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沙县毛竹低产林改建笋竹两用丰产林培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毛竹低产林改建笋竹两用丰产林的成套培育技术.不同培育模式对毛竹林群体结构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不同.合理留笋养竹和调整竹龄结构是重要前提,深翻施肥是有力措施,通过5年实施能够达到笋竹两用丰产林指标。应用伐桩施肥和化学除草等新技术,笋竹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毛竹低产林采取全面劈草、全面锄草、全面深翻垦复及全面深翻垦复并施肥四种不同的改造措施,从而得出:全面深翻垦复并施肥对立竹密度、平均胸径、均匀度、整齐度等生长指标影响效果最好,其次是全面锄草。  相似文献   

3.
在受灾毛竹林中通过采取不同的抚育方式,研究其对毛竹林分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垦+施肥的处理对毛竹林分的恢复效果最好,全垦次之,全劈第三;采用全垦+施肥对毛竹新竹数量和胸径的提高与未采取措施的对照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能尽快恢复毛竹林分,达到较好的竹林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4.
对漳平市溪南镇金菊村的低产竹林进行材用丰产培育试验,结果表明:深翻和施肥均能提高毛竹林的质量,全翻并施毛竹专用肥3 000 kg/hm2处理的毛竹林立竹度和毛竹胸径增量最大,但与全翻并施毛竹专用肥2 250 kg/hm2处理之间的差异不大,而全翻并施毛竹专用肥2250kg/hm2处理经营单位投入产出比最大。因此,毛竹低产林最佳的综合改造措施是劈草留阔、全面深翻、补植并施毛竹专用肥2250kg/hm2。  相似文献   

5.
抚育施肥措施对毛竹林笋产量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毛竹林5个区组内分别采取劈杂(X2)、劈杂+施肥(X3)、劈杂+深翻+施肥(X4)和对照(X1)4种处理措施,翌年测定各处理小区春笋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在各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在各区组间差异不显著。4种处理措施中,X4、X3与X1、X2之间竹笋产量差异极显著,X4与X3之间差异显著、X1与X2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劈杂对竹笋产量影响有限,施肥和深翻均能显著促进竹笋增产。经济收益以X4为最大,每公顷可增加收益3475.5元,明显高于X3和X2,说明抚育施肥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魏阳琼 《吉林农业》2011,(10):163-164
以群落生态理论为指导,采取大团状间伐、小团状深翻等人工诱导的方法,进行竹木混交林结构调整,以形成较高效益的竹木复层群落。实验证明:人工诱导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1:5.5,提高了竹木混交林的质量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对低产毛竹林采取不同抚育经营措施,研究其改造低产毛竹林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深翻施肥能极显著增加低产毛竹林立竹株数、胸径生长量、竹林均匀度、整齐度等,林分结构也得以快速改善,达到笋竹两用林丰产结构指标;越是集约经营,改善毛竹林分结构越快越好。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沙地4种防护林类型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沿海沙地选取代表性的4种防护林类型(木麻黄纯林、绿竹纯林、竹木混交林、混交竹林),通过1 200 m~2标准地调查,对其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群落大致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竹木混交林和混交竹林,还有少量的层间藤本层植物,木麻黄是木麻黄纯林和竹木混交林群落的优势种,绿竹和大头典竹分别是绿竹纯林和混交竹林群落优势种.混交竹林群落科属构成最复杂,计20科38属41种,绿竹纯林17科28属36种,竹木混交竹林12科18属28种;木麻黄纯林林带群落科属构成最简单,计7科10属10种.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混交竹林>绿竹纯林>竹木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混交竹林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其余3种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表明在台风多发的沿海地区可以在海岸带前沿营造竹木混交林,在后方适当营造混交竹林;在沿海沙地引种竹种时可优先选择绿竹、大头典竹、麻竹、青竿竹和花孝顺竹.  相似文献   

9.
不同海拔毛竹林生长与均匀度整齐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不同海拔高的毛竹林生长,立竹的均匀度及整齐度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竹林生长,均匀度及整齐度具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立竹的均匀度,整齐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科学经营竹林度及整齐度具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立竹的均匀度,整齐度随海拔的升颃是逐渐减小,科学经营竹林采取劈草,松土,深翻等留笋养竹和合理采伐措施,特别是施肥,能有效改善竹林地下部分生长,从而有利于立竹合理利用光能和营养空间,不仅提高了竹林立竹的均匀度和整齐度,而且促进了竹林出笋量和产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郑林森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5):116-117,119
通过对新垦竹木混交的竹林进行结构调整和垦复后,注射增产剂、穴施毛竹专用肥、国产复合肥和对照等4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竹林施肥增产表现为毛竹专用肥>国产复合肥>毛竹增产剂,且前二者肥效较长。但施毛竹专用肥投资成本相对较大,而用毛竹增产剂投入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1.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对阳际峰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动物进行了3次定点采样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3 064头,隶属5门12纲45目242科300属。对常绿阔叶林(A)、针阔混交林(B)、竹阔混交林(C)、竹林(D)、人工针叶林(E)和天然针叶林(F)共6种典型生境的土壤动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动物优势种有蜱螨目Acaraina、双翅目Di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从土壤剖面图看,土壤动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即表层>上层>中层>下层。  相似文献   

