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明确引进糜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来自中国不同生态区的22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利用SPSS软件和SSR分子标记进行农艺性状相关性、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6.54%~45.43%,变异幅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穗粒重单株穗重单株草重亩产量茎粗主穗长主茎节数主茎长千粒重;主茎长与主穗长、单株穗重、主茎节数、茎粗、单株草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主茎长、主穗长、单株穗重、主茎节数、茎粗、单株草重、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均与亩产量无显著相关性。‘陇糜11’、‘宁糜13’、‘宁糜14’、‘固糜21’和‘赤糜2号’等5份品种的亩产量大于其余17份品种,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陇糜9号’、‘宁糜16’、‘宁糜17’、‘内糜5号’、‘榆糜2号’等5份品种的亩产量相对较低。(2)以阈值2.0将供试22份糜子材料分为5大类群。第一类亩产量最低包括‘宁糜16’‘、宁糜17’‘、榆糜2号’;第五类亩产量最高,包括上述‘陇糜11’等5份品种,其中‘陇糜11’和‘宁糜14’的亩产量分别为3 847.35kg/hm~2和3 786.75 kg/hm~2。(3)SSR分子标记检测到BM552等17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参试品种的相似性系数在0.67~0.99之间,在相似性系数为0.77处,将糜子品种分为6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包括‘陇糜5号’等15份品种,来源于西北春糜子区、呼和浩特和赤峰。第二类群包括‘陇糜11’、‘宁糜13’、‘宁糜9号’。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类群各有1个品种,依次分别为‘内糜6号’、‘陇糜10号’、‘宁糜16’、‘伊糜5号’。  相似文献   

2.
张晓艳  孙宇峰  曹焜  韩承伟  韩喜财  姜颖  赵越  王晓楠 《种子》2020,(1):136-139,141
为了更好的推广利用工业大麻新品种汉麻5号,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火麻1号为对照品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汉麻5号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特性。结果表明,汉麻5号的长势、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高于对照品种火麻1号;工艺成熟期汉麻5号叶片的衰老速度快于火麻1号,叶中的营养物质较好的转移到了茎中;苗期至工艺成熟期,汉麻5号的株高、茎粗、根长、植株干重、茎干重、根干重、根冠比及茎干重所占整株比例高于对照品种火麻1号,而节数和叶干重低于对照品种火麻1号;汉麻5号的原茎产量、干茎产量、干茎制成率、全麻率和纤维产量高于火麻1号,其中纤维产量比火麻1号高23.87%;汉麻5号具有良好的生长发育特性及纤维产量,为其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苏打盐碱胁迫下汉麻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引进汉麻品种‘格列西亚’(V1)‘、金刀15’(V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苏打盐碱胁迫下汉麻出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麻皮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苏打盐碱胁迫对出苗率影响不显著,但对汉麻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及麻皮产量影响较大,重度和中度苏打盐碱胁迫处理与对照之间达差异显著水平,其中麻皮产量与CK相比降低了12.43%~35.27%。从整体来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苏打盐碱胁迫对汉麻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苗期的抑制程度高于其他生育时期,V1耐苏打盐碱胁迫能力大于V2。  相似文献   

4.
玉米自交系株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90年代初我国自育和引进的39个骨干自交系株形和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效应的研究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自交系的穗位高、穗位高/株高比值明显降低,茎粗逐渐增加,株形更趋紧凑,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长度逐渐减少,改良效果显著.在产量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改良效果显著,单株粒重有所增加,但改良效果不明显,其它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5.
