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伪狂犬病(PR)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毒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公猪精液可传播病毒,母猪乳汁可带毒,仔猪因吃乳而感染。各种日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伪狂犬病病毒,感  相似文献   

2.
牛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毒家畜、病畜及带毒鼠类。天然宿主是感染鼠、带毒猪。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甲科成员。是DNA病毒,有囊膜,能形成蚀斑和引起细胞病变。自然感染见于多种野生动物和牛。感染的牛只或其他动物多与带毒猪、鼠接触。  相似文献   

3.
1流行特点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25℃的垫料、食物、器具上最高可存活30天,在酸性、碱性环境中(pH4~9),病毒稳定。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1.1传染源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1.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引种和流通的加快,猪的各种疫病也随着引种等生猪交易流通而增加。很多猪场在引种时没有严格实行检疫、监测、隔离制度,导致了引种时引进很多的疫病,造成猪场不少的损失,在这些病中猪伪狂犬病就是其中之一。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Ⅰ型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除无尾猿外)均可感染,猪、牛、羊、犬、猫等易感。本病寒冷季节多发,病猪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可以长期带毒。  相似文献   

5.
<正>1病原和流行特点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I型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除无尾猿外)均可感染,猪、牛、羊、犬、猫等易感。该病在寒冷季节多发,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可长期带毒。病毒在猪群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2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母猪感染伪狂犬病常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等症状,青年母  相似文献   

6.
正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犬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亦称奥耶斯基氏病,最早发现于美国,1902年匈牙利科学家在犬和牛身上首先分离出伪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呈世界分布,许多哺乳动物对伪狂犬病毒易感,而且感染后常以死亡为结果,但猪例外,成年猪能耐过感染而生存下来,并成为病毒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犬是伪狂犬病毒最为  相似文献   

7.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有人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和鼠有关。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  相似文献   

8.
<正>伪狂犬病是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其特征为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的症状。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传染源。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仔猪成活率低,致死率高。因此,猪伪狂犬病是目前威胁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  相似文献   

9.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和鸟类都可被感染。伪狂犬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为线性双股DNA,有囊膜和纤突PRV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能在猪肾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病变,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一年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相似文献   

10.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和其它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为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症状。在病原分类上,伪狂犬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1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舍首先发病,窝发病率可达100%。发病猪主要在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早日龄是4日龄,发病率98%,死亡率85%。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可下降,成年猪轻微发病,但极少死亡。2传染源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除,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1年。3传播途…  相似文献   

11.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叫奥叶兹基氏病,是伪狂犬病毒(PRV),又名猪疱疹病毒I型,所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和实验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伪狂犬病病毒(PRV)为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水疱病毒属。PRV耐干燥、耐冷、耐酸、对碱敏感,对外界抵抗力较强。0.1%升汞或1%烧碱能立即杀死病毒,紫外线照射1min可灭活。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猪被感染,临床上多以高热,神经症状、流涎、呼吸困难,新生仔猪高死亡率和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要症状。本病病毒可在猪群间不断传播,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乳猪可因吃奶而…  相似文献   

12.
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自然感染的有猪、牛、羊、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等。而发病最多的是新生哺乳仔猪,病死率极高,严重时高达100%,成年猪症状轻微,多为隐性感染。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可以长期带毒和排毒,特别是母猪感染后,可把病毒传染给胎儿,容易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该病一般呈地方流行性发生,且在猪群的流行时间较短,在冬、春季多见。现将一规模猪场仔猪发生伪狂犬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犬伪狂犬病也称犬奥耶斯基氏病。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除感染犬外也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如猪、牛、羊等。临床上主要表现脑脊髓炎和皮肤奇痒。1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本病除感染犬外,也能感染牛、羊、猪及鼠类。鼠类是主要的贮存宿主。病犬、病畜及带毒动物是传染源。其中主要是猪和鼠,鼠类动物多呈不显性感染而带毒。犬和猪吃了病死鼠以后而感染发病。病猪通过鼻汁、眼分泌物、  相似文献   

14.
<正>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Aujeszky' s disease,AD)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型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畜禽及野生动物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天然宿主,且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存在长期带毒的特点,这对于有效  相似文献   

15.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是由猪的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新生仔猪除神经症状外还可侵害消化系统。 猪伪狂犬病病毒(简称Prv),属于疱疹病毒。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于8℃存活46日,24℃为30 日,在0.5%石灰乳1分钟,0.5%盐酸或硫酸中 3分钟被破坏。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健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能感染本病。猪、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  相似文献   

16.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新出生仔猪最易感,死亡率可达100%。病猪、带毒猪和带毒鼠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等。目前,该病在孟州市呈散发状态,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该病在寒冷的季节发病率高,猪舍卫生、通风条件差以及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均可增加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正>伪狂犬病对猪生产危害极大,防控该病须采取综合措施。科学合理免疫是基础,生物安全是关键,饲养管理是保证。疫病不可怕,防控有门道。科学加管理,健康乃增效。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对养猪生产的危害极大。伪狂犬病毒(PRV)为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猪、牛、绵羊、狗和猫等多种动物易感,鼠、水貂、狐等野生动物亦可感染发病。猪是PRV的唯一自然宿主,一旦猪群感染会引起种猪繁殖障碍、仔猪大批死亡、育肥猪增重缓慢和饲料报酬  相似文献   

18.
1病原猪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属猪疱疹病毒Ⅰ型,呈球形,可以通过各种滤器,但不能通过蔡氏滤器EK石棉板。病毒发病初期存在于血液,脏器和尿中,后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2流行特点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呈散发、窝发、群发或地方性流行。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感染;猪因食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皮肤伤口、哺乳、配种传染;亦可经胎盘垂直感染。3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11d。不同年龄的猪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初生乳猪多在…  相似文献   

19.
<正>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猪的急性传染病。哺乳仔猪表现为神经症状,出现脑脊髓炎,以及发热、败血症症状,一般在24~28小时内发生死亡。该病的特点是感染猪终生带毒,且病猪不在病毒入侵部位发生痒感,猪受感染后会排出病毒并成为无症状的带毒者,从而增加了防制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1伪狂犬病1.1流行特点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其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病猪、带毒猪及鼠类是重要传染源,本病可经口、鼻等途径传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