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燕麦油的提取及精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燕麦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石油醚浸提法提取燕麦麸皮中的燕麦油,以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通过脱胶、脱酸和脱色对燕麦粗油进行精制。[结果]3个因素对燕麦油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脱胶燕麦油得率约为91%,脱酸燕麦油得率约为80%,脱色后精制燕麦油得率约为64%。燕麦油在精制前后酸价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碘价和皂化值基本不变,密度、比重、黏度和折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利用石油醚从燕麦麸皮中提取燕麦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2 h。  相似文献   

2.
溶剂法提取花椒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采用不同溶剂提取花椒油,确定石油醚为最佳提取溶剂.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花椒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在料液比1:13,提取温度60℃下,提取2次,每次2 h.在此工艺条件下,花椒籽油的提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利用气相色谱对花椒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花椒籽油中以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最少为棕榈油酸.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提取苍耳子油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对苍耳子油的溶剂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4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苍耳子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苍耳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5 h、提取温度65℃、料液比1:13(g:mL),在此条件下苍耳子出油率为19.71%.4种方法所提苍耳子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依...  相似文献   

4.
对溶剂提取紫苏种子中油脂成分的最佳工艺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为溶剂,温度为77℃,时间为8h和料液比为1:30(W/V)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好,其出油率高达69.89%。通过GC-MS分析,结果显示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紫苏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91.91%,α-亚麻酸含为62.91%。该提取工艺,可以为业界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的提取方法获得的八角精油间成分的差异,为八角精油在功能和应用研究时,对八角精油不同提取成分需求提供提取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利用索氏提取法,探究不同的溶剂对八角茴香油的提取率以及提取成分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作为溶剂的八角精油的提取率最高,达到20.65%;其次是乙醚与石油醚溶剂组,分别为19.05%和19.525%。乙醇溶剂组所得的八角精油中的反式茴香脑含量为54.20%,而乙醚与石油醚溶剂组的分别为42.56%和38.9%。【结论】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的八角精油含量最高,抑菌效果最好,在生产应用中应当优先选用乙醇溶剂提取八角精油。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提取辣木籽油,以出油率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辣木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系统优化,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辣木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辣木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为石油醚、液料比8∶1(m L/g)、提取时间20 min、超声波功率90 W、超声波频率40 k Hz、提取温度35℃,在此条件下,辣木籽的平均出油率为36.10%,提取率为96.50%。经GC/MS分析,辣木籽油中确定脂肪酸结构的有20种,包括9种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79.87%,其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主,且油酸的含量最高,为65.99%;还有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包括ω-6系列的亚油酸和ω-3系列的亚麻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由此揭示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提取辣木籽油是可行的,并为辣木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春叶  张剑  苗延青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594-3596,3599
[目的]研究花椒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脂肪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分别采用索氏法和超声波法提取花椒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的花椒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索氏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料液比1∶13,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0 h;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料液比1∶13,提取时间90 min。花椒籽油含有9种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花椒籽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杜仲籽为原料、环己烷和石油醚的混合溶液为提取溶剂,进行杜仲籽油提取工艺研究。对影响杜仲籽油提取得率的料液比、溶剂密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单因素进行探讨,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取杜仲籽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8(g/mL)、溶剂密度为0.754 g/cm3、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杜仲籽毛油提取得率为30.10%。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分别用4种溶剂提取5种蒿属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蒿属植物的最佳提取溶剂为95%的乙醇溶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桂桑优12种子油提取工艺条件,并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为广西主推桑树品种桂桑优12种子油提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桂桑优12种子为试验材料,种子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从5个溶剂组合中筛选出提取桂桑优12种子油的最佳溶剂;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将3个显著因素的最佳条件设为响应中心值,利用响应面法对种子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其最适提取条件;同时测定种子油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体积百分比为40%正己烷+60%石油醚的组合是提取桂桑优12种子油的适宜溶剂;各因素对桂桑优12种子油提取率的影响排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溶剂体积;桂桑优12种子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3℃、提取溶剂体积50 mL、提取时间4.0 h,在此条件下,得到桂桑优12种子油提取率为35.04%,与预测值(35.07%)接近;桂桑优12种子油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半数有效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111和0.196 mg/mL.[结论]响应面试验模型能较好优化桂桑优12种子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后的工艺具有操作便捷、高效可行的优势,提取的种子油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林纳燕麦麸油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高原燕麦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林纳燕麦麸皮中萃取燕麦麸油,并研究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麸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燕麦麸油的最佳萃取条件。[结果]各因素对林纳燕麦麸油萃取率的影响依次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燕麦麸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5 h,此条件下燕麦麸油的萃取率为7.772%;以乙醇为夹带剂可提高燕麦麸油的萃取率0.351%;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燕麦麸油中含有亚油酸。[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燕麦麸油具有高效、无污染、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临界CO2法从燕麦(Avena sativa)品种青海444中萃取麸油,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萃取压力对燕麦麸油的萃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萃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优化的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5 h,此条件下燕麦麸油的萃取率为8.572%.GC-MS分析表明青海444燕麦麸油中主要含有5种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366%,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41.175%和40.558%.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CO_2萃取燕麦麸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燕麦麸皮中萃取燕麦麸油,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麸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因素对麸油萃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萃取燕麦麸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 h,在此工艺条件下燕麦麸油提取率为5.45%,且其理化指标优于米糠油.  相似文献   

