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作为一项带电检测技术,红外测温技术在电网检测和维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缺陷的预知、状态检修、排查故障、监控工作等方面有着很高的实用性。在变电运维工作中引进红外测温技术,能够精准地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和缺陷。1红外热成像仪原理光学系统中的成像物镜接收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并按原有的空间顺序反映在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经过电路的运算、处理、转换等,通过显示器呈现被测物体的红外热像图。  相似文献   

2.
神经网络技术在表面粗糙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体表面的粗糙度不同,则对光的反射与散射强度不同,因此利用光纤传感器检测反射光强和散射光强,建立表面粗糙度检测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以反射光强、散射光强、反射与散射光强之比、测量距离为输入信号,以Ra,Rx为输出信号,经网络训练后可正确检测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一种在水下通信以LED作为主要信息发射设备的水下可使用的可见光通信系统。该系统基于信号调制的技术进行光电转换,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使用性能比较高的商业级的光电二极管转化为电信号,来解决水下通信难且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光电式变换器是将光量转换为电量的一种变换器,它不仅可以测试光量的大小,还可对非电量进行测量,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电效应。如光电管,它一般由一个真空的玻璃泡和泡内的两个电极构成.一个为光电阴极,另一个为光电阳极,阴极上对光敏感的一面朝向玻璃泡的中心,当阴极受到适当光线照射时便发出光电子,此时如在光电管的阳极上挂正电位,则电于将被阳极吸引,而在管内产生电于流动。如果外电路是闭合的,这时外电路导通.如果光线被折断,电路断开.当外电路串有电阻时.则将在电阻上产生一定的电压降,从而实现了光电转换。正是利用光…  相似文献   

5.
准确检测农产品品质,可以为采后保存、分期销售、预测产品货架期以及产品分级提供可靠的依据.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基于多普勒效应测量从振动物体表面散射回来的光所产生的频移,具有灵敏度高、非接触性测量、不破坏物体振动等优点,可通过测量农产品的振动特性实现对农产品品质的无损检测.论述了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的进展、原理及其在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一种基于吸收光谱测量的土壤速效磷检测系统,主要由光学单元和信号采集单元组成。光学单元包括光源、入射和透射、光电转换器等。信号采集单元包括光源驱动电路,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液晶显示等。为了去除其他杂散光的影响,检测在暗盒中进行,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聚光后入射到检测样品上,经透射后,来自样品的投射光直接传送到光敏传感器上,最后到信号采集单元接收处理。与土壤速效磷常规检测相比,该检测系统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和低功耗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近红外土壤含水率传感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快速测量土壤含水率的近红外传感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传感器的光源,中心波长为1 940 nm的光为测量光,1 800 nm为参考光,土壤含水率对这2个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土壤表面,经反射后进入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至两级放大电路、模数转换器(A/D)、显示和存储设备,输出的反射光强与土壤含水率存在一定的关系。仪器性能试验表明:光源传感器到土壤表面的距离对采集信号的强度有一定影响,根据传感器的结构,可以选择一定的距离使反射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最好。两波长光的反射光强随着土壤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土壤含水率与相对吸收深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为0.863。  相似文献   

