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永宁 《海洋渔业》1991,13(2):67-68,72
<正> 刺参 Stichopus japouicus 是一种珍贵的养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饵料简便、生长迅速、营养价值高的优点。1989年荣成市海珍品育苗厂进行了较大水体的刺参人工育苗,从6月中旬催产、孵化、培育,到8月初在15个大池(10米×10米×1.6米)共获3~5毫米稚参4055.8万头;其中21号池647.7万头。经饲养至10月底,平均每方水收获1.5厘米以上2350头,最大个体8厘米长。通过多年刺参育苗的生产实践,总结如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2.
2017年5月,从山东东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获得49株乳酸菌。以刺参“腐皮综合征”的2株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指示菌进行拮抗作用实验,获得1株具有显著抑菌活性的乳酸菌CLY-5,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分析、生长特性及其对刺参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CLY-5对灿烂弧菌和假交替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菌株的胞内产物与胞外产物均具有抑菌效果,抑菌圈分别为20 、23 mm和27 、38 mm,胞外产物的拮抗作用优于胞内产物。利用该菌对刺参进行高浓度浸浴测试其安全性,浓度为1×109、1×108和1×107 CFU/ml,实验期间刺参状态良好,无死亡现象。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CLY-5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R117813.1)的相似性为100%,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菌株CLY-5在30℃~44℃、pH 6~8范围内生长较快,20 h进入对数生长期,28~32 h达到生长高峰。筛选的植物乳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且其生长特性适应刺参池塘的养殖环境,为刺参疾病的生态防控及乳酸菌资源的开发提供应用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3~2005年冬、春季,山东省和辽宁省众多养殖区域的保苗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常高达90%以上.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本研究对症状较为典型的3家海参保苗期的发病幼参进行了详细的病原学分析,从所有病参的病灶组织分离得到了1种占有绝对优势的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证明它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保苗期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是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同时也对3家养殖场刺参保苗养殖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源中细菌含量不高,为(0.8×102)~(1.2×102)cells/mL,其特征与病灶处优势菌不同;而饵料中细菌含量最高可达3.2×106 cells/mL.饵料、池水和池底污物的优势菌与病灶处优势菌基本一致,说明饵料可能是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腐皮综合征"导致保苗期刺参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及其致病原,对刺参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了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促熟期间,向刺参体内注射血清素对刺参繁育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设置20、50、100和200 μg/g亲参体重的4种血清素注射剂量,每种剂量又按每5、10、15和20 d注射1次。以注射生理盐水的刺参为对照组,不做处理的刺参作为空白组。实验结束时,对亲参进行阴干流水升温刺激,诱导亲参排放精卵,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所有注射血清素的实验组雌参排放率均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和未处理的空白组,其中,按50 μg/g亲参体重的剂量每10 d注射1次,雌参排放率和平均产卵量最高,分别为(33.3±1.9)%和(637.0±111.1)万粒/头亲参,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测定该组和空白组的子代质量指标,该组的卵子卵径、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9日龄幼体体长和幼体附着变态率分别为(165.0±3.5) μm、(93.0±1.5)%、(82.7±1.2)%、(856.0±24.8) μm和(24.0±1.9)%,与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人工促熟期间向刺参体内注射血清素,可促进刺参性腺发育,提高繁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两种药物对脊尾白虾各期(氵蚤)状幼体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水实验法进行甲醛和孔雀石绿对脊尾白虾 (Exopalaemoncarinicauda)各期状幼体 (Z1~Z6)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pH值为 7 9± 0 5、水温 (2 6 0± 0 5 )℃的条件下 ,甲醛对脊尾白虾Z1~Z6的半致死浓度 (48hLC50 )分别为 176× 10 -6,16 7× 10 -6,15 0× 10 -6,16 7× 10 -6,113× 10 -6,5 5× 10 -6,安全浓度 (Cs)分别为 30× 10 -6,17× 10 -6,32× 10 -6,11× 10 -6,4× 10 -6,9× 10 -6;孔雀石绿对脊尾白虾Z1~Z6的 4 8hLC50 分别为 0 4 5 1× 10 -6,0 4 4 8× 10 -6,0 5 91× 10 -6,0 4 4 0× 10 -6,0 380× 10 -6,0 15 8× 10 -6,Cs分别为 0 0 6 9× 10 -6,0 0 5 8× 10 -6,0 10 2× 10 -6,0 0 90× 10 -6,0 0 71× 10 -6,0 0 34× 10 -6。其中Z5和Z6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三种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牙鲆仔稚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3种化学消毒剂对牙鲆仔稚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牙鲆仔鱼的24 h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78×10-6、1.382×10-6和0.281×10-6,对牙鲆稚鱼的24 h LC50、48 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555×10-6、1.789×10-6和0.263×10-6;甲醛对牙鲆仔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5.821×10-6、10.671×10-6和0.547×10-6,对牙鲆稚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33.959×10-6、17.046×10-6和1.288×10-6;聚维酮碘对牙鲆仔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5.744×10-6、8.163×10-6和0.658×10-6,对牙鲆稚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5.802×10-6、21.286×10-6和4.346×10-6。牙鲆仔稚鱼对3种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依次为:高锰酸钾>甲醛>聚维酮碘,并且牙鲆仔鱼分别对3种消毒剂的敏感性均大于牙鲆稚鱼分别对3种消毒剂的敏感性。最后依据本试验结果,作者对牙鲆疾病防治中消毒剂的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极大螺旋藻培养液中微量元素的最佳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实验法 ,研究确定了极大螺旋藻培养液中 5种微量元素Cu、Zn、Mn、Mo、Co的最佳浓度 ,分别为 2× 10 -7、4 3× 10 -6、1× 10 -5、1 3× 10 -6、1 1× 10 -5mol/L。Cu、Zn、Mn、Mo、Co为极大螺旋藻必需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8.
本尼登虫是对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之一。本实验采用十二种渔用杀虫剂对大黄鱼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水温26℃时,处理90min,大黄鱼的半数死亡浓度(LC50)分别是:甲醛500×10-6、氨水200×10-6、过氧化氢1200×10-6、硝酸铵3.5×10-6、敌百虫0.5×10-6、36%醋酸100×10-6、高锰酸钾8×10-6、盐60‰、水烟浸出液290×10-6。对自然感染本尼登虫的大黄鱼进行药浴试验,杀虫效果较好的有:过氧化氢、高浓度盐水、高锰酸钾。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小[(6.05±0.44)g/头]、中[(14.68±1.76)g/头]、大[(25.64±3.27)g/头]的3种不同规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氮胁迫浓度为0、2、4、6、8、l0 mg/L时对刺参体腔液中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氨氮浓度为8 mg/L时,第10天后,3种不同规格刺参均出现吐肠、化皮,直至死亡.氨氮浓度为10 mg/L时中规格刺参存活率最低,为86.7%.在氨氮浓度为2 mg/L和4 mg/L时,小、中、大规格刺参的3种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在第4天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氨氮浓度低于0.05 mg/L)差异显著(P<0.05);第7、10、13天时,LSZ、CAT、SOD酶活性与第4天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氨氮浓度为6、8、10 mg/L时,LSZ、CAT、SOD酶活性在第7天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氨氮胁迫对3种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同一氨氮浓度胁迫下,敏感性依次为中规格>大规格>小规格.研究表明,氨氮胁迫会对刺参存活与免疫产生一定影响,在刺参养殖过程中,水环境中氨氮浓度最好控制在6 mg/L以内.  相似文献   

