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鸭关节炎综合征1.1主要症状病鸭以关节性肿胀为主,以跗关节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膝关节、髋关节和趾关节。发病关节肿胀,呈紫红色,触诊有热感,病初局部较软,而后逐渐变硬,表现严重跛行或不能走动,采食量减少,体质逐渐消瘦,死亡率增加。1.2预防措施该病的发生与鸭群的饲养管理有关,要防止沙门氏杆菌等的污染,减少带菌鸭。在饲养制度上采取“全进全出”,做到严格消毒。种鸭场还要做好种蛋和孵化设备的消毒工作,防止该病的垂直传播。平时要注意防止饲料污染,特别是鱼粉和肉粉,要注意细菌学的检验。清除鸭舍垫草内和运动场上的尖锐异物,防止外伤感…  相似文献   

2.
<正>加强鸭舍环境卫生控制,饲养用具要经常消毒,还要注意检查水源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如有污染要及时更换。注意鸭舍育雏期的保温及饲养密度,保持鸭舍内通风良好,粪便要及时清除,以减少氨气污染。平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尽量防止寄生虫等病的发生。如果有鸭群发病,要及时隔离病鸭,可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对未发病鸭进行免疫。  相似文献   

3.
羊科 《水禽世界》2012,(6):49-49
鸭体表常是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和传播的载体。带鸭消毒,就是在鸭自进舍至出栏的整个饲养期内,定期使用有效消毒剂对鸭舍内环境和鸭体喷雾消毒。带鸭消毒不仅能减少鸭体和圈舍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控制粉尘,净化空气,防暑降温,提高舍内湿度和阻止病原扩散。要提高带鸭消毒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鸭葡萄球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提出注意鸭舍卫生、定期消毒和加强饲养管理等防治措施,及时准确预防和治疗该病,减少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鸭关节炎的可能发病原因和病理特征,加深对该病的病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的观察与认识。分析病鸭的临床特点,解剖学特征,对病鸭关节渗出物进行细菌分离检测,病变组织进行H.E.和刚果红染色。病鸭关节渗出物中检测到鸭疫里默氏杆菌,肝脏中检测到大肠杆菌,且病鸭肝脏发生大面积淀粉样变,脾脏、关节和肾脏次之。结果表明,病鸭发病主要原因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关节炎,并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系统性淀粉样病变。  相似文献   

6.
鸭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有多种临床表现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脐炎、腹膜炎、脚垫肿以及皮肤疾患,可造成死亡,是鸭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饲养管理不善能促使该病的发生,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鸭关节炎型葡萄球菌病常见于中鸭和种鸭,主要以关节肿胀、瘫痪为主要特征。2007年3月河北省河间市某樱桃谷后备种鸭场发生了关节炎型葡萄球菌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鸭以关节炎性肿胀为主,以附关节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膝关节、髋关节和趾关节。发病关节肿胀,呈紫红色,触诊有热感,病初局部较软,而后逐渐变硬,表现严重跛行或不能走动,采食量减少,体质逐渐消瘦,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禽流感、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是危害鸭的主要传染病,可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疾病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及禽流感和细菌性疾病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使用疫苗预防效果较好;而沙门氏菌病等,疫苗预防效果不理想。鸭病的有效控制必须从免疫、消毒、饲养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技术措施进行防治,方可达到良好效果。1进鸭前的准备工作1·1机械清扫机械清扫是搞好鸭舍环境卫生最基本的方法。据试验,采用清扫方法可以使鸭舍内的细菌总数减少21·5%,如果清扫后再用清水冲洗,则…  相似文献   

