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4~2015年我国15个小麦主要生产省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就小麦生产效率的非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4~2015年,我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周期性变动主要受技术进步变动的影响,小麦生产规模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效率得到改善;不同省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来源不同,规模效率的实现是多数省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时,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省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普遍高于其他省份;劳动力、化肥等要素的过度投入一定程度上导致小麦技术效率的损失。文章最后就如何促进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给出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非参数的HMB指数方法,利用1991-2005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技术进步和混合效率的增长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无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阻碍因素.因此,今后为促进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采取继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河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对2003-2008年间河南省小麦生产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产出增长分解的方法,测算引起小麦生产增长的各因素贡献率。【结果】2003-2008年小麦产出增长中,3.75%来源于投入要素增长的贡献,96.25%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中,有61.75%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34.5%来自于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结论】推动河南农户小麦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研究意义.作者搜集整理了1989-2009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的文章,着重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增长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种:生产函数法、增长核算指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演变特征表现为:技术进步是主要源泉,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制度变迁等.最后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估各种因素对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中国小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华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战略的实施已显成效,相关地区应利用发展时机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确保中国小麦产业持久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刘战伟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10-213,217
为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南省2000-200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9年来,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而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的作用贡献较小;河南省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聚焦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作物,测算得到3种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并划分种植区域,探讨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但不同品种的增长驱动模式不同,且不同种植区的差异性明显。不同地区水稻和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至稳定状态;但小麦技术进步呈现发散态势。3种粮食作物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趋向于自身的稳定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2001—2016年全国15个小麦主产省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1—2016年,全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 8%,其中东北地区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略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缓慢。通过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发现:人力资本、农机总动力、粮食补贴政策等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人均收入、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和受灾率则具有负向影响,年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小麦种植未来发展应着重加强农业人才培育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对2007~2012年间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本是增长的且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外部环境因素的存在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确实会产生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有更多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对20072012年间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本是增长的且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外部环境因素的存在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确实会产生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有更多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不同质地的土壤,施钾后钾的分布规律不一样,土壤保持钾的能力,在低施钾时〔<600mg/kg(以每公斤土含K2O量表示,下同)〕,容量因素(△Q)是:△Q壤>△Q粘>△Q砂,中量施钾时(600~800mg/kg),△Q壤=△Q粘>△Q砂,在高施钾时(>800mg/kg),△Q粘>△Q壤>△Q砂。钾缓冲因素变化规律与容量因素一致。施钾在土壤液相和固相的分布规律符合Y=C-abx方程。建议一次施钾量的最佳点应是△B≈2.0,砂、壤、粘分别为150、390和360mg/kg  相似文献   

12.
在刘维尔正整数集基础上进行因数及因子数目对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由法国数学家刘维尔推广的自然数的一个性质。  相似文献   

13.
镉在小麦各部位的富集和转运及籽粒镉含量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以全国小麦产区的14种土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在对照、Cd处理(0.6 mg·kg-1 p H7.5,1.2 mg·kg-1 p H7.5)条件下,Cd在小麦各部位的含量及其富集和转运。结果表明:对于两组Cd处理而言,Cd在小麦中的分布趋势均为根茎籽粒,而且各部位的Cd含量相互间均显著性相关(Cd处理的籽粒与根除外)。14种土壤种植下,小麦根、茎、籽粒的Cd含量范围分别为:0.11~2.18、0.04~0.75、0.004~0.08 mg·kg-1(对照);3.14~12.04、0.18~0.94、0.09~0.43 mg·kg-1(Cd处理)。14种土壤中根-土的Cd富集系数范围为0.59~13.69(对照)、2.98~14.86(Cd处理);茎-根、籽粒-根的转运系数范围为:0.22~1.60、0.02~0.14(对照);0.04~0.13、0.01~0.06(Cd处理)。小麦籽粒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方程显示,无论土壤是否受Cd污染,籽粒Cd含量与土壤p H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28(对照)、-0.841(Cd处理),p H是影响籽粒吸收Cd的首要土壤因素,有机碳(OC)含量则为第二因素,籽粒Cd含量预测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对照R2=0.84;Cd处理R2=0.93)。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中国重点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较前的36所高校网站作为样本,利用搜索引擎MtaVista收集各网站的链接量及计算网络影响因子。选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对网站的评价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总链接数、总网页数、外部链接、被连接网站数。  相似文献   

15.
 精原干细胞可以体外培养、冷冻保存、遗传操作及移植,因而在医学、生物学及动物科学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根据现有资料阐述一些因素,包括c-Kit受体及其配体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维生素A(VA)、表皮生长因子(EGF)、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激素和温度,对精原干细胞更新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鲜马鹿茸不同部位多肽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醋酸溶液和乙醇提取了6支鲜二杠马鹿茸的主干顶部(未骨化部分)、中部(部分骨化)、根部(大部分骨化)3个部位的多肽,进行了多肤的SDS-PAGE分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Western-blotting分析。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进行了马鹿茸不同部位总多肽定量,RIA法测定了IGF-1含量,ELISA法比较了不同部位EGF、NGF的OD值。结果:SDS-PAGE表明鹿茸酸醇提取多肽为一系列分子量低于17kD的混合物,Western-botting证明其含有IGF-1、EGF、NGF等生长因子。定量分析表明:马鹿茸顶部、中部、根部总多肽、IGF-1及醇提多肽中IGF-1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EGF、NGF ELISA检测OD值差异显著(P<0.05),均从顶部到根部递减。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方面的研究资料,综述了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对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对森林类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森林类保护区土壤的深入研究及对其保护提供指导.森林土壤养分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最终分布格局是地形、植被、土壤类型、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生态系统下,环境因素是土壤养分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有效的人为管理方式能促进森林土壤养分的积累,而不当的干扰则会造成养分显著流失.对土壤质量进行准确评价,能够客观了解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在保护区建立森林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站,是全面掌握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较好途径,最终为保护区森林的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森林衰退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衰退病(Forestdecline)是指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出现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树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死亡的一类病害.衰退的症状包括生长速度慢,叶稀疏、小型及扭曲,经常有缺绿的现象,叶缘变褐色,叶片过早变黄,过早脱落,直至死亡.衰退病的起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研究中存在着把各因素过分简单化的现象.森林衰退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找出主导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耐储藏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耐储藏性能的评价指标、影响水稻耐储性的内外因素以及水稻耐储藏基因的定位、发掘和利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水稻耐贮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效用最大化是要素配置的一般准则。在受到政策和体制约束时,农产品的收入最大目标不能实现,就以效用最大准则确定生产目标。目前农业中的某些政策与体制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