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淮河流域小麦生产现状以及旱涝评估技术要求,运用WCSODS(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利用淮河流域4个冬麦区(东北丘陵冬麦区、北部平原冬麦区、中部平原冬麦区和西部及沿淮冬麦区)21个样点的1998~2007年的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同期气候资料和土壤资料,调试确定了本地化的小麦生育期参数,并以4个冬麦区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的大田试验资料对WCSODS的小麦生育期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观测值比较显示,小麦播种~抽穗期、出苗~抽穗期和播种~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天数的模拟精度较高、预测效果较好,3个发育阶段的标准根均方差(NRMSE)、绝对平均误差(MAE)和一致性系数(IoA)分别为:0.019、2.860、0.999;0.025、3.246、0.999;0.014、2.632、0.999。对WCSODS中小麦出苗期模型进行土壤湿度影响订正与改进,小麦播种至出苗天数亦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新疆塔城地区南部沙湾、乌苏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实测数据及同期棉花生育期观测资料,建立以旬为单位的模糊隶属度函数以计算热量指数,进而开发基于CIMISS数据环境的棉花热量条件监测预警业务系统,结合热量条件、棉田观测等情况对棉花低温冷害进行综合判识,实现对棉花冷害的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服务,最大程度减轻低温冷害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该试验通过对小麦进行不同的土壤水分以及不同的生育期受旱处理,研究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于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0-2011年,对豌豆与小麦在高寒阴湿区不同间作比例下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及综合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明显延长豌豆的生育期,提高豌豆叶面积指数、综合产量及经济效益。其中处理M2D2即小麦与豌豆按2∶2行比例间作生育期最长,叶面积指数最高,土地当量比最大,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2010和2011年间作综合产量分别较小麦单作(MT)提高58.11%和38.55%,较豌豆单作(DT)提高29.70%和50.87%;全年经济效益分别较小麦单作(MT)的提高112.66%和83.45%;较豌豆单作(DT)提高4.97%和22.08%。因此,豌豆小麦间作模式增产的关键在于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5.
基于无人机RGB图像颜色及纹理特征指数的小麦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无人机获取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的RGB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获取小麦图像颜色指数和纹理特征指数,并在小麦收获后测定实际产量.通过分析各颜色指数、纹理特征指数与小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各生育期与小麦产量相关性最高的颜色指数和纹理特征指数,建立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图像颜色指数与产量相关性均较好,纹理特征指数与产量相关性不够理想.孕穗期与产量相关性最高的颜色指数为VARI,相关系数达0.862,利用单一颜色指数VARI构建小麦产量预测模型验证的决定系数(R2)为0.725,模拟均方根误差(RMSE)为494.52 kg·hm-2;开花期与产量相关性最高的颜色指数为ExR,相关系数为-0.851,利用单一颜色指数ExR构建小麦产量预测模型验证的R2为0.709 2,模拟RMSE为499.72 kg·hm-2;使用孕穗期颜色指数VARI和纹理特征指数CON相结合构建的产量预测模型验证得到R2和RMSE分别为0.740 6和489.19 kg·hm-2,较单一颜色指数模型分别提升2.15%和减小1.08%.使用开花期颜色指数ExR和纹理特征指数ASM相结合构建的产量预测模型验证得到R2和RMSE分别为0.735 4和491.24 kg·hm-2,较单一颜色指数模型分别提升3.69%和减小1.70%.上述结果说明,用无人机图像颜色指数可以建立有效的产量估测模型,将颜色指数和纹理特征指数相结合建立的估产模型较单一颜色指数建立的模型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一、试验目的进一步验证在小麦生育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平娜 《河南农业》2009,(10):14-14
一、试验目的 进一步验证在小麦生育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试验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小麦不同生育期水肥管理与产量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水肥管理与产量的关系模型.[方法]用主动遥感仪器Green seeker 进行检测小麦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比值植被指数(RVI),解析小麦冠层植被指数与生长状况的变化规律;分析NDVI、RVI与实际产量关系,建立小麦产量预测模型;最终以NDVI、RVI作为过渡参数,反演产量与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水肥管理的最佳模型.[结果]小麦水肥一体化管理直接影响小麦产量,不同生育期水肥一体化小麦生长模型和植被指数小麦估产模型的标准误差都小于0.05.[结论]建立了小麦不同生育期的产量与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田自然诱发对5个小麦品种成株期不同生育期进行抗条锈病鉴定研究,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反应型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极显著(P<0.001);不同生育期反应型存在差异(P<0.05)。综合分析各品种不同生育期病情指数没有存在差异,对单个品种分析得出西科麦4号在不同生育期反应型无差异,其余4个品种反应型在不同生育期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抗性鉴定结果为西科麦4号免疫,绵麦40号和川育24号为中度抗病品种,川麦41和绵阳29表现为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敏感性。[方法]以郑州市1951~2007年的降水资料和小麦单产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育期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段降水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不同,底墒水权重占20%,越冬期降水权重占26%,返青至开花期降水权重占32%,灌浆期降水权重占-11%;其中拔节到孕穗期间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灌浆期降水为负面影响;越冬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产量增加5.22 kg/hm2,返青至开花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增收1.545 kg/hm2。[结论]根据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可对小麦产量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2-2010年江苏南京地区的酸雨和小麦产量资料,作年际增长率处理,发现该地区小麦单产的变化与生育期内降水平均pH值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采用统计方法对逐旬降水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小麦生育期内降水pH值与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越冬期对降水pH值反应最敏感,其次是播种期和苗期,而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的酸雨对产量的影响略小于其他生育期.  相似文献   

