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3种延缓衰老中药(丹参、五味子、香菇)提取物为试材,以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为指标,研究比较了提取溶剂、温度、时间等影响提取工艺的因素对3种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90%、100%、100%乙醇溶液;提取温度90、100、80℃;提取时间2.5、2.5、0.5h分别提取丹参、五味子、香菇时,提取液DPPH清除率最高。在上述最佳工艺下,丹参、五味子、香菇提取液的多酚含量分别为4.56、2.51、1.72mg/mL,此时DPPH清除率分别为89.12%、85.72%、91.07%,并未呈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酚类不是起到抗氧化作用的唯一成分。该研究为深入研究延缓衰老中药的保健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中药现代化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丹参开花与繁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观察和人工授粉等方法, 对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 的开花生物学和繁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丹参为无限开花植物, 总状花序上通常有两性花近50朵, 单花花期5~7d, 从花前2 d到开花6 h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都较大, 两者有效可遇期约为1.5 d, 可同花自交; 丹参自交结实和自然结实主要是通过同株异花传粉获得; 结合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以及繁育处理的结果认为,丹参不存在无融合生殖, 繁育类型为兼性异交, 自交亲和, 需要传粉者; 传粉媒介主要是蜂类。初步推断丹参为常异花授粉植物, 并对丹参育种中适宜采用的杂交方法及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萌  张力文  谢显莉  邹章满  张利 《园艺学报》2012,39(11):2333-2334
 ‘川丹参1号’是从四川栽培丹参混杂群体中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丹参新品种。出苗期65 ~ 90 d,生育期240 ~ 270 d,根条断面无木心,根鲜产达12 987.45 kg · hm-2,上级率为40.91%,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为0.24%和5.11%,具有出苗早、生育期长、产量与上级率高、品质优良等特点。区域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宜于四川西北部龙泉山脉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4.
正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赤参、红丹参、紫丹参。丹参具有养血安神的功效,是活血补血的传统药材之一。化学性状:丹参味苦,性微寒,以根供药用,含有丹参酮、异丹参酮、鼠尾草酚、丹参酚、丹参酸甲酯、丹参新酮、原儿茶酫、原儿茶酸、β-乳酸、维生素E等成分。药性功效:丹参具有活血散淤、消肿止血、消炎止痛、调经止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状况、降低血压、安  相似文献   

5.
王振  李娜  宋晗  胡秀芹  郭兰萍  张波 《北方园艺》2023,(13):126-131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在其药用功效及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丹参提取物有改善心脏疾病、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高血脂等功效,可以起到心肌修复、降低血脂作用,还对肝微循环起到一定作用。且丹参药食两用,因此近年来丹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的优质丹参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的需要,人工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产量和质量均参差不齐。因此,开发高产、高效、稳产、优质及规范化的丹参种植技术对保障丹参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近年来丹参种植中对于种植地的要求、丹参不同繁殖方法、常见病虫害防治等丹参常规种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阐明了相关的防治措施。同时对丹参连作障碍的产生及改良,丹参轮作、套作方式的种植方式进行介绍,以期为丹参的科学化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丹参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商洛紫花丹参为试材,分别以辐热积和有效积温为驱动变量,通过高斯方程建立丹参茎鲜重、叶鲜重和叶面积的生长模型;用2011年和2012年丹参大田数据进行拟合和检验,并用1∶1作图法,拟合残差和根均方差(RMSE)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合高斯函数参数的几何意义和高斯函数一、二阶导数以及拐点,对丹参地上各个性状生长趋势进行分析,旨在开发"丹参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期为预测和分析丹参性状的生长趋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1年数据拟合度都在0.9以上,基于辐热积的丹参以上性状生长模型都比基于有效积温的生长模型的预测精度要高;丹参性状的生长趋势为茎鲜重、叶面积、叶鲜重在累积辐热积分别达到832.0、653.6、671.9MJ/m2,指标达到最大;且在累积辐热积达到538.1、501.2、510.2MJ/m2时,增长速度最快;叶面积、茎鲜重、叶鲜重在累积辐热积达到239.5、264.2、259.8MJ/m2增长都比较缓慢,之后到拐点这段时间,增长速度急剧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增长速度,之后增长速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慢;丹参茎鲜重、叶鲜重和叶面积的生长曲线和高斯函数高度吻合,且基于辐热积的丹参性状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宝鸡地区推广的丹参高垄覆膜根段栽培技术优势明显,与普通的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及硬枝扦插繁殖技术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土壤疏松,透气性强,旱可保墒,涝能排水,利于丹参的稳产和高产;与平畦栽培相比,易于采挖,节本增收效果明显,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等。  相似文献   

