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4,28(5):547-553
对2000-2002年山东沿海6个疫区患病栉孔扇贝进行电镜观察,在消化腺、外套膜、肾和肠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并引起相直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具囊膜,直径为130~170nm,核衣壳直径为90~140nm。病毒分离纯化后.观察到的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的纤突。病毒在细胞质中的囊泡样结构内完成装配,其内未发现包涵体存在。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毒种对键康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注射组死r二率为?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灭活病毒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组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在形态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上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证明,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2.
庞凤姝 《畜禽业》2012,(5):12-13
<正>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病毒粒子的最外层是病毒囊膜,它是由宿主细胞衍生而来的脂质双层结构。囊膜表面有长约8~10nm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产》2012,(1):58-59
鲍病毒性死亡病,也称为鲍病毒病、鲍裂壳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南北鲍养殖的一种疾病.为我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一些鲍球形病毒(Abalone spherical viruses),其分类地位不详.包括四种球形病毒:第一种直径90nm~140nm,有二层囊膜(8nm~10nm)和光滑的表面,核衣壳直径70nm~100nm.在血细胞或者结缔组织的细胞质里复制;第二种直径100nm,有囊膜.核衣壳为六边形(或二十面体),在肝、肾和肠道的上皮细胞质里复制,通常在内质网里,是DNA病毒;第三种直径135nm~150nm纳米,有囊膜,表面有突起.二十面体的核衣壳直径为100nm~110nm.在受感染的肝、肾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和结缔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双层膜的空泡里装配;推测它们在细胞核里复制;第四种直径90nm~110nm,有光滑表面的囊膜,二十面体的核衣壳,在受感染的肝、肾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和结缔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双层膜的空泡里装配二十面体的核衣壳;推测它们在细胞核里复制.  相似文献   

4.
2000~2002年,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技术对AVND发生期间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光镜观察显示,除生殖腺、闭壳肌外,濒死栉孔扇贝的外套膜、鳃、肾、消化腺和肠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出现在上述各器官的结缔组织以及上皮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肿大、固缩、破裂,核染色质边缘化或空泡化,受感染细胞崩解、脱落,留下大片均质无结构的空白区域,形成凝固性坏死,结缔组织细胞质中有嗜碱性包涵体样颗粒存在。电镜观察显示,在病灶出现的组织细胞内,细胞核染色质异常凝集和边缘化、核膜周隙扩张或溶解。细胞器病理变化明显,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髓鞘样小体出现;线粒体肿大、嵴融解,整个细胞出现解体现象。病变的结缔组织细胞与间质细胞细胞质中有大量直径为130~170nm、具有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存在,负染电镜观察表明,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放射状纤突。病毒的发生基质在细胞质内,并被一膜性结构所包围。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繁殖分为3个阶段,即病毒发生期、病毒装配期和病毒释放期。病理学观察证明,病毒感染与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正>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Virus,NDV)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禽副粘病毒Ⅰ型(Avian ParamyxovirusⅠ,APMV-Ⅰ)。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100~250nm,有囊膜,呈现多形性,囊膜上有纤突,长约8nm,病毒囊膜上的纤突为2种糖蛋白,一种为HN蛋白(Hemagglutinin Neuraminidase),即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另一种为F蛋白(Fusion),也称融合蛋白。病毒粒子的内部为一核心,也就是病毒粒  相似文献   

6.
<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有囊膜,直径50~65nm,表面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心直径25~35nm。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单股RNA病毒。PRRSV在pH6.5~7.5环境稳定。PRRSV对热和pH值敏感  相似文献   

7.
大鲵虹彩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包涵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纯化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虹彩病毒粒子、感染病毒的EPC细胞以及确诊感染病毒的病鲵组织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大鲵虹彩病毒负染后电镜下显示球形结构,具囊膜,直径约150 nm;感染EPC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呈典型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由核衣壳和核心构成,核衣壳呈正六边形,对角直径为(150±5)nm(N=30),核衣壳厚度约5 nm,核心直径为(98±18)nm(N=27)。在病鲵病变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存在大量聚集或分散的病毒颗粒,其形态特征和感染EPC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的结果一致。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且呈斑块状分布,大小不等。综合大鲵虹彩病毒初步的形态发生和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认为病毒感染细胞后在不同的发生时期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毒包涵体。  相似文献   

8.
任吉祥 《畜禽业》2012,(11):78-79
<正>伪狂犬病又名狂痒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和其他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脑脊髓炎的症状,但是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有流产、死胎和呼吸症状;新生仔猪除有神经症状外还可侵害消化系统。1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完整粒子呈圆形,直径为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动物细胞培养上生长繁殖,当它适应鸡胚后容易连续继代。病毒常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病猪发病期间其鼻  相似文献   

