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梅旭荣  杨鹏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58-4369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舟山为例对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渔业资源、海域环境、海岸带环境和旅游娱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引入围填海造地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生产要素价值以及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结果表明:2009~2020年舟山因围填开发活动而造成的生态损失价值为348.764亿元,生产要素总价值为5535.876亿元,生态补偿的总价值为5884.640亿元。  相似文献   

3.
我国复杂的农地产权制度使得农用地价格体系比较庞杂。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框架下,土地经营权价格是农用地土地权能相对较为完整的权利价格类型,其价格形成具有广泛的市场交易基础,在我国农地价格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核心内容。农用地价格评估主要揭示的是农用地的使用价值及其市场价值,其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的经济价值。同时,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在传统市场交易难以实现的农地社会稳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外部化价值,也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等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以转移支付等方式内在化为农用地价格的内涵构成之中。  相似文献   

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优化农产品供给,运用陈述偏好法和揭示偏好法等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以水稻主产区湖南省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和农业生产导致的间接环境价值为综合创新视角,对2010—2015年湖南省农业生产的外部性环境价值进行评估,探讨供给侧视角下湖南省农业发展藏粮于田的策略。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生产外部性环境净价值由2010年的146.76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134.10亿元,此期间下降了12.66亿元,正外部性间接惠益价值中,固碳释氧惠益价值年均达78.32亿元,占比为29.13%,且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负外部性间接损失价值中农用地膜和农药负外部性价值从2010年的30.86亿元增加到2015年45.65亿元,是造成外部性环境净价值变化的主因。因此,农业生产必须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资源驱动型农业向创新驱动型农业转变,使农业生产正外部性功能发挥至最大、负外部性功能减至最少,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达到藏粮于田之目的。农田生产带来的外部性净价值揭示了忽视间接价值导致农业全面价值被低估,进而为国家农业补贴和农业支持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程文仕  王栋  黄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724-372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日趋增加,但由于目前农用地转用增值机理不清、增值收益归属不明等原因,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得不到补偿.该研究在提出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补偿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方法,分析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实施补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完善农地非农化补偿机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实施补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是解决当前农地流转问题、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农用地的功能入手,阐述了传统价值观和农用地价值构成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社会经济环境综合价值的概念,认为农用地除了具有经济生产功能外,还有社会保障功能、社会稳定功能、生态功能和其他功能,进而提出农用地价值是由质量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生态价值和其他价值5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7.
农用地估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农用地资源,对农用地的估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根据农用地的价格特点,估价的原则,在确定了农用土地地质量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环境价值不同的价值内涵下,如何选择不同的估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佳 《乡村科技》2019,(16):21-22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必须通过完善法制来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总结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生态补偿机制、乡村旅游环境法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后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蔡为民  杨世媛  汪苏燕  周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11-10313,10483
出于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我国政府将许多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禁止农民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本文从外部性理论出发,首先详细分析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当地农民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即湿地保护区的建立起到了保护湿地资源的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环境权,对其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权利,其次,提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手段——生态补偿,通过对生态补偿的内涵、主体、客体和机制进行了深入论述,提出建立一套完善而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确保当地农民各项权益不受到损害,保证社会安定,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娟  南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259-263
本文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为2部分: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农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新增建设用地负外部性造成的生态价值的降低。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替代成本法和防治成本法测算2000-2007年间农地非农化损失的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共有51 640.06 hm2农用地实现了农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达34.22×108元,平均每年损失4.28×108元。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占农地非农化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土地则有95.21%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11.
