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雪青、满天红、圆黄和红香酥为试材,研究栽植密度为1.5m×4.2m的6a生不同梨品种树冠交接状况。结果表明:4个品种株间树冠交接都比较严重,交接率27.78%~64.56%。以圆黄较高,比红香酥、满天红和雪青分别高1.32倍、1.00倍和0.89倍。所有品种行间树冠虽然尚未交接,但不同品种行间剩余的有效距离的差异也比较大。其中,空间比较大的是雪青和圆黄,行间枝展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红香酥和满天红已经达到预期大小。就不同方向树冠透光率以及冠下总辐射量而言,无论哪个品种,都以行间方向树冠比较高,而株间方向树冠比较低。就不同品种而言,以满天红和雪青较低,而圆黄和红香酥较高。就不同方向树冠叶面积系数而言,无论哪个品种,都以行间方向树冠叶面积系数比较低,而株间方向比较高。就不同品种而言,仍以满天红和雪青叶面积系数较高,而圆黄和红香酥叶面积系数较低。不同品种花量有所不同,雪青和满天红明显高于另外2个品种,而圆黄也显著高于红香酥。结论:株间树冠交接对梨冠层光照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枝叶的质量以及花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立乔砧红富士苹果园合理的群体结构,探讨群体结构对光照分布的影响,对临城县赵庄乡南沟村不同栽植密度、树形为改良纺锤形的盛果期乔砧红富士苹果园的群体结构以及树体不同部位的光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株行距2m×3m、3m×4m、3m×5m的郁闭度分别为0.88、0.70和0.58;行间近地面相对光照强度分别为0.94、0.46和0.13;行间地面向上0.5m处相对光照强度随株行距加大而加大,其值分别为0.12、0.40、0.95;行间地面向上1.0m、1.5m、2.0m不同株行距的相对光照强度除株行距2m×3m的果园的行间地面向上1.0m处为0.17外,其他都在0.76以上。每666.7m2总枝量、树高、叶面积系数以株行距2m×3m的为最大,分别为345 210根、3.23m和3.4;株行距3m×5m的为最小,分别为139 920根、2.81m、2.6;株行距2m×3m、3m×4m、3m×5m行内地面向上1.5m、2.0m处的相对光照强度均在0.49以上。  相似文献   

3.
红酥脆梨栽植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酥脆梨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合理密度可有效提高红酥脆梨单位面积产量.在定植3 a内,红酥脆梨的栽植密度可用带状栽培2 m×1 m×1 m,或者用行株距2 m×1 m的高密度定植,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早期丰产目的.定植3 a以后,要进行株间和行间间伐,把行株距调整到2 m×2 m,使果园逐渐达到通风透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几个猕猴桃园调查,参考有关文献资料,总结了猕猴桃优质稳产丰产园群体结构特点.现将优质稳产丰产猕猴桃园群体结构指标简介如下.①栽植密度.猕猴桃园栽植株行距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为2 ~4m×3 ~5m,每666.7m2栽植55 ~ 83株,每株占地面积不小于8m2.保持行间有0.6 ~0.8m的作业道,适度密植可获得早期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苹果不同栽植密度和套袋对冠层光照环境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栽植密度和套袋对果园冠层结构参数与光环境的影响,以不同栽植密度的苹果树为试材,利用CI-110冠层分析仪、LI-1400数据记录仪和照度计,分析了不同栽植密度和套袋对冠层结构参数的影响,以及套袋前后冠层光环境的差异和不同纸袋处理对冠层光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富士园具有不同的冠层结构参数。套袋提前恶化了果园的结构参数。在2 m×4 m和4 m×4 m果园中,果实套袋使冠下、株间的"叶面积指数"增加1倍,使树冠下层和中层无效光强比例增加,尤其下层增加了12%。黄褐色纸袋反光性能白色银白色(铝箔),铝箔平均反光率为31.1%,能够有效的改善树冠内膛的光环境。总之栽植密度对果园冠层结构影响较大,套袋提前恶化了冠层光环境,通过改变纸袋颜色可改善树体光环境。  相似文献   

