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记者日前从青海省畜牧研究所了解到,世界牦牛主产区青海省目前已建立起一座每年可提供冷冻精子5万粒的野牦牛“精子库”,用于家养牦牛的改良复壮。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畜种,仅青海省就有牦牛490余万头,约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由于在人类长期驯养繁育过程中,低水平的饲养条件、严重的近亲繁殖及草场退化和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这些家养牦牛普遍出现自然退化现象。与野牦牛相比,家养牦牛的各项生产性能都明显落后。青海省畜牧研究所副所长刘书杰告诉记者,为抑制牦牛的进一步退化,青海畜牧科研人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围绕…  相似文献   

2.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高原高寒自然生态条件下人工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是含野牦牛基因的肉用型牦牛品种。它具有生产性能(特别是产肉性能)高、生长发育快、繁殖性能好、抗逆性能强、体型外貌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等  相似文献   

3.
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人工培育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因其育成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而得名."大通牦牛"是以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畜牧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培育研究"、"牦牛新品种培育及其产肉生产系统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基础,历经20多年辛勤努力而培育成功的.课题组经过捕获、驯化野牦牛、制作冻精、连续多年大面积人工授精,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的1/2野血牦牛、有计划地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闭锁繁育、适度应用近交技术、强度选择与淘汰等主要技术手段,获得了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与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含1/2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种.20年来课题组从改变遗传结构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培育措施两方面入手,围绕育种工作开展多项科学研究与试验①探索在家牦牛群体中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进而培育牦牛新品种的可行性;②探索野、家杂交优势产生的机理并加强野牦公牛站建设;③探索应用低代牛横交育种理论并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④强化选择与淘汰(公牛最终留种率11%、母牛淘汰率30%)加强后备种公牛培育;⑤进一步确定主选性状的育种指标;⑥建立野血牦牛繁育基地和试验扩大推广区等攻关技术.课题组不断解决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使新品种牛群品质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育出了能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高山草场放牧性能,生产性能特别是产肉性能较高、遗传性稳定的"大通牦牛"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牦牛没有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改写了牦牛没有内部品种结构的落后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牦牛的育种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对野牦牛的分布范围,数量及类型作了阐述.野牦牛仅分布于青藏高原4 500 m以上的高山寒漠,数量约2~4万头.野牦牛和家牦牛属于同种动物.论述了野牦牛的两个生态类型,祁连山型和昆仑山型.经八年试验研究证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明显提高了家牦牛生产性能.野血牦牛在活重、体格大小、增重速度、屠宰率、产奶量等方面,均比家牦牛高15%以上,为牦牛选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首次对野牦牛的精液品质、精子超微结构、精液精子酶活力等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具有以下特点精子密度大,每毫升精液含精子21.3亿;精子存活时间长,0~4℃存活57小时,解冻后37℃条件下存活12小时;抗力系数144 000;解冻后精子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分别为9.17%、87.53%;精液运动粘度为1.69 cP;总氮量为1437.7 mg/100 ml;精子头短尾长,与家牦牛及黄牛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精子透明质酸酶活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LDH活力比家牦牛高48%.因此,公野牦牛具有高繁殖力,与家牦牛冻配受胎率达88.9%;与普通牛种(黄牛)反杂交冻配受胎率达71.58%.家畜繁殖力的研究侧重于母畜,公畜繁殖力除奶牛之外重视不足,特别是对于培养程度很低的原始育种--牦牛,至于初步驯化的公野牦牛的繁殖力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公畜繁殖力主要表现于精液品质和受胎率,许多学者从精子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测定与受胎率的相关性.野牦牛(Bos mutns)是家牦牛(Bos grannies)最近的祖先,在分类上是同属同种的不同亚种,野牦牛是"优势型"的"原生亚种",家牦牛是退化了的"驯化亚种".从1984年开始在青海省大通牛场驯化了两头公野牦牛,采用假阴道采精并试制了颗粒冻精.1984~1998年14年野牦牛冻配家牦牛近40 000头,受胎率88.9%,繁殖成活率85.97%.公野牦牛不但与同属同种的家牦牛冻精配种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繁殖力,而且和普通牛种黄牛杂交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受胎率.甘肃省礼县畜牧中心1987年开始连续3年购进野牦牛冻精授配黄牛771头,杂交生产野血牦犏牛554头,繁殖率高这71.85%,犊牛生活力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牦牛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是牛家族中的稀有牛种,全世界有牦牛约1400万头,占世界牛总数的1%,我国是牦牛头数最多的国家,有牦牛13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约占我国牛总数的1/6。