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旨在研究绒山羊毛囊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为绒山羊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本实验采用RT-PCR和组织免疫荧光等方法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受体TrkA在4月份辽宁绒山羊毛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NGF及TrkA的mRNA存在于绒山羊皮肤组织中;NGF及受体TrkA主要存在于初级毛囊的外根鞘和表皮,次级毛囊的毛母质和表皮中。以上结果表明,NGF可能参与初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和毛母质细胞的分裂与增殖,进而影响毛囊的生长与发育。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地域环境与绒山羊次级毛囊发育相关因子表达分布的相关性,本实验选取原产地内蒙古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2岁)以及引进到甘肃环县2年的内蒙古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2岁)各8只,分别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确定毛囊的超微结构特点;利用qPCR技术检测BMP2、HSP27基因在绒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同种绒山羊在不同地域环境下BMP2、HSP27蛋白在毛囊中的定位表达。结果显示:8月份绒山羊毛囊结构完整,处于毛囊生长期;BMP2、HSP27基因mRNA在原产地与引入地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两地绒山羊皮肤组织中BMP2基因表达几乎无差异(P0.05),但HSP27基因mRNA在引入地与原产地表达量相比差异显著;免疫组化发现BMP2、HSP27蛋白主要弱表达于表皮层、毛囊的内根鞘,而HSP27蛋白不仅在表皮层、次级毛囊的内根鞘表达,其在毛囊外根鞘、毛乳头也呈强阳性表达。本研究表明BMP2、HSP27基因在不同地域绒山羊皮肤组织中表达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FGF7亚家族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FGF7亚家族(FGF7、FGF10和FGF22)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中各阶段的表达情况,阐明其表达规律。取出生后第1、3、5、8、16、18、20和23天正常小鼠背部皮肤各3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7、FGF10和FGF2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FGF7主要在毛囊内根鞘及表皮表达;FGF10和FGF22广泛表达于毛囊各部。FGF7在毛囊退化期(16d)表达量最低,静止期(18d)和生长期(1~8、20~23d)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退化期(16d);FGF10在毛囊生长期末期(8d)表达量最低,生长期(1~5、20~23d)、退化期(16d)和静止期(18d)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生长期末期(8d);FGF22在毛囊退化期(16d)表达量最高,静止期(18d)和生长期(1~8、20~23d)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退化期(16d)。综上表明,FGF7、FGF10在毛囊第一生长周期可能对诱导毛囊进入新的循环周期有重要作用,而FGF22则可能对诱导毛囊进入退化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催乳素(PRL)对内蒙古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体外生长及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机械法结合切割法分离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初级毛囊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5、10、50、100 ng/mL催乳素进行体外培养,每组24根,共培养5 d,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拍照,统计其生长长度、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筛选出最适催乳素处理浓度。然后将初级毛囊与次级毛囊分别分为初级毛囊对照组(PF-K)、初级毛囊试验组(PF-PRL)、次级毛囊对照组(SF-K)、次级毛囊试验组(SF-PRL),每组24根,对照组用基础培养液培养,试验组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的催乳素,培养5 d,每天观察毛囊的形态并拍照,同时测量各组毛囊的生长长度。【结果】 10 ng/mL催乳素组毛囊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1),最终生长长度和存活率均最高,因此,后续试验选择10 ng/mL催乳素处理毛囊。试验组和对照组初/次级毛囊的毛干与根鞘部位同时伸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总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PF-K组除第1天与第0天差异不显著外,1~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PF-PRL组0~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SF-K组毛囊第5天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4 d (P<0.05);SF-PRL组第4、5天毛囊的总长度均显著高于0~3 d (P<0.05),第3天毛囊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2 d (P<0.05)。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结论】 10 ng/mL催乳素是体外促进毛囊生长的最适浓度,10 ng/mL催乳素对体外培养的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5.