12.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进化及对产量性状调控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个不同染色体倍数的小麦进化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进化趋势分析。并对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麦进化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进化趋势分析和多重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黄淮小麦进化过程中其抽穗期、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等有减少的趋势,但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收获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②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生育期和单株穗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生育期是决定单株粒重的3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单株粒重96%的变异。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对小麦单株粒重有大的正效应调控作用,生育期对小麦单株粒重有较大的负效应调控作用。④通径分析表明,11个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粒数>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小穗数>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抽穗期>株高>千粒重>生育期。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对单株粒重有较大的正效应。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873%,表明3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⑥根据综合值的聚类分析和对不同年代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特征比较,将30个小麦进化材料分为了早熟矮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中产型、早熟高秆中产型和早熟矮秆高产型五大类小麦资源。【结论】通过对30个小麦进化材料农艺性状的多重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小麦进化材料的相关信息。小麦由二倍体到六倍体进化过程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穗粒数对小麦单株粒重有明显正效应,而生育期对其有显著负效应。这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选育高产品种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6至1988年在石家庄地区田间试验的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了不同生育期白粉病流行对产聿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对产量影响的三种数学模型,即关键点模型,多点模型和曲线下面积模型。从关键点模型得知,抽穗后期病梧指数与小麦产量的相关程度最大。综合评价这三种模型,多点模型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东北地区3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6—2013年共48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生育期资料,通过计算玉米4个生育阶段(出苗至七叶、出苗至抽雄、出苗至乳熟、出苗至成熟)的热量指数及冷害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指数的长期变化、频率、气候倾向率及空间分布,以期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一、试验目的 进一步验证在小麦生育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田的选择 试验田设在襄城县姜庄乡后城村.该村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土质为黏土.种植小麦品种为许农5号.  相似文献   

16.
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稻区的自然生态特点,以春性小麦宁麦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小麦生育期、分蘖发生和生长、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以及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大量小麦“3414”田间试验、不同施氮量及不同生育期合理运筹氮肥试验及大田示范、推广验证,确定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需肥规律、肥料利用率、土壤供肥量、施氮量和运筹技术,集成了小麦高产及养分高效管理技术体系,为区域小麦土壤诊断、分区施肥指导、精确量化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小麦自身习性的不同,选择大样本考察小麦习性对冻害的反映,得出小麦对冻害抵抗能力差别的不同表现,对于小麦冻害研究和如何减轻小麦冻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一)2002-2004年度连续考察500个小麦品系,每个品系采用点播的方式进行单行种植,统一播期,行长1m,行距23cm.记录其每年冻害情况(低于-5℃的冬季冻害和低于-1℃的晚霜冻害),考察小麦生育期.  相似文献   

19.
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永龙  钱莉  刘明春  刘惠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39-4141,4145
[目的]研究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在干旱绿洲环境下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措施和合理灌溉指标,为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4次灌水,并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含量、千粒重以及生育期内水分的利用效率。[结果]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期为水分敏感期,其灌水量不能低于总灌溉量的60%;全生育期内分4次浇灌较适宜;适度水分亏损有利于灌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水分补充不足将加剧土壤深层水分的损耗;当灌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麦产量不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hm2需6000mm灌水量可以作为干旱绿洲区春小麦用水的一个优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小麦生育期气象资料,研究了徐州地区小麦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小麦产量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满足业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