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测定利福昔明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利福昔明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利福昔明对19株大肠杆菌的MIC值为8~16μg/m L,对25株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002~0.06μg/m L,对18株链球菌的MIC值为0.06~2μg/m L。大部分临床分离菌的MIC值与标准菌的相近,表明分离菌株对利福昔明较为敏感,提示利福昔明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后效应,采用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化脓隐秘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绘制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青霉素、头孢氨苄和头孢噻呋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2μg/m L和1μg/m,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4、16μg/m L和16μg/m L;头孢噻呋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杀菌速率最快,青霉素次之;头孢噻呋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抗生素后效应(PAE)较强(3.76 h),青霉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PAE较弱(2.31 h)。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木犀草素联合庆大霉素对耐药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木犀草素和庆大霉素对34株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选取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化脓隐秘杆菌,通过棋盘法测定两种药物联合抑菌效果。经亚抑菌浓度木犀草素作用耐药菌株,比较木犀草素作用前后化脓隐秘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对化脓隐秘杆菌的MIC值为39~156μg/m L,与庆大霉素联合的作用为不相关;耐药菌经亚抑菌浓度木犀草素(1/4MIC)作用36 h后,庆大霉素对耐药菌的MIC值下降2~32倍,且原菌株耐药水平越高,MIC下降倍数越高。提示木犀草素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且能够逆转化脓隐秘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化脓隐秘杆菌是引起家畜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肺炎等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在我国,90%以上的奶牛子宫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经鉴定其中23.5%微生物是化脓隐秘杆菌,因此,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化脓隐秘杆菌不仅对有效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控制病原菌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霉素抗菌范围广泛,抗菌谱大,为快速抑菌剂,高浓度时对某些细菌呈杀菌作用。土霉素对治疗奶牛乳房炎、奶牛子宫内膜炎、猪喘气病均有很好效果,对肉鸭生产性能提升有显著效果,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明显,范围在0.125~1.0μg/mL。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阿莫西林与硫酸黏菌素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本试验选择139株奶牛乳房炎临床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单用及其联合用药对以上3种主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MIC范围分别为:2.0~512.0μg/m L、0.125~128.0μg/m L和0.125~1.0μg/m L;硫酸黏菌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5~8.0μg/m L、32.0~128.0μg/m L和64.0~1 024.0μg/m L。二者联用后,对20株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FIC平均值分别为0.91、0.85、1.25,对所有菌株的FIC平均值为0.93。结果表明,阿莫西林对链球菌高度敏感;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适度敏感;硫酸黏菌素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大肠杆菌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敏感性较低。阿莫西林与硫酸黏菌素联用后,对3种受试菌主要呈现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利福昔明、精油单独和联合应用对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测定利福昔明、精油对9株金葡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抑膜浓度(MBIC),棋盘法测定二者对金葡菌菌株S.a-2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研究其对金葡菌菌株S.a-2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利福昔明对金葡菌的MIC为0.016~4.00μg·mL~(-1),3种精油中,薄荷油的抑菌作用最强,MIC为0.16%~2.50%,且与利福昔明联合表现相加作用;利福昔明联合1/2 MIC、1/8 MIC薄荷油对金葡菌菌株S.a-2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为90%和51%,极显著高于1/2 MIC、1/8 MIC薄荷油单独组(61%和37%)及利福昔明组(40%)(P0.01);利福昔明联合1/4 MIC薄荷油的抑制率为62%,极显著高于利福昔明组(P0.01),显著高于1/4 MIC薄荷油组(53%)(P0.05);利福昔明联合1/16 MIC的薄荷油的抑制率为44%,与1/16 MIC薄荷油组(41%)及利福昔明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利福昔明、薄荷油单独作用对金葡菌菌株S.a-2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一定浓度的薄荷油与利福昔明联合应用对其有更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福昔明是一种治疗奶牛疾病的新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抗菌机制独特,无致突变、致畸、致癌及生殖毒性等作用,适合作为局部用药。笔者选取12头健康奶牛,将1支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通过输精管缓缓注入子宫内,观察奶牛产奶量及直肠温度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后1 d~3 d,奶牛产奶量明显下降,5 d~10 d后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9.
牛奶中利福昔明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新型奶牛干乳期乳房注入剂利福昔明在牛奶中的残留消除规律,在常规饲养条件下,选择处于干乳期的12头健康奶牛分为2组(每组6头),在预产期前60天,按推荐剂量(100mg)及2倍推荐剂量(200mg)两种剂量通过乳房注入方式给药,在产犊泌乳后的12、24、36、48、60和72h共6个时间点采集奶样,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液相条件:色谱柱为BEH C18(50?2.1mm,1.7μm),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条件:ESI+离子源,MRM方式采集。结果表明:推荐剂量组12h时6头奶牛有2头检出利福昔明,残留量分别为2.84和4.50μg/kg;24h时已全部检不出药物。2倍推荐剂量组12h时6头奶牛均检出利福昔明,残留量仅在1.56~10.2μg/kg之间,24h时有2头检出,残留量分别为1.41和1.28μg/kg,36h时全部检不出药物。两组检出的残留量均远低于欧盟规定的牛奶中最高残留限量60μg/kg。因此,实验用12头干乳期奶牛使用利福昔明乳房注入剂后在产犊泌乳时牛奶中的休药期均为零。  相似文献   

10.
