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于1915年在澳大利亚被首次报道,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自1989年在广州出现以来,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宁夏等番茄主产区大面积发生,成为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病害。对番茄斑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特性、危害情况以及番茄抗性资源的鉴定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育种、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定位以及克隆等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植物病毒因其危害大,防治又很困难,故有"植物癌症"之称.几乎每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及观赏园艺植物都会受到病毒的危害,病毒病已成为制约作物和园艺植物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黄瓜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两种广谱性植物病毒的基本特性、表现症状及目前国内外对该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开展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奠定基...  相似文献   

3.
2021年在宁夏银川地区病害调查时发现番茄植株茎秆和未成熟果实上出现了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等疑似病毒病的症状.采用Trizol法提取番茄病株样品的总RNA,使用常见侵染番茄的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南方番茄病毒(south...  相似文献   

4.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目前已知的寄主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毒之一。采集北京市顺义地区疑似感染病毒病的莴苣叶片,症状表现为严重的叶片斑驳褪绿、矮化,甚至整株枯萎死亡,发病率可达25%以上;结合发病症状和分子检测技术,证明其病原为番茄斑萎病毒属的TSWV。进一步基于TSW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对不同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TSWV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莴苣中的TSWV与国内已报道的TSWV差异较大,而与西班牙分离的TSWV进化关系最近,表明该TSWV病毒非国内其他地区传播,而是由国外直接输入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正>番茄病毒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按照病原分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马铃薯X病毒等20多种,按症状分有花叶病毒病、条纹病毒病、蕨叶病毒病、双毒条纹病毒病等4种类型,以花叶病毒病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条纹病毒病、蕨叶病毒病、双毒条纹病毒病危害也日趋严重,其中条纹病毒病、双毒条纹病毒病的发病植株几乎没有产量,对番茄生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6.
正番茄斑萎病最早于1915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1930年确定由病毒引起,并将引发该病的病原命名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Samueletal.,1930)。随后欧美许多国家也报道了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和危害,其中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该病曾暴发流行,给美国夏威夷、意大利等地的番茄、莴苣等作物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Soleretal.,2003)。番茄斑萎病毒属于布尼亚  相似文献   

