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桂蹄l号荸荠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移栽规格对荸荠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规格过密或过稀对荸荠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均为不利,最佳荸荠移栽规格为插植规格40 cm×55 cm (3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2.
以中籼杂交稻品种隆两优866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期处理(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和5个移栽密度处理(30cm×12cm、30cm×14cm、30cm×16cm、30cm×18cm、30cm×22cm),通过对不同处理产量及其构成指标等生育特征的考察,探索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适宜播期和移栽密度.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5月10日播种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结实率最高,较其他播期处理增产5.3%以上;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产量高,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实现.综上,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最佳播期为5月10日左右,最佳移栽密度为30cm×14cm.  相似文献   

3.
刘少龙 《云南农业》2008,(10):32-33
楚粳27号是楚雄州农科所选育的超级粳稻新组合,具有分蘖中等、成穗率高、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抗倒抗逆能力强和增产潜力大等特点。禄丰县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秧龄45—55d或叶龄5—6叶时移栽,移栽规格(30+14)cm×10cm,或(27t13)cm×10cm,每丛3~4苗,基本苗为每亩栽9~12万或10-13万。大田管理中应科学管水肥,适进晒田,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高纬寒地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以早熟大穗型品种黑粳6号和极早熟9片叶品种黑粳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品种物候期、分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粳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28~34穴?m‐2即(26.4 cm ×13.2 cm或29.7 cm ×10.0 cm);黑粳5号的为38穴?m‐2左右(26.4 cm ×10.0 cm)。不同品种的移栽密度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应该区别对待,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泸两优晶灵在稻麦茬机插秧种植方式下的高产潜力,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种时间,设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4月3日、4月10日、4月17日。裂区为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8、11、14kg/667m2。再裂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1.11、1.39、1.58×104/667m2(移栽规格分别为30cm×20cm、30cm×16cm、30cm×14cm),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泸两优晶灵产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播期4月10日最高;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施氮量为11kg/667m2时产量最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有效穗和结实率是影响泸两优晶灵产量的主要因素。麦茬稻机插秧迟栽条件下,泸两优晶灵最适秧龄为45d左右,施氮量10~11kg/667m2,移栽规格以30cm×16cm为宜。  相似文献   

6.
探讨三叶香茶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用种子育苗进行移栽时间、种植密度及宿根栽培等试验。结果表明,4月10日移栽,其产量分别比4月28日和6月10日移栽的增加7.1%和50.0%,差异极显著;行、株距30 cm×10 cm的产量分别比30 cm×15cm、30 cm×20 cm、30 cm×25 cm、40 cm×30 cm增加2.9%、20.0%、56.5%和140.0%。经方差分析,行、株距30 cm×10 cm与30 cm×15 cm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余各密度的产量间差异极显著;宿根三叶香茶菜的产量是新植的2.88倍。三叶香茶菜野生变家种可行。早播种、早移栽的产量较高;适宜的种植密度为行、株距30 cm×10~15 cm;采收茎叶后留下的根蔸可重新萌发新芽,并长成再生植株,宿根栽培产量较新植的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进行常规稻机械插秧时30 cm×21 cm(疏)、30 cm×16 cm(中)和30 cm×12 cm(密)3种不同插植规格对比试验,比较分析常规稻机械插秧在相同的品种、田块、育秧方法、插植深度、抓秧面积及田间技术管理时3种不同插植规格的生长期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常规稻机械插秧不同插植规格试验品种的全生育期一致,插植规格密对比疏或中的基本苗、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平均产量都有明显增加,对常规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对荸荠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钾肥用量移栽密度;影响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优处理组合为荸荠品种台荠1号、移栽密度100 cm×100 cm、K_2O施用量200 kg/hm~2。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对荸荠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钾肥用量>移栽密度;影响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优处理组合为荸荠品种台荠1号、移栽密度100 cm×100 cm、K_2O施用量2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最佳种植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6种移栽密度条件下,橡胶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橡胶草单株农艺性状基本呈现增加趋势,当密度达30 cm×30 cm后,增幅减小;单株产量性状也基本呈增加趋势,30 cm×30 cm、30 cm×40 cm、40 cm×40 c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高密度处理;群体产量性状以20 cm×20 cm和30 cm×30 cm处理较高。综合各农艺和产量性状,在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最佳种植密度为11.1×10~4株/hm~2,株行距配置为30 cm×30 cm。  相似文献   

11.
以翠薏1号、龙薏1号、台湾薏苡3个薏苡品种为材料,研究4种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主效达极显著差异,密度主效无明显差异,品种和密度的互作达极显暑差异;翠薏1号以栽培密度120 cm×25 cm产量最高,龙薏1号以栽培密度120 cm×30 cm产量最高,台湾薏苡以栽培密度120 cm×20 cm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选取龙垦201为试验材料,以氮肥不同施入量和不同插秧密度两个因素为切入点,将不同施氮量6kg/亩、10kg/亩、14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30cm×10cm、每穴3、5、7株等因子进行随机组合,共设18个处理,通过对分蘖、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结果显示穴株数与单株分蘖数成反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14(氮肥施用量10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每穴5株)产量最高,处理3(氮肥施用量6kg/亩,插秧规格30cm×10cm,每穴7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引进的经筛选表现较佳的8个甘薯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龙薯9号、莆薯9号和天丰1号3个品种鲜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金山57增产41.75%、33.76%和15.17%,这3个品种和金山208的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27.76%、19.01%、10.87%和27.27%,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品种,这4个品种适宜作为套薯和晚薯栽培,可进一步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4.
卢忠诚  金成兵  张翯  王蓉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0):1985-1986
在金华对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的嘉丰优2号进行25 cm×25 cm、25 cm×20 cm、30 cm×15 cm、25 cm×15 cm的4个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移栽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小。行距株距30 cm×15 cm,获得最高产量,为9 004 kg·hm-2。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绥粳10号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施氮肥分为基肥、分蘖肥、调节肥和穗肥,比例3:3:3:1,最佳密度为30.0cm×13.3cm或(40+20)cm×13.3cm产量最高,实测达到了735.1k9/667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半夏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不同种茎规格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收获后测产量和主要成分含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cm×3cm种植密度的产量和净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小规格种茎分别比大、中规格种茎作种的产量提高20.0%和35.0%。不同密度和不同种茎规格栽培的半夏质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生产上宜采用5cm×3cm种植密度、选择直径低于1.0cm规格的种茎作种栽培半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215;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水稻机插穴距与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实现机插水稻生产的进一步稳产高产,2 0 1 3年以"太湖糯"品种为试材,进行了机插水稻不同穴距比较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在行距30 cm、穴距11.63 cm的移栽条件下,群体和个体生长的矛盾得到较好的协调优化,产量可达693.4 kg/667 m2。在机械移栽过程中,考虑到不可避免地存在移栽漏插问题和目前插秧机穴距规格的限制,以选择穴距10.5 cm移栽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施肥量,不同栽培密度二因素下,穴稳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试验品种空育131B3(氮肥为94.0kg/hm^2)×C3(30cm×10.0cm),产量最高,达到9530.8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