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9,(6):1091-1098
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K)是近年来从地方品种鸡分离鉴定的新亚群ALV。本试验在对江苏某原种鸡场保存的琅琊鸡开展禽白血病净化过程中,分离并鉴定1株ALV-K,命名为JS13LY19。为探明其基因组来源及特征,对JS13LY19分离株前病毒DNA进行了分段克隆和测序,获得全长基因组序列,并与各亚群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JS13LY19分离株符合复制完整型C型反转录病毒特征,缺乏肿瘤基因。其gp85基因相较于其他亚群ALV,与ALV-K参考株遗传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与ALV-K原型株JS11C1一致性最高(99.2%);而gag、pol、gp37、LTR、UTR及JS13LY19与内源性ALV显示出更高的一致性(92.0%~99.4%);其LTR U3区比大部分外源性ALV LTR少了1个CAAT enhancer盒、PRE盒、CArG盒及Y盒。JS13LY19分离株极有可能是JS11C1与内源性ALV重组产生,且具有内源性ALV LTR及U3区转录调控元件的部分缺失,可能使JS13LY19转录能力下降而致病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目前中国临床流行的ALV毒株特征,我们采集临床上ALV P27阳性的鸡的血浆,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出6株外源性ALV毒株,并进一步对分离毒株进行前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6个ALV分离株的基因组结构均为典型的复制完整型C型逆转录病毒,缺乏病毒致癌基因,分离株DT190901基因组全长为7473 bp;DT190902和DT190905为7467 bp;DT190903和DT190906为7481 bp;DT190904为7493 bp,分离株间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较高(98.6%~99.9%)。对6个ALV分离株与其他ALV毒株进行序列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的LTR、gag、pol及gp37基因与内源性ALV相比具有较高同源性(>93.8%),gp85基因与ALV-K一致性较高(>95.4%),属于新型ALV亚群(K亚群)遗传分支。分离株的LTR序列与内源性ALV相似,比其他外源性ALV亚群缺少一个CAAT Box、PRE Box、Y Box及CArG Box等转录调控元件。结果表明这6个分离株属于ALV-K亚群,为ALV-K与内源性ALV...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 5'LTR序列及其启动子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LTR对ALV复制和致病力的影响。通过PCR分别扩增克隆了中国分离株GD08(ALV-A)、CD08(ALV-B)、HN06(血管瘤病变型ALV-J)和NX0101(骨髓瘤病变型ALV-J)毒株基因组5'LTR片段。与国内外不同亚群ALV分离株5'LTR核苷酸序列比较发现,NX0101株和HN06株与ALV-J国内外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0.8%~97.5%;GD08株与ALV-A国内分离株SDAU09C1的同源性最高,为94.6%;CD08株与GD08株和ALV-J各株的同源性高达90%以上。LTR中的R区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CD08株U3区缺失11 bp,GD08株U5区与其它毒株的U5区差异较大。将LTR片段插入到pCAT-Basic载体的CAT报告基因前,通过转染DF-1细胞和测定CAT表达量来评价LTR的启动子活性。HN06株和NX0101株之间,以及GD08株和CD08株之间LTR启动子活性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而ALV-J毒株与GD08株和CD08株之间的LTR启动子活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中的流行状况,采集无菌抗凝血分离血浆接种DF-1细胞、ELISA p27抗原检测以及DNA提取进行PCR扩增等方法,从山东省某地区大型养殖场不同个体养殖场出栏肉鸡群中分离鉴定出1株ALV,命名为FC1505。分析其囊膜糖蛋白gp85氨基酸序列与近年来从地方品种鸡中疑似新亚群ALV-K分离株的相似性最高,相似性均在95%以上,而与其他已知亚群ALV的相似性均低于90%。为了进一步分析该分离株分子特性,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已知亚群ALV分离株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C1505分离株整个基因组中gag、pol和gp37基因相对保守,与ALV参考毒株序列相似性都在90%以上,但均与疑似K亚群的ALV分离株相似性最高;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进一步说明FC1505属于ALV-K。本研究继我国江苏省和华南地区K亚群ALV报道后,首次从山东地区肉鸡中鉴定到一株ALV-K并完成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近年蛋鸡分离株中出现规律性突变的J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3′-U3区对病毒体外复制能力的影响,以ALV-J原型毒株HPRS-103为骨架,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含蛋鸡分离株SD09DP04的3′-U3区的嵌合病毒的cDNA克隆。嵌合病毒的感染性克隆与原型毒株HPRS-103的感染性克隆分别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DF-1细胞,对收获的病毒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禽白血病抗原和反转录酶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拯救到2株病毒。