6.
2011 年春季定植的矮化中间砧苹果成品苗(3 年根 1 年干的‘宫藤富士’/SH6/平邑甜茶)为试材,设置 7 种不同的栽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 1 m × 3 m、1.5 m × 3 m、2 m × 3 m、0.75 m × 4 m、1 m × 4 m、1.25 m × 4 m 和 1.5 m × 4 m),细纺锤形整枝修剪,自栽植第 2 年,连续 7 年调查 7 种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冠层光照分布、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树龄的增长,不同栽植密度下树干粗度和总枝量逐年增加,不同处理间树干粗度无显著差异,第 7 年 1 m × 3 m 和 0.75 m × 4 m 两个栽植密度下树体总枝量超过 140 万条 · hm-2,第 8 年均超过 140 万条 · hm-2。栽植前期(第 2 ~ 4 年)各栽植密度树体短枝比例不断增加,长枝比例不断减少,第 5 年各栽植密度枝类组成趋于稳定;综合稳产 3 年(第 6 ~ 8 年)树体的枝类组成数据,4 m 行距的短枝比例明显高于 3 m 行距,长枝比例略低。树体冠层平均相对光照强度由高到低的株行距处理依次为 1.5 m × 4 m(63.87%)、1.25 m × 4 m(61.44%)、2 m × 3 m(61.27%)、1 m × 4 m(59.19%)、0.75 m × 4 m(55.79%)、1.5 m × 3 m(53.67%)和 1 m × 3 m(49.37%);相同栽植株数下,4 m 行距处理低光效(相对光照强度小于 40%)的区域比例显著小于 3 m 行距。比较前 5 年的累计产量,以行距 4 m 和 1 m × 3 m 的最高。综合稳产 3 年的结果情况,大果率(单果质量 > 200 g 的果实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以 4 m 行距和 2 m × 3 m 的最高。各栽植密度下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果形指数和果实硬度均无显著差异。综上,采用 4 m 行距,1 ~ 1.25 m 株距,树体成形快,稳产后树体结构合理,冠层光照充足,低效光区比例少,前期产量高。  相似文献   

7.
以2011年春季定植的矮化中间砧苹果成品苗(3年根1年干的‘宫藤富士’/SH6/平邑甜茶)为试材,设置7种不同的栽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1 m×3 m、1.5 m×3 m、2 m×3 m、0.75 m×4 m、1 m×4 m、1.25 m×4 m和1.5 m×4 m),细纺锤形整枝修剪,自栽植第2年,连续7年调查7种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冠层光照分布、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树龄的增长,不同栽植密度下树干粗度和总枝量逐年增加,不同处理间树干粗度无显著差异,第7年1 m×3 m和0.75 m×4 m两个栽植密度下树体总枝量超过140万条·hm-2,第8年均超过140万条·hm~(-2)。栽植前期(第2~4年)各栽植密度树体短枝比例不断增加,长枝比例不断减少,第5年各栽植密度枝类组成趋于稳定;综合稳产3年(第6~8年)树体的枝类组成数据,4 m行距的短枝比例明显高于3 m行距,长枝比例略低。树体冠层平均相对光照强度由高到低的株行距处理依次为1.5 m×4 m(63.87%)、1.25 m×4 m(61.44%)、2 m×3 m(61.27%)、1 m×4 m(59.19%)、0.75 m×4 m(55.79%)、1.5 m×3 m(53.67%)和1 m×3 m(49.37%);相同栽植株数下,4 m行距处理低光效(相对光照强度小于40%)的区域比例显著小于3 m行距。比较前5年的累计产量,以行距4 m和1 m×3 m的最高。综合稳产3年的结果情况,大果率(单果质量 200 g的果实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以4 m行距和2 m×3 m的最高。各栽植密度下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果形指数和果实硬度均无显著差异。综上,采用4 m行距,1~1.25 m株距,树体成形快,稳产后树体结构合理,冠层光照充足,低效光区比例少,前期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苹果树栽植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树的栽植方式和方法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国家都有所不同。在我国,上世纪60~70年代667m2栽植30株以下,栽植方式以4m×6m和4m×5m为主。进入80年代密度提高到33~44株,栽植方式以4m×5m和4m×4m为主。90年代随着矮化砧木和短枝型品种的引进,密度进一步增大,密植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乔化密植有667m2栽55株以上的,还有栽100株以上的,甚至200株以上;矮化密植一般栽83株或111株。密植方式有3m×4m、2m×3m、2m×4m、1.5m×4m等形式。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土地宽广,以密植为主,一般667m2栽66~133株,株距小(1~3m)、行距大(4~6…  相似文献   

