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孙丰宝 《中国蔬菜》2011,1(15):46-47
烟台地区大棚韭菜种植一般一次播种连续收获
3 一4 a (年), 20 10 年全市种植面积已达2 200 hn飞, "
大棚多年生韭菜一般选用无休眠期或休眠期短的品
种, 如791 !韭星!韭宝F !!平韭6 号等"3 月下旬一4
月上旬播种, 6 月下旬定植, 根据品种休眠期不同,
10 月下旬一H 月下旬扣棚生产, 一直收获到翌年4
月上旬"一般播种当年可收割3 一4 茬, 自第二年开
始, 每年可以收割4 一6 茬, 平均每667 而大棚可产
韭菜6 00 一8 00 kg , 纯收入可达1.5 万一2 .0 万
元"4 月上旬收获最后一刀韭菜后撤棚进人露地管
理阶段, 直到秋季扣棚"这一阶段管理的最终目的不
是为了产品收获, 而是为了让韭菜健壮生长, 养好
根"根养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扣棚后韭菜的产量和品
质"同时,这一阶段又是韭蛆!斑潜蝇等虫害繁殖高
峰期以及锈病!疫病等病害发生严重期, 管理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扣棚后病虫害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2.
王尚堃 《中国蔬菜》2012,1(1):51-53
食用菌生产一般多采用结构简易的拱棚栽培,
但因其调温能力差,不易满足优质食用菌生产的需
要。而目前结构优化,保温、保湿性能好,抗风雪能力
强的蔬菜日光温室在夏秋季大多又闲置不用。如何
利用日光温室的优势进行菌菜立体多茬生产,达到
既提高菌菜产量,又能提高夏秋季温室利用率,是一
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2006 年以来,周口职业
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食用菌课题组、蔬菜课题组联
合在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扶沟、西华三点推广了日
光温室香菇、毛木耳、丝瓜和青蒜(蒜苗)立体种植模
式,成效显著,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该种植
模式推广面积已达400 hm2。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
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河北省是蔬菜生产销
售大省,2010 年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约124 万
hm 2,总产量约7 560 万t,销售辐射的范围遍及全国
27 个省市区,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0 多个国家
和地区。但是由于蔬菜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安全监
控体系,蔬菜农药残留过高,以致2005 年河北永年
的毒蒜事件震惊全国,同时也暴露出蔬菜生产质量
安全方面的信任危机。2010 年9 月河北省启动了蔬
菜产业示范县建设,10 月启动了环首都经济圈蔬菜
基地建设,在河北省向蔬菜强省迈进的同时,质量安
全控制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4.
桃蚜是十字花科和茄果类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能传播多种病毒病。由于该虫寄主植物广泛、发育历
期短、繁殖能力强,生产上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学农
药进行防治,已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为了解北
京地区该虫的抗药性水平,笔者采集门头沟、通州、
延庆、海淀、大兴、顺义6 个区县的桃蚜种群,针对毒
死蜱、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
高效氯氰菊酯等5 种常用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基因突变及酶活力检测,以期对桃蚜治理过程中合
理使用化学农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更豆生产是丽水市莲都区蔬菜的支柱产业" 由
于连年种植, 各种病害发生逐年加重,其中贰豆根腐
病成了虹豆上发病最重! 为害最大! 防治最难的病
害, 一般发病率为25 % 一40 % , 严重的达50 % 以
上, 造成虹豆减产达20 % 一60 % "为实现莲都更豆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 10 年, 笔者在莲都区碧湖镇
魏村虹豆连作田进行几种药剂混用防治可豆根腐病
的试验, 结果表明, 恶霉灵和咪鲜胺混用对更豆根腐
病的综合防治效果最好, 相对防效达83 .39 % "两年
来这一防治技术在莲都区碧湖镇! 高溪乡等地推广
应用112 hm , "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是甘肃主要的洋葱生产区,从2000 年
开始推广育苗移栽技术以来,洋葱种植规模稳步增
加,2007 年生产面积1.33 万hm 2,2011 年达2.55 万
hm 2。随着洋葱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重茬育苗现象
越来越严重,而且重茬年限不断延长,苗期猝倒病的
发生也日益严重。目前,河西走廊洋葱重茬育苗棚占
全部洋葱育苗棚的65% ,苗期损失率5% ~20% ,有
的甚至高达60% 。为了准确地诊断病害,笔者从
2008 年开始对猝倒病的发生特点、发病规律进行调
查,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个优良的大白菜品种不仅要具有高产、优质、
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等优点,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对低
温、高温、干旱、水涝、盐渍,土壤、水质和空气的污
染,以及农药、除草剂的残留等某种或几种逆境因子
的特殊抗性。抗逆性决定着品种的适应性、稳产性和
使用寿命。笔者根据几十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大白
菜常规育种中的抗逆性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驯
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大白菜品种类
型,生产上对不同类型品种有着不同的抗逆性要
求,在育种时应针对不同的育种目标制定相应的选
择方法。  相似文献   

8.
