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9,(2):296-302
旨在研究酿酒酵母细胞壁对体外培养绵羊瘤胃上皮细胞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为揭示酿酒酵母细胞壁对机体免疫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酿酒酵母细胞壁提取物(0,25,50,100,200,400mg/L)作用于绵羊瘤胃上皮细胞不同时间(0,2,4,8,12,24h)后,检测上皮细胞SBD-1和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水平,并进一步通过TLR2阻断试验来证实TLR2是否介导酵母细胞壁促进SBD-1表达。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酵母细胞壁刺激瘤胃上皮细胞时,随着细胞壁浓度的增加SBD-1mRNA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酿酒酵母细胞壁质量浓度为200mg/L刺激12h时,SBD-1 mRNA表达量达到峰值,与对照组和其他时间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用质量浓度为200mg/L的酿酒酵母细胞壁刺激绵羊瘤胃上皮细胞不同时间,同样在12h时,TLR2的mRNA表达量达到最大;阻断试验表明TLR2可介导SBD-1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酿酒酵母细胞壁可促进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的表达,且质量浓度200mg/L时,刺激瘤胃上皮细胞12h时SBD-1的表达量达到最高,而TLR2参与该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β-葡聚糖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ruminal epithelial cells,RECs)β-防御素-1(sheepβ-defensin-1,SBD-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建立绵羊RECs培养体系作为体外试验模型,用不同浓度(0、5、10、20、50和100μg·mL~(-1))的β-葡聚糖刺激RECs 8h后,利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RECs中SBD-1的表达变化,选出诱导SBD-1表达最高的β-葡聚糖浓度。然后用β-葡聚糖的最佳刺激浓度对RECs分别刺激0、2、4、8、12和24h,同样利用qPCR和ELISA方法对RECs SBD-1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出诱导SBD-1表达最高的刺激时间。qPCR和ELISA结果显示,β-葡聚糖(5~100μg·mL~(-1))刺激RECs 8h后,SBD-1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β-葡聚糖浓度的升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当β-葡聚糖浓度为10μg·mL~(-1)时SBD-1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当用10μg·mL~(-1)的β-葡聚糖刺激RECs 0~24h后,qPCR结果显示,10μg·mL~(-1)的β-葡聚糖刺激RECs 2h时SBD-1mRNA的表达量最高(P0.01),之后呈下降趋势,而ELISA结果显示,在β-葡聚糖浓度为10μg·mL~(-1)刺激RECs 4h后SBD-1蛋白分泌水平达到最高(P0.01)。MTT测定结果显示,100μg·mL~(-1)β-葡聚糖会对绵羊RECs活力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β-葡聚糖能够提高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的表达,且用浓度为10μg·mL~(-1)的β-葡聚糖分别刺激RECs 2和4h后SBD-1的mRNA和蛋白表达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表达的调节作用。建立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培养体系作为体外试验模型,用不同浓度酿酒酵母菌对体外培养的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刺激2 h后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导培养,然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 PCR)研究接受刺激后瘤胃上皮细胞中SBD-1 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各时间组内,SBD-1 mRNA的表达量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菌液浓度为5.2×107CFU/m L时表达量均达到最大,并与对照组和其他浓度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当菌液浓度一定时,SBD-1 mRNA的表达量先是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诱导培养时间为12 h时SBD-1 mRNA表达量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因此,当浓度为5.2×107CFU/m L的菌液诱导瘤胃上皮细胞12 h时,SBD-1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高,且与此浓度下其他时间组的表达量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菌能够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的表达,且浓度为5.2×107CFU/m L的菌液诱导瘤胃上皮细胞12 h时,SBD-1的表达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建立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vine ruminal epithelial cells,ORECs)培养体系为体外试验模型,旨在探索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提取物对ORECs中绵羊β-防御素-1(sheepβ-defesin-1,SBD-1)表达效果的影响。首先,分别用200 mg/L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提取物诱导ORECs不同时间段(0,6,12,18,24,30 h)后,经qPCR扩增反应检测SBD-1 mRNA表达量,以分别确定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提取物诱导SBD-1 mRNA表达最高的刺激时间;然后用不同质量浓度梯度(0,100,200,300,400 mg/L)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提取物分别诱导ORECs最佳时间段后,同样地采用qPCR扩增技术检测SBD-1 mRNA表达量,从而筛选出诱导SBD-1 mRNA表达最高的酿酒酵母培养物浓度和酿酒酵母提取物浓度。结果显示,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提取物均可诱导SBD-1 mRNA表达。当酿酒酵母培养物质量浓度为400 mg/L、酿酒酵母提取物质量浓度为200 mg/L分别刺激ORECs 6 h时,ORECs SBD-1 mRNA表达量分别达到最高,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最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分别使用最佳诱导质量浓度的酿酒酵母培养物(即400 mg/L)和酿酒酵母提取物(即200 mg/L)诱导ORECs最佳时间(即6 h),比较两者诱导ORECs SBD-1 mRNA表达效果,qPCR结果显示酿酒酵母提取物诱导SBD-1 mRNA表达显著高于酿酒酵母培养物(P0.05)。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提取物均能够诱导ORECs SBD-1表达,400 mg/L酿酒酵母培养物和200 mg/L酿酒酵母提取物分别刺激ORECs 6 h后SBD-1表达量最高,且酿酒酵母提取物诱导效果优于酿酒酵母培养物。  相似文献   

5.
