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初步研究了利用家蚕蛹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可行性。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家蚕蛹上的发育历期,子代蜂的寿命及飞行能力,认为繁蜂的最佳蜂蛹比为15~20∶1;4次接蜂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可以利用家蚕蛹连续繁殖,单蛹出蜂量及单雌产卵量均较高;利用家蚕蛹繁殖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国槐尺蛾蛹寄生率为76.7%,表明利用家蚕蛹繁殖的子代蜂对其他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家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步研究了利用家蚕蛹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可行性。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家蚕蛹上的发育历期,子代蜂的寿命及飞行能力,认为繁蜂的最佳蜂蛹比为15~20〖DK1〗∶1; 4次接蜂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可以利用家蚕蛹连续繁殖,单蛹出蜂量及单雌产卵量均较高;利用家蚕蛹繁殖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国槐尺蛾蛹寄生率为76.7%,表明利用家蚕蛹繁殖的子代蜂对其他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3.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技术在该天敌的大量繁殖和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过程中的补充营养和低温贮藏进行了研究。发现补充营养和水分都可明显延长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蜂的寿命,以取食10%浓度蜂蜜水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最长,雌虫为27.60 d,雄虫为7.82 d,与不饲喂对照相比最多能延长小蜂寿命到4倍左右;对正常发育的老熟幼虫期、蛹期及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别进行0~70 d的冷藏试验,发现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期最适合用于长期储藏,在3℃下冷藏70 d后出蜂率仍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与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协同作用,分别用103~108孢子/m L的6个Bt浓度处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2龄幼虫后,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Bt对其致死、亚致死效应,及亚致死浓度Bt对寄生蜂子代出蜂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106孢子/m L处理组美国白蛾均未能化蛹;而106孢子/m L处理组均能化蛹并羽化,且幼虫发育历期随Bt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平均蛹重在74.92~92.18 mg之间,均高于对照的68.66 mg,但蛹重不呈线性规律变化。当Bt对美国白蛾平均校正死亡率低于17.17%时,幼虫发育历期延迟不明显,但平均蛹重为101.11~124.34 mg,均高于对照;接蜂后能够正常出蜂,出蜂率为33.13%~51.25%,每蛹出蜂量为117.43~143.42头,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用平均校正死亡率低于20%的Bt处理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有利,2种生防措施协同作用存在增效潜力。  相似文献   

5.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期寄生性天敌,对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自该蜂发现以来,围绕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证实其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性比大等优点,为一种优良的寄生蜂。特别是在该蜂的应用方面,目前已经摸索出一套成体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种蜂繁育技术和林间释放技术,在各发生区均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在基础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如在寄主识别与标记,作用于寄主的寄生因子及其对寄主发育的影响,寄生行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还需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为该蜂的人工繁育质量及林(田)间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菜蛾啮小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和适合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菜蛾啮小蜂是小菜蛾幼虫期至蛹期的跨期寄生蜂,也可仅寄生于蛹。室内寄主虫态及龄期选择寄生试验表明,该蜂嗜好产卵寄生幼虫,较少产卵寄生预蛹,很少产卵寄生蛹,但在幼虫4个龄期间无明显偏嗜性。寄生于各龄小菜蛾幼虫的啮小蜂在发育历期、蛹期存活率、每寄主育出蜂数及性比几方面无显著差异,表明各龄幼虫对该蜂的适合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菜蛾啮小峰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和适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蛾啮小蜂是小菜蛾幼虫期至蛹期的跨期寄生蜂,也可仅寄生于蛹。室内寄主虫态及龄期选择寄生试验表明,该蜂嗜好产卵寄生幼虫。较少产卵寄生预蛹,很少产卵寄生蛹,但在幼虫4个龄期间无明显偏嗜性,寄生于各龄小菜蛾幼虫的啮小蜂在发育历期,蛹期存活率,每寄主育出蜂数及性比几方面无显著差异,表明各龄幼虫对该蜂的适合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白蛾周氏啮小蜂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我国重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蛹作为繁殖寄主,通过解剖利用该寄主繁殖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期(0~72h)的卵巢,观察统计雌蜂个体大小、怀卵量、逐日产卵量,进行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羽化初期(0~4h),卵巢中的卵都已形成,但都处于未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发育期的变化,其卵不断成熟,雌蜂羽化24h后成熟卵量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此时即可产卵。产卵高峰集中在前2d,第1d的产卵量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51.7%,第2d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34.1%;产卵可持续到第5d。怀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白蛾周氏啮小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26℃下,以小菜蛾作寄主,研究了颈双缘姬蜂和菜蛾啮小蜂间的寄主资源竞争,结果表明,颈双缘姬蜂攻击对2、4龄幼虫期已被菜蛾啮小蜂产卵寄生的小菜蛾肾,将其产卵器插入,但不会将卵产在已被寄生的蛹中,产卵器停留在已被寄生蛹内的时间,明显短于未被寄生蛹内的,对已被寄生的寄主蛹的攻击又随寄主蛹体内啮小蜂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颈双缘姬蜂产卵器的插入对小菜蛾蛹内菜蛾啮小蜂的存活率没有影响,当存在被啮小蜂寄生的小菜蛾蛹时,颈双缘姬蜂对小菜蛾蛹的寄生率下降,但不会影响颈双缘姬蜂后代的雌性比。两种蜂的合计寄生率,较只有一种蜂存在时要高。  相似文献   