春季气温由低到高,适宜春大白菜生长的时间
较短,采用小拱棚栽培可适时早播,提早上市,提高
产值,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为解决生产上盲目早
播与盲目迟播的不良现象,笔者于2006~2010 年对
江西省峡江县早春大白菜小拱棚栽培技术进行了研
究与推广,提出一套“选用适宜春播栽培的晚抽薹的
早熟品种+ 0 cm 地温稳定达到7~8 ℃时播种+ 小
拱棚增温保护栽培”的早春大白菜栽培技术。该技术
量化了春大白菜早播的0 cm 地温指标、小拱棚增温
效果、品种选用标准等综合技术指标,便于农民学习
掌握与灵活应用。2006~2010 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
733 hm 2,平均每667 m 2 产量3 279.2 kg,产值2 231.6
元,纯收入1 778.9 元,比0 cm 地温12 ℃以上才播
种的常规小拱棚栽培每667 m 2 增产756.7 kg,增收
767.2 元,节约农药支出25 元,两项合计平均每667
m 2 增加经济效益792.2 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
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近十年内蒙古主产的6 800 份蔬菜样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状况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内蒙古产地蔬菜主要以绿叶菜类、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其产量占蔬菜产量的70%;随着2003 年以来蔬菜
检测数量的逐年增加,内蒙古产地蔬菜质量安全状态从快速下降期、规律波动期进入到了持续稳定阶段,
各种类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差异化明显。其中占主产蔬菜55% 的茄果类蔬菜、瓜类和豆类蔬菜农药残留
超标率多年变幅低于2%,平均超标率为1.1%、1.6% 和3.1%,属于质量稳定型蔬菜;占主产蔬菜30% 的
绿叶菜类和白菜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虽呈年度降低趋势,但多年徘徊在7%~10%,属风险主体型蔬菜;
根菜类和甘蓝类蔬菜(占主产蔬菜15%)农药残留超标时间不可预见,超标率在某些年份大于5%,变幅
超过15 个百分点,这部分蔬菜为随机风险型蔬菜。超标的农药相对集中并表现出超标概率风险的种类间
差异。70% 的农药间歇性超标,超标概率低于5%;20% 的传统农药经常超标,超标概率大于30%。有机
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整体呈年度降低趋势,而一些新型含氮类农药、高效拟除虫菊酯类
农药残留超标风险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0.
适合营养液水培的韭菜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合营养液水培的韭菜品种,采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型水培
系统进行水培试验,对791 宽叶雪韭、平韭4 号等7 个韭菜品种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营养品质、单株
干鲜质量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性状、产量性状上以791 宽叶雪韭和多抗富韭11 表现最佳,
营养品质上以791 宽叶雪韭表现相对较好,综合分析认为791 宽叶雪韭更适合于营养液水培。  相似文献   

11.
