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静宁县三荒造林成活率低,且苗木生长缓慢,难于成林的现状,选取能代表静宁地域特点的北岔集流域,于2002年春至2011年秋,通过在梁峁、阳坡、阴坡、沟道4个立地条件下,采用山毛桃+沙棘、侧柏+沙棘、刺槐+沙棘、山杏+沙棘、刺槐纯林等5种模式进行造林试验,对当年成活率、3年保存率、10年成林情况进行调查,静宁县各立地类型下最适合的树种混交搭配组合模式为干旱的梁峁和阳坡,最适宜沙棘、山毛桃1∶1混交模式;相对湿润的阴坡,最适宜刺槐、沙棘1∶1混交模式;湿润的沟道,最适宜刺槐纯林建设模式;侧柏、沙棘1∶1混交模式及山杏、沙棘1∶1混交模式因不适合当地立地条件被淘汰.  相似文献   

2.
刘峰  禹兰景 《防护林科技》2014,(11):104-105
针对石质山地干旱薄土层立地类型的特点,采用4种造林模式(侧柏容器苗造林、油松容器苗造林、山杏容器苗造林、油松+山杏混交容器苗造林),重点推广了轻型基质、空气控根等容器育苗造林新技术以及高标准整地、引水上山、施用保水剂、覆盖等综合配套抗旱造林技术,营造水土保持林73.4 hm^2,造林成活率95%,平均保存率92%,成为三北石质山地抗旱造林的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3.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适合在吕梁市范围推广的油松(侧柏)、刺槐混交,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棘)混交,刺槐、柠条混交和山杏(山桃)、柠条混交5种混交造林模式,对于提高吕梁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适合在吕梁市范围推广的油松(侧柏)、刺槐混交,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棘)混交,刺槐、柠条混交和山杏(山桃)、柠条混交5种混交造林模式,对于提高吕梁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辽西油松人工林带状混交改造适宜的混交宽度并进一步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样方法对辽西地区(朝阳建平)41a生油松人工林5m、10m、15m、20m、25m、30m带状混交改造4a后混交带内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种类、平均高、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半阳坡混交带内植物种类数量分别比对照油松保留带提高130.0%、83.3%,主要以草本植物种类增加为主,阴坡、半阳坡草本植物种类分别平均增加12种、8种,而阴坡灌木种类只平均增加了1种,半阳坡灌木种类更是没有明显变化;混交带内灌木、草本植物高度分别较对照平均提高31.0%、40.4%,盖度分别平均提高184.5%、107.5%,阴坡灌木的平均盖度和半阳坡草本的平均高度均得到了极大提高,混交带内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均随混交宽度的增加而增大,混交宽度超过25m,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无显著增长;阴坡5m混交带、半阳坡6种宽度混交带灌木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为0,阴坡25m混交带的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除半阳坡均匀度指数外,无论是阴坡还是半阳坡,30m混交带的草本多样性指数均最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8年生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生长效果进行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下香樟树保存率存在差异,纯林造林保存率较高,达90.10%;混交造林保存率较低,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保存率仅为74.48%、73.96%。带状混交造林生长最好,平均树高达7.74 m、平均胸径达9.43 cm,生长效果从高到低为带状混交造林>块状混交造林>带状纯林,带状混交造林与块状混交造林、带状纯林造林在树高、胸径生长水平上均也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带状纯林造林和块状混交造林间不存在显著差异。8年生香樟树生长径阶呈正态分布,胸径处于5.0~6.9 cm株数分布最多,占调查样地总数的33.86%,径阶分布区为5.0~10.9 cm,占样地调查总株数的78.48%,胸径分布小于5.0 cm和胸径处于11 cm以上均占总数的10.76%。  相似文献   

9.
珍稀树种南方红豆杉造林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造林株行距(A)、不同整地挖穴规格(B)对南方红豆杉人工造林成活率、幼林高度及地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试验结果表明:2.0 m×2.5 m造林株行距(A)+60 cm×50 cm×40 cm整地规格(B)最好,1年生幼林平均成活率达95.6%。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杉木、枫香实生苗进行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造林及营造纯林,通过对试验地4a生的杉木、枫香幼林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带状混交的杉木、枫香的生长效果最好,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达5.7c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1.8%、9.6%,比杉木纯林高出23.9%;平均树高达4.0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2.6%、8.1%,比杉木纯林高出14.3%;枫香的平均胸径达6.3c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6.8%、18.9%,比枫香纯林高出34.0%;平均树高达6.2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17.0%、37.8%,比枫香纯林高出44.2%;杉木、枫香的总保存株数达2955株/hm~2,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0.5%、0.8%,比杉木纯林高出2.1%,比枫香纯林高出3.7%;总蓄积量达19.332m~3/hm~2,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9.4%、25.9%,比杉木纯林高出63.0%,比枫香纯林高出57.7%。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乐东拟单性木兰种子进行贮藏和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种子通过干藏和砂藏均能发芽,干藏苗圃平均发芽率46.0%,砂藏优于干藏,达51.0%;1年苗高、地径交替出现4个生长高峰;苗木生长较快,1年苗平均地径0.46cm,平均高11.5cm,2年苗平均地径1.10cm,平均高85cm,2.5年平均苗地径1.70cm,平均高136cm,4年苗平均地径3.90cm,平均米径2.5cm,平均高252cm。  相似文献   