14.
以莜麦粉为原料,对面团配比、发酵、烘烤等工艺参数进行研究,生产出一种新型莜麦面包。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了莜麦面包的最佳配方和加工工艺。莜麦面包的最佳配方为:莜麦粉10%、酵母4%、改良剂2%、植物油25%;最佳工艺为:发酵时间2 h、烘烤温度180℃、烘烤时间25 min。在此配方与工艺下制作的面包外观表现和内在质量都较好,风味能被消费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坝莜8号是以皮、裸燕麦种间杂交育成的裸燕麦高代品系品2号为母本,以8711-40-3为父本,采用裸燕麦品种间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育培育而成的裸燕麦新品种,其高度聚合了皮、裸燕麦高产、高β-葡聚糖、低脂肪、低皮燕麦率的优良性状。加工出的面粉口感好,在乌盟作为注册品牌燕麦粉大量销售。该品种于2013年10月通过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132743),现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的防效及其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13种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控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种苗期茎叶处理除草剂中,皮燕麦和裸燕麦田用药后30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以40%二甲.辛酰溴最高,分别为97.5%、99.0%和90.5%、98.0%;3种土壤处理除草剂以仲丁灵效果最佳;麦草畏对燕麦有轻微药害.除草剂对燕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除草剂效应不同,皮燕麦、裸燕麦对除草剂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裸燕麦在相同除草剂处理下产量增幅小于皮燕麦;除草剂的防效是影响燕麦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小穗数、穗粒数、株高、穗长、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在燕麦苗期,研究了磷素充足供应和缺磷胁迫两种条件下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30d的缺磷胁迫,燕麦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充足供磷处理,但根系总长并未表现为缺磷处理显著低于充足供磷处理,而且根冠比、比根长却表现为缺磷处理显著高于磷素充足供应处理。缺磷条件下比根长的增加与根轴直径的减小是一致的,因此根轴横向生长减弱可能是导致缺磷燕麦根系比根长增加的原因。由于比根长的增加意味着消耗同样的同化产物,却可以形成具有较大吸收范围的根系,因此燕麦根轴直径减小、比根长的增加是燕麦对缺磷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SIMETAW模型的不同地区燕麦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华北和东北地区燕麦需水特征,采用SIMETAW模型对1960-2014年早播燕麦(4-7月)和晚播燕麦(5-8月)生育期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及降水耦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晚播燕麦生育期平均需水量小于早播燕麦,有效降水量大于早播燕麦,导致缺水量较小。早播和晚播燕麦生育期需水量空间分布不同,而有效降水量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特点。各站点燕麦水分盈亏指数均小于0,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基础上,生育期降水量均不能满足燕麦的需水要求。燕麦生长阶段需水情况与降水耦合度不匹配,造成水资源浪费,其中晚播燕麦全生育期降水耦合度较高,对降水的利用程度大于早播燕麦,在土壤墒情允许的条件下,适时推迟燕麦播期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而减少灌溉用水。上述结果可为研究区域燕麦的合理用水和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应用涂层处理技术将燕麦预处理加工,开发了一种货架期内燕麦不吸水软化的新型酸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涂层油脂的筛选,涂层工艺的主要参数,涂层燕麦颗粒的杀菌条件及涂层处理对燕麦酸奶口感的提升。结果表明可可脂与月桂型代可可脂等比例混合物性质稳定,熔点范围窄,适合涂层燕麦;燕麦涂层加工较佳条件为:温度48℃,浸涂时间30 s,传送速度5 m/min,冷却温度16℃,涂层后谷物辐照杀菌剂量30~40 kGy。为含谷物与膨化食品的新型酸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