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膜覆盖栽培对夏薯‘龙薯24号’增产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薯‘龙薯2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夏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夏薯产量。覆膜栽培2年平均鲜薯产量为55.13t.hm-2,比CK增产22.9%;覆膜栽培两年平均薯干产量为15.92t.hm-2,比CK增产2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覆膜栽培收获期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比CK下降0.7%,总淀粉含量比CK下降0.61%,品质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明确覆膜增产因素为覆膜栽培显著提高了单株薯块鲜重,降低了生长前期的T/R比值,提高了块根膨大高峰期的日鲜重增长速率。覆膜栽培生长过程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覆膜栽培为甘薯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根系发育,为块根的膨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覆膜栽培增效显著,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3万元。  相似文献   

2.
以桂经薯8号甘薯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计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用量0、4 500、9 000和13 500 mL/hm~2(硒:0、11.7、23.4、35.1 g/hm~2,) 4个浓度水平,3个重复,共12个小区,研究外源硒素强化对甘薯吸收累积硒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对甘薯块根产量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块根、叶片和茎的总硒含量,其中,块根和叶片的总硒含量随着外源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喷施13 500 mL/hm~2处理的块根总硒含量最高,达222.61μg/kg;施硒提高了块根的花青素含量,以喷施13 500 mL/hm~2含量最高,达到9.65 mg/kg;施硒提高了块根的可溶性糖含量,以喷施9 000 mL/hm~2含量最高,达到6.18%;淀粉含量有所下降,各处理较对照下降2.20%~5.85%;甘薯块根和叶片硒含量与外源硒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花青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块根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淀粉含量与块根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喷施外源硒对甘薯吸收累积硒及品质有提高作用,以喷施9 000 mL/hm~2外源氨基酸螯合硒肥为佳,可显著提高块根总硒含量、花青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甘薯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紧实度对金线莲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金线莲生长所需的适宜紧实度,为金线莲科学种植、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珍珠岩调控,设置土壤容重分别为0.7、0.8、0.9、1.0和1.1 g·cm~(-3)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土壤紧实度对金线莲生长、生理与品质的影响。【结果】(1)过高或过低的土壤紧实度均不利于金线莲生长和产量提升,土壤容重0.9 g·cm~(-3)处理时金线莲株高、地径、叶片数、根长、鲜重最大,相比其他处理平均显著增加14.97%、 8.70%、 6.80%、 21.04%、 28.87%;折干率在土壤容重0.8g·cm~(-3)时最大,相比其他处理平均增加44.84%;而土壤紧实度对叶长和叶宽影响不明显。(2)适宜的土壤紧实度(0.8~0.9 g·cm~(-3))提高了金线莲叶片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对叶绿素b含量影响不明显。(3)过高或过低的土壤紧实度均不利于金线莲C、N、P、K养分积累和品质提升,土壤容重0.9 g·cm~(-3)处理时金线莲多糖、氨基酸、总酚、黄酮、Vc含量最高,相比其他处理平均增加36.65%、41.79%、23.22%、24.10%、13.60%。【结论】过高或过低的土壤紧实度均不利于金线莲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升,当红壤与珍珠岩配比(m∶m)达到40∶1,即土壤容重为0.9 g·cm~(-3)时,金线莲生长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4.
在耕层(0~20 cm)土壤容重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微区试验,模拟大田容重实际存在状况,研究了下层(20~40,40~60 cm)土壤容重改变后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下层土壤容重处理间玉米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下层土壤平均容重的增加,吐丝后叶面积指数、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容重越大降幅越大.不同处理玉米生育后期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仅随着平均容重的增加而降低,且随相邻土层容重增大而降低;随着生育进程Fv/Fm,ΦPSⅡ,qP均呈下降趋势,而NPQ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5.