旨在通过对FGF21、受体FGFR1和FGFR2在小鼠毛囊第1生长周期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的研究,以探索FGF21、受体FGFR1和FGFR2在毛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选取1、3、5、8、12、17、21和23日龄小鼠背部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FGF21、FGFR1和FGFR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在小鼠毛囊第1生长周期中,FGF21主要表达于毛囊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以及毛囊周围的结缔组织中;FGFR1在毛囊各部均有表达,且在退化期(12~17日龄)和静止期(18~21日龄)主要表达于内外根鞘中;FGFR2广泛表达于毛囊各部。1、3、5、8、12、17日龄FGF 2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23日龄(P<0.01),21日龄的表达量低于23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和23日龄FGF21蛋白表达量较高。1、3、5、8、12、21、23日龄FGFR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17日龄(P<0.01);FGFR1蛋白表达量从12日龄开始上升,在17日龄时达到最高,之后又呈下降趋势。1、5、8、12、21和23日龄FGFR2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17日龄(P<0.01),在3日龄的表达量低于17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FGFR2蛋白在1~17日龄都有较高表达。综上表明,在第1个毛囊生长周期中,FGF21对参与毛囊形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诱导毛囊由生长期进入退化期。FGFR1对内外根鞘细胞的增殖、分化有着明显作用,诱导毛囊由退化期进入静止期。FGFR2对毛囊内细胞增殖、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诱导毛囊由生长期和退化期进入静止期。  相似文献   

6.
兴盛期是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发育的3个阶段之一,山羊绒纤维生长主要在该时期进行。了解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生长发育规律,可为指导绒山羊选育及提高产绒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1.5岁成年母羊皮肤毛囊组织结构和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结构由外到内分别由结缔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及毛球几部分组成;同时发现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次级毛囊的兴盛前期为7-8月份,兴盛期为9月至次年2月份,兴盛期持续时间较长,且兴盛期次级毛囊深度与毛球宽度呈极强正相关(r=0.995,P=0.00003)。详细了解了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结构,发现其兴盛期持续时间长且次级毛囊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COL1A1为I型α1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 alpha 1),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为了解其在绒山羊次级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模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免疫组化技术、蛋白质印迹技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分别对次级毛囊生长3个不同时期的COL1A1基因表达量及表达差异、表达部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OL1A1基因在绒山羊次级毛囊的生长期(9月)表达量最高,退行期(12月)表达量其次,休止期(2月)表达量相对最低。COL1A1主要表达于次级毛囊的外根鞘。由此说明,COL1A1通过调控绒山羊次级毛囊生长从而促进绒毛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Bos grunniens)Cyclin D1基因的CDS序列,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对Cyclin D1mRNA和蛋白在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中表达的影响。采集5~8月龄健康牦牛的睾丸样品进行SC的分离培养,用RT-PCR技术克隆牦牛Cyclin D1基因,用ORF Finder、MEGA7.0和DNAMAN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Cyclin D1蛋白在SC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向体外培养的SC中加入不同浓度(0(对照组)、25、50、100、150ng·mL~(-1))的IGF-I,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yclin 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牦牛Cyclin D1基因(GenBank登录号:KY 420723)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均较高。2)Cyclin D1蛋白在SC胞核中高表达,为核蛋白。3)浓度为25和150ng·mL~(-1)IGF-I,Cyclin D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浓度为50和100ng·mL~(-1)IGF-I时,Cyclin D1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IGF-I浓度为100ng·mL~(-1),Cyclin 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5、50和150ng·mL~(-1) IGF-I组Cyclin D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F-I浓度为50ng·mL~(-1)时,Cyclin D1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为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65和1.20倍。综上表明,Cyclin D1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IGF-I可调控SC中Cyclin D1的表达,其最佳作用浓度为50ng·mL~(-1)。  相似文献   

9.