9.
以树龄20年生库尔勒香梨为试材,采用Li-6400光合仪,测定分析了3m×5m、4m×5m、5m×6m3个不同栽植密度下库尔勒香梨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的变化,利用调制式OS-30P荧光仪测定了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库尔勒香梨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旨在选出当地最适宜的栽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库尔勒香梨光合特性影响很大,3个处理间除Gs和Fo差异不显著外,Pn、Tr、Ci、Fm、Fv/Fm、Fv/Fo值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n的日均值以4m×5m最大,5m×6m次之,3m×5m最小,Fv/Fm的日均值表现为4m×5m高于5m×6m,而低于3m×5m。试验表明,20年生库尔勒香梨3个栽植密度以4m×5m光合效率最强,5m×6m其次,3m×5m最弱。  相似文献   

10.
<正>1建园核桃树春、秋栽植均可,但在北方秋栽后枝条在冬季容易抽干,所以春栽为好,一般在土壤解冻后便可栽植。栽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不同而异,一般较肥沃的土壤6 m×8 m或8 m×9 m为宜,土壤条件比较差的5 m×6 m或6 m×7 m为宜。应配置20%~25%的授粉品种。2土肥水管理2.1土壤管理主要是深翻改土、刨树盘,行间或梯  相似文献   

11.
<正>1降低密度磨盘柿幼树树冠直立,基于早期丰产的要求,建园时栽植株行距一般为3 m×4 m。成年后树间搭接,群众舍不得重剪,树体高大,下部光秃,影响正常生长结实,使果品质量下降。实践中,通过间伐,将株行距改为4 m×5 m或5 m×6 m,可提高果品质量,保证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平原良种核桃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建园1.1合理密植,品种配置一般栽植株行距4 m×5 m或4 m×6 m。为提高早期单位面积产量,也可实行计划性密植,初植株行距4 m×2.5 m或4 m×3 m。5~6年后隔行去行,株行距变为4 m×5 m或4 m×6 m。为便于授粉和采收,要栽植不同品种,品种间按行配  相似文献   

13.
以‘费尔杜德’(夏果型)和‘海尔特兹’(秋果型)2个树莓品种为试材,探讨不同栽植密度及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3年内,4个处理对2个树莓品种的生长结果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区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1株/m~2双行栽植(行株距2.5 m×0.5 m×0.8 m)、1株/m~2单行栽植(行株距2.5 m×0.4 m)、0.8株/m~2双行栽植(行株距2.5 m×0.5 m×1.0 m)、0.8株/m~2单行栽植(行株距2.5 m×0.5m)。为了提高早期产量,建议生产上‘费尔杜德’和‘海尔特兹’2个树莓品种以1株/m~2双行栽植(行株距2.5 m×0.5 m×0.8 m)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农大6号”和“农大7号”欧李为试材,采用温室有机栽培的方法,设置4个栽植密度(0.5m×0.5m、0.5m×1.0m、0.5m×1.5m、1.0m×1.0m),对欧李的生长指标(株高、地径、冠幅)、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绿素含量(SPAD)及荧光指标(Fo、Fm、Fv/Fm、Fv/Fo、qN、qP、ETR)进行了测定,以探究栽植密度对温室有机欧李生长及光能利用的影响,为其高效生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欧李的生长及光能利用均有显著影响,且因品种而异。“农大6号”的生长及对光能的利用随密度减小先增大后减小。栽植密度为0.5m×0.5m时,其地径、冠幅、LA、SLA均最小,荧光参数Fv/Fm、Fv/Fo最小,qN值最大;当密度减小至0.5m×1.5m时,“农大6号”的株高、地径、冠幅均最大,LA、SLA、SPAD值最高,且地径、冠幅显著高于其它密度(P<0.05),荧光参数Fv/Fm、Fv/Fo值最大,qN值最小;密度减小至1.0m×1.0m时,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农大7号”的生长及对光能的利用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0.5m×0.5 m密度下地径、冠幅、LA、SLA、SPAD值最低,ETR、qP、qN值均较大;1.0m×1.0m密度下地径、冠幅、LA值均最大,SPAD值最高,荧光参数Fv/Fm、Fv/Fo、ETR值最大,qN值最小。温室有机栽培模式下,“农大6号”和“农大7号”的适宜栽培密度分别为0.5m×1.5m、1.0m×1.0m。在欧李的温室生产栽培中,应根据品种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以确保植株生长良好及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1栽植密度通过对冬枣主产区调查发现.生产中冬枣有各种各样的栽植方式,株行距有1m×2m、1m×3m、2m×3m、3m×4m、3m×5m,4m×5m、4m×6m等,也有2~4m×8~20m的枣粮间作形式。据试验。冬枣开始结果的l-3年.产量与植株密度呈直线相关.单位面积产量表现为植株密度的曲线函数,表明密植有助于前期高产。  相似文献   