青海是牦牛的生产区,有牦牛509.67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中国牦牛业的兴衰关系到世界牦牛业的兴衰,青海牦牛业的产业化进程,对世界牦牛业和我国牦牛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牦牛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特有的家畜.长期以来托牛业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性能低下.大通种牛场进行导入野牦牛基因改良家托牛的育种研究,培育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托牛",并实施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对托牛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牦牛是高山草原上特有的畜种,自古以来它就是其分布地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我国约有牦牛1231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85%,占我国总牛数的古。由于过去牦牛分布地区的科学技术落后,因此牦牛的繁殖特性研究报道较少。一般认为牦牛繁殖力低,二年一胎或三年二胎,繁殖成活率40%左右。为了进一步了解牦牛繁殖规律和性能,为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加快牦牛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牦牛是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海拔 30 0 0米以上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目前全世界约有 1 4 0 0多万头 ,在牛家族中仅占 1 % ,属稀有牛种[1] 。由于分布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酷性 ,牦牛极少与人类争食、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我国是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 ,约有 1 370多万头 ,占世界牦牛总数的 90 %以上 ,约占我国牛只总数的 1 / 6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 ] 。在高寒地区 ,牦牛是最主要的家畜和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 ,牦牛业则是这些地区经济的支柱。牦牛具有奶、肉、绒、皮等多种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血液生化遗传特性评述野牦牛育种价值、野家牦牛的生殖生理、野牦牛复壮家牦牛后代生产性能测定,牦犊牛肉的开发利用,野血牦公牛的推广应用等多渠道阐明了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是一条在现行牧业生产体制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系农业部牧-03-04"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的研究"项目的子课题. 野牦牛体型硕大、体质结实、粗犷,用其冻精杂交夏河县美仁、美武和牙利吉乡的家牦牛,是"利用野牦牛冻精及半血牦公牛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试验、课题的主要任务,目的在于利用野牦牛生长发育快,肉、毛产量高,能适应寒漠地带严酷的生态环境等优秀种质,提高当地牦牛品质,并通过扩散牛血野牦公牛,加速甘南牦牛本种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环湖型牦牛、高原型牦牛、半血野牦牛肉质中氨基酸、矿物质、重金属残留和药物残留含量.结果表明,胱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高原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但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牦牛(包括高原、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组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差异显著,但两类型与半血野牦牛差异均不显著.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镁差异显著,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高原型牦牛铜、锌、铁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差异显著,牦牛锌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牦牛铁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钠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高原型牦牛硫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各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无环境污染产品标准.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农药和药'物残留.结果表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未引起家牦牛后代肉质成分的显著变化,青藏高原生产的牦牛肉具有无污染、氨基酸丰富、矿物质齐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畜种,我国现有牦牛1300多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我国的牦牛主要分布于西起帕米尔,东到岷山,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约300万km2的藏族同胞聚居区。青海省有牦牛470万头,西藏自治区有360多万头,四川有380万头,甘肃省有90万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0多万头,云南省有5万多头。我国年可产牦牛肉225600吨、毛绒13000吨、乳715000吨、皮17000张。一、我国牦牛资源的开发前景牦牛是我国西部数百万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民族)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瓦氏微量呼吸测压法,对头胎的初生、3月龄和6月龄家牦牛、横交半血野牦牛和半血野牦牛的肝、肾、心和肺脏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进行了测定.同时,对试畜肺的组织学和肺泡透射电镜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测定牦牛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可以反映其对高原少氧生态环境的适应特性.