绒山羊的皮肤毛囊具有在一个生物年内呈周期性发育的特性,已有研究表明,在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发育的各时期存在细胞凋亡现象。而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Bax/Bcl-2基因在绒山羊皮肤毛囊的表达是否与其各个发育时期相关,尤其是二者在毛囊发育哪个时期为优势基因,将对阐明绒山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所发挥的生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成年辽宁绒山羊母羊皮肤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部位及表达量年周期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皮肤次级毛囊的毛球、内根鞘、外根鞘上,以及汗腺、皮脂腺以及表皮上均可见Bax和Bcl-2阳性表达;次级毛囊Bax表达量在5月份和9月份最高,Bcl-2表达量在5月份最高,次级毛囊Bax/Bcl-2比值在每年的4月份和7月份出现2个峰值,10月则为全年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1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胰岛素(Insulin)和促卵泡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FSH)对猪卵泡发育过程的影响。猪屠宰后收集卵巢,选择健康卵泡并分离颗粒细胞(Granulesa cells,GCs),设定对照组和重复组,胰岛素、FSH浓度梯度下Long-term体外培养,7d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计数,竞争法测定雌激素(E_2)浓度。数据分析表明:当FSH为0ng·mL~(-1)时,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增加,猪卵泡GCs细胞密度增加,细胞计数显示GCs数量呈上升趋势,且胰岛素浓度为100ng·mL~(-1)时,细胞数量最高(P0.05);当胰岛素为0ng·mL~(-1)时,随着FSH浓度的增加,细胞密度增加,细胞计数显示GCs数量呈上升趋势,且FSH浓度为5和25ng·mL~(-1)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E_2测定结果显示,当FSH为0ng·mL~(-1),胰岛素为100ng·mL~(-1)时,培养液E_2浓度显著高于他不同浓度胰岛素组(P0.05);当FSH为1ng·mL~(-1),胰岛素为10ng·mL~(-1)时,培养液E2浓度最高,但与不同浓度胰岛素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FSH浓度为5和25ng·mL~(-1)时,不同浓度胰岛素各组之间E_2浓度差异不显著。猪卵泡发育过程中,胰岛素和FSH均有促颗粒细胞增殖和E_2分泌的能力,FSH超过一定生理浓度会降低卵泡颗粒细胞分泌E_2。  相似文献   

12.
从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和季节长绒2个品系皮肤毛囊组织中提取总RNA,以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进行相对定量表达研究.结果显示,VEGF基因mRNA在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和季节长绒2个品系的皮肤毛囊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2个品系在1年内同一月份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2月份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常年长绒型新品系VEG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除2月外,其他月份均常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EGF是否通过调控HIF-1α抑制牦牛卵丘细胞凋亡。本研究在牦牛卵丘细胞体外培养时加入不同浓度的EGF,运用q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F-1α、Bcl-2和Bax的表达,用一步法TUNEL检测不同处理组卵丘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1)牦牛卵丘细胞体外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GF后,卵丘细胞HIF-1α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当EGF浓度为50ng·mL~(-1)时,HIF-1α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低,Bcl-2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2)向其体外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GF后,卵丘细胞HIF-1α和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当EGF浓度为50ng·mL~(-1)时,HIF-1α和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最低,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最高。(3)TUNEL凋亡检测表明,对照组中卵丘细胞凋亡率最高,当EGF浓度为25ng·mL~(-1)时,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当EGF浓度为50ng·mL~(-1)时,细胞凋亡率最低(P0.05),但随着EGF浓度的增加,卵丘细胞的凋亡率又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EGF可通过调控HIF-1α抑制卵丘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介导的Bax和Bcl-2凋亡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术芩提取液(Zhu Qin extractive fluid,ZQEF)对脂多糖(LPS)损伤的IPEC-J2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转录的影响,采用薄层色谱法对ZQEF中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定,高效液相法测定黄芩苷含量。将IPEC-J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LPS模型组、药物Ⅰ、Ⅱ、Ⅲ、Ⅳ、Ⅴ组(各组ZQEF浓度分别为10~(-1)、10~(-2)、10~(-3)、10~(-4)、10~(-5)g·mL~(-1)),每组5孔,10~4个细胞·孔~(-1)。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qRT-PCR测定TFF3、TNF-α和IL-8的mRNA转录变化。结果显示,ZQEF含有黄芩苷、黄芪甲苷和白术内酯Ⅰ,其中黄芩苷含量为1.469 8%;LPS模型组细胞增殖率降低,TFF3、TNF-α和IL-8的mRNA转录量显著增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与LPS模型组比较,药物Ⅱ组(10~(-2)g·mL~(-1))和药物Ⅲ组(10~(-3) g·mL~(-1))细胞增殖率均增高,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P0.01和P0.05)水平,药物Ⅱ组TFF3和TNF-α的mRNA转录量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IL-8的mRNA转录量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ZQEF能促进LPS损伤的IPEC-J2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因子转录,推测与修复肠黏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辽宁绒山羊是全世界公认的高产绒量的绒山羊品种之一,其皮肤次级毛囊是山羊绒生长的"发源地"。