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对璃眼蜱形态学及璃眼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基因(Tams1)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采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n=50)及其携带病原状况。结果显示,采集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扩增的璃眼蜱种属特异性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491 bp和534 bp。本试验获得的ITS-2序列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序列一致,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故这些璃眼蜱属于小亚璃眼蜱种(Hyalomma anatolicum)。在检测的50只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有3只,阳性率为6%(3/50),并发现所扩增的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已登录记载的牛环形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对吐鲁番地区璃眼蜱的精确鉴定提供依据,同时为该蜱分类以及携带病原溯源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采集的疑似患牛体表璃眼蜱(n=120)采用形态学和ITS2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种,再通过Tams1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结果显示扩增的璃眼蜱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分别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一致。在检测的120枚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病原的有11只,阳性率为9.17%(11/120)。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不但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5,(12):9-11
针对牛环形泰勒虫裂殖子表面抗原(Tams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提取的奶牛全血DNA和小亚璃眼蜱组织DNA进行环形泰勒虫病原的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源性和小亚璃眼蜱蜱源性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534bp和546 bp,经NCBI BLAST后发现,血液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印度株同源性为99%,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意大利株有99%的同源性,表明新疆地区存在环形泰勒虫不同株型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虻的分布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情况,通过对虻的形态学鉴定及其特异性基因(CO1)和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和检测了采自伊犁河谷区域的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的虻为原虻属秋季原虻种,PCR扩增虻CO1基因和马伊氏锥虫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为653 bp和205 bp。结果发现,秋季原虻的CO1基因与已发表的丹麦株(MT584147.1)同源性为98%,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156只秋季原虻中携带伊氏锥虫的有9只,阳性率为5.7%(9/156),其阳性条带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伊氏锥虫基因同源性为99%。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虻样品进行鉴定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羊泰勒虫吉林省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序列,根据羊泰勒虫18S rRNA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吉林省的绵羊血液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459 bp的基因片段,并成功地将该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将经纯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和PCR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与已发表的羊泰勒虫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序列分析显示,羊泰勒虫吉林省分离株与羊泰勒虫China 1的同源性为100%。  相似文献   