选用益生枯草芽孢杆菌研究其对体外培养的绵羊瘤胃上皮细胞β-防御素表达的调节作用。首先,在体外成功培养绵羊瘤胃上皮细胞,然后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体外培养的绵羊瘤胃上皮细胞进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刺激,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PCR)从mRNA水平检测刺激后上皮细胞中绵羊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当菌液浓度为1010 cfu·mL-1刺激上皮细胞8h后,SBD-1的表达量达到最高;不同的菌液浓度诱导下SBD-1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增加,109、1010、1011 cfu·mL-1菌液浓度刺激下,SBD-1的表达量与空白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内SBD-1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RECs)中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本试验使用30μg/mL肽聚糖刺激ORECs不同时间(2、4、6、8、10和12 h),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SBD-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确定最佳刺激时间;再使用不同浓度的肽聚糖(0、10、20、30、40和50μg/mL)刺激ORECs 2 h,采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SBD-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确定最佳刺激浓度。结果显示:(1)使用30μg/mL肽聚糖刺激ORECs不同时间时,SBD-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2 h时表达量最多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使用不同浓度肽聚糖刺激ORECs 2 h时,SBD-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随着肽聚糖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μg/mL时表达量最多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3)不同时间刺激试验和不同浓度刺激试验均不会对ORECs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来源于枯草芽孢杆...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索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内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绵羊瘤胃外植体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10~4、10~5、10~6、10~7、10~8、10~9 CFU·mL-1)的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与外植体共培养24 h后,通过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分别确定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最高的菌液浓度;然后用该浓度的活菌及其灭活菌对瘤胃外植体进行不同时间(2、4、8、12、16、20、24 h)的刺激,同样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筛选出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显著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SBD-1的表达(P<0.05)。当酿酒酵母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绵羊瘤胃外植体16 h时,SBD-1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且二者与对照相比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最佳诱导条件下对比二者的诱导效果,酿酒酵母菌活菌高于其灭活菌。因此,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的表达,且活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16 h时,绵羊瘤胃外植体内的SBD-1的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并且益生性酿酒酵母菌的诱导效果高于其灭活菌。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酿酒酵母菌细胞壁成分甘露聚糖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RECs)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甘露聚糖刺激RECs 8 h后,利用荧光定量PCR (qPCR)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RECsSBD-1 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确定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量最高的刺激浓度。然后用该浓度甘露聚糖对RECs进行不同时间的刺激,同样利用qPCR和ELISA方法对SBD-1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确定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qPCR和ELISA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甘露聚糖刺激RECs8 h后,SBD-1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有所增加,但随着甘露聚糖浓度的增加,SBD-1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甘露聚糖浓度为50μg/mL时SBD-1表达量达到最大,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当用50μg/mL的甘露聚糖分别刺激RECs不同时间后,SBD-1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量先是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刺激时间为4 h时SBD-1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甘露聚糖能够提高绵羊RECs SBD-1的表达,且甘露聚糖浓度为50μg/mL刺激RECs 4h时,SBD-1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量达到最高。