8.
以裕丹参为试材,研究露地栽培、地膜覆盖、麦秸覆盖3个不同覆盖方式对裕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和地膜覆盖的丹参产量极显著高于露地栽培,且麦秸覆盖的产量高于地膜覆盖,但二者无显著差异;在有效成分含量上,10月份均以地膜覆盖最高。因此,塑料地膜覆盖最有利于丹参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不同丹参种质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丹参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研究比较了28份不同来源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ge)种质的ITS序列。结果表明:丹参rDNA的ITS1、ITS2及5.8SrDNA的完全序列(长度范围在600~619bp之间),ITS1为227~228bp,5.8S为166bp,ITS2为206~224bp;ITS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区,其中ITS1、ITS2区的变异位点为31和25,分别占各自区位点的13.5%和11.2%;ITS序列在丹参种内比较保守,有些丹参种质之间有较小的差异,ITS序列可以作为丹参种质分子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丹参为试材,采用土培盆栽法,于第1茬花开前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丹参生理指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丹参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与胁迫时间呈极显著多项式关系。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指标均与胁迫时间呈负相关。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指标均与胁迫时间呈负相关,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高温(40℃)对丹参生理指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且各功能指标共同作用,以减轻植株所受伤害。  相似文献   

11.
丹参(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 Bge)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植物,又名:紫丹参、红根、血参、大红袍等。丹参植株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圆柱形、细长,外皮朱红色。茎直立,四方形,上部分之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卵圆形,  相似文献   

12.
丹参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草药,以根入药。丹参的主要药效成分是其次生代谢产物。该研究总结了光照、水分、温度、盐分与矿质元素对丹参次生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丹参的栽培和提高丹参药材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陕西省选择5个地区(陕西大荔、太白、安康、子洲和杨凌)布置田间试验,对丹参形态指标、产量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与传统道地产区商洛丹参进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安康丹参生长状况整体优于其他地区,其株高41.67cm,根长31.00cm,侧根数15.67条,产量275.67kg/667m2DW,且在5个区域中该地区丹参有效成分(丹参中丹参素、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因此,不论是从丹参产量上看,还是从有效成分含量上看,位于秦巴地区的安康都更适合作为丹参的种植基地。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配施对丹参生长和药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丹参1号"为试材,采用氮、磷、钾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设计,研究在底肥中施入不同比例氮磷钾对丹参各部位生物量和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宜丹参生长的最佳氮磷钾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氮肥能增加丹参根条数以及根鲜质量,但过量的施用氮肥会抑制丹参酮类的积累;磷肥对株高存在抑制作用;钾肥对根长生长存在抑制作用。综合产量和品质因素考虑,在该试验条件下,以N3P2K2效果最好,在大田应用中,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施肥参数分别为495、1260、3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丹参组培快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丹参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丹参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及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S+0.5 mg/L 2,4-D+1.0 mg/L 6-BA利于丹参叶片诱导愈伤;诱导愈伤分化为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 NAA+1.5 mg/L 6-BA;诱导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5 mg/L NAA.该试验为丹参的工厂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14个地市50个采集地的丹参为试材,采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生产适宜性区划方法,研究生态因子对山东省丹参分布的影响,以期为山东省丹参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丹参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影响丹参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6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最湿润月降水、最湿季均温、等温性。适宜分布区集中在山东中东部部分地区,包括临沂、日照、淄博、泰安、济宁、莱芜、烟台和青岛等地区,可将其分为泰莱山区、沂蒙山产区及胶东半岛三大产区。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丁香、麻黄、艾叶等15味中草药的乙醇提取液,利用滤纸片扩散法测试其对果蔬贮藏保鲜中常见的灰霉菌、青霉菌、毛霉菌及酵母菌4种真菌的抑菌作用,并将筛选出的5味中草药醇提液进行1∶1∶1配伍,测定其复配液对供试菌种的抑菌作用,同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5味中草药中,丁香、紫丹参、厚朴、苦参、迷迭香5种醇提取液抗真菌效果较好;确定了DZM(丁香、紫丹参、迷迭香)、ZHK(紫丹参、厚朴、苦参)、HKM(厚朴、苦参、迷迭香)组合是抗真菌效果较好的复配液。  相似文献   

18.
《蔬菜》2010,(4)
<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北优势农作物生产精准管理系统"实施以来,主要针对西部地区优势农产品苹果、猕猴桃、丹参和甜瓜、番茄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西部干旱少雨的生态环境特点开展专项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同比例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药渣替代玉米芯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供试菌株进行栽培实验.经栽培收获两茬子实体,分别对不同配方两个菌种的菌丝长速、单位料重产量、生物学效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料重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表现上,随培养料中所含丹参药渣比例增加而增加;在菌丝长速表现上则相反.经丹参药渣、玉米芯的碳氮比分析(28.5∶1;88.1∶1)得知,栽培料中随药渣含量的增加氮素含量相应提高(碳氮比55.27∶1~27.44∶1,氮含量为0.76%~2.43%),成为两个菌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丹参属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我国传统中药材 ,其干燥条根入药 ,味苦 ,性微寒 ,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等功效。药理研究表明 ,丹参还能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 ,降低血流粘稠度 ,激活纤溶 ,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 ,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对抗血栓形成 ,并有降低血压、胆固醇及抑菌、抑制艾滋病病毒生长等作用 ,市场需求量大 ,种植前景广阔。丹参一般适宜沙壤土栽培 ,而江南粘性壤土栽培未见报道。因此 ,为探索适合江南粘壤土种植丹参的高产栽培技术 ,我们进行了二年的引种栽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品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