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前,养鸡专业户的队伍日益壮大,散养户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育雏效果不理想,雏鸡的死亡率高。为了提高农村养鸡户的养殖效益,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农家养鸡育雏的特点,现针对农家饲养雏鸡死亡原因略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育雏期的鸡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消化能力弱,抗病能力低,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引起大批死亡。如何控制雏鸡死亡,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雏鸡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当前广大养鸡户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减少育雏阶段雏鸡的死亡率,促进养鸡效益的提高和养鸡业的发展,笔者对不同规模鸡场的雏鸡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农村养鸡,往往育雏很多,可是到成鸡时所剩无几。因此,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农村养鸡户的一大难题。1农家养鸡成活率低的原因1.1育雏期温度不合理农村养鸡户育雏很难把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1.2饲养密度不合适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再加之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一般农家饲养鸡只较为合适的密度是每平方米鸡舍面积的养鸡…  相似文献   

4.
提高雏鸡成活率必须采取完善的饲养管理措施。除了正确喂养以外,还必须掌握好温度、湿度、光照、密度以及防病等各个环节。从近几年我县养鸡专业户育雏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一点就是温度对雏鸡成活率的高低至关重要。不少农户由于至今还不完全了解这一点,因而育雏时温度忽高忽低,冷暖不均,甚至采用错误的加温方法,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某乡一养鸡户采用煤炉加温,在十多平方米的育雏室内启动三只,煤炉,因无出烟道,发生煤气中毒,致使800只鸡苗中有200多只当即死亡;另一养鸡户在箩筐内育雏100只,为保温在筐内放棉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养鸡专业户不断增加,但雏鸡死亡率较高,育雏效果不佳,使一部分农民的养鸡热情受到打击,为了提高农村养鸡户的经济效益,现针对农家饲养雏鸡死亡原因略作分析如下:一、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柳条或芦苇秸编制的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条件好些的在育雏舍内采用火炕保温,不能自动调温,因此很难掌握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分别对牡丹江市4个区的个体商品养鸡户雏鸡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先锋区17户、东风区8户、爱民区19户、阳明区11户、计55户养鸡8510只,其中死亡2999只,死亡率占育雏的35.24%,其中弱雏、伤热、挤压死及缺水等非病因死亡雏鸡1866只,占死亡总数的62.22%;因病死亡1133只,占死亡总数的37.78%;造成死亡原因都与种蛋质量,饲养管理好坏,及孵化技术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减少死亡,提高育雏成活率,是当前商品专业养鸡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氨气危害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尤其是育雏阶段,养鸡户往往偏重于对育雏舍的温度、湿度的要求,而忽视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对雏鸡的危害,特别是舍内温度达不到要求标准,造成雏鸡部分死亡的情况下,养鸡户为了尽快提高舍温,采取密闭窗门,减少空气流通的措施,这样就会使舍内的氨气浓度增高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提高雏鸡成活率,摸清雏鸡死亡的原因,本人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养殖户饲养雏鸡死亡原因。供读者参考。1育雏期温度养殖户育雏一般采取用纸箱或竹笼作为育雏的保温设备。在育雏期间要注意温度的调整,因为温度过高或或低都会给雏鸡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养鸡多采用散养的形式,鸡成活率普遍较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饲养管理方面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雏鸡出壳后,由于绒毛稀短,抗寒能力差,所以适宜的温度是保证雏鸡成活的首要条件.农家育雏多采用纸箱、滕条或芦苇秸编制的箩筐作为育雏保温设备,条件稍好的则将上述育雏设备放入被窝或火坑以保证温度,没有电热伞,不能自动调  相似文献   

10.
怎样提高育雏期鸡的成活率,是决定育雏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而提高雏鸡成活率必须清楚雏鸡死亡的原因,现就养殖户饲养雏鸡死亡原因分析如下:一、育雏期的温度不适宜养殖户育雏一般采用纸箱或竹笼作为育雏的保温设备,抓鸡多的养殖户大多都是火炕+煤炉保暖,室内温度难以控制,因此很难  相似文献   

11.
我市养鸡以农村散养为主,长期以来由于饲料质量差、营养水平低和饲养管理粗放,疾病不断增加,生长速度缓慢,以致出现“孵得多,成活少;养得多.育成少;发病多,出笼少;死亡多,效益少”的局面。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并推广了提高农村散养鸡育成率的四项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一、集中育雏根据调查分析,我市农村散养鸡死亡主要是0-30日龄的雏鸡,由于受保温、环境、饲料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人为的因素,发病后死亡多。因此,散养鸡在育雏室集中育雏20天,并着重抓好以下几条。1.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对雏鸡的体温调…  相似文献   

