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二)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云南高原冷浸田稻-鸭共生模式水稻生产效益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模式的水稻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稻作方式的水稻生产效益,以稻-肉鸭共生模式效益为最好。  相似文献   

2.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不同放鸭只数的试验,研究了在中高产田单位面积放鸭的数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病虫草害发生的关系,分析了产量构成,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为稻-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稻一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放鸭只数的试验,研究了在中高产田单位面积放鸭的数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病虫草害发生的关系,分析了产量构成,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为稻一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块(766 m2/块),按225只/hm2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以及15:00—18:00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 (29.39%) (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15N对“豌豆-稻-稻”不同施氮量的各季和全所氮素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2处理的产量及利润最高,氮素利用率也接近利用率最高的N1处理。因此,“豌豆-稻-稻”每公顷年施的氮素利用率(34.87%)〉早稻的氮素利用率(33.02%)〉豌豆的氮素利用率(14.44%)。  相似文献   

6.
杨燕翼  梁权 《耕作与栽培》2012,(3):55-55,57
通过对比试验研究稻鸭共生对水稻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田比对照组田间的稻飞虱密度平均减少860头,水稻增产3.76%,比对照组增收167元/667m2。  相似文献   

7.
科技动态     
袁隆平超级稻田推行"稻鸭共生"针对目前稻田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化肥农药现象和超级杂交水稻各生育期特点,以及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基地从日本引进生态农业示范推广项目"稻鸭共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连年规模化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连续10年(2010—2019年)大田规模化稻鸭共养和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2组处理,调查研究了稻田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结构、稻米品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多年稻鸭共养后土壤容重降低5.65%,0~10 cm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8.71%、14.29%、9.68%和8.34%,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稻鸭共养的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11.3%、2.9%和3.2%,有利于形成大穗,但有效穗减少使水稻产量降低16.4%;稻鸭田稻米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提高了4.8%和3.6%,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7.5%,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常规田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稻米品质得到了改善;稻鸭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均符合绿色标准。因此,连年稻鸭共养能够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质,但有效穗的减少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市稻鸭共作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稻鸭共作技术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推广应用情况,详细阐述了稻鸭共作的生育特点以及对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及病虫草害等方面的影响。并对稻鸭共作的优势进行评价,提出了稻鸭共作的配套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静  高亮  朱毅 《作物杂志》2020,36(3):1-6
稻鸭共作是亚洲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降低综合温室效应、生物性抑制病虫草害、提高土壤质量、改善水体环境、稳定水稻产量和提高稻米品质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发展循环农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种植模式。本文追溯了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梳理了近年来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效益研究,概述了稻鸭共作的种植新模式,并提出了今后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鸭是利用水稻田的特殊环境,在水稻无需治虫除草的前提下,及时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形成鸭稻共育、稻鸭双丰收的生态高效模式。稻田养鸭能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据匡算每亩可增加效益300元以上。为更好地推广稻田养鸭技术,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2.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垄稻沟鱼以稻田进水口挖10-20m^2的鱼坑,坑深1.5m以上,冬季存水养萍放养种鱼6-8条,鱼苗500-600尾,稻田1m宽起垄,宽窄行插植水 稻,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晚稻和冬菜免耕栽培,节约人工,便于稻、鱼、菜(绿肥)管理、改善稻、鱼、菜(绿肥)生长环境,夺取稻、鱼、菜(绿肥)高产稳产,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14.
对粮,经,肥型复种方式“豌豆-稻-稻”5项关键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豌豆-稻-稻”复种方式有着显著的增产,增收,培肥地力的优势,但“豌豆-稻-稻”连作对冬种豌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冬种豌豆氮肥利用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15.
分析从江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稻鱼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从江传统农业发展对策及保护开发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6.
<正>有机水稻栽培是回归自然的水稻生产方式,即在水稻生育期间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不用任何化学激素。东北有机水稻生产多采用稻鸭共生方式,实践证明,以鸭养稻有机栽培具有肥田、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可实现稻鸭共育除草防虫,生态栽培无公害生产。一、有机稻田的转换改良种植有机水稻的田块必须经过转换过渡期,才能达到有机水稻生产标准,转换过渡期一般老水田不少  相似文献   

17.
推广稻鸭共生技术 培育富硒优质大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铎云 《作物杂志》2005,21(3):45-46
2004年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富硒区示范推广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稻田放养鸭子210只/hm2,稻鸭共生期65天。鸭子能防病、杀虫、除草、施肥,减少了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用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生产出无公害富硒大米。应用该技术纯收入增加了5516.3元/hm2,经济效益较高,技术效果较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8.
役鸭放养密度对有机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役鸭不同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成品鸭的出售效益进行试验示范,综合分析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适宜的役鸭放养密度(20只/667 m2),可以有效控制稻田杂草群体的消长,役鸭密度过高影响水稻产量,放养密度20只/667 m2的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9.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粳稻新品种盐稻1229和盐稻99-1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并对两品种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