9.
1990年9月中旬,黔西县幸福乡牌庄村养鸭专业户饲养的幼鸭,发生了以腿部无力、走路摇晃不稳、易摔倒、跗关节着地不起为特征的鸭病。经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检验,诊断为幼鸭维生素D缺乏症。由于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使该病得到控制,减少了养鸭专业户的损失,保证了养鸭业的发展。现将诊治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0.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风,各年龄段鸭均可发生,一般以冬季或春季的初产蛋鸭多发,肉用种鸭在限饲过程中,发生比较普遍。患病鸭轻者产蛋量较少,发育迟缓,重者死亡。1发病原因场地潮湿、鸭舍通风较差,尤其是舍饲时,阳光照射少运动不足,饲养密度过大以及拥挤等原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日粮营养不全特别是钙磷缺乏及比例失调,或维生素会引起跗关节肿大,骨骼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导致软腿病的发生。细菌性疾病,尤其是葡萄球菌引起的关节炎、关节周围炎、滑膜炎以及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关节畸形,是软腿病发生的又一原因。留种时公母比…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某地番鸭场发生了以颈部肿大、机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场饲养番鸭2000多羽,从20日龄开始,雏鸭逐渐出现颈部肿大,70日龄时,发病率达到30%左右,但死亡率却很低。根据养殖户介绍,只有他的鸭场发生该病,周围其他鸭场并未发现该病,且该场饲养的前一批雏鸭也发生过该病。经对送检病鸭病料作实验室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鸭淋巴肉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青浦县近年来大量饲养肉鸭,年上市量在800~1000万只,最多的年份上市达1200万只以上。这样大批量的鸭群放养于河湖之中,鸭粪污染水源,不利于青浦黄浦江上游和淀山湖的水质保护。为了探索既能提高肉鸭饲养的经济效益,又不污染水源的饲养方法,青浦县水禽研究所在县科委的支持下,于1990年起进行了肉鸭网上饲养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肉鸭全期网养成功。肉鸭网养能省工、省料、降低成本、减少鸭粪对环境、水源的污染、减少鸭病传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1鸭关节炎综合征 1.1主要症状病鸭以关节性肿胀为主,多见于跗关节,其次是膝关节、髋关节和趾关节。发病关节肿胀,呈紫红色,触诊有热感,病初局部较软,而后逐渐变硬,表现严重跛行或不能走动,采食量减少,体质逐渐消瘦,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一)鸭慢性呼吸道病该病又名鸭窦炎,是由鸭霉形体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发于2~3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可高达80%.传染源为病鸭和带菌鸭,当空气被污染后,常经呼吸道传染,也可经污染的种蛋垂直传染,雏鸭孵出后带菌,如遇育雏舍温度过低,空气混浊,饲养密度过大及应激等,很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以临床表现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关节炎为特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可确诊,经药敏试验,选择对该病比较敏感的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1发病情况江苏阜宁县某养殖户饲养200日龄种鸭6500只,按正常免  相似文献   

16.
"新型鸭瘟"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了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同的疾病,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较轻。常用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病的发生,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注射无治疗作用。该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鸭群感染该病后,往往引起大批死亡。据现场统计,鸭群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可达50%~60%。本试验对该病病理组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是侵害小鸭的一种传染病,以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该病于1904年首次被报道。我国自1982年在北京首次爆发该病以来,全国许多地区也相继报道了本病,以鸭感染为主。但随着鹅的规模化生产,鹅的饲养总数量和单位容量都出现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养殖户仍然沿袭粗放饲养方式,营养、管理、防疫等方面工作没有跟得上,致使鹅群时常经受疾病的困扰,该病也成为小鹅目前常见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现将我们镇上一养鹅户鹅群爆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应世吉 《猪业科学》2003,20(2):50-52
鸭的三包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两者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种小鸭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症状为主 ;其剖检变化以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出血性肠炎为主。可采取药物治疗、药物预防、疫苗预防 ;改善栏舍条件 ,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消毒工作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鸭是小型经济动物,生命周期短,一旦发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即使紧急治疗,经济损失也很惨重。养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严格消毒,及时治疗"的原则,建立健全鸭病防疫体系,制订疫病的净化、扑灭措施及实施方案,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条件,确保鸭群健康生长发育。鸭场疫病来源,一是由新引进的鸭带进场内,如从病鸭场引进鸭雏、幼鸭或开产小母鸭等;二是污染的鸭舍,如过去曾饲养过病鸭而未经彻底消毒的鸭舍。  相似文献   

2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具有较高传染性,发病率在10%-60%之间,死亡率可达30%-90%以上。该病易发难治,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使鸭只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造成鸭只短期内大批发病和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造成残次鸭过多,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增加了饲养成本,甚至失去饲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