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素辣椒‘0409’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种植密度(82 500、67 500、52 500株·hm-2)不同行距配置(70cm+50cm、60cm+60cm、80cm+40cm),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行距配置均显著影响色素辣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增加,而功能叶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青果数和落果率增加,单株商品果数减少,但是较高的有效公顷株数足以弥补它的劣势,所以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平均为7 201.40kg·hm-2;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配置时大小行种植比等行距更有利于获得高产,在3个密度下80cm+40cm行距配置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功能叶的Pn、Gs和Tr以及单株商品果数均高于其它2个行距配置,产量为最高。因此,82 500株·hm-2种植密度、80cm+40cm行距配置为色素辣椒最佳栽培方式,群体增产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
以"蒙农1号"红三叶为试材,对4种不同种植密度下单株分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单株种子数、单株结实率、千粒质量及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60 cm×40 cm、60 cm×50cm、50 cm×40 cm、50 cm×50 cm 4个处理都对"蒙农1号"红三叶单株种子产量产生了影响,其中密度为50 cm×40 cm的单株种子产量最高,达到9.6 g,且显著高于其它3个种植密度处理(P0.05),其它3个种植密度的单株种子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株分枝数、单株种子数、千粒质量是"蒙农1号"红三叶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不同种植密度主要对单株分枝数和单株种子数2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有调控作用,对千粒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马铃薯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高产优质最佳的行株距,采用37 500和60 000株 ? hm-2两种密度,通过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分别设置4个和7个行株距比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光分布、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及块茎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比在低密度下为1.5、高密度下为2.5时,可提高茎叶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鲜薯产量及其淀粉、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而胞间CO2浓度(C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青薯9号’高产优质的行距/株距在37 500和60 000株 ? hm-2种植密度下,分别为63.3 cm /42.2 cm和64.6 cm /25.8 cm。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结球白菜"春油5号"为试材,设置不同种植密度(667m~2种植13 340、16 675、17 787、22 233株),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的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供试的不同种植密度不结球白菜的叶面积指数、单株质量及产量的发展均呈"S"型变化,播种后41d各指标缓慢增加;播种后41~54d各指标呈指数型增长,各种植密度间差异显著;后期到达最高点后保持不变甚至出现下降,处理间差异消失。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呈正相关,与单株质量呈负相关,综合不结球白菜单株质量、产量考虑,适宜栽培株行距为20cm×20cm(667m~2种植16 675株),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为3。  相似文献   

5.
不同定植密度对薄皮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内以薄皮甜瓜"玉美人"为试验,采用吊蔓栽培,进行不同定植密度的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行距与株距二因子,行距为主区,株距为副区,行距2水平,即A1:畦内小行距0.60 m(米),A2:畦内小行距0.70 m(米);株距3水平,即B1:0.35 m(米),B2:0.40 m(米),B3:0.45 m(米),共6个处理.比较了不同定植密度对薄皮甜瓜生长发育、产量、果肉的厚度及折光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加大株行距,有利于甜瓜植株叶面积的扩大,促进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增加和果实的膨大.在同一行距条件下,增加株距,利于提高果实的折光糖度和果肉厚度.此外,在小行距条件下,适当扩大株距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在大行距条件下,适当的减少株距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引进的"库帕"紫椒为试材,设置大-小行距70cm-40cm及不同株距45cm(双株定植)、35cm(双株定植)、30cm(单株定植)、20cm(单株定植)4个水平,研究西宁地区大棚彩椒不同定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株行距为35cm×70cm-40cm时与其它定植密度之间产量达差异显著水平,采用双株定植的栽培模式彩椒的产量较高,折合667m2栽植6 000~7 000株是最理想的定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以药用植物穿心莲为试材,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种植密度(T1:40 cm×40 cm;T2:40 cm×30 cm;T3:30 cm×20 cm;T4:20 cm×20 cm)对农艺性状、碳氮代谢和穿心莲内酯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穿心莲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株高增加,冠幅和叶绿素a/b下降.