10.
光强对刺参行为特性和人工礁模型集参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体长(15±0.5)cm、体重(145±0.5)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15 W、25 W4、0 W、60 W白炽灯下以及黑暗条件下(对照组)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刺参对混凝土制立方体礁(30 cm×30 cm×30 cm)和塔形礁(底面30 cm×30 cm,高30 cm)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1)在光照条件下人工礁模型的集参效果与其产生的光学阴影有关;(2)刺参比较适宜在光照度为10 lx以下的光照环境中生活;(3)2种礁60 W和40 W处理组的平均聚集率(MA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25 W处理组的MA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之间,立方体礁的15W和25 W处理组与60 W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塔形礁的15 W与60 W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相同条件下,2种礁MAR的差异不显著(P>0.05)。4种灯源对2种礁MAR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60 W、40 W、25 W1、5 W。[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20-27]  相似文献   

11.
敌杀死对几种海水桡足类的毒性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敌杀死对几种常见海水桡足类的毒性。查明敌杀死对中华哲水蚤24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036×10-6,全致死浓度为0.07l×10-6;48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03l×10-6,全致死浓度为0.060×10-6;72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028×10-6,全致死浓度为0.044×10-6;96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026×10-6,全致死浓度为0.039×10-6。敌杀死对几种小型桡足类的96小时最低全致死浓度均不超过0.0055×10-6。以0.08×10-6作为该药的使用浓度时.解毒时间为7天。  相似文献   

12.
夏季极端高温是制约我国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池塘养殖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本研究基于文献拟合了北方养殖区仿刺参存活率与水温的关系, 确定了仿刺参半致死温度; 收集了 1980—2020 年夏季每小时气温数据, 分析了仿刺参养殖区域极端高温的时空特征和仿刺参池塘养殖受灾频次; 根据受灾频次判定了仿刺参池塘养殖敏感区, 最终预测了 2046—2050 年 3 种 CMIP5 典型浓度路径(RCP)情景模式(RCP2.6、RCP6.0 和 RCP8.5)下仿刺参养殖高温敏感性。结果显示, 仿刺参半致死温度(LT50), 即致灾温度, 为(31.7±0.15) ℃; 中国北方沿海区域是气候变暖的显著响应区, 2011—2020 年中国北方沿海区域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以 1.27 ℃/10 a 和 2.15 ℃/10 a 的速率上升, 导致北方仿刺参养殖区普遍遭遇致灾温度, 其中渤海西南海域受灾频次最高; 在 3 种 RCP 情境下, 渤海大部分海湾仿刺参池塘养殖风险加大。结论认为, 仿刺参产业发展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空间发展规划, 建立基于高温预警预报系统的应对策略, 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为16-18℃时,将平均体重为(60.75±0.32)g的仿刺参(Apostichhopus japonicus)饲养在150 cm×120 cm×60 cm的水箱中,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富硒酵母,使7组饲料中硒的浓度分别为0、0.20、0.40、0.80、1.60、3.20和6.40 mg/kg,进行为期28 d的生长实验,并对其体壁、消化道、呼吸树、肌肉等不同组织消化酶活力、免疫酶活力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水平的外源硒对仿刺参生长、相关酶及体内硒含量的影响,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仿刺参体内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添加适宜浓度的硒提高了仿刺参的成活率(最高达100%)、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蛋白酶(35.13 U/mg prot)和淀粉酶(0.51 U/mg prot)的最高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45倍和2.07倍.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各组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仿刺参各组中的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机硒的提高倍数大于无机硒,说明富集到体内的硒以有机硒为主.研究表明,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的养殖效果最佳.本研究丰富了仿刺参的营养学内容,为仿刺参健康、高效、可持续养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158日龄、体长11.04毫米的金眼狼鲈分别放养在盐度为0、4×10~(_3)、8×10~(-3)、12×10~(-3)、16×10~(-3)、20×10~(-3)的水中,每个水族箱(64升)放养10尾,每种盐设四个重复。投喂配合饲料,半月取样一次,养殖70天。结果表明:养殖在盐度为12×10~(-3)以下水中的鱼个体显著较大(体长146.8~155.7毫米)  相似文献   

