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雌雄花尾榛鸡羽毛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鸟羽显微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种间特异性,利用鸟羽显微结构特征,可快速、准确地进行鸟类物种的鉴定。使用扫描电镜分别对雌、雄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的飞羽、尾羽和绒羽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花尾榛鸡的飞羽和尾羽均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组成,绒羽由节状羽小枝组成,对雌雄飞羽和尾羽的羽小钩数、纤毛数、腹齿数以及绒羽的节直径、节间距和节基长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仅绒羽的节基长在性别间差异显著,其他各指标在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利用飞羽和尾羽的显微结构来鉴定花尾榛鸡时无需考虑性别因素,而利用绒羽鉴定时要稍加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鸟类羽毛显微结构差异及其特征指标,为利用羽毛微观结构特征鉴定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田鹀(Emberiza rustica)和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白头鹎、田鹀和燕雀3种雀形目鸟类的飞羽、尾羽及绒羽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记录飞羽和尾羽的羽小钩、纤毛、腹齿等微观结构的数量,测量飞羽和尾羽的基柄长、羽小枝间距,以及绒羽的节间距、节直径和羽小枝间距,并通过SPSS 22.0分析这些指标在3种鸟类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1)尾羽有钩羽小枝基柄长、无钩羽小枝基柄长、羽小钩和纤毛总数及相邻羽小枝间距等指标可为白头鹎、田鹀和燕雀3个物种的鉴定提供依据;而腹齿数可为白头鹎与田鹀、燕雀与田鹀的鉴定提供依据。(2)飞羽无钩羽小枝基柄长、羽小钩和纤毛总数及相邻羽小枝间距等指标可为3个物种的鉴定提供依据;而腹齿数可为白头鹎与田鹀、白头鹎与燕雀的鉴定提供依据,有钩羽小枝基柄长可为白头鹎与田鹀、燕雀与田鹀的鉴定提供依据。(3)绒羽的相邻羽小枝间距可为白头鹎、田鹀和燕雀3个物种的鉴定提供依据;节间距可为白头鹎与田鹀、白头鹎与燕雀的鉴定提供依据;节直径可为白头鹎与燕雀、田鹀与燕雀的鉴定提供依据。【结论】羽小枝间距、基柄长、羽小钩和纤毛总数、节间距、节直径等指标可为白头鹎、田鹀和燕雀3个物种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但需综合多个指标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3.
林雕羽毛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对林雕的飞羽、体羽和绒羽进行了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飞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体羽主要由无钩羽小枝、有钩羽小枝和节状羽小枝构成;绒羽主要由节状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基柄的长度、羽小钩数、纤毛数以及节状羽小枝的节形状、节直径和节间长度都是物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鸨羽毛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大鸨(Otis tarda)不同部位羽毛进行了微观结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具飞翔功能的飞羽和尾羽主要是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扣搭形成坚实的羽面。有钩羽小枝的小钩数为5、6、7、8不等,背腹纤毛数为10、12对,腹齿为4枚;无钩羽小枝的腹齿为5、6枚。廓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无钩羽小枝和节状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的小钩数为6、7个,纤毛数为12、13对;无钩羽小枝的腹齿为4枚。不具飞翔功能的绒羽和头部饰羽主要是由节状羽小枝构成。研究还发现,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是由节状羽小枝演化而来。羽轴和羽枝轴的表面盖为多边形的角质花纹,髓质层由多孔的髓腔构成。  相似文献   

5.
10种隼形目鸟类飞羽羽小枝显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10种隼形目鸟类飞羽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飞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的羽小钩数,纤毛的数量、长短、粗细,腹齿数,无钩羽小枝的腹齿数以及羽小枝复杂末端是否呈节状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用于分析的3个参数在2个物种间至少有1个参数差异显著,说明把这些参数综合起来考虑对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科间、属间情况比较,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6.
