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楼(王寿)的《耕织图》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丝绸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一直苦于未得见其实物,只能在传为楼(王寿)所作的《耕织图诗》或是在后世的临摹和翻刻本中窥其一二。近日欣闻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现宋人《蚕织图》一卷乃是楼(王寿)《耕织图》中织图的摹本,又见《文物》上发表了全部照片,并拜读了林桂英和刘锋彤两位先生的大作“宋《蚕织图》卷初探”。(下称林文),深受启发,得益非浅。在此以前,探讨《耕织图》的专论,就本国来说,在大陆主要有蒋文光先生的“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下称蒋文),在台湾主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耕织图丰富多采,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和特征,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研究农业历史可贵的参考资料。据古籍著录,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其中又以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较为著名,但此图已佚。现将明清时期据楼(王寿)《耕织图》绘制、摹刻或按其艺术手法创作的几种耕织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宋人《蚕织图》长卷,绢本,线描,淡彩,长513厘米,高27.5厘米。据卷尾跋语和文献考证,此卷为南宋高宗初年翰林图画院的摹本。原本是南宋建炎初年临安於潜令楼(王寿)进献给宋高宗的。楼(王寿)所进的图卷是耕织两部分。耕图部分共绘二十一图,织图共绘二十四图,每图皆系五言八句诗一章。原图已不知去向,只在《宋史·艺文志》卷四有一笔记载:“楼(王寿)耕织图一卷”。现存的翰林图画院织图摹本题签为《宋人蚕织图》。描写的是南宋初年浙东一带蚕织户由“腊月浴蚕”开始到“织帛下机”为止,共二十四段,无题诗,但每段画面下有宋高宗吴皇后楷书题写的标题。有的标题下或旁注以小字,补充或阐释画面内容。卷后元初人郑子有跋语记载此摹本曾制版,可能是准备印发各州县的。  相似文献   

4.
(一) 中国历史上的《耕织图》,最早见于著录的,大约要算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楼璹的《耕织图》,宋本已不可得。但是,依据南宋以来的记载和仿刻本,可知楼璹的《耕织图》为二卷。楼璹之侄楼钥记载说:“伯父(指楼璹)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  相似文献   

5.
十一~十二世纪中国有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记载。注释:(1)温革《琐碎录》:“桑叶生黄衣而皱者曰金桑,非特蚕不食,而木亦将就槁矣。”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中国楼(王寿)绘《耕织图》并作诗,当时已有脚踏缫丝车。注释:(1)楼钥《攻媿集》:“伯父(楼(王寿))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其状。”  相似文献   

6.
方格蔟是引进日本回转蔟改进而成的一种先进蔟具,是蚕桑生产蔟具改良的方向,目前在合川区以单片框架式方格蔟应用为主。利用这种方格蔟具供蚕上蔟作茧,具有省力、清洁、上茧率高等优点,但对蔟室小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但近年来推广普及迟缓。为加快其推广普及率,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根据我工作多年的实践,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蔟室蔟具准备、上蔟方法、蔟中管理、采茧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7.
桑蚕纸板方格蔟,是蚕桑生产中的一种优良蔟具,因其结构好,孔格大小分布匀整,1蚕1孔,适合熟蚕的营茧位置和环境,蔟中管理方便,结出的茧洁白,色泽好,茧型大小匀称,茧层厚薄均匀,上车率、出丝率、解舒率较使用其它蔟具的高。故纸板方格蔟茧不论从外观看,还是从内在质量测定,都深受茧丝企业的厚爱,售价要比其它蔟具茧的价格偏高,近年来,方格蔟的应用在楚雄州得到大力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应用优良蔟具方格蔟上蔟,可以提高上茧率、出丝率及丝的品位,是蚕茧生产中提高茧质一个极为重要的措施.但使用方格蔟,应严格掌握几个关键,否则会出现蚕进孔率低,次下茧多,影响蚕农使用方格蔟的积极性.我镇自2001年春开始推广方格蔟以来,已有较多的蚕农开始应用,营茧成绩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向存芬 《北京农业》2011,(3):147-148
利用方格蔟供蚕上蔟作茧,具有省力、清洁、上蔟率高等优点。为加快其推广普及率,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蔟室蔟具准备、上蔟方法、蔟中管理、采茧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方格蔟供蚕上蔟作茧,具有省力、清洁、上蔟率高等优点,为加快其推广普及率,须把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簇室蔟具预备、上蔟方法、蔟中治理、采茧及注重事项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蚕桑形势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全国各个蚕区都在大力推广使用方格蔟,通过提高草茧质和价格实现蚕农的增收.  相似文献   