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含量测定及方法耐用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色谱测定条件进行了不同检测波长、流速及柱温等条件的耐用性研究。乙腈提取,超声离心后,经流动相稀释上机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建立的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含量测定方法在40~1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检测限(LOD)为0.25μg/mL,定量限(LOQ)为0.6μg/mL。以80、100、120μg/mL三个浓度水平进行添加回收,回收率在98.26%~101.12%之间,日内变异系数在0.17%~1.13%之间,日间变异系数0.73%。耐用性研究表明,在测试范围内,检测波长、流速、柱温对含量测定无明显影响(RSD2.0%)。三批制剂样品经测定后,含量分别为102.0%、99.8%、100.6%。本研究建立的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含量方法操作简便、方法可靠,可用作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利福昔明悬乳剂灌注泌乳期奶牛乳房后在奶牛乳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奶牛牛乳和血液中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试验选取6头荷斯坦奶牛,每头奶牛随机选择2个乳区,以每个乳区200 mg的剂量进行单次乳房灌注利福昔明悬乳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牛乳与血液中利福昔明的含量。结果表明:利福昔明悬乳剂采用单次乳房灌注给药后,给药乳区36 h内乳头中利福昔明的浓度都在2μg/mL以上,且血液中未检出利福昔明。说明药物主要集中在给药乳区,进入体循环的量极少,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发病,严重制约养殖业的发展。本试验选取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五种致病菌,对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试管二倍稀释法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组对五种病原菌的抗菌活性较强,MIC及MBC达到8-64mg/ml,试验Ⅱ组对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的四种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也较强,MIC及MBC达到16~64gmg/ml。打孔法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组对蜡样芽孢杆菌为极敏效果,对大肠杆菌及乳房链球菌达高敏效果,对化脓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菌均为中敏效果;试验Ⅱ组对五种致病菌均为中敏效果。综合以上试验结果,筛选试验Ⅰ组进行下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发病,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选取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乳房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五种致病菌,对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五种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与左氟沙星均敏感,能达到极敏,其中环丙沙星抑菌效果优于其他各种抗生素;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与化脓链球菌对卡那霉素反应敏感;试管二倍稀释法试验结果可知,诃子、丹参、虎杖、黄芩、大青叶、麻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对抗5种病原菌的活性较强,MIC达到31g/L或63g/L;打孔法试验结果可知,诃子、丹参、黄芩、蒲公英、麻黄、金银花对各种病原菌呈高敏和中敏反应,有的甚至达到极敏。这一结果为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的药物筛选和科学配方提供了有力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58-1561
为研究木犀草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本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木犀草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测定亚抑菌浓度木犀草素对4种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为0.078g/L;对沙门菌的抑制作用次之,MIC值为1.25g/L;对大肠埃希菌和链球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MIC值均为2.5g/L。木犀草素对4种试验菌株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升高其抑菌作用增强(P<0.0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氟苯尼考和替米考星在5种常见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联合药敏试验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和替米考星单独使用时对各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4μg/m L和1~8μg/m L,二者联合后的部分抑菌指数(FIC)介于0.375~0.75,表现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以青霉素钠、土霉素为对照药物,子宫内灌注给药,分别在河北、内蒙古、广州、上海奶牛场试验,共治疗急、慢性子宫内膜炎病例359头,抽检249头奶牛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是4种检出率较高的病原菌。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治疗组与土霉素、青霉素钠比较,按400、800、1200U/次的三个浓度剂量治疗,隔日投药1次,连续用药3次,800、1200U/次的浓度剂量显效率超过80%,显著优于青霉素钠的疗效(P〈0.01),与土霉素注射液组相当。追加用药次数可进一步提高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痊愈率。重组溶葡萄球菌酶能有效治疗由金黄色葡菌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子宫内膜炎,治愈后受孕率在70%左右。尤其是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因此,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盐酸多西环素、土霉素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活性,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进行了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盐酸多西环素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范围为0.125~1.0μg/mL,土霉素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范围为0.125~1.0μg/mL,两种药物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相当。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和土霉素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具有良好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探讨黄芩、黄连、地锦草、白术等几种中药对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3种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选取黄芩、黄连等几种对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有抑制的中药,提取各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单味中药体外抑菌试验,并采用平板打孔法测抑菌圈直径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表明,所选几种中药对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打孔法试验结果可知3种菌对黄连、黄芩、连翘呈高敏和中敏反应,有的甚至达到极敏。试管二倍稀释法试验结果可知,黄连、黄芩、连翘、丹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3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较强,MIC达到16 mg/m L或者32 mg/m L。  相似文献   

19.
奶牛子宫内膜炎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与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化脓隐秘杆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对初步分离疑似的化脓隐秘杆菌采用API Coryne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并利用PCR技术扩增其溶血素plo基因。共分离到化脓隐秘杆菌32株,分离率为23.5%;通过扩增化脓隐秘杆菌的特异性plo基因进一步鉴定分离菌。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致病菌的方法,根据致病性大肠杆菌的ycjM基因、化脓隐秘杆菌的plo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乳房链球菌的pauA基因、绿脓杆菌的O抗原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尿素酶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检测方法反应特异性良好,其最佳退火温度为58℃,循环次数30次,各目标菌模板敏感度终质量浓度在4~40μg/L。对11份临床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与传统鉴定结果一致。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6种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致病菌,为该病的快速检测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