以4个中、高淀粉含量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4年连续2年对其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发育阶段淀粉积累规律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块根迅速膨大期,干物质及淀粉积累总体呈上升趋势,基本在110 d时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甘薯块根淀粉积累与甘薯块根干物率、薯干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7和0.91,P0.01),与甘薯块根鲜产量、薯干产量、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1、0.75、0.71,P0.05),与薯干粗蛋白含量、茎蔓鲜质量、薯干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0.72、-0.06,P0.05),与分枝数、薯干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大。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4.62%,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薯干粗淀粉含量和甘薯块根干物率,基本反映了甘薯淀粉合成相关经济及品质性状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地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元江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开远2个地区的旱地甘蔗土壤各耕层的水分特征常数,结果表明,开远地区土壤各土层的田间持水量平均为285 g/kg,元江地区平均为204 g/kg。在研究区域各土层中最大田间持水量出现在0~20 cm的耕作层,随土层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开远各土层平均容重为1.02~1.41 g/cm~3,元江各土层平均容重为1.35~1.66 g/cm~3,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秸秆生物炭配施沼液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增加沼液中养分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提高沼液利用效率,本文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混掺量(CK、0.5%、1.0%、2.0%)、生物炭混掺厚度(0、5、10、15、20 cm)和土壤容重(1.30、1.35 g·m^-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相同时,土柱入渗液渗出速率随生物炭混掺量和混掺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不同时,1.35 g·cm^-3土壤土柱入渗液渗出速率小于1.30 g·cm^-3土壤,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呈1.30 g·cm^-3土壤容重小于1.35 g·cm^-3土壤容重;土柱内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混掺量增大而逐渐增加,生物炭混掺量为2.0%时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影响最大;土柱内有机质含量随生物炭混掺厚度增大而逐渐增加,生物炭混掺厚度为20 cm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而全氮含量在土壤容重为1.30 g·cm^-3、混掺厚度10 cm时影响最显著,土壤容重为1.35 g·cm^-3、混掺厚度15 cm时效果较为显著。研究表明生物炭配施沼液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生物炭混掺厚度、混掺量和土壤容重综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公园绿地土壤容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太原市38个公园绿地67个样点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数据,分析了不同剖面层、行政区和植被群落的土壤容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原市公园绿地土壤容重变幅为0.65~1.86 g/cm~3,平均值为1.33 g/cm~3,随着剖面层向下土壤容重增大,且表层土壤(0~40 cm)与深层土壤(40~100 cm)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6个行政区公园绿地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33 g/cm~3,其中,晋源区最大,为1.37 g/cm~3,小店区最小,为1.29 g/cm~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容重平均值大小依次为灌(1.23 g/cm~3)乔(1.29 g/cm~3)乔+草(1.31 g/cm~3)灌+草(1.34 g/cm~3)乔+灌(1.35 g/cm~3)乔+灌+草(1.45 g/cm~3)草(1.47 g/cm~3)。整体上,太原市公园绿地土壤容重偏大,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疏松土壤,降低容重,使植物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温岭"高橙的产量、改善其品质,特进行了高橙施用酵素菌肥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酵素菌肥能明显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与不施酵素菌肥的对照相比,施用酵素菌肥处理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由1.43g/cm~3降低到1.22g/cm~3,土壤总孔度由50.2%提高到62.8%,毛管孔隙度由39.7%提高到49.3%。同时,施用酵素菌肥还能提高高橙产量和品质,比对照增产20.2%。  相似文献   

10.
