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产地云南红豆杉紫杉醇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了不同产地云南红豆杉树皮和鲜叶中的紫杉醇含量。云南红豆杉树皮中紫杉醇平均含量为0.00811%,含量与树木雌雄无关。在某个生长阶段中,紫杉醇含量随树木生长年龄增大而增加,靠近滇中地区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较滇西地区的为高,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与鲜叶接近。  相似文献   

2.
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变异及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5个云南红豆杉群体中分别选取树龄与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植株各10个,按统一的取样标准采集树皮、小枝和针叶样品测定紫杉醇含量,分析其变异分布式样;同时对所有采样植株进行RAPD分析,开展RAPD标记与不同器官紫杉醇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云南红豆杉群体间树皮、小枝和针叶的紫杉醇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树皮、小枝和针叶紫杉醇含量在群体间的变异分别占其总变异的16.22%,33.90%和45.81%.通过RAPD标记与紫杉醇含量的关联分析,分别筛选出与云南红豆杉树皮、小枝和针叶紫杉醇含量相关联的位点11,13,59个,其贡献率依次为7.791%~11.509%,7.853%~24.457%,7.858%~26.729%;同时筛选出了可指示树皮、小枝和针叶低紫杉醇含量的特异标记.云南红豆杉的遗传改良应根据不同器官紫杉醇含量变异的分布特点结合叶用、枝用和皮用等培育目标采取不用的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云南红豆杉抗癌药用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云南红豆杉是我国生产紫杉醇药物的主要树种。依据多年来对云南红豆杉林木样品中的紫杉醇以及半合成原料巴卡亭(包括10-去乙酰巴卡亭Ⅲ和巴卡亭Ⅲ)含量的测定数据,并与其他红豆杉属树种进行比较,说明云南红豆杉是上述3种有效成分的高含量树种。在云南红豆杉天然林木中,树皮的紫杉醇含量为0 02%左右,最高为0 0304%。小枝叶中紫杉醇的平均含量为0 0102%,最高为0 0217%,巴卡亭的合计含量可达到0 0808%(树皮)和0 0845%(枝叶),均具有优良的工业利用价值。人工种植的云南红豆杉林木,其药物成分的含量并不显著减少。在人工林木根系中出现紫杉醇含量为0 0421%~0 0460%和巴卡亭含量为0 103%的高含样品,均已达到世界著名紫杉醇原料树种曼地亚(杂种)红豆杉和欧洲红豆杉中紫杉醇和巴卡亭的高含量水平。在样品间3种有效成分的差异很大,可达数倍至17倍。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1)树木遗传差异;(2)受生态环境影响;(3)样品调制、贮存及分析测定中的差异。从这3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有望提高云南红豆杉药用有效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云南红豆杉的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在进一步分析其生长特性与人工种植产业发展的关系后,阐明了人工栽培云南红豆杉的技术难题和受限制于土地资源的情况,分析了环境因子对云南红豆杉枝叶紫杉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认为,云南红豆杉生长缓慢,以树皮和木材作为提取紫杉醇的原料不具可持续性,人工栽培云南红豆杉药用原料林应以枝叶为主要收获物.  相似文献   

5.
《林业资源管理》2016,(5):98-102
随着红豆杉产业的发展,以及多种采收模式规模化和人工林树龄的增长,树皮作为云南红豆杉植株中紫杉醇含量最高的部位,在紫杉醇原料供应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参照我国林木径级的常规划分标准,以1cm为间距将云南红豆杉人工林的枝干粗度划分为5级。通过对昆明试验点采集的270份枝干样品和宜宾试验点采集的67份枝干样品的研究测定,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不同枝干的鲜重树皮率为12.88%~28.98%,干重树皮率为11.01%~26.36%,枝干平均含水量为53.89%,树皮平均含水量为60.74%;树皮率随枝干粗度的增加而降低,含水量随枝干粗度的增加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用11个回归曲线模型拟合分析了树皮率与枝干粗度的相关性,幂函数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依此计算出鲜重树皮率和干重树皮率随枝干粗度增加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
对引种到广东梅州的部分红豆杉属植物生长情况及其枝叶中紫杉醇累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及曼地亚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含量较高;东北红豆杉不能适应当地气候;中国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西藏红豆杉能正常生长、繁殖,无明显病虫害,可进行品种选育、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系统采集了10个龄级和12个地理种源的云南红豆杉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树皮、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其平均值分别为0.0048%、0.0040%和0.0151%,3年生枝和叶的紫杉醇含量相近,差异不显著。树皮的紫杉醇含量与年龄存在回归关系:Y=0.0316×e0.0067x;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与树龄不相关,但树龄小于72a时其含量随树龄增加而递增,树龄超过72a和114a后,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逐渐减少。12个云南红豆杉地理种源中,新平、宁蒗和泸水种源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最高,在0.0077%~0.0098%间;兰坪、宁蒗和新平种源3年生小枝紫杉醇的含量最高,在0.0059%~0.0076%间;景东、木里和宁蒗种源树皮的含量最高,在0.0243%~0.0331%间。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因子”、“营养因子”和“光照因子”对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紫杉醇是十分畅销的抗癌药物,采用红豆杉进行生物提取是生产紫杉醇的唯一商业途径。鉴于不同品种的红豆杉不同部位中紫杉醇含量差异明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确定选择枝叶中紫杉醇含量较高的云南红豆杉作为品种引进的方向。云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滇西的9个县市。这9个县的资源量分别占该云南红豆杉野外分布面积的77%,蓄积量的82%及株数的83%。9个产地中,腾冲居群的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最高,达0.025 8%,较丽江(纳西)居群的云南红豆杉高出了近20%,且腾冲的气候特征与引种目的地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最为接近,因而选择腾冲地区作为云南红豆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重点,有利于高紫杉醇红豆杉品种的选育和在明溪县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娜  周志强  王洋 《林业科技》2009,34(3):62-64
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条件下对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室温下,80%甲醇超声波辅助提取30min为样品最佳提取条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东北红豆杉不同部位中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含量进行测定,其含量排序为:树皮〉当年生枝〉当年生叶〉假种皮,与树皮相比,虽然当年生枝叶中紫杉醇的含量低,但作为可更新资源,具有替代树皮成为提取紫杉醇原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简介云南红豆杉生物、生态特性彭子然红豆杉是当前开发、发展的热门树种之一,红豆杉所含的紫杉醇是当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治癌药物。红豆杉属植物在我省有4种,其中云南红豆杉为我省特产,并且其紫杉醇成分在同属各树种中含量最高。因此,我省种植发展云南红豆杉具有独...  相似文献   