牦牛肝脏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比其它组织高,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和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指数曲线回归方程y=aebt,肝脏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可作为牦牛组织呼吸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横交半血野牦牛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家牦牛即横交半血野牦牛,有低的组织呼吸代谢率,表明横交半血野牦牛比家牦牛更能适应高原少氧的生态环境.牦牛组织呼吸代谢强度3月龄前弱,3月龄至6月龄随月龄增加而明显增强.肺组织结构研究表明牦牛肺泡的气-血屏障系统处于开放或半开放状态,是牦牛世代生活在高原少氧生态环境中所形成的独具而完备的组织结构,横交半血野牦牛肺泡直径比家牦牛大,肺泡壁厚度比家牦牛薄,单位肺组织断面上肺泡所占比例和肺细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数比家牦牛高,这些都有利于横交半血野牦牛在高原少氧条件下增加气体交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建立青藏高原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家畜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生态型,并针对牦牛乳的品质和开发潜力,提出了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与母牦牛杂交提高牦牛的产乳性能,特别是采用野牦牛冻精改良母牦牛生产性能的途径.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的建立,一是要遵循牦牛逐水草而牧季节转场的习性;二是为牦牛过冬贮备充足的饲草料;三是建棚圈、实现冷季家畜的舍饲和持续增膘;四是把野牦牛的保护纳入家牦牛生产的范围,使这一系统更富有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高原型和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环湖型牦牛、高原型牦牛、半血野牦牛肉质中氨基酸、矿物质、重金属残留和药物残留含量。结果表明,胱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高原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但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牦牛(包括高原、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组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差异显著,但两类型与半血野牦牛差异均不显著。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镁差异显著,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高原型牦牛铜、锌、铁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差异显著,牦牛锌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牦牛铁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钠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高原型牦牛硫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各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无环境污染产品标准。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农药和药物残留。结果表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未引起家牦牛后代肉质成分的显著变化,青藏高原生产的牦牛肉具有无污染、氨基酸丰富、矿物质齐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牦牛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驯化与品种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牦牛(Bos grunniens)是珍贵的资源动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现有家牦牛1400多万头,中国是最主要产区,拥有92%的世界存栏牦牛,多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及甘肃等西部省区。牦牛具有系列适应高寒生境的形态结构、摄食特性及繁殖等生理生态特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牦牛适应性及牦牛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牦牛现有12个品种,其生产性能各有偏重。按照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牦牛的特征特性,中国牦牛可划分为横断山区型和青藏高原型2个生态类型。牦牛育种和改良多采用杂交进行,现代动物繁育技术也逐渐得到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方法的结合是家牦牛育种和改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生物技术在牦牛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在牦牛杂交改良( 利用黑白花牛冻精冷配家牦牛) 、野牦牛驯化及人工采精、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牦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阐述了动物生物技术在牦牛的人工授精、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体外受精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这些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使牦牛的生产性能大为提高,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别对野牦牛和家牦牛的血清α-淀粉酶(Am)进行分离和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野、家牦牛α-Am同工梅分别可分离出7条和8条电泳区带。与家牦牛相比,野牦牛α-Am同工酶的作用pH区限更宽而热稳定性较低。家牦牛Am-3的活性和相对不百分含量比野牦牛高且稳定。野、家牦牛α-Am同工酶的差异本质上是因其所处生态条件之不同而在淀粉代谢类型上新的表现出来的种属特异性,对家牦牛的品  相似文献   

20.
野牦牛驯养管理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牦牛(Bos mutus)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珍稀野生物种,至今生活在青藏高原沿唐古拉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等地多狂风暴雪、气候劣寒、海拔5000-6000公尺以上空气稀薄的高山寒漠地区。野牦牛优势种质的利用,为复壮家牦牛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