以耕层棕壤(0~20 cm)和犁底层棕壤(20~40 cm)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模拟翻耕、旋耕模式及不同层次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层土壤容重增加导致玉米总根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表层根量的占比升高;中层土壤容重有差异,但根量差异不显著。拔节期模拟的翻耕与旋耕模式对玉米根干质量无显著影响,拔节期至生育期末模拟翻耕处理根量高于或显著高于模拟旋耕处理。表层土壤容重为1.2 g/cm3、下层土壤容重为1.4 g/cm3时最适合玉米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比试验观测数据,评价了28份优质食用型甘薯种质的产量、营养和食味.结果表明:①烟紫薯176、海南黑肉薯和徐薯23等为优异育种材料;②紫薯的平均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是黄薯和白薯的62.3%~ 73.2%,但其蛋白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高于黄薯和白薯;③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鲜薯产量与干物率、粗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干物率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干物率、粗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干物率、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食味与各产量性状、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多效唑促进食用甘薯北京553块根膨大、提高块根产量的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08-2009年2 个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以北京553 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200 mg•kg-1 3个浓度的多效唑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采用块根膨大过程中定期取样的方法,研究块根膨大过程中淀粉积累特性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了蔗糖合成酶(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降低了块根中蔗糖含量,从而显著提高了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增加淀粉产量。喷施多效唑也显著增加了单薯重和鲜薯产量。相关分析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与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 和0.71);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与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 和0.81)。【结论】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了块根蔗糖合成酶(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使得块根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显著提高,块根产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与烤烟套种的甘薯品种,解决部分烟区烤烟种植调茬难度大与综合效益低等问题,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烤烟套种不同甘薯品种对烟叶质量、烟薯产量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薯套种能够明显提升土壤相对含水率和烟叶产量,其相对含水率提高幅度介于12.03%~91.88%,烤烟产量增幅为12.29%~31.26%。烤烟套种甘薯以紫薯产量最高,块根产量达29400 kg/hm 2,且单薯质量大于100 g占总薯重的比例在紫薯中最高。烤烟套种甘薯提升了烤烟中上部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了烟碱和总氮含量,有利于改善烟叶内在品质。烤烟套种甘薯降低了上部烟叶含梗率,但增大了上部烟叶叶面密度,以烤烟套种紫薯表现突出。烤烟与紫薯套种,可作为一种烟田增产、烟叶增值和烟农增收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深松结合覆膜滴灌对绿洲棉田根区土环境与根腐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设置深松30、40和50 cm(S30、S40和S50)3种深松模式,以传统翻耕为对照(CK),研究深松对根腐病发病指数、土壤含水率、根系形态、根系活力及产量构成等影响。【结果】 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储水能力,增加土壤扩库增容效果,病情指数的降低与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和根系活力增加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深松降低生育期根腐病发病指数7.0%~26.0%,以S40处理效果最佳,发病指数较传统耕作相比降低26.0%。随着深松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依次下降,与对照相比降低2.4%~10%。深松深度与根系主要形态指标与活力具有线性相关性,与传统耕作相比根系长度增加4%~34.6%,根系表面积增加13.1%~44.8%,根系体积增加9.2%~40.6%,根系活力增加7%~42.9%。根区环境的改善促进产量增加,S40处理皮棉产量分别较CK、S30、S50增加了22.2%、15.7%和2.5%。【结论】 在新疆南疆棉区采用深松结合覆膜滴灌措施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和防病增产效果,对棉花生长有利,深松40 cm处理可作为较为理想的根腐病农艺防治措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育高淀粉多抗甘薯新品种,为长江流域薯区甘薯淀粉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以优质高产品种苏薯16号为父本、高抗高淀粉率品种浙紫薯1号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采取干物质含量和产量低世代选择,抗性和品质高世代鉴定的技术路线选育甘薯新品种,并参加国家甘薯品种长江流域区域试验和多点生产力大区比较试验.[结果]选育的苏薯29属淀粉型甘薯品种,薯形呈长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数平均4.6个,大中薯率84.8%,耐盐、耐贮性较好,熟食品质优;在国家甘薯品种长江流域区域试验中,平均薯干产量9964.4 kg/ha,比徐薯22(CK)增产11.95%;平均淀粉产量6786.3 kg/ha,比CK极显著增产15.58%,平均薯块干物质含量和淀粉率分别为33.75%和23.00%,分别比CK高3.40%和2.95%(绝对值);高抗茎线虫病,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不抗黑斑病.2016年5月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苏薯29,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16015.[结论]苏薯29丰产稳产性好,淀粉产量高,适合在长江流域薯区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也可在江苏滩涂盐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6.