对拯救的2株病毒,进行其3′-U3区启动子活性和增强子活性的检测,以及复制动力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出现特异性规律性突变的U3区对于原毒株的体外复制能力无显著影响。所构建的3′-U3区的嵌合病毒的成功拯救对于进一步探索近年ALV-J流行毒株其3′-U3区出现的规律性突变的功能及意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蛋清样品在禽白血病病毒(ALV)分离中的作用,从广东某地方鸡种群采集种蛋1673个,经ALV p27抗原ELISA检测,将阳性蛋清分为5个不同S/P值区间(A≥2.0,1.5≤B2.0,1.0≤C1.5,0.5≤D1.0,0.2≤E0.5)并设立对照区间(F0.2),分别同时接种DF-1细胞和CEF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方法对其中20份DF-1细胞培养物p27抗原阳性样品进行亚群鉴定。从送检种蛋蛋清共检出ALVp27阳性样品107份,阳性率为6.4%(107/1673);不同S/P值区间蛋清病毒分离情况分别为:A区间CEF和DF-1细胞病毒分离率均为100%(27/27);B区间为80%(16/20,CEF)和75%(15/20,DF-1细胞);C区间为55.6%(10/18,CEF)和33.3%(6/18,DF-1细胞);D区间为36.4%(8/22,CEF)和9.1%(2/22,DF-1细胞);E区间为5%(1/20,CEF)和0%(0/20,DF-1细胞);对照组F区间为8.3%(1/12,CEF)和0%(0/12,DF-1细胞)。PCR结果显示,20份样品中均有ALV-J感染,其中6份为ALV AJ共感染。结果表明从蛋清样品可以分离出外源性和内源性ALV;从ALVp27抗原ELISA高S/P值的蛋清易分离出外源性ALV;低S/P值的阳性蛋清样品很可能是由内源性ALV引起,这给临床上禽白血病的净化检测造成一定的"误诊";该地方鸡种群不仅存在至少两个亚群外源性ALV,也有内源性ALV。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拉米夫定(LAM)对禽白血病病毒(ALV)体内和体外抑制效应及其在辅助ALV净化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LAM连续进行DF-1细胞传代,并利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确定添加不超过5μg/m L的LAM对于DF-1细胞生长无影响,但与不添加药物的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抑制J亚群ALV(ALV-J)在DF-1细胞中的增殖。体内试验证实,在4 mg/只/d连续用药7 d情况下,感染ALV-J鸡群在第9周时病毒血症完全消除。此外,新城疫病毒活疫苗人工污染A亚群ALV(ALV-A)后,利用LAM连续干预,结果显示,经过LAM两代干预后可有效去除毒种中ALV-A污染。结果表明LAM对ALV-J和ALV-A均具有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ALV感染率和疫苗外源病毒污染,从而促进不同鸡群中ALV的净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情况,本试验用从广西某养殖公司地方品种鸡采集的血浆样品接种DF-1细胞进行ALV的培养分离,然后用ALV-p27抗原检测试剂盒对其细胞培养上清进行ELISA检测,并进一步对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亚群的PCR鉴定和病毒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从鸡血浆样品中获得一株ALV,分离毒株经分子鉴定及测序分析确定其为J亚群(ALV-J),命名为GX22YL01;通过对毒株GX22YL01的全病毒基因组与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其与课题组建立的ALV-J分类方法“Pilot tree”中的参考株GX14HG04相似性最高,且同处于Clade 1.3分支。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5,(9):1452-1455
对来自江西3个地方鸡品种(崇仁麻鸡、余干乌骨鸡、东乡绿壳蛋鸡)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病原学调查。将所采集的血浆接种DF-1细胞,经ALV p27抗原ELISA检测,结果显示这3个江西地方鸡品种均有外源性ALV感染,经鉴定得到4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基于gp85序列分析表明这4个分离株与ALV-J英国原型株HPRS-103 gp85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平均为94.6%),而与A、B、C、E亚群ALVgp85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仅在50.6%~54.5%之间。这是江西地方鸡品种分离和鉴定ALV-J的初次报道,对于我国江西省地方鸡品种的禽白血病净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对临床上发生肿瘤病例的地方品系蛋鸡进行剖检,采集病料与血液样品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禽白血病病毒(ALV)p27抗原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鸡群存在ALV-J的感染,分离到的2株ALV-J,分别命名为JS16LK01和JS16LK02。这两个分离株与ALV-J参考株gp85氨基酸同源性为87.0%~93.6%,与其他亚群ALV同源性在42%以下,两分离株同源性为91.4%,等于或低于与ALV-J原型毒HPRS-103株的同源性,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江苏地方品种JS鸡种易发肿瘤病的原因,本研究从病原学方面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剖检发现JS鸡疑似发生肿瘤病;观察组织切片发现禽白血病病毒(ALV)、马立克病毒(MDV)引起其的特征性病变;分别应用2对可区分MDV野毒和疫苗毒的鉴别引物、1对ALV群特异性引物、5对可区分不同亚型ALV的鉴别引物,以及3对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特异性引物对病料样品和细胞培养物进行PCR检测;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培养细胞中的禽REV,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ALV-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鉴定出的MDV为血清1型MDV野毒,ALV为J亚型(ALV-J),REV为阴性。