相比,交替灌水均匀施氮(AICN)和交替灌水交替施氮水氮协同供应(AIANS)显著提高玉米抽雄期及以后第7、14、21、28和35天的LAI和叶绿素含量及抽雄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玉米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P<0.05),但显著降低相应生育期叶片的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P<0.05)。可见,AICN和AIANS有利于提高玉米的LAI和抗氧化酶活性,改善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玉米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对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大田应用效果。本试验以养殖水质、累积死亡数量、养殖效益作为评价指标,观察了复方中草药内服(10 g/kg饲料,2次/天)配合微生物杀菌剂全池泼洒(3.75 kg/hm2,1次/10天)在养殖周期为130天时对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应用效果。与中华绒螯蟹的常规养殖方式相比,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养殖水质,而且能够使中华绒螯蟹的130天平均累积死亡数量降低91.3%,每公顷产量和每公顷产值分别增加40.9%和61.9%,明显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效益。本试验证实了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对中华绒螯蟹养殖具有显著的大田应用效果,为建立中华绒螯蟹的高效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苯嗪草酮施用后的水生生态安全性,研究苯嗪草酮对小浮萍和穗状狐尾藻的生长抑制影响及其毒性效应。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苯嗪草酮对小浮萍和穗状狐尾藻进行暴露处理,以叶状体数和鲜重,植株长度和鲜重为分析指标,分别在第7天和第14天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7天小浮萍ErC50和EyC50的叶状体数为0.519、0.322 mg/L,鲜重分别为0.518、0.328 mg/L;14天穗状狐尾藻ErC50和EyC50的植株长度为6.240、4.248 mg/L,鲜重分别为4.092、2.616 mg/L。苯嗪草酮对小浮萍和穗状狐尾藻具有一定的毒性,抑制其生长。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苯嗪草酮对两者的毒性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分类学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目前AMF还不能纯培养,只能通过与宿主植物共生的方式扩繁.为研究不同宿主植物对AMF的扩繁效应,本研究选择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黑麦草(Lolium perenn...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高纯度的皂荚皂苷,以乙醇提取皂荚果皮所得皂苷粗提液为原料,采用多种无机低分子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皂苷粗提液。通过对比不同种类和不同加量的絮凝剂对皂苷纯化及脱色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絮凝剂种类和加量;采用膜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皂苷产品纯度。结果表明:最佳絮凝工艺为双氰胺-双氰胺甲醛或双氰胺-双氰胺铵盐絮凝剂,加量为1.5%,搅拌速度为80 r/min。经过10000 Da、2000 Da及500 Da 3种分子量的卷式膜处理后,喷雾干燥所得皂荚皂苷产品脱色率达到60%,含量从43%提高到78%以上。该研究结果絮凝脱色及膜处理工艺可用于较高纯度皂荚皂苷产品的生产,为企业综合开发利用皂荚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台风移动路径及降水影响因素,运用fortran软件对NECP/NCAR数据和NOAA降水资料进行计算处理并用Grads软件出图,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输送分析台风“菲特”移动路径及降水成因。结果表明:“菲特”由生成到登陆过程都受到副高和西风带影响。期间,台风“丹娜丝”通过推进副高西进加快“菲特”登陆;“菲特”在移动过程中,10月1日02时—2日08时受强引导气流影响而加速,2日14时—4日14时因该引导气流减弱而移速减小,从4日20时始在副高西进增强引导气流作用下向西转向并加速。此次台风降水过程(6日—9日)中,浙北余姚地区和浙东南地区均存在降水高值区。从副高南缘洋面上延伸到江浙地区的1条完整水汽输送带持续为“菲特”提供水汽造成浙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开发利用烟草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YN2014042(YN42),对其在植物上的定殖和促生作用进行了研究。用自然转化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HAPII成功导入YN42细胞中,获得质粒稳定遗传和对烟草黑胫病菌、玉米穗腐病禾谷镰刀菌等13种病原真菌的拮抗能力与野生型YN42相同的GFP标记菌株YN42-GFP。用1.00×107 CFU/g的YN42-GFP分别浇灌烟草和玉米幼苗,在第50天时烟草根、茎和叶组织中仍回收到1.89×106 CFU/g、1.07×104 CFU/g和0.93×103 CFU/g的菌落;到第25天时玉米叶片中可回收到6.67×103 CFU/g的菌落;说明YN42在来源寄主和非来源寄主植物中都能稳定地定殖。将YN42添加到烟草育苗基质中制成微生物功能基质,与普通基质对比,1.00×107 CFU/g的菌株基质上的45天烟苗型高、地上部鲜重分别增长450.58%、756.52%;对玉米灌根30天处理,YN42处理的玉米苗型高和地上部鲜重分别增加19.37%和61.42%。研究结果表明YN42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能在烟草和玉米上稳定定殖,对烟草和玉米的促生作用显著,在农业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环境中汞的残留特征以及风险评估,在江苏无锡采集7个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样本共14份。利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C-ICP-MS)分析不同形态汞的残留水平,利用单因子法评估汞残留的风险。结果显示,水体中汞值范围为ND(未检出)~18.20 μg/L,主要以无机汞(Hg2+)为主,其他形式还包括甲基汞(MeHg)和乙基汞(EtHg);底泥环境中汞值范围为0.01~0.022 μg/g,其中无机汞含量减少,甲基汞含量增多。与NYT 5361—2016《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比较发现,水体汞含量有5个超标,超标率为71.43%;底泥环境中汞含量有1个超标,超标率为14.29%。进一步研究水体无机汞残留对中华绒鳌蟹的生态风险,表明风险商范围为0~0.05,远低于1。说明水体汞残留并没有对中华绒鳌蟹的安全生长产生影响。养殖水体重金属汞的检测对中华绒螯蟹的健康生长,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气象要素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灌浆速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气象要素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灌浆速度的影响,利用2018-2020年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西峰试验点玉米分期播种作物资料及气象资料,分析气象因素与玉米灌浆的关系.结果 表明:灌浆速度与灌浆天数变化呈二次曲线,开花始期后第24天开始到第46天是百粒重增长最快时间段,开花后第38天灌浆速度达到高峰;影响灌浆速度的主要气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