10.
管氏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管氏硬皮肿腿蜂对3种天牛和虫源较为丰富、取材较为容易的黄粉虫、家蚕、蜜蜂、松阿扁蜂、粘虫的寄生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的寄生特性以及寄主不同处理、寄主大小对其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氏硬皮肿腿蜂对不同供试昆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不同;在不同寄主上,管氏硬皮肿腿蜂的发育和繁殖特性不同。该蜂除偏爱寄生天牛幼虫和蛹外,对黄粉虫幼虫和蛹的寄生产卵率也较高,分别为80%、50%,可作为寄主繁蜂;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均达65%以上,作为繁蜂替代寄主具有一定的潜力。用氯仿:酒精为1 :10混合液处理桑虎天牛幼虫2h对肿腿蜂寄生率、单雌产卵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寄主体重增加,可延长肿腿蜂雌蜂的产卵前期,增加单雌产卵量,提高子代蜂性比,但对各虫态发育历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寄生于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报道较少。因此,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南派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蜂主要以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雌、雄成蜂的平均性比为1.89:1。在温度25℃、湿度70%、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其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幼虫期15.00 d,蛹期12.33 d,成虫寿命6.36 d,完成一个世代需32.36 d。在15℃以15%蜂蜜水喂养的条件下,雌、雄蜂寿命最长分别为63.45和39.95 d;在35℃,无喂食条件下,雌、雄蜂寿命最短,分别为3.06和1.84 d。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低温和补充营养均能不同程度的延长雌、雄蜂寿命且雌蜂寿命长于雄蜂寿命。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对微红梢斑螟的生物防治提供指导,也为研发云南派姬小蜂的室内繁殖和保护利用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了探明该蜂的生物学习性,作者在室内观察了该蜂的交配行为、寄生行为、发育及其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结果显示: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交配行为包括搜寻与求偶、交尾前期、交尾、交尾后期4个阶段。小蜂的寄生行为分为搜寻寄主、触角检测、产卵针刺探、产卵、产卵后梳理5个过程;同一小蜂的寄生次数为1~3次,寄生时间随着寄生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超过3次时,寄生时间相对延长。在室温25℃~27℃,金小蜂世代发育经卵、幼虫、蛹、成虫共4个阶段,发育历期为28~30 d,其中卵期3 d,幼虫期9~10 d,蛹期16~17 d。蓝色长盾金小蜂对橡副珠蜡蚧黑色成虫的选择系数最高,为0.57,对初期成虫的选择系数最低,为0.07。寄主虫期对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发育与繁殖影响明显,在寄主为初期成虫至黑色成虫时,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发育历期随着寄主虫期的增大而缩短,出蜂数则呈上升趋势,发育历期以寄主为初期成虫时最长,为31.8 d,寄主为黑色成虫时最短,为27.5 d;出蜂数以寄主为黑色成虫最多,初期成虫最低;寄主虫期对蓝色长盾金小蜂雌性比无影响。综上所述,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寄生时间与寄生次数密切相关,黑色成虫期的橡副珠蜡蚧是最适宜寄主,研究结果可为该蜂进一步扩繁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与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分别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内寄生与外寄生天敌,为了明确寄主龄期、寄生蜂比例、温度对两种蜂联合防治橡副珠蜡蚧效果的影响,作者...  相似文献   

14.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作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实现了规模化繁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粉虱类害虫的防控。该寄生蜂在大面积释放前往往要进行数量储备,因此低温贮藏是实现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明确丽蚜小蜂蛹期最适贮藏发育阶段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低温贮藏方式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和适合度的影响,并在温室条件下明确了低温贮藏对其扩散和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的蛹在4℃和8℃下低温贮藏仍可继续发育,解剖低温贮藏后未羽化的丽蚜小蜂发现其死亡主要发生在蛹的发育初期和后期,蛹的发育中期死亡比例最低;贮藏前经历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可以显著提高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寄生量和成虫寿命(P<0.05);温室条件下未经低温贮藏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而低温贮藏后羽化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2 m范围内扩散;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同样可以明显提高丽蚜小蜂在温室条件下的寄生率(P<0.05)。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温度26℃、RH70%、光周期L∶D=14h∶10h的条件下,研究了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 Walker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蛹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蛹的密度变化对蝇蛹俑小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用功能反应HollingⅡ模型模拟,其模拟方程为Na=0.4473N0/(1+0.0142N0)。桔小实蝇蛹密度越高,被寄生的蛹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蛹密度大于30头时,被寄生的蛹量增幅急剧变小而接近极限水平。通过该方程可明确单头雌成蜂在24h内最多寄生31.55头桔小实蝇蛹,其寄生1头蛹所需时间为0.76h;此外蝇蛹俑小蜂雌成蜂的自身密度对寄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通过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方程为α=0.0621P-0.3062,表明蝇蛹俑小蜂雌成蜂的发现域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寄生蜂雌成蜂个体间的相互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温湿度对蝇蛹俑小蜂成虫平均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26℃、RH60%~70%为蝇蛹俑小蜂成虫存活的最佳温湿度。  相似文献   

16.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和松褐天牛肿腿蜂S.alternatusi是天牛和吉丁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试验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蛹为替代寄主, 研究了两种肿腿蜂寄生意大利蜜蜂蛹时其子代的发育过程和数量?结果表明, 利用意大利蜜蜂蛹能成功繁育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对蛹的寄生率和羽化出蜂的寄主比例与松褐天牛肿腿蜂无显著差异?以意大利蜜蜂蛹为寄主时, 两种肿腿蜂的产卵前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卵-成蜂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单头肿腿蜂雌蜂寄生1头蛹时,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17.61头/窝)和子代总数(18.83头/窝)均显著低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25.10头/窝)和子代总数(26.52头/窝)?两种肿腿蜂的子代性比均具有显著的偏雌特征, 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雄性比分别为6.83%和6.35%, 其子代雄蜂数和雄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 意大利蜜蜂蛹可作为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人工繁育的替代寄主, 这为两种肿腿蜂的规模化繁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