高淀粉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淀粉甘薯品种的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方法]以10个甘薯品种为供试材料,扦插后60d内,每20d每小区选取5株分别进行块根淀粉、直链淀粉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收获期选取10株计算单株薯数和单株鲜重。[结果]收获期,不同甘薯品种间产量和块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明显,产量变幅为6.2×10^3-20.7×10^3kg/hm^2,淀粉含量的变幅为46.0%~73.3%,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幅为10.9%~17.2%,可溶性总糖的变幅为11.2%~20.2%。甘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块根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可溶性总糖含量、直链淀粉与淀粉积累密切相关,产量和干率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基因型是影响淀粉含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野山参根区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对野山参根区和对照土壤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野山参根区土壤不同层次容重表层最低0.68.0.77g/cm3,根层次之0.73~0.83g/cm3,底层较大,其值最小为0.99g,cm3;根层土壤含水量最高是39.17%,其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恰好相反;根层土壤pH在4.74~6.36,,有机质在92.544—528.58g/kg,全氮含量在5.23~16.84g/kg,碱解氮含量42.20.141.19mg/kg,全磷含量0.15~0.21g,kg,速效磷含量20.96—55.44mg/kg,土壤全钾3.22—10.30g/kg,有效钾272.62。970.26mg/kg。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发现,全氮、碱解氮、速效磷与有机质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钾和pH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与全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钾与全磷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野山参根区土壤丰富的养分组成和合理的配比,为山参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土壤容重对烤烟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烤烟品种K326为供试品种,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容重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增大,烟株的生长发育延迟,植株的株高和叶面积生长受到抑制。土壤容重对烟株根系的影响是先促进后抑制,当容重达1.45 g/cm^3处理时根系发育最好,之后当容重继续增大时,根系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土壤容重加大,烟叶产量随之降低,当容重达1.65 g/cm^3处理时,烟叶产量比对照降低了82.6%,所产烟叶基本无价值。容重对烟叶品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种淀粉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高产优质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加快淀粉型甘薯新品系‘泰薯15’的选育推广,以‘济薯25’为对照,对‘泰薯15’的不同发育时期生物学特性变化及产量、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学特性上,2个品种(系)的蔓长及茎粗在栽苗后40~100天基本呈现持续升高趋势,‘泰薯15’茎粗明显大于‘济薯25’;单株茎叶鲜重及单株叶面积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栽苗后80天达到峰值;单株鲜薯重和单薯重在栽苗后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泰薯15’的单株鲜薯重明显大于‘济薯25’;T/R值在栽苗后持续下降,块根膨大速率在栽苗后80~100天达到最大值。在产量及品质性状上,‘泰薯15’鲜薯产量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明显高于‘济薯25’,其鲜薯产量达到38951.40 kg/hm2,增产幅度为17.76%,可溶性总糖含量为74.07 mg?g-1?DW;2个品种(系)间干率及淀粉含量差异较小,‘泰薯15’干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29.37%,756.07 mg?g-1?DW,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0.
在黄河三角洲砂壤土盐分平均含量为0.31%情况下甘薯能够正常生长,其土壤养分基本可以满足生长需要,而且种植甘薯有利于降低土壤耕作层的含盐量。同一生态环境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之间的黏度特征值差异很大,达到显著水平;供试11个品种在东营试验点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最后黏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平均值均高于泰安试验点;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平均值低于泰安试验点。东营盐碱地甘薯块根粉糊化温度平均值为79.08℃,变异幅度为-3.52%~1.85%;泰安试验点糊化温度平均值为79.36℃,变异幅度为-3.80%~2.80%。不同类型间比较发现,以徐薯18和徐薯22为典型的淀粉型品种,糊化特征相对稳定,而食用型品种间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