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茶树胚根倒接嫁接方法的优劣,筛选茶树胚根倒接方法的适宜根砧、接穗品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胚根顺接法与倒接法2种嫁接方法,祁门槠叶种、黄山大叶种、松萝种3种根砧,红旗1号与漕溪1号2种接穗,在不同时期取样观察嫁接苗愈合、成活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茶树胚根嫁接后40 d愈合率为93.93%,平均成活率为99.26%;80 d后嫁接口已完全愈合,平均成活率为90.50%;145 d后平均成活率为76.1%,平均株高为20.22 cm,叶片数为5.89,平均根粗为3.73 cm;倒接法早期(40 d)愈合稍慢,但后期(145 d)生长加速,甚至超过顺接法;漕溪1号接穗为半木质化新梢,叶面积大,成活率高(80.92%),前期(40 d)以根系发育为主,80 d以后地上、地下生长速度均大于红旗1号(为木质化留养枝);不同品种茶树根砧的嫁接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嫁接后5个月,黄山大叶种的地上部分表现最好,祁门槠叶种的主根长及主、侧根鲜重等地下部分表现最好;整体来看,祁门槠叶种根砧倒接漕溪1号接穗处理为最优选择。因此,茶树胚根倒接方法技术可行,嫁接时选择大叶种茶树的未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新梢作为接穗,配合亲和性强的根系粗壮的根砧,更有利于嫁接苗的成活及后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树中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叶绿素酶活性从7:00~16:00之间逐渐下降,之后从16:00~19:00又开始有升高的趋势;各季茶树新梢中,春茶新梢叶绿素酶活性最高,夏茶新梢次之,秋茶新梢的酶活性最低;在茶树不同部位,叶绿素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芽>第1叶>第2叶>第3叶>老叶>嫩茎;在鲜叶摊放的过程中(摊放时间6h),叶绿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之后大幅度升高;8个适制绿茶品种的酶活性,以福云6号的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平阳特早茶、乌牛早,迎霜和龙井43的酶活性最低;茶园中60%和80%的遮光率都能使叶绿素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茶树基因表达绝对定量实时PCR检测方法后,检测了龙井43新梢不同部位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在一芽五叶新梢的第四叶中表达活性最高,为2.86E+08拷贝/μl,第四叶>第三叶>第五叶>第二叶>一芽一叶;而β-樱草糖苷酶基因在一芽一叶中最高,为4.31E+06拷贝/μl,一芽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第五叶。与茶叶香气密切相关两个基因在茶树不同部位的叶片中表达量和表达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有效地用于茶树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茶树(3个品种)受铬(Cr3+)、镉(Cd2+)毒害的表观症状以及铬、镉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铬(20~100mg/L)、镉(1~5mg/L)胁迫下,茶树出现的毒害症状和对新梢生长的抑制效应因胁迫浓度、时间和品种而异。茶树各器官的铬、镉含量总体随铬、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胁迫浓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铬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老叶>新梢(一芽二叶);镉则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新梢(一芽二叶)>枝条>老叶。根部吸收的铬、镉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但镉在茶树体内的活性和迁移能力强于铬,运输到地上部的镉极易迁移到新梢中。新梢不同叶位镉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新梢中的镉有明显向上富集的趋势。不同品种的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能力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邦崴大茶树等5个大叶茶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斌  陈国本 《茶叶科学》1996,16(2):119-124
对中国云南邦崴大茶树、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缅甸掸部大叶种、越南大叶种等5个大叶茶树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茶树品种均为二倍体(2n=2x=30),但存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特别是在越南大叶品种中首次发现了一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1条的细胞。这5个品种均为2A型核型,其核型对称性的大小顺序为:邦崴大叶茶树→阿萨姆种→云南大叶种、越南大叶种→掸部大叶种。根据核型分析结果,认为这5个大叶茶间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和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春梢生育期间茶树越冬时生理机能的变化 以东湖早、槠叶齐、福鼎大白茶3个品种为材料,以自由基衰老学说为理论依据,对茶树越冬叶片在春梢生长期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越冬叶在春消生育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新梢的生长,越冬叶片的SOD、CAT、POD活性下降,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越冬叶片已明显衰老。因此,茶树在春季应留蓄新叶,以保证夏茶高产。 [摘自《…  相似文献   

7.
茶树保护性酶类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黄建安 《茶叶科学》1990,10(1):35-40
越冬期间对6个无性系成龄茶树的成熟叶片进行低温处理后,测定其保护性酶类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强的品系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能维持较高水平;SOD、POX(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总活性及谱带数目明显强于和多于弱的品系,出现明显下降的温度则低于弱的品系。因此探讨保护性酶类与抗寒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荆茶是一个适制红绿茶的新品种,于1979年春开始从黄荆大叶种产地采用单株选择法培育,1982年布置品系比较试验,1987年获准参加全国首批茶树品种比较试验,现将选育结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不同茶树品种对机械采摘的适应性,筛选适宜宜兴地区机采的茶树品种,以福鼎大毫茶等宜兴地区普遍种植的5个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各品种机采前性状、机采后芽叶组成及产量。结果表明:在福鼎大毫茶、龙井43、浙农139、福鼎大白茶和锡茶5号5个茶树品种中,机采前树冠高度、树幅宽度、叶层厚度、新梢长度、树冠覆盖度均以福鼎大毫茶最高,但其发芽密度最低;龙井43发芽密度最高,但机采前其他性状显著低于福鼎大毫茶;除叶层厚度以外,福鼎大白茶的树冠高度、树幅宽度、新梢长度、树冠覆盖度差异不显著,性状较一致,发芽密度仅次于龙井43,机械采摘的适应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机采后,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和龙井43的鲜叶和干茶产量差异不显著,但龙井43的标准芽叶比例较低,福鼎大毫茶的碎片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以福鼎大白茶作对照种,2011~2013年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25个茶树新品系连续进行3年(树龄对应为4~6年)春梢生育期调查。结果表明,0312B为特早生种质(春梢生育期比CK早10 d以上);0314I、0318G、0318H1、0318H2、0318E、0213-1、0309C等为早生茶树种质(春梢生育期比CK早5 d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不同季节茶树EGCG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40份茶树资源春、夏、秋三季茶树新梢EGCG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40份资源EGCG年含量平均为6.88%,三季茶树EGCG平均含量夏>春>秋;含量变化最大的是秋梢,变异系数为0.27。同时获得3份资源:22号(10.07%)、31号(10.02%)、39号(10.11%),EGCG三季平均含量超过10%。  相似文献   