6.
为了鉴定从汉中市牛体表采集到的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梨形虫(Piroplasma)的种类,在形态学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PCR技术基于线粒体16SrDNA对蜱种类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分别检测蜱体内携带巴贝斯虫属(Babesia)、泰勒虫属(Theileria)等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到的67只...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托克逊县璃眼蜱及其携带病原情况,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形态学及其携带病原牛环形泰勒虫的基因(Tams1)进行PCR扩增,鉴定和检测采自托克逊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473枚)及其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采集的硬蜱经形态学鉴定为小亚璃眼蜱(248枚)和亚洲璃眼蜱(225枚)。小亚璃眼蜱携带牛环形泰勒虫有20枚,阳性率为8.06%(20/248);亚洲璃眼蜱携带牛环形泰勒虫有16枚,阳性率为7.11%(16/225)。4个乡采集的璃眼蜱均有不同程度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情况,其中伊拉湖乡牛环形泰勒虫阳性率最高,为8.40%(11/131)。说明托克逊县的气候环境适合媒介蜱的孳生,是当地牛环形泰勒虫病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血涂片镜检和PCR技术对新疆塔城地区疑似梨形虫感染的病马进行检测。通过18S rRNA基因通用引物扩增出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公布的梨形虫18S rDNA参考序列对比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梨形虫的种属。血涂片鉴定结果显示,红细胞中发现圆环形虫体,具有马梨形虫的主要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18S rDNA序列与马泰勒虫美国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3%;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虫株与已知的泰勒属在同一大枝上,与马泰勒虫美国分离株、马泰勒虫西班牙分离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明青海海北地区患病藏羊携带蜱虫种类及蜱传病原的情况,采用PCR方法对蜱虫种类进行鉴定,并利用16S 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也利用PCR方法检测了携带的病原,对鉴定的病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海北地区主要流行西藏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和草原革蜱,鉴定的蜱虫基因与GenBank中的参考基因的同源性均在97.00%~100.00%之间;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鉴定的蜱虫均与相应的蜱种聚类,且均与西北地区的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上,呈现区域聚集性;蜱传病原种类丰富,包括尤氏泰勒虫、吕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巴尔通体、绵羊无浆体、立克次体、贝纳特氏立克次体,流行的主要病原是绵羊无浆体和巴尔通体。通过本次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有助于研究我省蜱的生物学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丰富蜱种分子标记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同时对蜱传病原进行了分子鉴定,有助于查清蜱携带的病原谱,可为我省蜱传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泰勒虫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寻求一种快速、有效的马泰勒虫 (Theileria equi,T.equi) PCR检测方法。基于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在其V4高变区设计特异性引物Te-18F、Te-18R,通过PCR技术获得了531 bp的核酸片段。用该引物对马泰勒虫、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混合样本、驽巴贝斯虫、尤氏泰勒虫、中华泰勒虫、环形泰勒虫、绵羊泰勒虫、吕氏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基因组模板进行特异性试验。同时对马泰勒虫基因组模板进行不同浓度稀释后扩增,以便于确定试验的敏感性。用本试验建立的方法与常规显微镜镜检方法对45份马属动物血样进行检测。特异性试验显示,在被检测的9个样本中,只有马泰勒虫及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混合模板中扩增出了符合大小的特异核酸片段。驽巴贝斯虫、尤氏泰勒虫、中华泰勒虫、环形泰勒虫、绵羊泰勒虫、吕氏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PCR对马泰勒虫的扩增效率可达到10-13。对本试验建立的PCR检测马泰勒虫方法评估结果显示,PCR对马泰勒虫的检出率为17.78%(8/45),显微镜镜检结果只有8.89%(4/45)两者的符合率为100%。本试验建立的马泰勒虫PCR检测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疆优势分布的2种硬蜱所携带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病原的情况。对采集于昭苏、和静2个采样点的硬蜱样品(n=188)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属鉴定的同时,以马泰勒虫18S rRNA、马驽巴贝斯虫Bc48和饶氏立克次体16S rRNA为靶标,应用PCR进行检测,并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在188只蜱虫中,93只(昭苏县)为边缘革蜱,95只(和静县)为森林革蜱;在2种硬蜱中,马驽巴贝斯虫的PCR阳性率分别为昭苏县30.1%(28/93)、和静县6.3%(6/95);饶氏立克次体的检出率分别为昭苏县6.5%(6/93)、和静县36.8%(35/95)。试验鉴定归类了昭苏县与和静县采样点的优势种硬蜱,并发现两地的2种硬蜱均可携带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本试验为革蜱携带病原相关研究以及蜱传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在序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2对引物和2条MGB探针,经体系优化建立了可快速鉴别检测两种马梨形虫病病原(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分别检出22和31基因拷贝的虫体DNA,且不与其他马病病原发生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荧光PCR检测方法,对采自进出口马匹的10份马全血和20份马血清进行检测,结果从马全血中检出2份马泰勒虫阳性样品。使用一对马泰勒虫EMA1全基因扩增引物,从2份阳性样品中扩增了EMA1基因。克隆测序后,对该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证实其为马泰勒虫特异基因序列;2份样品的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8.9%,存在6个氨基酸变异;2个样品中的EMA1基因不完全一致,表明2个感染样品中的虫体可能为不同的马泰勒虫虫株。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马梨形虫病双重PCR检测方法,试验根据Gen Bank发表的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18S rRNA保守基因序列分别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以核酸混合物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马梨形虫病双重PCR检测方法,并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用该双重PCR检测方法对采自昭苏种马场的马疑似病例全血进行检测,并与镜检法和单重PCR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对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核酸扩增出大小为529 bp和789 bp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双芽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羊泰勒虫、牛巴贝斯虫核酸的扩增均为阴性;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阳性DNA被稀释1×108倍时均能检出其相应目的片段;对采集的46份马疑似病例血样进行PCR诊断,其中驽巴贝斯虫感染率为30.4%(14/46),马泰勒虫感染率为41.3%(19/46);双重PCR检测方法与单重PCR方法的符合率为100%。说明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临床感染隐性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新疆地区焉耆马场马梨形虫病病原感染情况,促进当地马梨形虫病的综合防控和马产业的健康发展,选取5个焉耆马场作为试验点,随机采集156匹焉耆马全血进行马梨形虫病病原DNA检测,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Megalign与MEGA 11.0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马匹的感染情况差异,同时进行病原核酸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156匹焉耆马全血样品中,检出马梨形虫病病原核酸阳性82份,其中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两者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3.3%(52/156)、26.9%(42/156)和7.7%(12/156)。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焉耆马的马梨形虫病病原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通过Megalign与MEGA11.0软件分析发现:测序得到的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5.5%~100%,马驽巴贝斯虫BC-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8.6%~99.6%。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与马泰勒虫伊犁株(OL589505.1)位于同一分支上,进化关系较近,与其他...  相似文献   