8.
刘启航  蒋月丽  周强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4):233-238,300
为了探索东亚飞蝗视觉响应LED光信号的视敏反应效应,以明确东亚飞蝗趋光的光敏响应因子和生物光诱参数,利用LED光照和Ava Spec光纤光谱仪系统,在室内进行了东亚飞蝗视觉响应表征的光谱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波谱光照装置,验证其波谱光照调控东亚飞蝗的趋光反应及响应程度。测定结果显示,东亚飞蝗复眼吸收365、400、520、610 nm波长光照射后,其视觉响应波谱表现为380、402、540、602 nm的微光特征,当波谱光照强度增加时,东亚飞蝗视觉微光反应随之增强,且呈现时变效应的调控特性。东亚飞蝗视觉光敏调控的时变强度以紫光最优、依次是橙光和绿光最差,而其调控容度以橙光最优、绿光次之和紫光最差,紫外光较快的光敏聚集速度、紫光较强的光敏聚集程度和橙光较好的趋光效果说明,趋光光敏活性、趋光程度和趋光效果分别与视觉激发强度和视觉光敏调控的时变强度以及视觉光敏调控容度呈正相关,且东亚飞蝗视觉反应强度的光敏时效性影响其趋光行为选择和视觉光敏活性。因此,依据紫外光较强的激发效果、橙光较好的光敏时效性和紫光较强的光敏调控强度的特性,进行趋光视敏性光照时间的刺激调控,可以增强东亚飞蝗的趋光效果。该研究结果为蝗虫光诱捕机械装备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针对抽水蓄能机组在运行过程中,过流金属表面往往存在结垢、腐蚀等难题,以无氟硅烷偶联剂为疏水改性剂,以环境友好的乙醇为溶剂,采用化学接枝法在304不锈钢基底上构筑疏水表面.重点考察预处理对304不锈钢基底微观形貌、粗糙度、水滴接触角等表面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304不锈钢基底粗糙度对疏水改性后水滴接触角的影响.304...  相似文献   

10.
以LL480QB型柴油机为实验研究对象,选定17种摩擦副零件,分类制定了光整加工工艺。重点分析了光整加工前后零件棱边,毛刺,表面的粗糙度、硬度、微观形状及应力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可以有效去除零件毛刺,棱边倒圆整齐,表面粗糙度值明显降低一个等级,表面显微硬度提高60HV以上,表面应力由拉应力转换为压应力。通过整机性能测试对比,摩擦副零件全面光整加工后的整机性能提高,按磨合指标要求,整机出厂磨合时间减少近50%,试车燃油消耗量减少30%左右,燃油消耗率减少3~4g/(kW·h),噪声降低1dB。综合表明,对摩擦副零件进行光整加工是改善发动机整机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光电式传感器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它也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为此,阐述了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选择和调试了光电三级管传感器;采用慧鱼模型构建了机械化育苗生产线模型,并对其系统的结构创新设计进行了探索;同时,基于软件LLWin3.0对模型编写了控制程序,实验并分析了机械化育苗系统的控制方法。在机械化育苗生产线模型中,利用光电传感器实现了基质装盘、基质压穴、播种、覆基质和浇水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2.
激光控制平地系统激光接收器设计与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光接收器是激光控制平地系统的关键部分.为了更有效地检测激光信号,扩大接收范围,增加接收距离,提高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设计了一种基于集成IC的新型激光接收器.其原理是以红色有机玻璃作为透光窗口,并采用干涉型滤光片来滤除背景光;以硅光电池作为光电探测器,将激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设计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和主放大器对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最后,脉冲整形和展宽电路实现脉冲信号到TTL数字信号的转换,以方便后续电路的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激光接收器在150m范围内可实现360°全方位稳定工作,垂直工作范围为28.4cm左右,将其用于平地作业时农田的平整误差小于2cm.  相似文献   

1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物体自身各部分红外热辐射的差异,把物体不可见的热辐射情况转换为可视热图的技术。为此,简单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从农业生产管理与决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产品检测与加工等3个方面入手,阐述了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使农业机器人能够通过"触摸"检测果蔬表面粗糙度特性,设计并制作了一种PVDF触觉传感器,通过触觉信号处理分析检测果蔬的表面粗糙度特性。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选择传感器模型的有效信息获取区域,将PVDF压电薄膜和电阻应变片以不同方向和位置随机排布在该区域。搭建触觉信息检测平台,通过多通道数据采集程序对3种不同粗糙度等级的样本进行数据采集与存储,提取样本特征,建立支持向量回归机算法模型,并通过基于径向基核函数的SVR算法对果蔬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试验结果与实际设定粗糙度等级一致,证明所设计触觉传感器能有效检测果蔬表面粗糙度特性。  相似文献   