曹君迈  陈彦云  池玫  邓黎  覃祚洁  李强 《种子》2012,31(1):22-27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根条数、节长、节数和叶面积等生长指标,研究了品种和外植体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成熟期品种、3种不同外植体部位对马铃薯单株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株高、茎粗、节长和根冠比影响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说明不同品种和外植体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其余性状受品种和外植体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3个不同成熟期品种马铃薯的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茎粗、节长、节数、根冠比和根条数受品种影响显著(p<0.05),其余性状受品种影响不显著;3种不同外植体处理对马铃薯的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株高、茎粗、节数、叶面积和根冠比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余性状受3种外植体的影响不显著。其中,以一个节段转接最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用YC2(高杆)×YF1(矮杆)和YC1(高杆)×YF1(矮杆)组合衍生的2个F2代群体, 对蓖麻株高性状进行相关、回归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 株高与主穗位高、主茎节长和主茎茎粗之间显著正相关, 但与主茎节数不相关;主穗位高与主茎节数、主茎节长和主茎茎粗之间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主茎节长之间显著负相关。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在YC2×YF1的F2群体中检测到株高、主穗位高、主茎节数、主茎节长和主茎茎粗的5、4、6、3和2个QTL, 分别解释了45.9%、45.3%、66.1%、55.4%和12.6%的总变异。在YC1×YF1的F2群体中检测到3、4、5、1和2个上述5性状的QTL, 分别解释了26.0%、25.5%、35.4%、37.4%和7.6%的总变异。证明QTL间的“一因多效”和连锁是株高、主穗位高和主茎节长之间高度相关的遗传基础, 加性效应是株高、主穗位高和主茎节长的主要遗传组分, 互作效应是主茎节数和主茎茎粗的主要遗传组分。建议育种上将主穗位高和主茎节长作为株高早期选择和预测的间接指标,并将多节数和短节间作为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黔兴201是原贵州省种子公司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03年7月21日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玉2003005号。1特征特性杂交玉米新品种黔兴201属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24d,株高248cm,穗位高109cm。果穗筒形,穗长16~18cm,穗行数16~20行,茎粗2~3.3cm,单株有效穗1~1.2穗,穗粗4.9~5.4cm,秃尖1.4~2.4cm,行粒数25~45粒,千粒重278~303g,子粒出产率82.3%~86.6%。全株22叶,第一片叶鞘和花药紫色,雄穗分枝8~10个,雌穗花丝红色,叶片持绿性好。穗轴红色,子粒黄色,马齿型。株形半紧凑,活秆成熟。具有耐旱、……  相似文献   

8.
不同燕麦品种田间倒伏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红原高寒地区,分析了燕麦(Avena sativa L.)倒伏与品种、株高、单株干重、茎秆强度、茎粗、第一茎节间长、第一茎节间干重、穗位高及根系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7个燕麦品种均在孕穗期出现部分倒伏,花期倒伏率最大;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为林纳>青燕1号>青海444>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甜燕麦>青引3号莜麦;其中单株重、第一茎节间干重是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因子(P<0.01),株高和穗位高对燕麦倒伏影响次之(P<0.05)。研究认为在燕麦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适当放宽对株高的限制,重点选育单株干重大、基部第一茎节间干重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石刁柏性别表现与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石刁柏(AsparagusofficinalisL.)雌雄植株不同器官及不同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根部外,尽管鳞片、茎尖、拟叶等器官酶谱有明显差异,但雌雄株间差异有相同的趋势。雄株均比相应的雌株少一条酶带,雌雄植株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和茎尖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差异也有类似的规律。说明石刁柏性别差异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数目有关,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差异可以作为性别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1,(8)
研究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影响谷子单株穗粒重的主要因素,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为高产杂交谷子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推荐材料。以张杂谷3号(不育系A 2×冀张谷1号×SR 3522)分离构建的341个家系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s, RIL)群体为材料,对抽穗期、倒二叶长、倒二叶宽、株高、茎秆粗度、伸长节节数、成穂茎数、穗颈长度、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单株草重和千粒重等1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成穗茎数、穂重和穗粒重存在极显著差异,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分布频率近似正态分布,表现双向超亲分离。穗粒重与抽穗期、成穂茎数、单株草重和穂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长、茎秆粗度、伸长节节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的拟合度R~2=0.920,表明本研究调查的性状基本上涵盖了影响穗粒重的主要性状;通径分析表明,千粒重、穂重、成穂茎数、穂粗、穂长、抽穗期、倒二叶宽、倒二叶长、穂颈长度、伸长节节数、码粒数、茎秆粗度、穂码数和株高是影响单株穗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抽穗期、成穂茎数、穂长、穂粗、穂重和千粒重对穗粒重的正向直接作用较大,而倒二叶长、倒二叶宽、株高、茎秆粗度、伸长节节数、穂颈长度、穂码数和码粒数通过对单株穗粒重的负向间接作用较大。