15.
巴贝斯虫(Babesia spp.)和泰勒虫(Theileria spp.)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蜱传播梨形虫病病原体。为评价梨形虫病传播情况,为甘肃省河西区域梨形虫病防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采集该区域部分县区的牛羊抗凝血样品和环境游离蜱虫进行梨形虫病病原检测,分析样品中病原体的存在和分布情况,利用MEGA 6.06软件和NCBI GenBank数据库的BLASTn工具,对阳性样品中的巴贝斯虫和泰勒虫18S rR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树构建。通过基于18S rRNA的巢氏PCR方法,检出梨形虫病病原1目2科9种,包括莫氏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和隐藏巴贝斯虫3种巴贝斯虫,东方泰勒虫、中华泰勒虫、分离泰勒虫、吕氏泰勒虫、狍泰勒虫和环形泰勒虫6种泰勒虫。牛羊抗凝血样品梨形虫病病原总感染率为8.84%(16/181),阳性样品分布于武威市(感染率14.94%)和张掖市(感染率3.45%);检出携带梨形虫病病原的蜱9只,蜱病原携带率为2.52%(9/357)。检出的梨形虫病病原分属泰勒虫属和巴贝斯虫属2大类,每种病原跟国内外检出虫株的同源性均较高,处于各虫株相应分支上,提交序列相似率达99%~...  相似文献   

16.
旨在建立快速检测环形泰勒虫和牛无浆体的双重PCR方法,调查吐鲁番地区这2种病原感染情况。根据NCBI库中上传的环形泰勒虫Spm2、Tams1基因和牛无浆体16S 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使用PCR扩增并测序。根据Spm2和16S rRNA基因设计双重PCR并对反应体系及条件进行优化,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检测,建立一种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双重PCR方法特异性扩增出环形泰勒虫和牛无浆体相应目的片段,片段大小分别为853,351 bp,而驽巴贝斯虫、马泰勒虫、绵羊无浆体和伊氏锥虫均未扩增出条带。对环形泰勒虫Spm2、Tams1和牛无浆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环形泰勒虫Spm2基因序列与印度株同源关系最近(MH844677)、Tams1基因序列与突尼斯株同源关系近(AF214899),牛无浆体16S rRNA基因序列与突尼斯株同源关系近(KY655808)。此方法能检测环形泰勒虫与牛无浆体最低浓度分别为2.9×10-16,1.8×10-19 g/μL。用该方法对临床60份牛血DNA进行双重...  相似文献   

17.
牛瑟氏泰勒虫P33表面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吉林省流行的牛瑟氏泰勒虫基因序列,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瑟氏泰勒虫P33表面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出牛瑟氏泰勒虫的基因片段,并成功地将该基因纯化后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将经EcoRⅠ酶切鉴定和PCR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片段长度为868bp,编码283个氨基酸,有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韩国株(AF521557)、日本株(AB016280)、俄罗斯株(AB016279)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4%、88.0%、88.1%。  相似文献   

18.
裂殖子表面抗原蛋白家族因其高抗原保守性常作为马泰勒虫ELISA检测方法的基质。本研究根据马泰勒虫EMA2基因序列合成引物,以马泰勒虫新疆株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目的基因,将其连接至pEASY-E1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ASY-E-TE,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EMA2蛋白并鉴定。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了约819bp特异性DNA片段,构建了pEASY-E-TE重组质粒,成功诱导表达了35kDa的可溶性目的蛋白;经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rEMA2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本试验克隆表达的重组蛋白rEMA2可为ELISA方法的建立及后期研究提供靶基因材料。  相似文献   

19.
牛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原虫资源库内收藏的3种牛源泰勒虫10个地方分离株(包括4株环.形泰勒虫、3株瑟氏泰勒虫和3株中华泰勒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用所测得的牛的泰勒虫中国株基因序列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牛的3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 740~1890 bp,并有规律地分布于3个不同的进化枝上,且种内地方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明显大于种间同源性,说明采用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对牛的泰勒虫进行分类与传统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符合性.该研究也可为建立针对18S rRNA基因为靶标的牛的泰勒虫病PCR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优势蜱种及其存在的基因多态性,应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14个主要牧区采样点进行蜱虫种型的鉴定和基因多态性分析。通过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对蜱虫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以初步确定蜱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蜱虫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后对蜱种进行分子鉴定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种多样性。应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蜱虫的16S rRNA进行聚类分析,以确定蜱进化的规律。结果显示14个不同地区的蜱虫均属于草原革蜱,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优势蜱种之一,但不同地区的蜱虫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