【目的】找出不同游禽鸟类绒羽的微观结构差异,为游禽鸟类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雁形目动物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黑天鹅(C.atratus),??目动物小??(Podiceps grisegena),鸥形目动物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和鹈形目动物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腹部绒羽羽小枝上节的形态,并测量分析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和节直径差异。【结果】6种游禽的腹部绒羽均由节状羽小枝构成,羽小枝的分布较松散,节形状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有4种较典型的形态,其中,绿头鸭和普通鸬鹚属同一种形态,小天鹅和黑尾鸥属同一种形态,小??和黑天鹅则各自为一种形态。6种游禽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和节直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绿头鸭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明显长于其他5种游禽,小天鹅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最短;小??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直径最粗,普通鸬鹚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直径最细。【结论】不同生态类群鸟类的绒羽羽小枝结构存在差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绒羽羽小枝上的节形态并结合其节间距和节直径差异分析,基本上可将绿头鸭、小天鹅、黑天鹅、小??、黑尾鸥和普通鸬鹚等6种游禽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性研究北京地区雨燕科三种雨燕的羽毛特点,给雨燕科的保护、分类研究积累资料,笔者对北京地区分布的雨燕目(Apodiformes)雨燕科(Apodidae)的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普通楼燕(Apus apus)、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主要类型羽毛进行微观结构对比观察(这是研究方法,不是目的)。试验流程为:鸟类标本取样前再鉴定、确定采样位置、取样、样品脱脂、超声波清洗、自然干燥、离子溅射喷金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飞羽、尾羽和体羽主要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3种鸟类羽毛的飞羽羽小轴表面纹饰、绒羽节点形状可以作为属间分类重要特征,飞羽、尾羽及体羽其他特征参数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朱鹮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朱鹮(Nipponia nippon)不同部位羽毛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起飞翔作用的飞羽和尾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组成羽冠的颈羽有着特殊的特点,先端羽小枝两侧全部为无钩羽小枝,而后沿着羽轴向根部逐渐变化,出现有钩羽小枝。尾羽的有钩羽小枝中的小钩数绝大多数为4个,纤毛为6对;飞羽的有钩羽小枝中的小钩数绝大多数为5个,少部分为6个,纤毛为6对;颈羽的有钩羽小枝小钩数绝大多数为4个,纤毛为5对。朱鹮的各羽小枝的腹齿数变化较大。羽轴及羽枝轴无明显特征,髓质层由多孔的髓腔构成。  相似文献   

9.
研究2种截冠处理对种子园幼龄樟子松母树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樟子松种子园母树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以樟子松幼龄母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截取2轮枝处理(L2)和截取3轮枝处理(L3),研究截冠处理L2和L3对樟子松幼龄母树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一年生小枝、二年生小枝、萌芽数量7个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截冠处理L2和L3均抑制了樟子松幼龄母树树高的生长,对母树的地径和冠幅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截冠处理L2和L3和对照组一年生小枝和二年生小枝的平均长度的大小顺序均为L3L2对照,说明截冠处理对小枝的长度有一定影响;截冠处理L2对樟子松幼龄母树一年生小枝与二年生小枝的长度无显著影响;截冠处理L3对樟子松幼龄母树一年生小枝长度无显著影响,但对二年生小枝长度有显著影响。2种截冠处理对樟子松幼龄母树的枝下高和萌芽数量无明显影响。2种截冠处理对幼龄母树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L3更适合樟子松幼龄母树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樟子松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沙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研究两种截冠处理对种子园幼龄樟子松母树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樟子松种子园母树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樟子松幼龄母树为研究对象,研究截冠矮化处理L2和L3对樟子松幼龄母树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一年生小枝、二年生小枝、萌芽数量7个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截冠处理L2和L3均抑制了樟子松幼龄母树树高的生长,对母树的地径和冠幅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截冠处理L2和L3和对照组一年生小枝和二年生小枝的平均长度的大小顺序均为L3 >L2 > 对照,说明截冠处理对小枝的长度有一定影响,截冠处理L2对樟子松幼龄母树一年生小枝与二年生小枝的长度无显著影响,截冠处理L3对樟子松幼龄母树一年生小枝长度无显著影响,但对二年生小枝长度有显著影响。两种截冠处理对樟子松幼龄母树的枝下高和萌芽数量无明显影响。【结论】两种截冠处理对幼龄母树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L3更适合樟子松幼龄母树管理。本研究为樟子松种子园幼龄母树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黑腹绒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对2000-2008年贵州省余庆县黑腹绒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腹绒鼠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5.60%,为当地常见鼠种.黑腹绒鼠两性之间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季节之间差异亦不显著,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期间,平均捕获率为0.24%,种群性比为0.70,平均怀孕率为61.90%,平均胎仔数为2.3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33%,平均繁殖指数为0.59.全年种群数量在11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捕获率达0.52%,不同年度、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秋季出现1个繁殖高峰,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黑腹绒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比较全国各地黑腹绒鼠种群生态特征认为,黑腹绒鼠不同地区种群组成比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形态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差异性,尤其是体重易受食物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种群繁殖和种群数量变化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小香乌鸡     
肉鸡珍品小香乌鸡是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肉鸡品种. 1.外貌特征:小香乌鸡外貌清秀,飞行能力强,体型小,结构匀称,羽毛致密.头较小,平头单冠,冠齿6~9个.皮、肉、骨乌黑,喙、胫、冠、髯黑褐色.公鸡镜羽金黄色或金红色,腹羽金黄色或黑色,尾羽墨绿色.母鸡为典型土鸡的麻黄色和灰、褐麻羽色.  相似文献   

14.
