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寻求干酪乳杆菌6028发酵产酸的最佳条件。[方法]以干酪乳杆菌6028为试验菌种,经斜面培养基、筛选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培养后进行液体发酵,研究碳源、氮源、硫酸镁、磷酸氢二钾、乙酸钠、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干酪乳杆菌6028 L-乳酸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培养基中葡萄糖、氮源、无水乙酸钠、MgSO4.7H2O含量分别为14%、3.75%、0.5%、0.02%,发酵温度为34℃、发酵时间为96 h时,L-乳酸产量最高。在此条件下,L-乳酸的产量达到97.03 g/L。[结论]干酪乳杆菌6028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无水乙酸钠、MgSO4.7H2O、MnSO4.7H2O、碳酸钙分别为140、15、15、7.5、5、0.2、0.05、100 g/L、吐温-80 1 ml、pH值6.8。最佳发酵时间和温度分别为96 h、34℃。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与感官评定法筛选芦笋菜泥发酵香肠的最优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芦笋添加量10%、干酪乳杆菌和玫瑰色微球菌的比例1:1、接种量107 CFU/g、猪皮添加量4%、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11 h为最优工艺参数,发酵香肠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特色双菌双蛋白发酵乳的配方,研究麦苗粉添加量、抹茶粉添加量、明胶添加量、蔗糖添加量以及水豆比对双菌双蛋白发酵乳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进行发酵乳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38℃,发酵时间为4. 5 h,植物乳杆菌B1-6、瑞士乳杆菌MB2-1发酵剂接种量为5%的条件下,获得最佳配方,为麦苗粉添加量10. 8%、抹茶粉添加量4%、蔗糖添加量7%、水豆比11. 4∶1。  相似文献   

4.
采用响应面法对植物乳杆菌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底物添加量作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并依据回归分析确定了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子,同时以亚油酸转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了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植物乳杆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为30.21 h、发酵温度为36.23 ℃、接种量为1.99%、底物添加量为9.62%.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实际亚油酸转化率为20.46%.  相似文献   

5.
应用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混合菌种发酵豆乳.当添加葡萄糖、乳糖和蔗糖时可以促进豆乳发酵速度.增加产酸量。豆乳中葡萄糖浓度在0.4mol.L-1乳糖和蔗糖浓度在02molL-1时,豆乳发酵产酸明显;而且葡萄糖和乳糖的产酸量高于蔗糖。  相似文献   

6.
植物乳杆菌发酵甘薯泡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516-7517,7524
[目的]探讨用植物乳杆菌发酵甘薯泡菜的最佳工艺。[方法]以甘薯为原料,利用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对甘薯泡菜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研究,测定甘薯泡菜的理化指标,并采用评分检验法对其进行感官分析。[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低盐浓度(6%)比高盐浓度(8%)更有利于pH值的降低及乳酸含量的增加,因而更有利于甘薯泡菜发酵。3因素的正交试验表明,发酵温度对泡菜发酵产酸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盐浓度,接种量的影响最小;甘薯泡菜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是:接种量3%,发酵温度30℃,盐浓度为6%,发酵时间6d。[结论]以植物乳杆菌纯种发酵生产甘薯泡菜是可行的,产品色泽好、质地脆、口感佳,是营养丰富的泡菜新产品。  相似文献   