15.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可用于农产品检测的新型无损检测技术。简介了红外热成像原理及该技术用于苹果表面缺陷检测的方法。实验装置以IR790为核心,将苹果表面温场转换为热图像显示,经计算机处理与分析,最终得到苹果缺陷信息。  相似文献   

16.
李凤初 《湖南农机》2013,(5):114-115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常常见到工件的被加工表面上出现一轮轮划痕,有的表面还有细尖的毛刺等现象,再细心看刀尖的前面0的切刃处,就会发现被粘结着一小块金属的物质,好似是在刀刃上长了瘤一样,这一小金属瘤子平时人们称之为"积屑瘤"或刀瘤,就是这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机械加工的精度和表面光粗糙度的要求。文章就这一现象论述了在切削塑性材料过程中常见的积屑瘤的产生,消失、防止措施,以及在加工时怎样保证加工表面粗糙度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凤初 《湖南农机》2013,(3):114-115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常常见到工件的被加工表面上出现一轮轮划痕,有的表面还有细尖的毛刺等现象,再细心看刀尖的前面0的切刃处,就会发现被粘结着一小块金属的物质,好似是在刀刃上长了瘤一样,这一小金属瘤子平时人们称之为"积屑瘤"或刀瘤,就是这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机械加工的精度和表面光粗糙度的要求。文章就这一现象论述了在切削塑性材料过程中常见的积屑瘤的产生,消失、防止措施,以及在加工时怎样保证加工表面粗糙度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机器视觉的采后荔枝表皮微损伤实时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采后荔枝的品质检测与分级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摄像机与荧光光谱仪进行了荔枝图像的光谱分析,荧光作为激发光进行荔枝果皮的发射光谱特性分析,确定了不同荧光照射荔枝果实表皮的视觉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然后设计了具有不同颜色光照转换控制功能的机器视觉系统,选定了红色、蓝色和绿色荧光灯,对正常和微损伤两种品质状态的荔枝果实荧光图像进行灰度直方图统计分析,确定了利用蓝色荧光作为照射光源以及HSV颜色空间的V分量进行微损伤荔枝果实图像识别的方法,利用探索性分析法对荔枝果实视觉检测试验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确定了正常与微损伤荔枝果实图像分割的灰度图阈值范围,结合优化的圆拟合算法,实现了荔枝果实视觉智能分级系统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对正常荔枝和表皮微损伤荔枝的识别正确率为92%,为荔枝产后智能化检测分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智能抓取搬运机器人能够高效、可靠地完成各种搬运任务,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精准的物体定位是机器人执行搬运任务的基础。本文研究了基于Kinect的机器人抓取系统,可实现物体的类别检测、物体定位及机器人抓取任务。抓取系统由3个子系统(物体检测系统、物体定位系统及机器人抓取系统)组成。首先利用Kinect采集的物体图像信息训练单次多盒检测(Single multi-box detection,SSD)模型,然后根据SSD模型对物体的类别进行检测,得到物体在图像中的边框,并获取边框中物体像素坐标和深度,接着通过Kinect相机手眼标定法将像素坐标和深度转换到机器人基坐标系中,实现物体的定位,最后通过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关节角,驱动机器人运动完成抓取搬运任务。对机器人进行了物体的定位和抓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定位误差较小,物体抓取搬运实验的平均成功率达到97%,满足物体的抓取搬运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超声驻波悬浮,课题组提出一种三维控制下超声波悬浮系统设计方案。首先,搭建4个9×9的超声波换能器平面阵列。其次,通过STM32单片机产生40 kHz的方波电信号,该电信号通过IRS2104半桥电路的驱动电路放大。放大后的电信号作用于超声波换能器,使之转换成对应40 kHz频率的超声波对射,产生驻波节点,实现泡沫小球的稳定悬浮和精准控制。最后,通过按键操作改变输入电压的大小与输入波形的相位,实现物体的上下、左右的三维移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超声驻波技术可实现微小物体的悬浮;同时为了提高悬浮能力和稳定性,可利用FPGA控制悬浮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