12.
青栲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青栲的育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种子随采随播育苗,1年生苗木高生长达49 cm,地径达0.75 cm;幼苗的年生长节律明显,高、径生长的高峰期分别在7—11月、8—11月,5年生青栲幼林平均树高达2.5 m、平均胸径2 cm,其生长量低于同龄木荷幼林。在2008年雨雪冰冻灾中,青栲纯林受损指数低于木荷、红楠纯林;在柳杉+青栲异龄混交林中,青栲个体的受损低于纯林。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地条件,观察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幼苗在林下的生长表现,统计生长30和180 d的植株成活率、保存率、苗高和生物量的增长量.结果表明,金线莲在林下生长良好;生长30 d,植株成活率为82.5%~95.0%,植株平均苗高为10.3~12.3 cm,苗高净生长量为0.72 cm;生长180 d,保存率在37.5%~95.0%之间;植株平均苗高为13.2~19.2 cm,平均生物量为3.17~3.83 g,其苗高和生物量净生长量分别为7.46 cm和1.87 g.  相似文献   

14.
黑松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种的黑松进行了育苗和多点造林试验,从生长和抗逆性上进行了观测.苗期试验表明,黑松苗期在小陇山林区适应性强,苗期保存率高于油松,苗期生长表现与油松差异不显著,2年生苗木平均地径0.61 cm ,平均苗高16.30 cm.多点造林试验表明,黑松适应小陇山林区的气候、立地条件,抗鼠害能力比油松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比油松高,幼林生长表现与油松差异不显著.8年生黑松林分平均胸径3.20 cm,平均高2.98 m.引种获得成功,丰富了小陇山林区营造生态公益林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几种育苗基质对油茶芽砧苗成活率、苗高、地径以及根系等生长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在4个基质配比中,1 a生芽砧嫁接苗以油茶轻基质容器苗保存率、树高和地径表现为最大,分别为82.2%,32.1 cm和0.31cm;苗木根系以2 a生大田裸根苗主根为最长,为13.3 cm,根茎比最大,为0.50,适宜油茶造林后后期生长。因此培育1 a生油茶苗以油茶轻基质为最佳选择,培育2 a生苗应该选择大田育苗。  相似文献   

16.
松材线虫病抗性马尾松苗木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营建现地测定林在松材线虫抗性育种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分析测定林的生长特性及受害情况能够指导抗性种子园的改良.阐述了采种母树、播种育苗、人工接种测定、测定苗木选拔以及营建测定林.经二次测定后的苗木抗性水平均超过火炬松,4 a生树高年生长量为56 cm,根径、胸高直径等均优于普通马尾松,目前没有出现枯死个体.  相似文献   

17.
以伏山林场柏木母树林为材料,以荆门市、十堰市郧西县、十堰市郧阳区当地普通林分种子及育成的苗木为对照,测定其种子及1 a生苗木特性,并在鄂西北进行区域试验,调查造林15 a后试验林保存率、树高、胸径等指标,并计算材积及现实增益。结果表明:伏山林场柏木母树林种子千粒重为3.31 g,发芽率为66.00%;1 a生苗木平均苗高为32.10 cm,平均地径为0.41 cm。在三个试验点造林15 a后,伏山林场柏木母树林子代保存率在98%以上,其树高、胸径、材积等均高于对照,树高的现实增益分别为8.97%、9.23%、9.94%;胸径的现实增益分别为11.06%、12.06%、13.78%;材积的现实增益分别为30.00%、31.70%、38.10%,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及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红松换床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松为材料,在高寒山区进行红松换床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2-1培育方式改变为S1-2培育方式,苗木长势好,同为3 a生苗,S1-2苗龄型的成苗率达到84.7%,平均苗高19.4 cm,平均地径0.47 cm,完全达到标准规定的出圃苗规格;而S2-1苗龄型的成苗率仅为35.0%,平均苗高14.0 cm,地径0.42...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不同区域核桃优树无性系1年生嫁接苗生长及变异规律,为区域核桃种资源筛选及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昭通市21个核桃优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其1年生嫁接苗苗高、地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聚类分析及苗木分级评价,并对无性系母树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核桃优树无性系1年生嫁接苗平均苗高范围为6~162 cm,变幅为29.95~80.20 cm,平均值为53.06 cm,变异系数总体为49.09%,变幅为34.61%~68.76%;平均地径0.6~3.0 cm,变幅为1.053~1.662 cm,平均值为1.298 cm,变异系数总体为29.13%,变幅为19.24%~35.44%。各核桃优树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苗高和地径的均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核桃优树无性系受地理位置影响最明显,其次是年降水量、年温度。地径对区域核桃良种资源的选择贡献较小,苗高可作为区域核桃良种资源早期初步筛选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进行6年的连续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苗高的年均生长率为24.69%,冠幅的年均生长率达到44.4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样方内幼苗总株数动态变化率均值31%,编号幼苗的平均死亡率8.88%,幼苗株数的增长大于幼苗的死亡,更新状况良好.幼苗高度大于20 cm的死亡株数占总死亡株数的7.89%,幼苗的死亡率呈现出随着幼苗的高度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臭柏幼苗生长速度以高度大于20 cm的植株最快,达到9.43 cm·a-1,幼苗的生长速度与幼苗的高度级成正比.对影响臭柏天然更新的气候因子进行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幼苗平均高度与冬季(11-3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夏季(6-8月)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冠幅与夏季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的总株数动态变化率与冬季降水量和春季(4-5月)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编号幼苗的死亡率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