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文仅就引起该病的原因以及在防治上的有关措施作简单介绍。1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或饥饿)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组织坏死,甚至死亡,降低胴体质量,因…  相似文献   

2.
<正>猪咬尾、咬耳综合征是一种应激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生长猪,被咬猪的尾巴或耳朵多被咬伤、咬流血。生产中,咬尾比咬耳更容易发生,轻者尾巴被咬破,重者尾巴被咬掉,咬尾可引起猪尾部发炎、溃烂,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猪只死亡。1发病原因1.1仔猪的吸吮习惯仔猪断奶后仍有吸吮母猪乳房的习惯,但此时已没有母猪乳房可供吸吮,仔猪会寻找其他吸吮对象,如其他仔猪的耳尖、奶头、包皮、外阴、尾巴等,而尾巴特别容易成  相似文献   

3.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高强饲养和高强生产对猪造成的应激现象普遍增加,使规模猪场及规模养猪专业户的猪自身咬尾和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轻者将尾巴咬断、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甚至全部咬掉,有的相互咬耳,被咬猪只因失血过多而发生贫血,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造成仔猪咬尾症的原因很多,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尾巴被咬成半截,重者整个尾巴被咬光。一般来讲,造成咬尾的原因主要包括营养、环境、管理和疾病等几个方面,如,当饲粮营养失衡时,会刺激猪只发生咬尾症;当舍内有害气体、温度和光照超标,或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引起咬尾现象;当猪只患贫血和体内外寄生虫时,也会发生咬尾现象。针对以上原因可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咬尾症。1提供充足全面的营养根据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供给全价的配合饲粮。育肥猪前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或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矿物…  相似文献   

5.
1猪的咬耳、尾行为猪群先出现异食现象,如哄食粪便,啃咬异物,食欲有所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猪体各部位都成为攻击目标,尤以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成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猪群咬斗,在效应激强烈,饲料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猪合群和某些疾病情况下常发生群攻,呈现群发、急性经过,常导致猪群相互残杀,弱者、病者和好斗者常成为众矢之的,发现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被咬猪耳、尾尖出血,严重者尾巴、耳朵被咬掉,耳、尾部出血肿大、发炎,甚至发生坏死,继而波及全身,引起脓肿、跛行、瘫痪乃至菌血症。严重影响生长速…  相似文献   

6.
猪的咬尾症,是指猪群中出现猪相互撕咬的现象,轻者将猪尾巴咬烂、咬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或全部咬掉,有的还互相咬耳。应该说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咬耳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一旦发生则较难制止,因此猪的咬尾症也  相似文献   

7.
幸奠权 《动物保健》2014,(11):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缝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8.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高于咬耳症的发生。1原因1.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要因素。合群方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猪群体  相似文献   

9.
幸奠权 《兽医导刊》2014,(15):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一)发病特点猪咬尾症的发生易受品种、年龄、体重、性别、季节、环境等因  相似文献   

10.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的发生往往高于咬耳症的发生。(一)原因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导因素。合群办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在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群体之内常常相互撕咬而  相似文献   

11.
咬尾行为,又称"反不适综合症",猪在应激条件下发生的不适行为,包括啃咬耳朵、吸吮肚脐等,其中咬尾最为常见。据报道,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可降低20%以上。(一)病因多样 凡能引起猪群不适的任何环境因素,均有可能引起猪的咬尾行为。导致猪群不适和咬尾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啃咬耳朵尾巴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处在生长育肥时期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耳、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大大低于正常猪群,造成肉质降低,甚至发生感染死亡,从而降低养猪的经济效益。笔者综合多年的兽医诊疗经验及多位养殖户的实践,现将防治本病症的经验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3.
正猪咬尾症,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现在的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猪咬尾的现象。分析此病的诱因,与养殖密度大、管理水平低等有很大关系。咬尾症病例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伤口有化脓、溃烂的可能,严重影响其育成率,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1猪咬尾的危害许多造成猪群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引起咬尾、咬耳等情况。病情较轻的,会将尾巴咬掉半截;严重的可全部咬光。个别生猪还会啃咬耳朵、腹部等等,造成的创伤面更大。被咬伤  相似文献   

14.
汪应梅 《饲料世界》2003,(12):43-43
规模养猪场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比较轻者把尾巴咬掉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的时候,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下降。  相似文献   

15.
猪群常出现相互咬架,撕咬尾巴、耳朵等现象,轻者尾巴被咬去半截,重者尾巴被全部咬光,更甚者耳被咬掉,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并可引起伤口感染和其它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1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 ,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 2 0 %以上 [1] ,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 ,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猪咬尾症及其危害猪的咬尾症 ,是任何引起猪不适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红肿和跛行 ,降低胴体品质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集约化猪场如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各地规模化猪场和北方农村一些养猪户中,发生猪互相咬尾的现象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早期断奶的猪群中发生较多,而在育肥猪群中则很少见到。这种咬尾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猪场及养猪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1临床症状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现象。患猪表现精神紧张、食欲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异常敏感,防卫性很强。发病时常见猪互相咬尾巴,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将尾巴全部咬掉,变成秃尾,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多发生在采食时,时间大都在下午,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猪群出现咬尾癖时,除积极消除诱发原因外,将被咬猪尾巴上的污血洗干净,并用鱼石脂涂擦,每日二次.鱼石脂具有焦性沥青样特异臭味,当别的猪咬尾时舔食到鱼石脂后,就不敢再舔咬了.而且鱼石脂涂擦在尾巴上还具有消炎、消肿、促进肉芽生长的功能.临床  相似文献   

19.
群养猪中出现咬尾的现象,是由于体内某种元素缺乏导致的猪的一种疾病.这种病轻者猪只相互骚扰,影响采食和休息,降低生长速度;重则相互打斗,一旦有猪尾巴被咬出血,其他猪群起而攻之.若被咬猪不逃(或跳)出圈外,会被追逐撕咬得遍体鳞伤,甚至毙命.  相似文献   

20.
群养猪中出现咬尾的现象,是由于体内某种元素缺乏导致的猪的一种疾病。这种病轻者猪只相互骚扰,影响采食和休息,降低生长速度;重则相互打斗,一旦有猪尾巴被咬出血,其他猪群起而攻之。若被咬猪不逃(或跳)出圈外,会被追逐撕咬得遍体鳞伤,甚至毙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