12.
1 温、湿度 养鸡户育雏时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育雏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育雏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因呼吸困难甚至死亡。雏鸡到达前,应预温鸡舍,并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  相似文献   

13.
冬季和早春育雏时,养鸡户常利用煤炉提高温度,如煤烟处理不好就易引起雏鸡窒息死亡。登州镇三里桥村某养鸡专业户在1987年2月25日购进肉用雏鸡2070只,因煤烟没有处理好,3月5—7日死亡145只,死亡率达0.87%。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和对陵川县养鸡户、养鸡场的调查,认为雏鸡死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孵化因素 1.孵化季节不当。一般春季是孵化、育雏的最佳时机(3~5月),此时育雏,雏鸡生长发育好,成活率高。夏季育雏(6~8月),则因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室内温湿度难以控制,使雏鸡发育不均匀,成活率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1月,某养鸡户引进雏鸡1100只,采用地面加垫草育雏。由于发生球虫病,而且治疗效果甚微,为及时控制病情,减少雏鸡的死亡,于36日龄时由地面平养转入三层全阶梯  相似文献   

16.
由于许多农户缺乏科学的育雏技术,雏鸡育成率普遍较低。部分养殖户甚至是育一批死亡一批,成活所剩无几,损失惨重。为此,笔者结合农村实际条件,采用切实可行的育雏措施.分别对喂养了200只、350只和600只的养鸡户进行了育雏示范。结果这3个养鸡户的育雏率分别达到了95%、92%、90%.是农村家庭养鸡育雏水平较高的示范户。笔者就具体的做法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发病情况 2004年9月16日,同心县丁家塘乡丁某等4个养鸡户从孵化户徐某处收入1日龄肉杂鸡2000只,在土炕或平网上育雏(上面铺旧报纸),育雏室温度35~36℃,相对湿度60%~68%,饲喂正大肉雏鸡喂料.19日开始,4户的雏鸡均出现零星死亡,当地兽医诊断后给予了青霉素饮水和多维电解质饮水,但用药效果不明显.21日死亡数量逐渐增加,继续用药后仍不能控制病情,23日前来我市兽医站进行诊断.经调查,4户共死亡雏鸡84只,死亡率4.2%,其中1户最多死亡33只,死亡率达8.25%(33/400).根据畜主提供的情况,同时对孵化场进行了追踪调查.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散养鸡多采用有啥喂啥的饲养方法,雏鸡生长缓慢,但不会造成死亡。笔者见某养鸡户,人为的原因,使雏鸡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不能采食到砂砾,造成全部死亡。实为罕见。报道如下。 一、发病和死亡情况 1993年4月3日,养鸡户×××购回杂交鸡25只。7月龄用鸡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14日龄前因雏鸡白痢死亡2只,其余23只生长发育良好。45日龄前圈养在水泥地板上,45—120日龄饲养在  相似文献   

19.
氨气是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有害气体,能强烈刺激鸡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当鸡舍内氨气含量在15PPm以上,也就是人进入鸡舍感觉氨气刺眼刺鼻时,就说明舍内氨气含量偏高。氨气危害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尤其是育雏阶段,养鸡户往往偏重于对育雏舍的温度、湿度的要求,而忽视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对雏鸡的危害。特别是舍内温度达不到要求标准,造成雏鸡部分死亡的情况下,养鸡户为了尽快提高舍温,采取密闭窗门,减少空气流通的措施,这样就会使舍内的氨气浓度增高而造成氨气中毒死亡,或因氨气刺激引起气管炎。1.症状鸡只精神萎顿、羽毛松乱、食欲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市兽医站门诊上近两年来的病例和对几个区县几十个大的养鸡户的调查,发现在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中,除饲料营养不全、温度不适宜、感染疫病外,还有以下四个方面因被忽视而造成雏鸡死亡率增高的问题。 1.脱水:出壳后的雏鸡,在相对湿度较低或缺乏足够饮水情况下都会发生脱水。脱水的雏鸡一般不想吃食,最后可因衰竭而死。缺水一般不会引起大批死亡,因而其所引起的损失极易为人们忽视。 造成脱水的原因,第一是雏鸡出壳后没有迅速运到专业户的育雏室,这是导致雏鸡缺水的最常见现象之一。一般孵出的幼雏,72小时后体重减轻15%,如滞留时间更长,体重可减轻30%。在炎热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