12.
田时铭 《新农村》2001,(7):18-18
塑料折蔟用无毒的聚乙烯制成,是替代草笼的新型蔟具。具有经久耐用,便于洗刷消毒与收贮保管的优点,且能提高蚕茧质量和采茧工效,是目前蔟具中较好的一种。缺点是吸湿性较差,使用中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发挥其优点。1.上蔟时间使用塑料折蔟时,蚕上山要适当偏迟,要等蚕熟透,即大部分蚕已全身透明,有一部分熟蚕已经排尿时为上蔟的最佳时机。2.上蔟密度一般每只塑料折蔟能上熟蚕550~600只,每张蚕种约需簇具45只左右。3.上蔟方法(1)捉蚕上蔟。先在蚕匾或其他物具上垫纸两层,再平行放置二根直径约3厘米的小  相似文献   

13.
蚕室蚕具是养蚕生产的车间,其构造和设备条件是否合理、到位,既影响蚕的正常成长和蚕茧的产、质量,又关系到劳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措施的贯彻.为改变农户蚕具不足和养蚕不增收的落后状况,我们在近十来年重点示范推广了省力化蚕台和方格蔟等技术,业已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方格蔟是用牛皮纸、板箱纸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用于熟蚕吐丝营茧的工具。它与其它蔟具比较有以下优点:一是上茧率高,下茧率少;二是茧衣毛少,茧层量高;三是解舒好,丝量多;四是蚕农增收,丝厂增效;五是利用率高,收藏方便。  相似文献   

15.
肖克之 《农业考古》2002,(1):304-307,324
植桑养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几近乎与文明的发展同步,不仅民间重视,皇家也以此为要事。古代即有皇帝亲耕为范的先农坛,又有皇后采桑喂蚕为范的先蚕坛,这足以说明先人对蚕桑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关于桑方面的文献出现很早,但多已亡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文献,是清代王仁辑佚的的汉代刘安所撰《蚕经》,虽然仅存只言片语,终是仅存早期的文献。成秩现存最早文献是宋代秦观所撰的《蚕书》。曾有南宋嘉定7年(1214)真州刻本。有人认为《蚕书》是秦观之子的作品,近人余嘉熙考证确认是秦观之作。宋代蚕桑之作……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手鉴《笔耕园》收录有60幅我国宋代至明代的绘画。其中传郭忠恕绘的《柳龙骨车》和传李嵩绘的《龙骨车图》描绘有我国传统的农具"牛转翻车"。前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柳阴云碓图》有密切关系,后者较写实地描绘了龙骨车(翻车)的构造,它们为研究我国农业史、技术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语助》作为我国汉语史上第一部虚词专著,虽数百年来为历代所翻刻、续补,但自清代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从作者年代及书名考证、释词特点研究和流传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部湾地区潜水采珠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代文献对此也多有记载。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系统总结前代文献的基础上,对潜水采珠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概括,并配有插图加以说明。《天工开物》自明代刊刻以来,翻刻传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流传甚广的陶本与初刻本涂本出入较大。本文以陶本《天工开物》所附《没水采珠船》图与涂本比较,探讨陶本《没水采珠船》图的合理性问题,证明陶本《没水采珠船》图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整体而言还是以不合理为主。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一直以来重视对我国农书的研究。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齐民要术》《耕织图》、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上,其中对《齐民要术》较为关注。日本的中国农书研究拥有稳定的研究团体,呈现出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重视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等特征。理清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状态,可以为我国学者开展农书研究提供他者视域的基础信息,也能为我国农村发展研究及乡村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跨文化思考及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百姓》2003,(11)
“湖西一座厝,银塘一部书”,一座厝指的是位于福建漳浦县湖西镇的宋代王族聚居地赵家堡,如今它已闻名遐迩。“银塘一部书”却鲜为人知。其实,早在明代,就有诗歌吟咏《银塘赵氏族谱》:“一派流香南宋后,千年聚族北溪涯;守旨分散虽三脉,谱牒修来是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