9.
两种扇贝病害的ELI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LISA分析技术,对烟台海区不同时期的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体内感染的病毒粒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龄栉孔扇贝体内病毒粒子的含量在8月份最高,其P/N值和OD值分别为0.8305和2.23,与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一致。一龄海湾扇贝的OD值在8月份的检测中大于1,即表示海湾扇贝中可能存在栉孔扇贝病毒粒子。其他月份的检测结果均为完全阴性,即没有检测到栉孔扇贝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桂珍 《水产学报》2003,27(3):273-277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原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和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ganism,RO),对健康栉孔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病毒注射组死亡率为7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RO注射组死亡率仅为18.7%;灭活RO注射组死亡率为31%;灭活病毒注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而RO注射组与灭活RO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发病扇贝的外套膜、鳃、消化腺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病理学特征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中的病毒粒子特征完全一致。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证明,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us Necrobiotic Virus,AVNV)是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12.
暗纹东方鲀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凯  郑国兴 《水利渔业》2005,25(5):96-97
发病暗纹东方鲀以体表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症状,死亡率可达80%以上.显微镜检查体表、鳃丝及肠腔未见寄生虫.病鱼的肝脏和血液中未能分离到病菌.经电镜检查,在肝脏组织中发现大量球形或多角形病毒颗粒,核衣壳直径约85 nm,双层衣壳,病毒核心直径50~60 nm,无囊膜,未见包涵体.病毒颗粒常聚集成团,呈晶格状排列,聚集团外有包膜,有的病毒颗粒分散于细胞中.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大小与呼肠孤病毒相似.对该病的防治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用纯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i)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免疫兔子,以兔抗血清为一抗,荧光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二抗,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建立了栉孔扇贝AVN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分析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体内AVNV感染强度,并对感染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肾脏、肝胰腺中,AVNV阳性信号最强,呈现中度到重度感染,其AVNV感染率100%。鳃丝、性腺及闭壳肌中未检测到阳性信号。在海湾扇贝的肝胰腺及肾中AVN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AVNV感染扇贝的靶器官主要是肾脏、肝胰腺。对与栉孔扇贝同一海区养殖的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发病期间存活率较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运用ELISA分析技术,对湛江地区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墨西哥湾扇贝体内感染的病毒粒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华贵栉孔扇贝体内病毒粒子的含量在11月份最高,其P/N值和OD值分别为0.8558和2.51,相比华贵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提前10-20d。1龄墨西哥湾扇贝的OD值在10、11月份的检测中大于1,即表示墨西哥湾扇贝中可能存在华贵栉孔扇贝病毒粒子,其他月份的检测结果均为完全阴性,即没有检测到华贵栉孔扇贝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分别用暗视野显微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快速确诊日本对虾杆状核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淋巴中的病毒粒子大小约为0.5μm;胃表层上皮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核明显地呈白色均质小体,直径10~15μm,球形或椭圆形,坏死细胞被囊化为棕色小块(约20~50μm)。病虾血淋巴和胃经负染制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为400×150nm;核衣壳大小为390×85nm。  相似文献   

16.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之巨,且有上升的趋势。对虾病毒病在我国广大海区连续10余年的肆虐,至今还无良策可根治。自1997年以来由于球形病毒等造成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连年发生,其它如鲍、牡蛎、海带、紫菜等的病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栉孔扇贝养殖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支柱性产业。自1997年起,连续几年暴发的大规模死亡症,导致了该产业的巨大损失。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栉孔扇贝养殖课题组自2000年起分别从统计病学、病理学、病原学以及环境理化、生物因子等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一种RNA球形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症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18.
发病暗纹东方鱼屯以体表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症状,死亡率可达80%以上。显微镜检查体表、鳃丝及肠腔未见寄生虫。病鱼的肝脏和血液中未能分离到病菌。经电镜检查,在肝脏组织中发现大量球形或多角形病毒颗粒,核衣壳直径约85 nm,双层衣壳,病毒核心直径50~60 nm,无囊膜,未见包涵体。病毒颗粒常聚集成团,呈晶格状排列,聚集团外有包膜,有的病毒颗粒分散于细胞中。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大小与呼肠孤病毒相似。对该病的防治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二、斑点叉尾病毒病斑点叉尾病毒病病原是斑点叉尾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CCV),直径175~200纳米,被膜含162个衣壳粒,负染衣壳粒为95~105纳米。直径呈二十面体,双股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及子一代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20 0 0~ 2 0 0 3年在山东省长岛增殖站进行了以栉孔扇贝为母本与虾夷扇贝为父本 (正交 )、虾夷扇贝为母本与栉孔扇贝为父本 (反交 )、栉孔扇贝自交、虾夷扇贝自交的苗种培育 ,并在同一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水温 15~ 18℃条件下 ,正、反交均可正常受精 ,受精率在 90 %以上 ,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 ;成体的外部形态与母本基本相同 ,是偏向母本类型的异源二倍体 ;正交组在第 2年高水温季节栉孔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下 ,成活率达 95 % ,生长速度提高 2 3% ,反交组在苗种中间暂养和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比虾夷扇贝提高 16 % ,生长速度未见显著差别 ;正、反交子一代生殖腺发育正常 ,可排放精、卵。试验证明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子一代 ,外部形态虽与栉孔扇贝基本相同 ,但显著提高了栉孔扇贝的生产性能尤其是抗逆能力 ,远缘杂交育种是解决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杂交子一代已经具有生产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