12.
茶树、果树幼林中以五节芒为主的杂草防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森泰能有效地灭除茶树、果树林的多年生恶性杂草五节芒、苦竹、刚竹、芒萁骨等;以草甘膦为主剂,Goal、Oust为辅剂的草甘膦混剂也能灭除五节芒等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达到95%和92%以上。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减少用工56.1%~61%,同时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郑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06-5407,5409
[目的]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四方竹生产力的影响,从而为四方竹丰产栽培奠定技术支撑。[方法]分析了不同坡向、坡位、海拔及土层深度等立地因子对四方竹笋产量、地径及竹高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阴坡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半阴坡和阳坡,下坡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中坡和上坡,海拔400~600 m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海拔≤400 m及海拔≥800 m,土层深度40~60 cm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土层深度≥80 cm及土层深度≤40 cm。[结论]不同立地因子对四方竹产量、平均地径、平均竹高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绿竹笋用林林分结构与经济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绿竹笋用林优质高效培育为目标,林分结构因子组合处理为手段,研究表明:丛出笋数与立竹度呈抛物线形关系,与立竹胸径无相关;笋个体质量随丛立竹度增加而递减,立竹胸径则相反;丛竹笋经济产量与立竹度、立竹胸径符合四阶趋势面模型,与N/S比呈抛物线形;建立了丛立竹度7114~8694株/hm2,立竹胸径4~5cm,N/S比4.5~5.5,1~2龄立竹各占50%的丰产林分结构模式,模式增产效果显著,调控后第2年竹笋增产134.4%。提出了丛生竹散生状培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的毛竹扩鞭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扩鞭试验表明,采用土壤管理措施(锄草松土、深翻垦复、竹蔸施肥及其组合),可起到促进扩鞭成林的作用;锄草松土与深翻垦复(尤其是深翻垦复)使单鞭变短,鞭段数增加,萌动竹笋多,新竹株数多,退笋率高;竹蔸施肥能促进竹鞭的长度生长,有利于新鞭、新竹的扩展,降低退笋率,它们的组合措施则效果更佳。生长上可根据实际要求选择扩鞭促控措施,以生态培育的方法实现木森林最高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6.
福建酸竹低效林的改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建瓯市野生福建酸竹低效林实施松土、施肥等低效改造抚育措施,比较分析改造前后竹林立竹密度、地径、林龄结构及笋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2007年改造区竹林立竹密度增加5021株.km-2,平均地径提高0.3 cm,Ⅰ-Ⅲ度竹所占比例提高42%,产笋量增加433 kg.km-2,经济效益明显,低效改造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17.
毛竹林立地与结构的关系及其对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立地因子和结构因子中影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并解析主导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  方法  在浙江省10个县(市)选择少受人为干扰的毛竹林,设置52个样地,通过随机森林筛选出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构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主导因子对毛竹林生物量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  结果  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和竞争指数是林分结构因子中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土层厚度和海拔高度是立地因子中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中所预设的路径能够被接受,也能较好体现所采集的数据。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竞争指数和土层厚度的总影响为正,对毛竹林生物量有正影响。海拔的总影响为负,对毛竹林生物量有负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对毛竹林生物量的总影响最大,为0.739。立竹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土层厚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间接影响最大,达0.492。立地因子中,土层厚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总影响大于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和竞争指数对毛竹林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  结论  毛竹林的主要构件因子立竹度和林分平均胸径与毛竹林生物量的关系最为密切。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和竞争指数主要通过影响毛竹林的构件因子,间接影响毛竹林生物量。在毛竹林经营中,应当综合考虑立地因子、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立地潜力的基础上,调控毛竹林结构,提高毛竹林生产力。图3表3参40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经营毛竹纯林为对照(Ⅰ),以垦复(Ⅱ)、施用除草剂(Ⅲ)、劈草毛竹纯林(Ⅳ)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垦复、施用除草剂、劈草均增加了植被层碳储量;各林分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98、33.04、33.19、31.21 t/hm2,地上乔木层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23.68、25.01、26.34、25.21 t/hm2。(2)施用除草剂增加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垦复、劈草降低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3.15、98.13、131.90、112.59 t/hm2,土壤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86.17、65.09、98.71、80.39 t/hm2。(3)毛竹林植被碳素(CO2)年固定量分别为9.33、11.29、9.94、9.95 t/(hm2.a),相当于固定CO234.21、41.38、36.47、36.48 t/(hm2.a),地上乔木层碳固定量的增加是毛竹林植被碳素年固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土壤速效养分对不同抚育措施的响应以及季节变化,以期选择出可以有效改善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抚育措施,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与檀香Santalum album混交人工林抚育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以珍贵树种降香黄檀与檀香混交林下表层土壤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处理,即对照(CK)、铲草、施肥、铲草+施肥(铲+施),每处理4次重复,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和pH的变化,每季度测定1次。【结果】铲草施肥处理后土壤pH无显著变化,但增强了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减缓土壤pH的季节性波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受季节和抚育措施变化影响显著,各处理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在秋、冬季节出现峰值;铲草、施肥和铲+施处理的全年土壤铵态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16.87%、8.17%和20.25%;铲草和铲+施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12.69%和21.45%,施肥处理较CK减少1.81%;铲+施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CK分别增加50.63%和19.58%,铲草处理较CK减少2.53%;铲草、施肥和铲+施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增加117.18%、57.91%和142.54%。【结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铲草施肥抚育措施出现的响应不同,但铲草施肥各措施都促进了土壤中一种或多种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铲+施处理促进了林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全面增加,对于降香黄檀与檀香混交林来说铲+施处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抚育措施,对其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湖州市材用笋用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毛竹林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采样分析了湖州市材用、笋用毛竹林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材用竹林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明显高于笋用竹林,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材用竹林土壤体积质量较笋用竹林小,而土壤总孔隙度较笋用竹林大,其差异也均达极显著水平。2类竹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土壤酸度状况均无明显不同。表5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