本研究为甘露聚糖在体内如何发挥先天性免疫提供了一种新解释,也为更好的开发利用甘露聚糖制剂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脂多糖(LPS)对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本研究设置不同浓度(10ng·mL-1、50ng·mL-1、100ng·mL-1、200ng·mL-1、1mg·mL-1)LPS,分别作用不同时间(0、1、3、6、12和24h),检测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SBD-1和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BD-1表达定位,并进一步通过TLR4阻断试验来证实TLR4介导LPS引起SBD-1表达。结果表明,SBD-1蛋白表达于输卵管上皮细胞。LPS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影响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中SBD-1的表达,且100ng·mL-1 LPS在作用12h后,SBD-1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阻断试验表明,TLR4介导LPS对SBD-1的表达调控。综上表明,LPS可以影响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表达SBD-1,且该过程通过TLR4介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067-2073
为了探索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gene binding,NF-k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通路是否介导益生性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首先建立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培养体系作为体外试验模型,将传代细胞分为4个试验组(SC+PDTC、SC+PD98059、SC+SB202190、SC+SP600125)、4个阴性对照组(PDTC、PD98059、SB202190、SP600125)、1个阳性对照组(SC)和1个空白对照组。向试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内分别加入NFkB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TC(50μmol/L)、MAPKs通路ERK 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20μmol/L)、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20μmol/L)和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20μmol/L)4种抑制剂,作用1h后,用PBS将各组细胞清洗3次,然后向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分别添加浓度为5.2×107 CFU/mL的酿酒酵母菌液100μL,并向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分别添加等量的DMEM/F12培养液。将以上10组细胞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2h后提取各组细胞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SBD-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4种抑制剂对酿酒酵母菌促进瘤胃上皮细胞SBD-1的诱导表达都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4种抑制剂的抑制效果依次表现为SB202190PDTCSP600125PD98059,且SB202190抑制效果极显著高于PDTC(P0.01),而PDTC抑制效果与SP600125、PD98059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NF-kB和MAPKs通路可能均介导酿酒酵母菌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的表达,但可能以MAPKs途径为主要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酿酒酵母β-葡聚糖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vine ruminal epithelial cells,ORECs)β-防御素-1(sheepβ-defensin-1,SBD-1)表达过程中膜受体Dectin-1和TLR-2可能存在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组化、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Dectin-1是否在ORECs内表达,并且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β-葡聚糖刺激ORECs后细胞膜受体Dectin-1和TLR-2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而后用不同浓度的Dectin-1阻断剂昆布多糖或TLR-2特异性封闭抗体分别预处理ORECs后,采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SBD-1的表达变化,以确定β-葡聚糖诱导SBD-1表达过程中Dectin-1和TLR-2的参与情况。结果显示:1)绵羊瘤胃组织及ORECs内存在Dectin-1表达,且β-葡聚糖刺激ORECs后Dectin-1和TLR-2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2)不同浓度的昆布多糖和TLR-2封闭抗体均可以极显著降低β-葡聚糖诱导SBD-1的表达(P<0.01),且随着阻断剂和封闭抗体浓度的增加,其抑制SBD-1表达的作用越明显。结果表明,Dectin-1在绵羊瘤胃组织及ORECs内均表达,并且酿酒酵母β-葡聚糖在ORECs中诱导SBD-1的表达是由Dectin-1和TLR-2介导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6,(4):604-612
