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秀 《农业考古》2012,(1):154-156
枷同"耞",是我国农家常用的农具之一,一种手工脱粒工具。始见于先秦。汉代有"佥"、"摄殳"、"度"、"棓"、"柫"、"柍"、"桲"等称呼。晋代前后称"连枷"(或"连架")、"连耞"。明代何孟春《余冬序录》卷50:"打稻具,古谓之拂,今吴人谓之连枷,楚人谓之掉花"。  相似文献   

2.
稿约     
《古今农业》2015,(1):36
<正>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二、来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材料翔实,行文简洁流畅。篇幅最好不  相似文献   

3.
谈到"失败"和"成功",每个企业管理者和产品的具体参与者都存有"避之不及"与"翘首期盼"的双重心态。被冠以"成功"还好,可以上下振奋、内外俱荣。一旦被冠以"失败",便推搡躲闪。其实定义所谓的"成败"很容易,销量、口碑、利润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业界认同、第三方评价等,都可以加冕"成功"的称号,或被冠以"失败"  相似文献   

4.
谢思炜先生《白居易诗集校注》,是目前为止注释白诗的相对完整的力著。但其间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今就"欲"、"蹇薄"、"澹滟"、"呀呀"、"意气"、"迁次"、"直欲"、"奔迫"、"好是"、"骨竦"、"堆髻"、"老大"、"烟霞侣"、"牵率"、"烂熳"等十五个词汇中的注释问题,采用词汇学、注释学的观点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5.
动物称谓是每种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古汉语中关于雌性动物称谓的词语较多,如"雌"、"母"、"牝"、"草"、"骒"、"(牛字)"、"女"、"羭"、"牂"、"羠"、"沙"、"牯"、"阴"、"娄"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语共时分布与历时更替的关系,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这些词语的用法及发展变化情况,并以此探讨汉语雌性动物称谓词的更替情况。下面具体来看。  相似文献   

6.
稿约     
《古今农业》2014,(3):29-29
正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二、来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材料翔实,行文简洁流畅。篇幅最好不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6,(11):36-37
为了筛选适合贵州冬作区种植的高产、早熟、优质的马铃薯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通过田间试验,对先后引进的9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评比分析。结果表明:"中薯1号"、"中薯5号"、"福克212"、"中薯3号"、"丰产1号"和"早大白"平均单产较对照分别增产27.6%、19.4%、17.1%、14.5%、14.1%、12%。但"福克212"、"丰产1号"虽然产量高于对照,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且商品薯率较低;"闽薯1号"产量低品质差;因此不不建议在贵州冬作区内推广。"红宝石"和"黑美人"作为特色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性种植。"中薯1号"、"中薯3号"、"中薯5号"产量高于对照,生育期适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在冬作马铃薯中进行适当面积验证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展望》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类刊物。2005年8月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主编速递"、"产品预测"、"农业经济展望"、"农业生产展望"、"农业科技展望"、"农业贸易展望"、"农业消费展望"和"数据信息"八大主要栏目。本刊着重于对主要农产品生产、供需、价格、进出口的分品  相似文献   

9.
稿约     
《古今农业》2013,(3):96-96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二、来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材料翔实,行文简洁流畅。篇幅最好不  相似文献   

10.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大不相同的概念。"教"主要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而"育"则包含道德养成、思维开启等更为深刻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真正内涵并不完全清楚,以至于"教育"弱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的质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词源学分析为手段,结合西方近现代教育理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初步梳理了"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义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11.
稿约     
《古今农业》2014,(1):55-55
正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二、来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材料翔实,行文简洁流畅。篇幅最好不超过10000字。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是一个历史概念,其称谓有"盲流、打工仔、打工妹、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等概念;但"农民工"一词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释义尚无定论,已有文献主要考虑户籍、职业、产业、劳动关系、工资和土地等条件,缺乏对这些条件与"农民工"关系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外延和内涵两种途径,从户籍、土地、流动、目的和企业5个方面诠释"农民工"的概念,认为"农民工"是在异乡务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村居民。这是"农民工"称谓的新释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植物造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造景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仅少数农林高校近年开设,但其传统教学普遍存在"四轻四重"的问题。笔者基于对园林专业"项目驱动式体验教学"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分别从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教学模式特征"、"课程设计"、"模式构架"、"项目模块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及其"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杨 《河南农业》2011,(2):32+37
很多初学声乐的学生在唱中、低音时声音"白"、"亮"、"直"、"冲",且音量较大,可唱高音时,声音一下子又变得"挤"、"尖"、"抖"、"虚",音高上不去,且音量很小。这种现象在声乐理论上称为声区不统一、真假声脱节。引导学生从人体生理学、歌唱发声学方面正确认识"真""假"声,掌握真假声技巧,是声乐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兔肉被称之为"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具有高蛋白、高消化率、高赖氨酸、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三高三低"的特点,营养价值高,被专家列为美容、益智、增寿的最佳保健食品,符合现代消费观念。专家预测,兔肉必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重要食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三资代理",就是坚持村级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和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将"三资"业务委托给乡镇,按照一定原则、方法和程序,统一组织、指导、监督的一种管理方式。"123"管理模式,即组建"一个"服务中心、健全"两套"工作流程、实行"三  相似文献   

17.
"两新"指的是新机具、新技术。"两新"推广面对主要是农民,因此"两新"推广基础在农村、在基层。"两新"推广难度在于农民是否接受,他们普遍遵循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一定要亲自见证新机具、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应用的实际效果及带来的经济效益。"两新"推广重点在于现场参观、现场示范,把示范工作组织好,农民群众看见实际效果,就容易接受,自觉应用"两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一把大荒米     
"中华大粮仓"北大荒,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之说而为世人所向往。风姿豪放的北大荒人,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向世人展现着"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大跃进”时期皖西北太和县农村人民公社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7):206-209
人民公社既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又是"大跃进"的重要保证和推进动力。"大跃进"时期皖西北太和县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直接或连带地对"三农"造成巨大危害,突出表现为生产大倒退、农民收入锐减、"五风"泛滥和农民家破人亡。1959年冬至1960年夏太和县农村出现的较严重的人口非正常死亡情况,更主要是由"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和食堂吃大锅饭以及县社领导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造成的,其中的教训是惨痛的。  相似文献   

20.
<正>茼蒿有三个令人啧啧称赞的雅号:一是"皇帝菜"。因它不仅能"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还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在中国古代,它为宫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二是"杜甫菜"。据记载,杜甫在湖北时,曾吃到以茼蒿为主,以菠菜、腊肉以及糯米为辅做成的菜。杜甫吃后大加赞赏。当地百姓称之为"桂甫菜"。难怪在桔梗目、菊科、春黄菊族蔬菜中,唯有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茼蒿,不仅占全"香、甜、脆、爽"四个名声,而且还有"可口怡人"的好口碑。三是"菊花菜"。因其所开的花朵形似野菊,故有"菊花菜"之称。茼蒿还有同蒿、蓬蒿、蒿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