在次级毛囊周期性发育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_2)基因对其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检测BMP_2基因mRNA在成年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不同时期(兴盛前期、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表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BMP_2基因mRNA在不同时期的辽宁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时期1表达量达到最高,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时期3有一个小的上升趋势,且相邻时期之间(时期2和时期3,时期3和时期4)表达量几乎没有差异(P 0. 05),但时期1和时期2,时期1和时期3之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 0. 05)。其中时期1和时期4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 0. 01),而时期2和时期4之间表达量几乎没有差异(P 0. 05)。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辽宁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育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皮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VEGF辽宁绒山羊胎儿期不同阶段的表达及MVD进行检测。结果表明,VEGF在辽宁绒山羊胎儿期75 d后的各个时期皮肤毛乳头及毛囊内根鞘上表达,同时随着胎龄的增加,VEGF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亦随之增加;且皮肤中MVD也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毛囊上的VEGF平均光密度与MVD呈极强正相关(r=0.966,P=0.007)。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剂量的IGF-1和EGF对辽宁绒山羊毛囊体外生长及毛囊形态的影响,采用显微分离法分离绒山羊初级毛囊,分别测定不同浓度IGF-1(0.1、1、10和100 ng/mL)、不同浓度EGF(0.2、2、20和100 ng/mL)、联合添加IGF-1和EGF(分别添加10 ng/mL和20 ng/mL)对毛囊生长和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GF-1和EGF对毛囊体外生长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作用大小与剂量有关,最适宜浓度IGF-1为10 ng/mL;EGF为20 ng/mL.IGF-1(10ng/mL)和EGF(20 ng/mL)联合添加对毛囊生长促进作用优于单独添加.IGF-1刺激毛乳头和毛母质细胞分裂增殖;EGF促进毛囊外根鞘细胞分化;联合添加刺激毛球部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研究毛囊发生和凋亡的分子机制.实验通过组织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了IGFBP-5在绒山羊胚胎期115天和成年期10月皮肤毛囊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GFBP-5在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毛干皮质表达强烈,在连接组织鞘有微弱表达,而在内根鞘、外根鞘和毛髓质没有表达.从表达结果看,IGFBP-5可能在毛囊发育和绒毛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对破骨细胞自噬及分化能力的影响,以BALB/c小鼠骨髓巨噬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破骨细胞为研究对象,添加0.5 mmol·mL~(-1)AICAR(AMPK激活剂)处理4 h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破骨细胞;CCK-8法检测破骨细胞存活率;高内涵系统分析TRAP~+细胞比率、面积、荧光强度及圆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qRT-PCR)检测AMPK、NFATc1、c-Fos、CTSK、TRAP、(LC3-Ⅱ)、ATG5、Beclin1、p62的mRNA和蛋白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GFP-pmCherry-LC3荧光聚点。结果显示,通过30 ng·mL~(-1)M-CSF和60 ng·mL~(-1)RANKL诱导分化4 d的细胞TRAP染色后大部分呈阳性且细胞核数目≥3。AICAR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细胞面积、TRAP~+(细胞核数目≥3)细胞率、TRAP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AICAR组破骨细胞c-Fos、TRAP(P0.01)、p62(P0.05)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LC3、ATG5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AICAR处理致AMPKα蛋白磷酸化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NFATc1、c-Fos、CTSK、p62(P0.01)和TRAP(P0.05)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LC3-Ⅱ、ATG5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转染LC3质粒结果显示AICAR处理后LC3黄色及红色荧光聚点数目增多,绿色荧光聚点数目减少。结果表明0.5 mmol·mL~(-1)AICAR作用4 h可激活破骨细胞AMPKα,增强破骨细胞的自噬水平,但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20.
HGT KAPs基因家族在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高甘氨酸/酪氨酸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家族(HGT KAPs)与辽宁绒山羊羊绒品质——绒毛纤维直径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KAP6-1.2、KAP6.2、KAP7.1、KAP8.1和KAP8.2在皮肤及各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原位杂交对其进行定位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兴盛期、退行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5个基因特异地表达于皮肤,在初、次级毛囊的皮质层、内根鞘中有明显的表达信号。KAP6-1.2和KAP8.1在兴盛期初次级毛囊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KAP6.2在兴盛期、退行期初级毛囊的表达量均高于次级毛囊,而KAP7.1、KAP8.2在兴盛期次级毛囊的表达量高于初级毛囊,而退行期与之相反。因此推测,HGT KAPs基因家族在调控辽宁绒山羊绒毛纤维直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编码羊绒结构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