为了解不同乳酸杆菌的刺激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中绵羊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的可能调节作用,本研究选用了2株具有益生作用的乳酸杆菌,即干酪乳杆菌Zhang(L.casei Zhang)和植物乳杆菌P-8(L.plantarum P-8),首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 PCR)检测与乳酸杆菌共培养后的绵羊瘤胃上皮细胞中SBD-1mRNA的相对表达量;其次,探讨了2株乳酸杆菌诱导SBD-1 mRNA表达的差异性,选取优势菌株;最后,运用RTq 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方法,检测优势菌株活菌、灭活菌及其培养上清液对SBD-1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乳酸杆菌均能促进SB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乳酸杆菌的浓度为107CFU/m L、刺激细胞8 h时能极显著促进SB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而L.plantarum P-8强于L.casei Zhang;进一步的研究表明L.plantarum P-8的灭活菌亦可显著诱导SBD-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但弱于活菌。本研究结果表明L.plantarum P-8和L.casei Zhang均可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内SBD-1的差异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槲皮素对脂多糖(LPS)刺激下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抗氧化和抗炎的影响,先将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在添加0、5、10、20、40、60、80、120、160和320μg·mL~(-1)槲皮素的基础培养基中培养6 h后,通过检测细胞活性,确定80μg·mL~(-1)为槲皮素后续试验浓度。然后分成4组,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在基础培养基(对照组,Con)和基础培养基[分别加入1μg·mL~(-1)的LPS (L)、80μg·mL~(-1)槲皮素(Q)以及1μg·mL~(-1) LPS和80μg·mL~(-1)槲皮素(L+Q)]中培养6 h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L组瘤胃上皮细胞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 0.05),而丙二醛(MDA)浓度显著升高(P 0.05);Q组瘤胃上皮细胞的CAT、SOD、总抗氧化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升高(P 0.01),而MDA浓度显著降低(P 0.05)。与L组相比,L+Q组瘤胃上皮细胞的CAT、SOD、T-AOC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 0.05)。2)与Con组相比,L组瘤胃上皮细胞因子IK、趋化因子配体5 (CCL5)、CXC趋化因子配体6 (CXCL6)、CXCL8、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 0.01)。与L组相比,L+Q组瘤胃上皮细胞IK、CCL5、CXCL6、CXCL8、IL-6、TNF-α和IL-1β的m 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 0.01)。3)与Con组相比,L组瘤胃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2 (TLR2)、核转录因子κB (NF-κB)、髓样分化因子88 (My D88)和转录因子3 (IRF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5),Q组瘤胃上皮细胞Toll样衔接蛋白(TOLLIR)和TLR 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与L组相比,L+Q组瘤胃上皮细胞TLR 2、NF-κB、My D 88、TOLLIR和TLR 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综上所述,槲皮素能够提高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的抗氧化和抗炎症性能,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细胞壁能否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vine ruminal epithelial cells,ORECs)中绵羊β-防御素-1(sheep β-defesin-1,SBD-1)的表达产生影响,先利用反复冻融和超声波破碎相结合的方法破碎枯草芽孢杆菌并成功收集其细胞壁,将不同浓度(0、25、50、100、2...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821-1828
建立绵羊瘤胃外植体(ovine ruminal explants,OREs)模型,并根据组织学变化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及CK-18和Ki-67的分布评估其活力。培养方案建立后,采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β-葡聚糖刺激OREs对绵羊β-防御素-1(β-defensin-1,SBD-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HE染色,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培养基内不添加血清培养24 h内的OREs的总体结构较完整,且具有活性。qPCR和ELISA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用β-葡聚糖刺激OREs后显著增加SBD-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本试验确定了OREs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和最佳条件,并证明β-葡聚糖可以激活瘤胃中抗菌肽SBD-1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以体外培养的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vine rumen epithelial cells, ORECs)为试验模型,旨在探究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对ORECs绵羊β-防御素-1(sheepβ-defesin-1,SBD-1)表达的影响。首先用不同浓度的灭活枯草芽孢杆菌(10~7、10~8、10~9、10~(10)、10~(11) CFU/mL)诱导ORECs 8 h,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ORECs SBD-1表达量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确定灭活枯草芽孢杆菌诱导ORECs SBD-1表达最高的菌液浓度为最佳刺激浓度。