16.
定植密度与栽植方式梨树合理密植要依据栽植品种的特性、砧木、果园土壤情况、作业方式等确定。一般认为,666.7m2栽培100株以上为高度密植,60~99株为中度密植,50株以下属稀植。生产中栽培密度为55—83株,株行距2—3m×4-5m,可采取计划密植方式,待后期产量、树冠稳定后,  相似文献   

17.
<正>栗树是树体高大的乔木,树冠扩展很快,建园时必须注意栽植密度。根据每666.7 m2土地栽植株数,可分为稀植(30株以下)、密植(30~60株)、高度密植(60~110株)和超高度密植(110株以上)几种类型。适宜的栽植密度,要根据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环境条件和土壤肥力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一般生产上推荐的最佳栽植密度为56株/666.7 m2(株行距3 m×4 m),一般适用于各种土壤条件和各类品种。采用集约化栽培方式、土地平坦而肥沃的栗园,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栽植模式下枣树叶片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3a生灰枣(Zizyphus jujube cv.Huizao)为试材,选取种植模式分别为1 185株/667m2 (0.5 m×0.75 m×1.5 m)、888株/667m2 (0.5 m× 1.5 m)、333株/667m2(1 m×2 m)、111株/667m2 (1.5 m×4 m)的枣园,在红枣幼果发育期,用CID-340光合分析仪测定枣树的蒸腾速率(Tr)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AT)、大气相对湿度(RH)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模式下枣树蒸腾速率(Tr)日变化不同,模式3的蒸腾速率最高,为4.87 mmol·m-2·s-1,各模式之间差异显著(P<0.05);蒸腾速率(Tr)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AT)显著正相关,与大气相对湿度(RH)无显著相关性,111株/667m2 (1.5 m×4 m)模式下,蒸腾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枣树不同栽植模式对枣树树体蒸腾速率有很大的影响,333株/667m2(1 m×2 m)模式下树体蒸腾速率强于其它各模式,有利于树体对光能的利用,增加“源”的强度.  相似文献   

19.
日本千叶县暖地园艺试验场以“宫川早生”为试材,于1967年定植。采用4种栽培条件:1,深耕(0.6米)施肥(标准量)加修剪疏果,2.深耕施肥加不修剪不疏果,3.不深耕少施肥(1/2标准量)加修剪疏果;4.不深耕少施肥加不修剪不疏果。同时各有4种栽植密度:1250、2500、5000和10000株/公顷。根据对4~19年生(1969~1984)树的测定数据,探讨了栽植密度及栽培条件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树龄获得最高产量时的LAI,以及LAI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LAI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深耕施肥比不深耕少肥的LAI较高,不修剪不疏果比修剪疏果的LAI较高。②在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LAI均随树龄的  相似文献   

20.
正1栽植密度栽植株行距1.5 m×4 m,2 m×3 m,或2 m×4 m,大规模机械化农场可采用1.5 m×6 m,667 m~2栽77~111株。667 m~2产量控制在4 000~5 000 kg。2树形培养2.1第1年梨树苗(1年生)定植后栽植定干,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