11.
中国红豆杉中主要紫杉烷类物质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中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紫杉醇及两种重要前体巴卡亭III(B III)和10-脱乙酰巴卡亭III(10-DAB)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的含量在同一棵树中的分布依主干皮、根皮、侧枝树皮、种子、须根、嫩枝、叶的次序递减,并发现侧枝茎中紫杉醇在横截面方向呈梯度分布,且紫杉醇含量最高部位是在次生木质层.10-DAB和B III在叶中含量最高,在须根中含量最低,叶子中10-DAB的含量达0.02%~0.03%,高于B III的含量.在2~3 a生的小树枝、叶中未检测到紫杉烷类物质,提示其合成可能与植株发育有关.紫杉醇在30 a 树龄的当年生嫩叶中春季高于秋季,而10-DAB在当年生和多年生的叶中积累都较多,且秋季比春季含量高.  相似文献   

12.
就紫杉醇抗癌药的市场需求与原料供给,云南红豆杉药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的进展、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此为基础对云南红豆杉药用人工原料林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产业规划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玉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不同林龄(15、30和45 a)云南松为对象,通过1 a的定位观测,对不同林龄云南松的养分回流及利用效率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深入揭示云南松养分自我保持机制及云南松林地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云南松针叶中养分元素含量夏秋季相对较高,而冬季相对较低,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而...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耐火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森林防火期内,用自行设计的耐火试验装置对云南松和华山松的带叶小枝进行耐火性试验,并实时电脑采集针叶的受热温度,试验结束,立刻取出样品,冷却后用4%红四氮唑溶液染色判别针叶的死活,试验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的耐火性强于华山松针叶,并且枝径越大的针叶耐火性越强.  相似文献   

15.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研究了云南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的种间竞争,比较了2种松小蠹在其寄主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2种松小蠹在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的存在差异,并随着月份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横坑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细的松梢,而云南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粗大的松梢.2种松小蠹的其它蛀梢习性(危害梢的年龄、攻击部位、蛀道长度等)文中也进行了比较.结论,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树梢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条件下,对繁殖期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展开了研究。在养虫笼中放入来源同株云南松的2根木段,同时放入2种小蠹,分别放入1种小蠹,观察小蠹对其繁殖材料云南松木段的选择。试验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喜在树皮厚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下部,而云南切梢小蠹喜在树皮薄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上部。从产卵到新成虫羽化,云南切梢小蠹的历期明显短于横坑切梢小蠹,分别为86~89 d和120~125 d。结论:在中国云南,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后者更具次期性害虫特点。  相似文献   

17.
Bark beetles Tomicus yunnanensis and T. minor are two important pests of Pinus yunnanensis and can cause massive death of pine tree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several traits related to photosynthesis in P.yunnanensi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ntibiotic defense responses after joint attack by the two bark beetles at the shoot and the trunk stages. When shoots were attacked by the beetles, the abundance of chlorophylls, carotenoids, and the rates of net photosynthesis(Pn) and transpiration(E) decreased in needles, while the level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malondialdehyde remained unchanged in both needles and phloem. The activity of peroxidases also remained unchanged in needles, but increased in phloem.The activity of catalases increased in both needles and phloem. When trunks were attacked by the bark beetles,chlorophyll abundance, Pn, E, and antioxidative enzyme activities all declined, and the declines were more pronounced than in the attacked shoots. A decrease in protein concentrations was also observed in needles and phloem from the attacked pines. Attack on shoots by the bark beetles suppressed host defense and provide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larv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long-term decline of pine growth potentia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ttacks on trunks by beetles caused more severe damage to host trees than attacks on shoots.  相似文献   

18.
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a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毒素处理后,云南松和华山松体内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都明显地下降,表明该毒素可以通过抑制寄主体内与抗性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削弱寄主的抗性,从而有利于菌在寄主体内侵染生长。云南松的酶活性下降的程度较大,而华山松的酶活性较高,毒素处理后活性受抑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这表明华山松对云南半帚孢的抗御能力较云南松的强,这也是云南境内云南松受害严重而华山松受害轻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