7.
我国鲜食番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而番茄病毒病是限制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新型流行性番茄病毒病日益增多,常造成严重危害,已经成为番茄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尽管危害番茄的病毒种类比较多,但是目前对番茄产业危害潜力最大的分别来自于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毛形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属和烟草花叶病毒属。从危害我国番茄的病毒种类、危害番茄生产的4种重要病毒及番茄病毒病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番茄重要病毒病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番茄褪绿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茄褪绿病毒于199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被首次报道,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在中国,番茄褪绿病毒病自2004年在台湾出现以来,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番茄主产区大面积发生,成为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病害。对番茄褪绿病毒的特征特性、危害情况以及番茄抗性资源的鉴定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育种、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定位和克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田栽植中番茄斑萎病的综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Momol  SMOlson  JEFunderbuk  颜容 《蔬菜》2005,(2):51-51
番茄斑萎病(TSW)起源于澳洲,由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TSWV到目前为止已经侵染了超过1000种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0.
番茄病毒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病原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20多种,常见的症状有花叶病、条纹病、蕨叶病、双毒条纹病等4种,以花叶病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条纹病、蕨叶病、双毒条纹病的为害日趋严重,其中条纹病、双毒条纹病的发病植株几乎没有产量,对番茄生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全力防治番茄TY病毒时,其实番茄病毒病发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多种难防番茄病毒病混发时期,具体来说就是又出现了2种新病毒——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番茄褪绿病毒2011年冬季,正值北京市推广抗T Y病毒品种期间,发现了一种情况,即到初冬,有的抗TY病毒番茄品种出现了叶片变黄的现象(封底图1)。开始认为是营养缺乏症,但采用追肥的方法,并不能缓解,似乎还有发展。后来才知道这是种一新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12.
番茄病毒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病毒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病原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20多种,常见的症状有花叶病、条纹病、蕨叶病、双毒条纹病等4种,以花叶病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条纹病、蕨叶病、双毒条纹病的为害日趋严重,其中条纹病、双毒条纹病的发病植株几乎没有产量,对番茄生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石岩  默宁  祁世明  梁燕 《中国蔬菜》2020,1(6):39-43
对154份番茄材料(包括普通番茄76份,樱桃番茄78份)进行两年两次田间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情指数调查,筛选出14份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番茄材料,利用sw-5-2共显性SCAR标记对田间表现抗病的材料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发现3份抗病材料携带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的Sw-5基因。为缩短番茄斑萎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周期,以含有sw-5的抗病材料H8和感病材料M82为研究对象,设置4、6、8、10片真叶4个接种时期,分别在接种后14、21、28 d进行病情指数调查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6片真叶期接种,接种后28 d进行病情调查即可有效鉴别植株番茄斑萎病毒病抗性,与8、10片真叶期接种效果相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效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上海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自1909年美国发现第一种番茄病毒--TMV(烟草花叶病毒)以来,世界各地相继报道了近30种可侵染番茄的病毒.在上海番茄病毒病的主要病源为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番茄引起花叶、蕨叶和黑褐色坏死斑等病毒病症状,严重时引起死亡.自2005年10月以来,上海孙桥温室番茄发生了一种新的病毒病,经病样超薄切片电镜观察、酶学检测、分子检测,以及嫁接试验等,结果认定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严重发生田块病株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植物病害,危害性极大,是一种毁灭性植物病毒。1939年在以色列约旦河一带最早发现,1964年被正式命名。2000年左右该病毒传入中国境内,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急速扩散,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达300余万亩,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使中国产值近千亿元的番茄产业持续受到严重威胁。在陕西2009年零星发生,2010年突然暴发,发病田病株率一般在30%~40%,重的达60%~80%,甚至绝收。现已是番茄常发性灾害性病毒病。烟粉虱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6.
秋延茬番茄因其产量高效益好成为甘泉县广大菜农首选茬口,但近几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简称TY病毒病)在该县秋延茬番茄上普遍发生,危害程度进一步加重,部分棚室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给菜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生产上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减轻危害,降低损失。该病具有发生突然、扩展迅速、危害性强、无法治疗等特点,是一种毁灭性的番茄病害,植株一旦发病,尤其是在开花前发病,果实产量及商品价值均大幅度下降,严重时造成的损失可达100%。该病毒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因该属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能由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又被称为粉虱传双生病毒,是一类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植物DNA病毒,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烟草、番茄、南瓜、木薯、棉花等重要经济作物上造成毁灭性危害。  相似文献   

17.
2020年,在云南中医药大学校园发现叶片表现褪绿斑点、坏死环斑症状的鸢尾植株。用电子显微镜在病叶汁液中观察到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子。在用感病叶片汁液摩擦接种的普通烟、本生烟上观察到系统坏死斑症状,中国辣椒(PI152225)的接种叶片出现局部坏死斑,但无系统侵染。为进一步明确病原,用RT-PCR扩增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的NSs和N基因,序列测定发现,分别与分离自云南番茄和旱金莲的TSWV分离物具有最高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99.79%和100%)。结果表明引起鸢尾褪绿斑点病的病原是番茄斑萎病毒。  相似文献   

18.
由蓟马媒介引起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1919年首次在澳洲番茄上发生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生,在各种栽培植物上产生严重坏死斑而成为重要的病毒病害。在日本,1970年冈山县大丽花上发生此病为栽培植物的首次记录,现在各地都有发生。番茄最初发现于1972年奈良县的露地栽培上,此后有些地区每年发生,成为重要病害。此外,本病在神奈川县的番茄大棚,大阪府的番茄露地栽培亦有发生。甜椒,1975年兵库县在露地栽培上发生,此后,茨城县大棚里严重发生。在其他作物上,德岛县的射干,冲绳县的烟草上亦有发生。本病在日本各地…  相似文献   

19.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地中海盆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西部、日本、美国东南部和加勒比海地区,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一种最具毁灭性的番茄病毒病。与其他病毒病相比,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具有爆发突然、发病凶猛、扩展迅速、危害性强、治疗难度大的特点,发病后没有很好的药剂防治,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番茄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orthotospovirus,MYSV)为番茄斑萎病毒科(Tospoviridae)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于1992年首次发现于日本的甜瓜种植基地。目前,该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及我国多个省份均有报道,对甜瓜和黄瓜等葫芦科作物的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以MYSV的发生和分布、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传播方式和媒介、检测方法以及防控对策为重点,系统综述了MYSV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今后在该病毒致病机制、与寄主互作机制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该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