单株生物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T3和T4分别较T1降低24.2%和46.2%;相反,T3和T4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较T1提高1.02倍和1.15倍.T3、T4增加了茎秆中蔗糖的积累,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片和茎秆(T3除外)淀粉积累减少,叶片总氮含量和氮代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等活性增加.T4条件下叶片和茎秆穿心莲内酯含量分别较T1下降了23.9%和38.9%.叶片和茎秆中穿心莲内酯含量分别与相应器官中总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叶片中穿心莲内酯含量与淀粉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表明,提高种植密度促进了穿心莲氮代谢,增加了碳水化合物消耗,从而降低穿心莲内酯积累.综合考虑穿心莲产量和内酯含量,以株行距30 cm×20 cm最适宜.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油用牡丹‘凤丹’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为试材,设置4种株距和行距种植密度40cm×60cm、50cm×70cm、60cm×80cm、70cm×90cm。分别于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株高、冠幅、新枝条数、新枝长度、花横径、花高、叶片数、叶长和叶宽9个关键形态指标以及单株果荚长度、果荚厚度、果荚质量、籽粒质量、籽粒数和千粒质量6个关键产量指标,以期筛选出兼顾优良性状和高产的最适种植密度,为‘凤丹’进一步规范化种植和高产高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冠幅、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果荚质量、单株籽粒质量、千粒质量、果荚长度、果荚厚度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株高和新枝长度变化趋势则相反;花横径、花高、新枝条数和单株籽粒数先升高后降低,呈明显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60cm×80cm密度下达到最大值,且此密度下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密度(P0.05),其籽粒667m~2产量为153.0kg。综上,在60cm×80cm密度下油用牡丹‘凤丹’的形态性状和产量指标均达到较优水平,可被建议为高产高效合理化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生蕹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生蕹菜适宜生长的密度,在设施大棚内,行距30 cm时,设置了20 cm(P20)、30 cm(P30)、40 cm(P40)3种不同株距,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水生蕹菜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水生蕹菜的主茎高、叶片数和主茎粗均表现为P20P30P40,说明生长空间充足利于水生蕹菜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但密度过小也不利于水生蕹菜群体生物量的积累,表现为P30P20P40,因此在行距为30 cm时,最适宜水生蕹菜的生长株距为30 cm。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封闭式槽培黄瓜产量、品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农26"黄瓜为试材,采用封闭式槽培循环供液系统,设定低密度33 330株·hm~(-2)(T1)、中密度49 995株·hm~(-2)(T2)与高密度66 660株·hm~(-2)(T3)3个种植密度处理,通过测定黄瓜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面积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指标,结合叶片显微结构、叶片衰老速度及叶面积指数等分析,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黄瓜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种植密度,以期为黄瓜封闭式无土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黄瓜的株高、最大叶面积及产量增高,而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单株产量降低。与T3处理相比,T2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群体光合速率较高,栅栏组织较为发达,表现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T2处理果实的果形指数、含水量、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且T2与T1处理差异不显著。T3处理提高了黄瓜总产量,但果实单株产量与品质显著低于T1、T2处理。综上,中密度49 995株·hm~(-2)处理的叶片结构较好,植株上下层叶片光合能力强,能提高黄瓜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瓜菜》2019,(6):38-43
以番茄品种‘金棚1号’为试材,在体积比为7∶3∶1的草炭、蛭石、珍珠岩混合基质条件下,研究了50、60、70、80 cm不同种植行距及25、39 d不同移盆时间对番茄植株长势、产量及果实品质之间的影响,以期筛选土壤接力装置栽培番茄的适宜行距和适宜移盆时间的组合。结果表明,在同等灌溉条件下,7∶3∶1混合基质上,当移盆时间相同时,番茄植株茎粗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株叶面积随行距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叶面积指数则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小,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均有随行距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折合单位面积产量有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是各行距处理与对照组(CK)并无显著性的差异;80 cm大行距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番茄红素含量显著大于50 cm行距处理的含量(CK)。当行距相同时,2个移盆时间处理的各项指标之间均无规律,也没有太大的差异性。综合比较,推荐80 cm行距,39 d集中管理时间为新疆地区土壤接力装置栽培番茄的适宜的行距和移盆时间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江苏南京地区不同定植时间、密度对设施甜瓜植株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厚皮甜瓜‘苏甜4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3个不同定植时间,分别为3月20日(A1)、4月5日(A2)、4月20日(A3),副处理设3个不同株距,分别为40 cm(B1)、45 cm(B2)、50 cm(B3)。结果表明,定植时间对‘苏甜4号’营养生长期地上部各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对‘苏甜4号’产量、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苏甜4号’在3月20日(A1)定植的667 m~2产量最高,且单果质量、果肉厚度最大。