12.
云南茶树昆虫区系特点及主要害虫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罗亨文  张汉鹄 《茶叶》1997,23(3):33-35
云南茶区临近热带,茶树昆虫区极为丰富,除一些广布各,且多南方特有种,滇南、滇西南茶树大叶种地区又较滇北小叶种地区,害虫发生危害为甚。由于气候原因,害虫多无明显越冬现象,茶梢蛾除潜叶蛀梢型外,且在全蛀梢生态型。多种害虫都在雨季节发生危害重。地形复杂,海拔气温不一,害虫发生差异大,增加测报与防治难度。植物资源丰富,利于在“植物王国”里,在发挥生物群落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省宁洱县14.7万亩台地茶园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群体大叶种茶有近8万亩,鲜叶价格低,茶农收益少。发展群体大叶种茶树生态留养,是贯彻实施"保古茶、种好茶、留老茶、产生态茶"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在群体大叶种茶园发展生态留养,茶树不但成园快,而且能很快形成茶叶品质与当地古茶树相近的大茶树,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宁洱县脱贫攻坚及古茶园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群体大叶种  相似文献   

14.
<正>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自然突变率极低。"对于某一对基因来说,这种突变率是相当低的,一般十万个到百万个基因才有一个突变"。一、茶树的芽变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自然突变率虽然极低,仍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奇妙景象。据多年调查观察,不论是有性群体种茶树,还是无性系良种茶树,均可能发生芽变。归纳本人所调查发现的茶树芽变,大致有如下5种:第一,春梢温敏型黄化芽变枝。2013年春,发现无性系良种乌牛早茶树,有一分枝上萌发的春梢呈黄化变异,随着日平均气温的升高,叶色逐渐转绿,至4月上中旬,成熟的叶片呈现正常绿色,第二轮新梢颜色与本品种无异。第二,彩叶芽变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遵义专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产区遍及全区十三个县市,茶树品种有乔木大叶种、灌木小叶种及大叶种和小叶种杂交成的中间型种。近六年来,我在工作中对大叶种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与特性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它整理出来,供茶叶界同志研究品种及栽培方面参考。如有错误之处,尚望指正。  相似文献   

16.
茶树体内单糖含量低于双糖含量。单糖与双糖的比,成熟叶片平均为(1∶3.24)0.31,一芽二叶嫩梢为(1∶4.45)0.22,成龄茶树越冬老叶在春茶萌发至采摘初期单糖增加,双糖减少,糖总量也下降;发芽早的品种单糖增加少,双糖降低最多,糖总量亦大幅度下降。成龄茶树各季成熟叶片,单糖含量以秋梢叶最高,夏梢叶最低,春梢叶居中;双糖含量春梢叶最高,夏梢叶次之,  相似文献   

17.
<正>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古称暹罗,其茶叶采制之法源自中国,《红楼梦》中就有王熙凤打发人给黛玉送暹罗进贡茶叶的记载。传统的泰国茶树品种为本地大叶种,近代暹罗茶模仿中国古代制茶方法,将一芽三四叶嫩梢连茶梗摘下,一手握满茶叶后用竹丝捆紧,名为"一干"。每干鲜叶蒸2h,冷却后放到篮中或竹桶中压紧,1个月后就可以食用,能贮藏1年不坏。20世纪以来,泰国从中国和日本引种了一定数量的中小叶种茶树,其中以台湾当地选育的软枝乌龙、台  相似文献   

18.
综合评价陕西茶区原产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对抗寒性茶树的筛选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3个陕西地方茶树品种、6个外地引进品种共29份茶树种质为材料,测定离体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10 ℃冷胁迫条件下电解质外渗率等4个生理生化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结果表明,抗寒性综合评价值D范围为0.201~0.933,采用最长距离法对D值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强抗寒品种中抗寒性最强的前3个品种为:西乡大河6号、紫阳圆叶种和西乡大河8号,均  相似文献   

19.
不同覆膜方式下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内单314为试验材料,在行间覆膜(SPF)、行上覆膜(UPF)及不覆膜(NPF)3种处理下,对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POD活性表现为下位叶>穗位叶>上位叶;CAT、SOD活性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灌浆期玉米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变化趋势表现为穗位叶>上位叶>下位叶;乳熟期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表明在玉米花粒期,行间覆膜处理可以提高玉米上位叶及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POD活性、CAT活性及SOD活性,减小气孔导度,降低叶片蒸腾速率,延缓叶片衰老,维持花粒期生理功能,保证子粒充分灌浆,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20.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mg/L)的5.4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