云南热区冬季温暖,较适合喜温蔬菜冬春季节
生产,年蔬菜生产面积逾20 万hm2。随着工厂化育苗
技术的迅速推广,目前云南热区育苗设施建设已形
成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蔬菜生产播种季节集中、周期
短,使得育苗设施长时间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
费。为了提高育苗设施利用率,增加育苗基地的效
益,笔者通过对山东及云南其他蔬菜产区育苗基地
的考察,结合云南热区气候条件,从2007 年开始经
过两年的试验,探索出一套适合云南热区(包括元
谋、保山、德宏、临沧、红河、西双版纳等)蔬菜育苗大
棚的高效利用模式:育苗-甜玉米-甜瓜/ 西瓜,并
于2009 年在元谋县农业综合科技园开始示范推广。
该模式一方面提高了育苗设施的利用率,增加了育
苗基地效益,另一方面延长了蔬菜的上市时间,丰富
了菜篮子,同时也为云南热区大力发展育苗基地提
供了技术依据。目前,该模式已在元谋6.67 hm2 的育
苗基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牡丹江市地处我国东北高寒地区,气候
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毒传播媒介少,具有
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条件。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
业结构的调整和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
大,马铃薯已经成为牡丹江市优势农产品。2008 年
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5 533 hm 2,2010 年增长到1.1
万hm 2,马铃薯平均市场价格也从2008 年的每千克
0.7 元,增长到1.04 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热
情和生产积极性。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一些技术
问题制约着马铃薯单产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
提出马铃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建议,着重推广马铃
薯复种栽培技术和大垄单行标准化栽培技术,以促
进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尚庆茂 《中国蔬菜》2011,1(11):39-42
幼苗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除受自身遗传特性
的影响外,还与环境因子、灌溉等其他育苗技术措施
密切相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特别是穴盘育苗
条件下,根系发育空间有限,基质缓冲能力小,根际环
境变化快,养分容易被冲淋,更增加了施肥的难度。此
外,育苗者还必须依靠养分供给控制幼苗的生长速
度。在蔬菜穴盘育苗生产中,即使是多年从事育苗工
作的技术工人,仍难以完全避免幼苗缺素症和中毒症
的发生。
本文主要介绍在蔬菜穴盘育苗过程中,施什么
肥、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以及如何施肥。  相似文献   

14.
番茄是甘肃省天水市主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在
0.3 万hm2 左右,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露地番茄晚疫
病为害日趋加重,年发病面积约0.18 万hm2,平均减
产15 %~20 %,发病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达40 %以
上,成为制约天水市番茄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严重
影响着当地菜农的收入。为此,笔者从2008 年开始在
全市范围内对番茄晚疫病的发生特点、流行规律进行
了系统调查分析,并探索出了一套安全高效、切实可
行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防治效果可达75 %左右,保产效果达20 %以上。  相似文献   

15.
秋季露地矮生菜豆套种芫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玉 《中国蔬菜》2011,1(15):45-46
铁岭县地处辽宁省北部, 现有露地蔬菜生产面
积8 700 hm , , 秋季芫要生产面积约为1 10 h耐, 其
中, 采用矮生菜豆套种技术的生产面积占芜姜总生
产面积的31 % 左右, 每667 耐芜姜平均单产(带地
下根茎)2 10 kg , 效益在2 00 元左右"通过套种矮
生菜豆, 每667 n!,增加菜豆产量1 060 kg 左右,增
加效益1 060 元, 平均每667 m , 增收53 % 此项技
术, 芫萎和矮生菜豆生长互不影响, 充分利用了有限
的土地资源, 解决了秋季露地单独生产芜萎或矮生
菜豆效益有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黑皮冬瓜是广西南宁、玉林、钦州、百色等地主要
的经济作物之一,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区外。由于连年
种植,导致黑皮冬瓜易发生疫病与枯萎病,品质和产
量均下降,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
研究所自1996 年起进行黑皮冬瓜嫁接研究并取得成
功,但没有大面积生产应用。随着黑皮冬瓜市场需求
加大,经济效益提高,2008 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黑皮
冬瓜嫁接栽培,至今推广面积已达85 hm2,主要集中
在南宁周边黑皮冬瓜种植老区。黑皮冬瓜一年种植两
茬,嫁接栽培以冬春种植为主,少部分为夏秋种植。近
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冬春黑皮冬瓜嫁接苗比实生苗
抗寒能力强,结果早,不仅能抗枯萎病,增产效果明
显,而且能保留黑皮冬瓜原有的品质和风味优势。  相似文献   

17.