在同等行距下,适当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苏甜4号’植株的营养生长量,提高果实单果质量与商品性。总之,南京地区厚皮甜瓜‘苏甜4号’以3月20日定植,株距45 cm(每667 m~2定植1 482株)的种植密度,获得的果实产量与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广金钱草和何首乌为试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广金钱草-何首乌间作密度以及采收期对广金钱草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建立合适的广金钱草-何首乌间作模式,推动广金钱草生态种植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何首乌种植密度内,广金钱草茎叶比、单株干质量和产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随着何首乌种植密度的降低,广金钱草总黄酮、无机元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夏佛塔苷含量呈下降趋势;在相同的何首乌间作密度下,随着广金钱草种植密度的降低,广金钱草的农艺性状、水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和B、Mn、Fe、Zn等9种元素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茎叶比、单株干质量和夏佛塔苷及Ca、Ni、Mo、Sn 4种元素的含量呈增加趋势。对广金钱草农艺性状、产量、有效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进行综合分析,在何首乌行株距60 cm×40 cm,广金钱草行株距40 cm×50 cm的间作密度下,定植后218 d采收广金钱草,其产量和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藏区芜菁种植密度不均匀、块根大小不一致、产量低,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问题,以对本地芜菁品种提纯后的新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川西藏区不同播种密度(株行距20 cm×30 cm、25 cm×30 cm、30 cm×30 cm和35 cm×30 cm)对芜菁块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芜菁块根横切面直径和单株块根质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均为株行距35 cm×30 cm>30 cm×30 cm>25 cm×30 cm>20 cm×30 cm;各处理芜菁产量间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为株行距30 cm×30 cm>35 cm×30 cm>20 cm×30 cm>25 cm×30 cm.结合芜菁植株性状、产量及芜菁深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材料的要求,得出川西藏区芜菁栽培的最佳株行距为30 c m×30 c m;如产品用作饲料,则采用株行距35 cm×30 cm和30 cm×30 cm这2种密度均可.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适合于江门地区绿肉节瓜高产栽培的最适间距,选取江玉11号节瓜品种进行行距为60 cm,株距分别为35、45、55 cm的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行距60 cm,春季株距35 cm,秋季株距45 cm,为江玉11号节瓜最适间距。  相似文献   

16.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丘北辣椒密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文辣1号辣椒不同密度双株栽培方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0cm×50cm(株距×行距,留双株)产量最高(r=0.8031);60cm×40cm(株距×行距,留双株)产量次之(r=0.7714);60cm×60cm(株距×行距,留双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陈娟  王一鸣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2023,(6):23-25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 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引进适合河西高海拔冷凉区秋茬种植的娃娃菜品种,寻求适合该地区秋茬娃娃菜种植的最佳定植密度,开展了秋茬娃娃菜品种及适宜定植密度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耐寒金皇后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品种,全生育期84d,单球毛重2.01kg,净菜率75.2%,折合667m2产量11447.3kg。定植密度影响娃娃菜生育期和主要性状,叶球纵横径和单球毛重随定植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折合667m2产量株距20cm时最大。综合分析表明,耐寒金皇后适合在河西高海拔冷凉区秋茬推广种植,且当地秋茬娃娃菜种植以株距20cm、行距30cm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3):47-49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这3个品种进行了5个种植密度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密度对其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茎粗、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等影响差异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茎粗、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株高逐渐增高,667 m~2产量先缓慢升高后快速降低,在株距45、50 cm(中密度)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在株行距45 cm×70 cm和50 cm×70 cm时,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最优。  相似文献   

20.
张颖 《现代园艺》2023,(11):41-43
为研究基于矮化密植技术的杜仲栽培模式,以一年生杜仲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栽植密度的矮化密植试验。结果表明:在矮化密植模式下,当杜仲的种植株距为60cm时,其单株生长指标、叶生物量、有效成分均能表现出更好的状态;矮化密植模式下杜仲植株的主干会增加至3~4个,且杜仲叶片的鲜重、干重有明显提升;但从产量看,当杜仲的种植株距为40cm时,其单位产量高于其他2种株距;从有效成分分析,种植株距为40~60cm时,杜仲的叶生物量累积相对较多,并且在6月时达到最多,因此可选择在6月采收叶片。基于此,可得出结论:矮化密植技术在杜仲的栽培中能提高其产量,增加收益,可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