在欧式距离为25.0处可将RIL群体划分为六类,第Ⅰ类群包括269份材料,该类群中生育期较长,产量较低;第Ⅱ类群包括60份材料,该类群产量水平较低;第Ⅲ类群包括8份材料,该类群产量最低;第Ⅳ类群包括2份材料,该类群产量属中等水平;第Ⅴ类群包括1份材料,该类群产量属上等水平;第Ⅵ类群包括1份材料,该类群产量属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花生单粒精播适宜的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以‘花育22’为供试花生品种,设置3个氮肥水平(0 kg hm~(–2), N0; 60 kg hm~(–2), N1; 120 kg hm~(–2), N2), 3个种植密度(7.93万株hm~(–2), D1; 15.86万株hm~(–2),D2; 23.79万株hm~(–2), D3),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氮肥、密度及其互作对单粒精播花生根系形态、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氮肥对花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密度的影响显著。单株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系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1显著高于D2和D3, D2、D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系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D1显著低于D2和D3, D2、D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和密度互作对2019年收获期单位面积根长、根表面积的影响显著,与D1相比, N1处理下D3的增幅显著高于N0和N2处理。氮肥及氮肥与密度互作对植株性状的影响存在年度和时期间的差异,主茎叶片数、侧枝数和主茎第一节间粗随密度增加有降低趋势。氮肥对荚果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荚果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产量与根体积、根干重、主茎叶片数、主茎高及侧枝长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生单粒精播适宜的氮肥(N)水平为60 kg hm~(-2),种植密度为18.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与耐密性的影响,在高密度(75000、90000株/hm2)条件下,对14个不同基因型夏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以及耐密性系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密对14个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品种生育期没有影响,株高、穗位高、茎粗、节间长度、茎粗系数、地上部干物质等农艺性状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位高系数、经济系数差异不显著,其中,株高平均增高1.23 cm,穗位高平均增高1.92 cm,第3节节间长度减小0.42 cm,‘NK718’、‘农大372’的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增加,其余品种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减小,减少幅度4.72%~23.99%,经济系数增加4.71%。75000 株/hm2条件下的产量、穗部性状与90000株/hm2密度条件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90000株/hm2密度条件下产量增加2.39%、穗粒数减少5.68%、百粒重降低1.17%。14个夏玉米品种相比,‘泽玉8911’、‘新单61’及‘豫单9953’耐密性系数值较大,适宜密植。  相似文献   

13.
以自主选育的5个工业大麻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种(系)纤维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工业大麻品种(系)的单株纤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单株原茎重与单株纤维产量呈极显著相关,茎粗、单株干茎重、全麻率与单株纤维产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单株原茎重(0.962)>全麻率(0.943)>茎粗(0.917)>单株干茎重(0.912)>株高(0.808)>干茎制成率(0.725);单株纤维产量与单株原茎重、单株干茎重、全麻率、株高、干茎制成率的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纤维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单株原茎重,其次是全麻率,而株高、单株干茎重、干茎制成率其对单株纤维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单株原茎重和全麻率的间接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大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以 ‘通 0306’ 和 ‘蒙啤麦 1号’ 为材料,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 系统比较研究了 30%有机肥+70%化肥、 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 3种施肥制度对大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麦主要生育期, 单株根系、 茎干物质和地上部分干重均表现为 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 分蘖期至成熟期, 各处理间大麦单株根系和茎干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叶、 穗均表现为 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 60%有机肥和 30%有机肥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分蘖期到成熟期, 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为无肥>30%有机肥>60%有机肥, 穗干重比例为 30%有机肥>60%有机肥>无肥; 拔节期到成熟期, 茎的比例均以 60%有机肥处理最高; 叶干物质比例在成熟期为无肥>60%有机肥>30%有机肥。大麦主要生育期, 30%有机肥和 60%有机肥处理大麦叶片 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处理; 成熟期, 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大麦各生育期, 各处理大麦单株叶面积表现为 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各施肥处理大麦产量表现为 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 分别比无肥增产 717.45~721.15 kg/hm2和 756.45~782.05 kg/hm2。说明不同施肥制度大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 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 增加大麦产量。  相似文献   