7.
乳酸菌固态发酵生产CLA功能性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固态发酵法生产功能性发酵豆粕,利用其催化葵花籽油中的亚油酸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发酵过程中温度,时间,pH,接种量和葵花籽油添加量对生产共轭亚油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37℃下,发酵时间96h,发酵pH6.0,接种量6%,葵花籽油添加量2%的条件下,CLA的总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龙须菜微生物发酵脱腥工艺,为龙须菜的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感官模糊综合评价,在筛选出生物脱腥微生物菌种组合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基料白砂糖及苹果酸添加量、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素工艺参数。通过HS-SPME-GC/MS等技术,分析发酵前后龙须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最优脱腥工艺:脱腥微生物菌种组合为1∶1的酿酒酵母JJ4和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RP38、接种量各5%;基料白砂糖添加量(m/m)为2.0%、苹果酸添加量(m/m)为0.2%,发酵时间68 h,发酵温度29℃。发酵脱腥后,具有脂肪味、腥臭味、鱼腥味的环辛醇、1-甲基环庚醇、辛醛、正壬醛、(E)-2-壬烯醛消失,具有泥土腥味中的3-辛酮含量明显降低,新增了具有芳香味的β-苯乙醇、水果香的己酸乙酯、酒香的辛酸乙酯、甜蜜香的乙酸苯乙酯、椰子香气的壬酸乙酯等。【结论】采用酿酒酵母JJ4和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RP38组合发酵龙须菜,削除了醇、醛等腥味物质,增加了β-苯乙醇及酯类等香味物质,对龙须菜有明显的脱腥赋香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适合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生长条件。[方法]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为出发菌株,研究该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最适生长温度为42℃,最适p H为6.5,最适发酵时间为72 h;代谢生成D-乳酸的适宜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7%、接种量10%、装液量125 m L/250 m L,在上述条件下发酵该菌种,D-乳酸产量达37.8 g/L。[结论]试验结果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产D-乳酸条件摸索及生产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酶解和发酵联用技术,研究了提高蛋壳中钙的生物利用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提高蛋壳中钙的转化率。试验在蛋壳酶解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酵,以发酵液中游离钙离子含量为考核指标确定混合菌种的接种量、发酵时间、葡萄糖添加量。结果表明:当接种量(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1∶1)8.7%,发酵时间19 h,葡萄糖添加量3.93%,发酵温度37℃,钙的转化率最高,每100 g蛋壳可获得4 921 mg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新疆伊犁牧民自制酸马奶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并对该菌产胞外多糖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更多的胞外多糖,为乳酸菌产胞外多糖的培养条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苯酚硫酸法筛选出产胞外多糖量高的乳酸菌,通过生理生化和糖发酵实验对产糖量高的乳酸菌进行鉴定;在培养条件的优化试验中,采用单次单因子法,探索初始pH值、培养时间、碳源及氮源等对乳酸菌产胞外多糖量的影响.[结论]鉴定出产胞外多糖量高的乳酸菌为干酪乳杆菌,并且确定干酪乳杆菌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合成条件为葡萄糖2;,蛋白胨1.5;,发酵时间28 h,初始pH值6.5,此条件下所合成胞外多糖量为121.6 mg/L.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两种猪肠道益生菌的同体发酵效果,以及复合微生态制剂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活菌数变化.对猪肠道益生菌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酸杆菌进行同体发酵,测定其活菌数,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益生菌与液体发酵的纳豆芽孢杆菌冻干菌粉混合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测定该制剂在4℃和室温保存状态下14 d内及半年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的变化.保存14...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纯种发酵的最佳条件。[方法]酵母菌Y22和乳酸菌L15按不同比例(1:1、2:1、3:1、4:1)进行发酵试验,筛选最佳的菌种配比。通过评价发酵效果和发酵时间确定最佳发酵温度。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籼米发酵的条件。[结果]乳酸茵含量过大,产品有酸味;酵母菌含量过大则会产生酒精味。当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比例为3:1时,发酵早米的风味最佳。低于25℃时随着温度的上升,发酵所需时间逐渐减少;超过25℃,米香味受到影响。乳酸菌与酵母菌的配比对产品的品质影响最大。接种量比品质的影响小。[结论]纯种发酵的最佳配方为L15:Y22=2.5: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5d,接种量2%。  相似文献   

14.
乳酸菌蛋白水解力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试验采用邻苯二甲醛法,对8种乳酸菌共计37株菌在适宜温度下发酵脱脂复原乳(NFS:11%)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嗜热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的蛋白水解力较高,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可达303.87mgL-1(147.85~466.59mgL-1)而乳球菌和干酪乳杆菌的蛋白水解力较低,一般为50mgL-1左右,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LB-1,3-1及瑞士乳杆菌LH的蛋白水解力最高,适宜于制作干酪。蛋白水解力随着发酵酸度及菌体生物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乳球菌及干酪乳杆菌的变化不大。另外,对保加利亚乳杆菌LB-1与嗜热链球菌ST-1发酵乳样的氨基酸分析表明,天冬门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等是嗜热链球菌生长需要的氨基酸,均可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分解乳蛋白提供。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糯玉米为原料,发酵制作粘豆包为基础,研究了糯玉米发酵过程中酸和乳杆菌数量的变化,并从中分离得到优势乳酸菌。通过显微镜检、菌落培养特征及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的观察对其进行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并对菌株的生长特性和产酸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核桃粕作为核桃油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通过对核桃粕的预处理、 菌种驯化、稳定性研究以及发酵工艺的优化,确定核桃粕乳酸菌发酵乳的最优制备工艺,并通过体外试验确定其抗 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核桃粕预处理适宜料液的体积比为1:10,打浆温度为80 c ,蔗糖酯添加量为0.3%;乳酸菌 经渐进驯化法驯化培养后,产酸量比驯化前提高了50%,活菌数比驯化前提高约17 倍;核桃乳在115 c 、15 min 的 杀菌条件下稳定性较高,为最适杀菌条件;相对于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卡拉胶,蔗糖酯对核桃乳具有很好的稳定作 用,其适宜添加量为0.3%;核桃乳发酵的最优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37 c ,发酵时间10 h,蔗糖添加量5%;制备 的核桃粕乳酸菌发酵乳对DPPH 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相当于质量浓度为(0.463 ± 0.015)、(6.32 ±0.17)和(0.212 ±0.015) mg/ mL 的抗坏血酸溶液。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法腌制渍菜过程中的菌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白菜2种不同的发酵方法-自然发酵法和人工控制条件法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菌相变化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人工控制条件法的优势。其结果表明;人工控制条件法较自然发酵法的菌相简单,乳酸菌较早成为优势菌,且持续时间较长,其产品色鲜,味酸,口感好,有渍菜特有的香气,克服了传统渍菜的不足,对推广微生态法腌制渍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豆红枣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黑豆红枣发酵饮料的研制,结果表明,以黑豆、红枣为主要原料,添加0.15%的稳定剂,0.20%的乳化剂制成黑豆红枣乳,接种乳酸菌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白砂糖用量12%,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 h,黑豆浆与枣浆的质量比3∶2。该工艺条件下所制产品色泽、风味俱佳,组织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