以该浓度的灭活枯草芽孢杆菌诱导ORECS不同时间(2 h、4 h、8 h、12 h),通过q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ORECs SBD-1表达量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从而筛选出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10~8~10~(11) CFU/mL的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的促进ORECs SBD-1的表达,其中灭活枯草芽孢杆菌的浓度为10~(10) CFU/mL时诱导ORECs 8h时SBD-1 mRNA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SBD-1蛋白表达量以10~(10) CFU/mL灭活枯草芽孢杆菌诱导ORECs 12 h时达到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证明了热灭活后的枯草芽孢杆菌仍可以诱导SBD-1表达,其诱导SBD-1表达的有效成分并未被热灭活,为后续确定枯草芽孢杆菌诱导SBD-1表达的有效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脂多糖(LPS)对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LPS作用不同时间对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SB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经LPS处理后P38 MAPK通路的活化情况,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经P38 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0和SB202190)处理后LPS对SBD-1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PS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中SBD-1的表达,100 ng/m L的LPS在12 h诱导效果最佳。进一步研究显示,100 ng/m L的LPS可以显著激活P38 MAPK通路,而其抑制剂SB203580和SB202190可以阻断LPS对SBD-1的诱导作用。这些结果表明,LPS可以诱导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表达SBD-1,并且P38 MAPK参与调控这个过程。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β-防御素的调控机制,探索输卵管炎发病机理以及合理开发输卵管炎相关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脾酪氨酸激酶(Syk)是否参与酿酒酵母甘露聚糖(S.c M)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RECs)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过程,首先利用免疫组化、RT-PCR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Syk在ORECs内的表达情况;然后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 M刺激ORECs后Syk的表达变化,同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yk的磷酸化水平;接着用3条Syk特异性siRNAs(#1、#2和#3)转染ORECs 24 h后,qPCR检测Syk mRNA的表达变化,筛选出干扰效果最佳的Syk siRNA;最后用效果最佳的siRNA和Syk特异性抑制剂R406分别处理ORECs后,采用qPCR和ELISA检测SBD-1的表达变化,以确定Syk在S.c M诱导SBD-1表达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yk在ORECs内表达;且S.c M刺激ORECs后Sy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刺激组(P<0.01或P<0.05),S.c M刺激ORECs不同时间(5、15、30、45和60 min)均能使Syk发生磷酸化,且刺激15 min后磷酸化水平达到最大(P<0.01);此外,Syk的3条特异性siRNAs转染ORECs后Syk的表达均降低,且Syk siRNA#2的抑制效果最明显(P<0.01);同时Syk siRNA#2和R406均能极显著降低S.c M诱导ORECs SBD-1的表达(P<0.01)。上述结果表明,Syk参与S.c M诱导ORECs SBD-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20,(1):122-128
为了探索膜受体Dectin-2和TLR-2在酿酒酵母甘露聚糖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vine ruminal epithelial cells,ORECs)β-防御素-1(sheepβ-defensin-1,SBD-1)表达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确定Dectin-2是否在ORECs内表达;然后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甘露聚糖刺激ORECs后Dectin-2和TLR-2的表达变化;最后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1,1.0,10.0 mg/L)的Dectin-2和TLR-2特异性封闭抗体对甘露聚糖诱导SBD-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ORECs内表达Dectin-2,且甘露聚糖刺激ORECs后Dectin-2和TLR-2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同时甘露聚糖可以诱导SBD-1的表达(P<0.01),但是该表达过程可以被不同质量浓度的Dectin-2封闭抗体和TLR-2封闭抗体所抑制(P<0.05),且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此外,在封闭抗体质量浓度相同时,Dectin-2封闭抗体比TLR-2封闭抗体抑制SBD-1表达的作用更明显(P<0.05)。结果表明,酿酒酵母甘露聚糖诱导SBD-1的表达与Dectin-2和TLR-2受体有关,但是Dectin-2在此过程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体外培养的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内抗菌肽SBD-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E2添加剂量设10-6mol/L组、10-7mol/L组、10-8mol/L组、10-9mol/L组和10-10mol/L组,各组细胞于加药后2、6、12、24及48 h,分别采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E2对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内SBD-2 m RNA表达量的影响,同时设相应的对照组。[结果]以剂量为10-8mol/L的E2处理输卵管上皮细胞6 h后,其SBD-2的表达量达到极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剂量为10-10mol/L的E2处理输卵管上皮细胞24 h和48 h后,也能显著促进SBD-2的表达(P0.01,P0.05),之后随着各时间段E2剂量的增加,SBD-2 m RNA的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一定剂量的E2能够在处理细胞后的特定时间促进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中SBD-2 m RNA的表达,E2对输卵管上皮细胞SBD-2 m RNA表达的调节作用存在时间效应与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