采集同群发病鸡血液分离MDV、ALV-J,将获得的病毒株人工接种1日龄SPF鸡,感染后5 d自实验鸡血液中分离到MDV、ALV-J,表明该分离株可感染SPF鸡,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从JS品种鸡中检测到了致瘤性病毒MDV和ALV-J,这可能是该品种鸡肿瘤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研究结果对JS鸡肿瘤病的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是一种主要感染肉用型鸡的反转录病毒。本研究用表达ALV-J囊膜蛋白基因产物的Sf9细胞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NS1进行融合,获得了4株特异性抗ALV-J的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3株单克隆抗体仅与所试验的ALV-J毒株反应,而不能与ALV的A、B、C、D和E亚群的毒株反应。有趣的是,有一株单克隆抗体可以与所有试验的外源性ALV毒株反应,但不与内源性的E亚群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试验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识别的ALV-J囊膜糖蛋白的分子量为90-94kD,识别未糖基化的囊膜蛋白分子量约为53kD。用这些单克隆抗体能检测出ALV-J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病毒抗原。这些结果提示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于ALV-J疾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禽白血病病毒(ALV)进入细胞启动感染依赖于其囊膜表面蛋白gp85与细胞受体的结合。K亚群ALV(ALV-K)是2012年从我国本地芦花鸡中分离到的一个ALV新亚群。为了鉴定ALV-K的细胞受体,本研究利用真核细胞表达了A和K亚群ALV gp85蛋白,并利用实验室前期拯救的重组病毒RCAS-A-GFP和RCAS-K-GFP进行病毒受体的交叉干扰试验,结果显示A亚群ALV(ALV-A)gp85蛋白能够抑制ALV-K的感染,同样ALV-Kgp85蛋白也能够抑制ALV-A的感染,存在受体交叉干扰现象,因而推测二者可能共用细胞受体。已有研究表明Tva是ALV-A的细胞受体,本研究利用Co-IP和Pull-down试验检测了ALV-Kgp85与Tva的互作,结果显示ALV-Kgp85蛋白能与可溶性的Tva(sTva)相互作用。进一步的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LV-Kgp85能够高效结合Tva,结合率在90%以上。为进一步验证Tva是否能介导ALV-K进入细胞,利用ALV的非易感细胞HEK293T进行了Tva受体重建试验,结果显示RCAS-K-GFP能够进入表达Tva的293T细胞并复制产生较强的绿色荧光。以上结果充分表明Tva也是ALV-K的细胞受体,能够介导ALV-K进入宿主细胞,启动其感染。该研究为阐明ALV-K侵入宿主细胞机制及抗病毒靶点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明引起禽白血病病毒K亚型(ALV-K)两不同毒株之间致瘤性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探索ALV-K的致病机理,实现两株ALV-K重组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方法】以前期构建的ALV-K毒株HB2018003和HB2015032的感染性克隆为模板,PCR扩增分别获取两毒株单独的5'-端长末端重复序列(5'-LTR)基因片段和剩余目的基因片段。切胶回收目的片段后将两毒株的5'-LTR互换,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连接产物。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后涂布Amp抗性平板过夜培养,挑取PCR鉴定为阳性的菌落提取重组质粒TOPO-003-032和TOPO-032-003并送检测序。将PCR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染至易感细胞DF-1中盲传3代,使用群特异性抗原P27 ELISA、多重 PCR和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对拯救的病毒进行检测。【结果】测序和重组感染性克隆PCR鉴定的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5'-LTR互换的重组质粒,多重PCR结果显示在目的片段大小处出现ALV-K预期条带,未出现ALV-A和ALV-J条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接种拯救病毒的DF-1细胞出现明显的亮绿荧光,阴性对照则没有出现荧光。综合以上结果,说明两株重组病毒拯救成功,并将其分别命名为rHB2022050(TOPO-032-003)和rHB2022051(TOPO-003-032)。【结论】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5'-LTR互换的感染性克隆TOPO-003-032和TOPO-032-003,并成功拯救出病毒rHB2022050(TOPO-032-003)和rHB2022051(TOPO-003-032)。