罗平  黄显 《中国蔬菜》2011,1(19):52-53
甜玉米是普通玉米的一个变种,又称水果玉米,
主要加工成甜玉米罐头或以鲜果穗上市,炒菜、生食
均可,因种植甜玉米的经济效益较好,推广面积越来
越大。2007 年开始,笔者在广西忻城县北更乡试验
行株定向移栽种植技术,即将撒播后育成的甜玉米
幼苗,采用固定方向进行移栽,定植行东西走向,植
株叶片南北向展开,行间植株“品”字形交叉定植。
2009 年这一种植技术在广西金秀县头排镇试验示范
推广3.5 hm 2,比普通种植方法提高产量20% ~25% 。
以种植超甜玉米品种广甜3 号为例,平均每667 m 2
产鲜苞1 282 kg,高产田达1 300 kg,增产21.3% 。该
技术在甜玉米种植中出苗率高,增产显著,得到当地
农民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青岛地区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属温带季风气
候,春季3~5 月平均气温为10.5℃,春季大白菜生
产中进行简易的田间覆盖即可满足植株生长发育的
条件。近年来,随着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加,
市场对大白菜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由于春季气候
冷凉,选用品种适宜,大白菜一般较少发生病害。但
从2010 年春季起大白菜黑斑病开始零星发生,2011
年春季在胶州、平度和即墨等地普遍发生,据调查,
严重发病地块发病率可达37% ,病情指数达10.0 左
右。虽然病情指数不高,但大白菜黑斑病发生后影响
外观,降低品质,影响产品加工和出口,因此在生产
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龙牙楤木(辽东楤木、刺嫩芽),拉丁学名Aralia
elata(Miq.)Seem.,五加科楤木属落叶小乔木;短梗五
加(刺拐棒) 拉丁学名Acanthopanax sessiliforus
Seem.,五加科五加属落叶灌木;大叶芹(短果茴芹)拉
丁学名Spuriopiminella brachycarpa(Kom.)kitag.,伞形
科假茴芹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随着人们副食品消
费习惯的改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
高质量、无污染、新口味的新特蔬菜已成为一种时尚。
近年,龙牙楤木、短梗五加、大叶芹的需求量剧增,再
加上产区掠夺式的采挖,使天然资源面临枯竭。2006、
2007 年由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国
家林业局《龙牙楤木培育技术规程》和《刺五加培育技
术规程》等林业行业标准通过了审定,该标准对龙牙
楤木、短梗五加的林下造林和大田栽培进行了技术规
范。审定过程中发现这两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较
低,一直无法推广大面积露地栽培。解决这一难题的
有效途径则是将龙牙楤木、短梗五加和大叶芹三者进
行混作套种,推广大面积露地和保护地栽培,实现高
产高效益,并逐渐缓解资源压力。目前该项技术在辽
宁丹东凤城推广面积达1 hm2。  相似文献   

20.
黔东北的沿河县和平、思渠,思南县思塘、塘头
等乌江河谷地带及铜仁市马岩、漾头等锦江河谷地
带,海拔在500 m 以下,冬无严寒,冬春热量较好,
2008 年以来发展果叶兼用辣椒基地66.7 hm 2 以上,
利用水泥骨架、竹架简易大棚加地膜覆盖栽培,夏秋
覆盖遮阳网,生产早青椒、辣椒叶、晚青椒,不仅可以
提早、延后供应青椒上市,还可在青椒上市旺季、价
格较低时采收辣椒叶,显著提高了辣椒种植者的经
济效益,每667 m 2 产值达8 000~12 000 元。生产上
比传统的辣椒栽培多需遮阳网100 m ,约300 元,按
3 a(年)折旧计算,每667 m 2 生产成本只增加100
元,每667 m 2 产值却增加了2 000~4 000 元,净利
润增加了31.7% ~65.0% ,菜农纷纷效仿,现已成为
当地辣椒种植户增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消
费者对辣椒叶的消费需求。果叶兼用辣椒与传统的
辣椒栽培相比较,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