汝东 《农村百事通》2009,(14):42-43
鸵鸟主产于非洲,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是现存体型最大不能飞行的鸟类.鸵鸟雄鸟高约2.75米,重达155公斤.颈长几乎占身体的一半,雌鸟稍小.鸵鸟卵是现存最大的卵.雄鸟体羽大部为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鸟大部褐色.头和颈的大部分淡红至浅蓝,稍有绒羽:头小,喙短而稍宽:眼大,眼褐色具浓黑色睫毛.它们生活在沙漠地带.群居,日行性.嗅觉、听觉灵敏,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米,时速可达70公里/小时,能跳跃3.5米.以植物的茎、叶、种子、果实及昆虫、蠕虫、小型鸟类和爬行动物等为食,但主要以植物为食,没有水也能生活很长时间.雄鸟互相争夺3~5只雌鸟.发出吼叫和滋滋声.  相似文献   

15.
卷羽鸡毛囊发育规律及卷羽候选基因KRT75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卷羽鸡卷羽弯曲过程、结构特点、卷羽毛囊发育规律和卷羽候选基因KRT75序列特征及其在卷羽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通过对360只卷羽鸡从1日龄到300日龄卷羽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其羽毛出壳后弯卷过程;制作成年卷羽和片羽羽毛切片,了解卷羽羽轴、羽枝、羽小枝、羽小钩显微结构特点;对卷羽鸡和片羽鸡胚胎期8-19 d皮肤毛囊制作石蜡切片,阐明卷羽毛囊发生过程,分析卷羽和片羽毛囊发育异同;分别提取13胚龄卷羽和片羽鸡皮肤RNA,反转录为cDNA,连接pMD™ 18-T 载体,将连接产物加入DH5α感受态细胞中,转化涂板,挑取白色菌落摇菌后PCR鉴定,阳性菌液送测序,同时随机抽取15只300日龄片羽鸡和15只卷羽鸡,翅下静脉采血,血液基因组柱式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DNA,PCR产物纯化后测序,采用DNAMAN软件比对分析KRT75基因的遗传特征;分别提取卷羽和片羽胚胎期E 8-E 17d皮肤RNA,反转录成cDNA,根据SYBR试剂盒操作说明荧光定量KRT75基因在卷羽和片羽整个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卷羽鸡初生绒羽弯曲明显,以后逐渐弯曲,在第一次换羽结束时(约6周龄左右)全身羽毛显著弯曲;卷羽羽轴向外翻卷,羽小枝上着生羽钩,但羽小枝之间不能相互勾连形成闭合羽片;卷羽毛囊发育从胚胎期第8天开始到第16天结束,整个过程类似于片羽毛囊发育,卷羽毛囊在胚胎期第8-16天完成,整个过程和片羽毛囊发育过程基本相似,但在12-15胚龄卷羽毛囊髓质面积、羽小枝大小与片羽毛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第12-14天,卷羽毛囊髓质面积要明显大于片羽,羽小枝板要明显小于片羽;卷羽鸡和片羽鸡KRT75基因CDS全长均为1 569bp,编码522个氨基酸,全序列没有发生69 bp的缺失突变,但在CDS区的3个SNP(954bp: T>C;967bp: T>C;978bp: C>T)可能是卷羽、片羽区别的分子标记;KRT75基因在片羽和卷羽中的表达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片羽毛囊胚胎期E8-E17中表达量均很低,而在卷羽鸡12胚龄显著上调,且高表达量持续到15胚龄,16胚龄显著下调,其中在胚胎期第9、10、12-16天KRT75基因在卷羽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片羽(P<0.01),KRT75基因可能在卷羽羽轴髓质和羽小枝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卷羽鸡的卷羽并不是由于KRT75基因缺失突变引起,但KRT75可能与卷羽髓质和羽枝嵴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新疆黑头鸽和布谷尔鸽品种定性性状和定量性状调查采样与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1)典型的黑头鸽品种呈现头部至胸部纯黑色羽衣、胸部羽衣发出翡翠光泽,躯体和飞羽纯白色羽衣、尾羽纯黑色羽衣、前锋、和毛腿,典型的布谷尔鸽品种呈现头部、颈部、胸部、躯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纯黑色羽衣,双翅膀背部为褐色夹有黑色斑点羽衣,前锋和毛腿。(2)黑头鸽嘴峰显著短于布谷尔鸽嘴峰,p=0.005,前者嘴峰显著宽于后者嘴峰,p=0.005,前者鼻宽、鼻高、鼻长均显著大于后者鼻宽、鼻高、鼻长,p≤0.022,前者喙长显著短于后者喙长,p<0.001,前者喙宽与后者喙宽差异不显著,p=0.628,前者喙高显著高于后者喙高,p=0.019,前者眼球高度与后者眼球高度差异不显著,p=0.201,前者眼球宽度显著宽于后者眼球宽度,p=0.013,前者头宽、头高与后者头宽、头高差异不显著,p≥0.234,前者头长显著短于后者头长,p=0.034。(3)黑头鸽与布谷尔鸽的初级飞羽数、次级飞羽数均为10枚。黑头鸽初级飞羽长度、次级飞羽长度、尾羽长度与布谷尔鸽初级飞羽长度、次级飞羽长度、尾羽长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270,两者跗骨长度差异不显著,p=0.719。黑头鸽躯体显著长于布谷尔鸽,p=0.001,前者体重显著大于后者体重,p=0.023。概括起来,黑头鸽与布谷尔鸽之间头部性状、躯体长度和生物量呈现趋异化,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数量和长度、尾羽长度和跗骨长度呈现趋同化。