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现阶段我国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流行特征和演化趋势,本试验于2021—2022年从国内某鸡场采集蛋清ALV衣壳蛋白(p27)抗原阳性的鸡血浆,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DF-1)分离病毒并进行亚群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囊膜蛋白(gp85)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与ALV不同亚群毒株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选取氨基酸变化差异较大的分离毒株进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到7株ALV毒株(3株J亚群,4株K亚群),ALV-J分离毒株CAU4932、CAU4860和CAU2259的gp85基因片段长度为918 bp,编码306个氨基酸,分离毒株之间gp85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0.5%~95.2%,gp85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5.1%~99.3%;ALV-K分离毒株CAU7049、CAU5006、CAU7176和CAU7168的gp85基因片段长度为1 008 bp,编码336个氨基酸,分离毒株之间gp85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9.4%~92.3%,gp85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4.0%~99.7%。gp85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分离株gp8...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J亚群禽白血病在黄羽肉鸡中的流行状况,采用病料研磨液接种DF-1细胞、ELISA p27抗原检测、PCR扩增等方法,从广东某鸡场送检疑似禽白血病的黄羽肉鸡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命名为GDLZ0715。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分子学特性,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其他ALV-J毒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DLZ0715分离株整个基因组中gag、pol、env基因和LTR相对保守,与各参考ALV-J毒株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3.5%~95.9%、96.8%~97.3%、89.6%~94.6%和90.8%~95.1%;3′UTR变异较大,与各ALV-J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仅为80.5%~93.4%,其中rTM和E元件大量碱基缺失;进一步分析表明3′UTR中rTM区和E元件大量碱基缺失正成为我国肉鸡ALV-J毒株的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麻黄肉种鸡蛋清中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内源性ALV)的分布情况,从广东某麻黄肉种鸡场采集1 038份蛋清,经ALV p27抗原ELISA检测出30份阳性蛋清;将阳性蛋清同时接种DF1和CEF细胞,培养7 d后,p27抗原ELI-SA检测到13份样品为DF1-CEF+;以这13份CEF+细胞培养物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克隆测序最终得到了1株内源性ALV前病毒序列。将经ELISA、PCR和IFA等方法鉴定的该内源性ALV命名为HN1301株。基于遗传分析表明,HN1301株的前病毒基因序列与已知的E亚群毒株ev1、SD0501的相似性均为99.4%。表明该麻黄肉种鸡品系中存在有复制能力的内源性ALV,因而易干扰基于p27抗原的ELISA检测;本研究对于麻黄肉种鸡禽白血病的防控与净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确诊疑似J亚群禽白血病病例,试验从湖北某养殖户送检的散养淮南王土鸡典型病变组织中,提取DNA,用分别针对A、B、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和针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的Multi-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只扩增出与ALV-J对应的条带,而无MDV、REV、ALV-A、ALV-B对应条带,表明鸡群感染ALV-J。用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以抗ALV-J的单克隆抗体JE9为一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DF-1细胞呈现亮绿荧光,表明从病料中分离到的病毒为ALV-J,这也是首次从淮南王土鸡分离到ALV-J。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银杏外种皮多糖抑制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复制的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加入银杏外种皮多糖处理DF-1细胞,利用q RT-PCR、免疫蛋白印迹以及病毒滴度检测等方法,观察银杏外种皮多糖对ALV-J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外种皮多糖就能够显著地抑制病毒基因表达、蛋白合成以及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银杏外种皮多糖处理还明显抑制病毒感染细胞中的IL-1β、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银杏外种皮多糖在DF-1细胞中具有抑制ALV-J复制的能力,具有作为抗ALV-J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