15.
使用钙黄绿素标记刺参稚参,在Nikon 80i荧光显微镜波长450~490 nm激发光下观察其对刺参骨片的标记情况;研究了钙黄绿素浓度和染色时间对刺参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黄绿素能够标记刺参体壁、触手、管足、疣足真皮表层的骨片。实验中,钙黄绿素浓度对SOD和GSHPx的活力无显著影响,浓度在1 000 mg/L时明显抑制CAT活力。染色时间对3种抗氧化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染色时间×浓度交互作用对SOD和CAT活力有显著影响。钙黄绿素浓度在750 mg/L,染色时间在24 h左右,对3种抗氧化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验证新药“克虫王”在水产养殖中对鱼类的毒性,选用“克虫王”两种剂型渔用杀虫剂对大口鲶鱼苗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B_2型“克虫王”对全长4.9cm大口鲶鱼苗的24h、48h、72h半致死浓度(TLm)分别为1.20×10~(-6)、0.88×10~(-6)、048×10~(-6),安全浓度为0.14×10~(-6)。C型“克虫王”对大日鲶鱼苗的24h、48h、72h半致死浓度(TLm)分别为4.65×10~(-6)、3.60×10~(-6)、1.15×10~(-6),安全浓度为0.64×10~(-6)。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K(♀)×K(♂)、K(♀)×C(♂)和C(♀)×K(♂) 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分析了各交配组受精率、孵化率、附着变态率、浮游幼体和幼参阶段的生长和抗病能力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组附着变态率高于自繁组。C(♀)×K(♂)组在幼参期体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3个组,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体长杂种优势率在9.43%–23.75%之间;其体重从150日龄后表现出杂种优势,在4.09%–34.96%之间。而K(♀)×C(♂)组在幼参期体长和体重除在150日龄时表现为杂种优势,其他时间均表现为杂种劣势。K(♀)×C(♂)组抗灿烂弧菌病能力最强,杂种优势率为26.21%。  相似文献   

18.
五种化学消毒剂对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 5种化学消毒剂对南美白对虾幼虾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高锰酸钾的 2 4h L C50 、4 8h L C50 和安全浓度分别为 6.2 3× 10 -6、4 .93× 10 -6和 0 .93× 10 -6;无敌消毒液的 2 4 hL C50 、4 8h LC50 和安全浓度分别为 163.7× 10 -6、134 .75× 10 -6和 2 7.39× 10 -6;孔雀绿的 2 4 hL C50 、4 8h L C50 和安全浓度分别为 0 .58× 10 -6、0 .4 3× 10 -6和 0 .0 7× 10 -6;强氯精的 2 4 h LC50 、4 8h L C50 和安全浓度分别为 0 .82 2× 10 -6、0 .796× 10 -6和 0 .15× 10 -6;甲醛的 2 4 h L C50 、4 8hL C50 和安全浓度分别为 93.4 4× 10 -6、75.86× 10 -6和 15.0× 10 -6。南美白对虾幼虾对 5种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依次排序为 :孔雀绿 >强氯精 >高锰酸钾 >甲醛 >无敌消毒液  相似文献   

19.
用正交法设计了九种不同配方的团头鲂鱼种饲料。饲养结果表明,团头鲂鱼种配合饲料中磺胺二甲嘧啶的适宜添加量为50×10-6,黄霉素为2×10-6,碘化酪蛋白为20×10-6,痢特灵为100×10-6。  相似文献   

20.
一、腐皮病。甲鱼受损伤后,四肢、颈部、尾部及周边皮肤糜烂、组织变白、发黄、坏死,严重时骨骼外露,爪脱落。 防治:①控制甲鱼饲养密度,及时分养,经常更换池水。②每周用1×10~(-6)~2×10~(-6)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③及时隔离病甲鱼,用2×10~(-6)~3×10~(-6)生石灰或漂白粉反复药浴5~6天,确认痊愈后,放回原池饲养。④用鳖速康20×10~(-6)~40×10~(-6)全池泼洒,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