15.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根系性状和根系活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单穗重的差异很大(两年分别相差493%和764%),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单穗重,2001年分别为0.99、1.56、2.00、2.54、3.16、4.08 g,2002年分别为0.82、1.38、1.80、2.38、3.04、4.29 g。大穗型品种每株不定根总长、每株根干重、每株根系总吸收面积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每穗根数、每穗根重、每穗根长、每穗根系总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性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显著影响单穗重的主要根系性状是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决定系数为0.620~0.639。随着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提高单穗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马铃薯的植物学性状、生理指标和显微指标等,探讨马铃薯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旱反应和抗旱生理机制。试验用‘青薯9号’和‘闽薯1号’2个品种,以T0 (CK)适宜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75%)为对照、其他土壤含水量分别为55%~60% (T1)、40%~45% (T2)、25%~30% (T3)和出苗后不再浇水(T4)等水分胁迫处理下,分析其植物学性状、生理指标和显微指标。试验结果:(1)水分胁迫对2个马铃薯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株高、茎粗、地上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叶面积、根的鲜重、根的干重和根长)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青薯9号’和‘闽薯1号’2个品种的上述性状指标均有降低趋势,其中‘青薯9号’的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的鲜重、干重和根长均大于‘闽薯1号’。(2)生理指标分析表明:在T2~T4水分胁迫下,马铃薯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含量与对照T0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3)显微结构分析表明:叶片的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均受到水分胁迫影响。该试验为马铃薯的抗旱栽培和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贵州春玉米茎秆抗倒伏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密植条件下春玉米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贵州春玉米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贵州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1171和新中玉801为材料,设置3.0、4.5、6.0、7.5、9.0和10.5万株hm-26个密度,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茎秆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空秆率、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增密后第3节长增幅最大,第3节单位茎长干重、穿刺强度和抗折力,第7节茎粗、干重和横截面积下降幅度最大;密度对茎秆横截面扁率影响不显著。品种之间比较,先玉1171节间长,第3、5节的节间干重和第3节穿刺强度显著高于新中玉801,第7节干重、节间粗、单位茎长干重、节间横截面积、横截面扁率和抗折力显著低于新中玉801。(2)倒伏率和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增密后先玉1171倒伏率显著高于新中玉801,空秆率显著低于新中玉801。(3)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先玉1171和新中玉801分别在9.3万株hm^-2和8.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增密后先玉1171比新中玉801增产10.28%,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更高。(4)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株高、穗位高与倒伏率显著正相关,节间粗和单位茎长干物质对玉米茎秆抗折力的正向影响显著。产量与茎秆性状密切相关,株高对产量的正向影响最大。可见,不同春玉米茎秆抗倒伏性能和籽粒产量对密度的响应有差异,新中玉801增密后茎秆节间短而粗,单位茎长干重较大,抗倒伏能力较强。而先玉1171由于在高密度下空秆率比新中玉801低,有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因此高密度下产量更高。综合考虑茎秆性状和产量,先玉1171和新中玉801在贵州适宜密度分别为9.0万株hm^-2和8.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曹君迈 《种子》2012,31(5):10-14
以大西洋、克新1号、青薯168脱毒基础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不同温度对马铃薯脱毒基础苗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和根条数影响,培养14d时,测定各性状指标.结果表明,3个不同成熟期基因型品种、3种不同培养温度处理对马铃薯单株平均根鲜重、叶片数、株高影响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其余性状受品种基因型和温度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不同基因型品种对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根条数农艺性状指标影响显著(p<0.05),其余性状指标未达显著影响;不同培养温度对马铃薯单株平均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茎粗、根长、根条数(p<0.05)农艺性状指标有显著性影响(p<0.01),其余性状指标未达显著影响;3个不同基因型品种所需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3±2)℃,此培养温度时,3个品种基因型的农艺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