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内蒙古绒山羊非生绒期内褪黑激素埋植时间对山羊绒产量、长度以及细度的影响,于当年4月底抓绒时,选用体重相近、上年度产绒量基本一致的2~3岁内蒙古绒山羊母羊30只,随机分为3组,包括1个对照组和2个褪黑激素埋植组(4和6月2次埋植组、6月单次埋植组),试验开始后逐月观察山羊绒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无论是4和6月2次,还是6月单次埋植褪黑激素均能够诱导非生绒期内山羊绒生长,整个羊绒生产周期内没有二次生绒和提前脱绒;2)埋植褪黑激素对山羊绒细度没有影响(P0.05),4和6月埋植褪黑激素组绒山羊产绒量和山羊绒长度显著高于6月埋植组和对照组(P0.05),6月埋植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相比于上年山羊绒品质指标,除4和6月埋植组山羊绒长度显著增加(P0.05)外,其他处理组长度和细度均无差异(P0.05)。因此,4和6月份埋植褪黑激素能够有效诱导山羊绒生长,诱导产生的长绒期与自然长绒期衔接,无提前脱绒,显著提高山羊绒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8.
群居型东亚飞蝗后足外侧感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群居型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后足股节和胫节外侧的感器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股节和胫节外侧均有三种类型感器:刺形感器、长形机械感器和短形机械感器。雌雄虫股节外侧单位面积上感器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雄虫除5龄胫节外侧单位面积上刺形感器的数量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均无显著差异。而股节和胫节感受器的数量在单位面积上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还发现,股节和胫节外侧感器中,短形感器及5龄雄虫刺形感器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感受器无显著差异。并且,东亚飞蝗后足股节和胫节外侧刺形感受器及2种类型的机械感受器的排列很有规律,雌雄虫各感受器的数量分布也很一致。  相似文献   

19.
氮肥运筹对水稻株型特征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粳稻品种武粳15号为材料,采用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5个氮素配比处理,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武粳15号株型变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顶部的3叶长、宽、重的变化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基蘖肥∶穗肥=6∶4处理时最大,随后降低;倒3叶重与穗重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上2节长度与穗重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余节间长度与穗重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各处理用不同方式表示的源库特征变化趋势一致,库源比均以基蘖肥∶穗肥=6∶4处理为最高.各株穗型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顶1叶宽与单株谷重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各节间长度与单株产量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调查了分别以2龄、3龄和4龄小菜蛾幼虫作寄主时,及20、26、28和32 ℃下菜蛾盘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间竞争结果.当2龄或3龄小菜蛾幼虫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绒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啮小蜂的寄生率;分别与其单独寄生时比,前者无显著差异,而后者则显著下降;二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的相比,以2龄幼虫作寄主时无显著差异,但以3龄幼虫作寄主时则显著提高.当4龄小菜蛾幼虫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绒茧蜂的寄生率与啮小蜂的寄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二种蜂的合计寄生率显著比绒茧蜂单独存在时的高,但与啮小蜂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当2种蜂共存时,在所测试的4个温度下,绒茧蜂的寄生率均高于啮小蜂的寄生率,与其单独寄生时的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均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寄主龄期比温度对这两种蜂种间竞争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