环城游憩带知名乡村旅游景区的周边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景区旅游活动干扰和旅游环境容纳量的压力,改善了景区旅游环境。该研究针对环城游憩带知名乡村旅游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原则、开发策略。认为在处理景区与周边乡村旅游的关系上,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旅游营销上要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广旅游跨界融合营销;要大力发展短途游市场,精心打造高端旅游产品,保障乡村旅游有序进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的负外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回归自然从而引发了生态旅游的兴起。作为公有资源的生态旅游产品具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使得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特征。本文由生态旅游的概念出发,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生态旅游经营者在经营中和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并对生态旅游负外部性控制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定性的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负外部性内在化的一些经济途径,以期为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长沙县农用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探明农户对农用地流转的意愿偏好及自身需求和经农用地流转农户的生活保障水平。[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主体年龄与农用地流转因素成反比;农户人均收入更高,对农用地进行流转的意愿也更强烈;农户就业地越远,农用地流转比例越高;当地政府制度的执行并不明显,部分农户的实际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许多农户实际对流转政策并不熟悉;随着生活保障的提高,多户农户将偏好于农用地流转;租金收取方式主要为交钱,其次为交粮食等;农用地流转途径主要为通过合作社,其次为私下商定、集体组织。[结论]农村农用地流转受当地市场机制不规范、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及农民自身需求未被尊重等方面影响,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被完善,农用地流转市场应当被规范,真正解决农户未来保障问题,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本农田保护是指质量和数量的双重保护。目前,基本农田仅定量地划定,而无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农用地分等是基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辅以科学的计算方法并得出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的一项技术。文中以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作为依据,分析了云南省耕地的质量分布规律,并对基本农田的数量确定和范围划定进行研究。自然质量等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弥补了对耕地的质量评价,有利于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阳朔县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乔  杨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80-20582,20654
在解析乡村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阳朔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综合分析了阳朔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资源、产业、市场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环境、行政管理、经营方式、信息滞后及利益分配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阳朔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其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方面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理顺部门关系,完善旅游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宣传促销,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桂平市农用地整治潜力研究,达到合理利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从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程度、农用地整治迫切度3个维度选取7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使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16年桂平市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桂平市农用地整治Ⅰ级潜力区占桂平市耕地总面积的14.70%;Ⅱ级潜力区占桂平市耕地总面积的57.46%;Ⅲ级潜力区占桂平市耕地总面积的16.26%;Ⅳ级潜力区占桂平市耕地总面积的11.58%.桂平市在农用地整治过程中应结合土地优势条件,进行针对性分区分级整治,从而提高整治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是科学有序开展农用地整治工程的政策支撑和技术保障。在搜集整理我国土地整治相关政策文件、发展战略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城乡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土地的不同需求,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目标划分为4个阶段,并对1986年以来农用地整治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建设规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用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更新缓慢,滞后于土地整治转型发展,对于农用地整治工程的具体实施缺乏导向性和针对性。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将农业产业特色和科技农业融入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之中;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动力,在建设规范编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公众参与力度;打造优质绿色生态良田,编制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近郊及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地区,以景观和文化为导向,优化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灵璧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预测为目标,从资源价值,环境氛围,开发潜力3个方面和观赏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休闲娱乐价值、旅游环境容量、安全性、卫生状况、农业发展、市场潜力、政策支持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等10个价值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利用层次结构法分析灵璧县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灵璧县的旅游资源良好,旅游环境容量大,具有一定的乡村旅游开发潜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方斌  夏显力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1):227-231
准确评估农用地基准地价是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在理论分析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对农用地基准地价影响的基础上,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和区域基准地价影响力模型,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进行修正,弥补了当前仅从农村内部来评估农用地基准地价所带来的弊端.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与农用地基准地价分布成正相关,修正后的农用地基准地价与用传统方法计算的农用地基准地价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集体林权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物权法》中野生植物产权的进一步界定,野生植物保护和管理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森林经营者因野生植物的保护,利益受到了损失,如何保护好野生植物资源并保持森林资源经营者的积极性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公益林补偿制度研究,在外部性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机会成本理论以及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理论基础上,提出应当以野生植物保护者为补偿对象、损失计算补偿法为补偿标准、现金补偿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的补偿方式对野生植物保护行为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