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讨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4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在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间所起的作用,以70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父母情感温暖问卷、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进行测试,同时收集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之间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直接路径,也通过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链式中介作用的间接路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2.
基于家庭投资理论探讨了整体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中学生家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其班级同伴地位间的关系.研究以1 801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素质问卷对其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同时对其家庭SES和班级同伴地位进行评估和考察.结果表明:(1)家庭SES与班级同伴地位(r=0.10,p0.01)、心理素质(r=0.15,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素质与班级同伴地位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2)整体心理素质在家庭SES与班级同伴地位之间起显著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3(95%CI:[0.02,0.04]).(3)对心理素质的3个维度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后发现,3个维度中只有适应能力在家庭SES影响班级同伴地位的过程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4(95%CI:[0.03,0.06]),即良好的家庭SES主要是通过对中学生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进而促使其容易获得较高的班级同伴地位.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家庭投资理论的研究,同时加深了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作用与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正念、主观社会地位和自尊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正念、主观社会地位在心理素质与自尊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五因素正念量表、主观社会地位问卷和自尊量表调查了1 330名在校中学生.结果表明:1)中学生心理素质、正念、主观社会地位和自尊两两之间正相关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心理素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正念、主观社会地位以及自尊;2)正念和主观社会地位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尊之间起到显著的连续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44.5%.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心理素质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心理素质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一般学业自我概念量表对1 166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5.06±2.22)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心理素质、自尊与学业自我概念均呈显著正相关.(2)自尊在心理素质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调节了自尊在心理素质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中介效应.认为:心理素质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8~12岁儿童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的关系,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同伴提名问卷对785名8~12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3)心理素质在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8.45%和46.28%.研究结果表明,8~12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的关系密切,父母教养方式不但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还会通过心理素质间接影响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并比较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中介作用的差异,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1 790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应对方式与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控制性别和学段因素后,应对方式在中学生心理素质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消极应对比积极应对的中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适应双功能模型为理论基础,考察自信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以及自信清晰度的中介作用.采用总体自信问卷、自信清晰度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量表对333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显示:自信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积极/消极适应状况,但是自信对2种社会适应的预测力不同,表明自信与2种社会适应的关系紧密度不同;自信清晰度在自信与积极/消极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但是对消极适应的中介效应大于积极适应,说明自信清晰度的中介功能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的作用机制,探讨学业情绪在其中的具体作用,采用问卷法对1 603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心理素质、 4类学业情绪及学业成绩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关系中,学业情绪扮演着多重中介角色,中学生心理素质分别通过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间接预测学业成绩,前两者为正向中介作用,后者为负向中介作用;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的间接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简化已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CSPS),开发了简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CSPS-B-MH),对CSPS中与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的题目进行了筛选及心理测量学检验.结果显示:(1)修订后的CSPS-B-MH由12个因子36道题构成.(2)因素分析和结构效度表明CSPS-B-MH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3)CSPS-B-MH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0,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4)CSPS-BMH与CSPS原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911.CSPS-B-MH适合用于测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问卷、自尊问卷及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调查了958名在校彝族大学生,探讨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自尊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和积极社会适应,显著负向预测消极社会适应.(2)彝族大学生自尊在族群认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同时提高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和自尊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在小学群体中探索心理素质对个体孤独感的影响,采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问卷、人际关系量表以及儿童孤独感量表对1 267名小学四、五年级的儿童进行调查,探索心理素质通过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影响孤独感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因素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多个途径降低孤独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在两者之间起连续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理素质与学业倦怠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倦怠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自尊在心理素质和学业倦怠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1 071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1)心理素质与自尊显著正相关,与学业倦怠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学业倦怠显著负相关.(2)心理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学业倦怠,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业倦怠.(3)自尊到学业倦怠的路径受到学段的调节,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尊对于学业倦怠的预测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父母教育卷入和心理素质在中学生家庭客观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和班级同伴地位间所起的作用,采用家庭客观经济地位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父母教育卷入问卷和班级同伴地位他评问卷调查了1 724名在校中学生.结果发现:①中学生的家庭SES、心理素质和班级同伴地位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父母教育卷入与家庭SES和心理素质也呈显著正相关;②父母教育卷入和心理素质在中学生家庭SES与其班级同伴地位间起链式中介作用;③除链式中介作用外,家庭SES还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形成,同时还有部分间接效应是通过影响心理素质来实现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家庭压力模型和家庭投资模型的认识,还拓展了对心理素质在班级同伴地位形成中作用的认识.最后提出对于那些家庭SES较差的中学生,在短期无法提升其物质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强其父母教育卷入水平来弥补和抵消一些不利影响,从而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父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沟通模式、教养方式和干预措施对儿童的消费观、消费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东西方文化下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并提出探索中国父母的沟通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消费观、消费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四川省8所公立学校7~12岁共2431名学生从身高、体重、 BMI,并调查相应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父母不同的职业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父母职业为公务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情况较轻;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母亲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不同的家庭收入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家庭收入较低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  相似文献   

16.
了解儿童的户外活动偏好与需求,对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上海和东京两个现代化都市的1 40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定性与定量、对比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户外活动态度、时间、场所、项目与内容、活动伙伴层面,分析两地儿童的户外活动偏好;从活动时间长度、场地空间规模、场地与设施质量、活动安全性,以及植物等环境层面,分析两地儿童户外活动的满意度与需求。研究发现,超过80%的儿童都喜欢户外活动,但上海儿童对户外活动时长、活动空间规模等的满意度远低于东京儿童,本文阐述两地的共性与差异化及其原因,对上海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设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心理素质和希望感可能是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儿童情绪体验的内在机制.采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儿童希望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1 350名小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可以通过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希望感提高/降低儿童的正性/负性情绪,其中正负2种情绪上的连续中介机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正性情绪,心理素质和希望只是部分中介的作用;对于负性情绪,则是完全中介,并且在希望的路径思维维度上出现了遮蔽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