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改良恢复已退化的草地,于2012年在退化草地上设置切根、围栏封育、浅耕翻等3种措施,与同期设置的由自由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作为对照,并于2020年生长季高峰期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多样性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与退化草地相比,实施改良措施9 a后,3种改良措施均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且浅耕翻方式最好;3种改良措施均显著提高了群落中根茎型禾草的地上生物量(浅耕翻>切根>围栏封育>对照),而显著降低了丛生型禾草的地上生物量(对照>围栏封育>切根>浅耕翻)。(2)群落物种多样性在围栏封育下具有明显升高趋势,在浅耕翻和切根方式下均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切根方式下显著低于浅耕翻(P<0.05)。(3)群落中丛生型禾草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3种改良措施中,长期围栏封育对于多样性的维持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浅耕翻措施对群落生物量的恢复和提高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大针茅+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割草场和放牧场两种利用方式样地,并分别对其主要植物种及群落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密度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糙隐子草在放牧场的地上生物量与密度显著高于割草场,而麻花头在割草场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场(P0.05);羊草和麻花头在割草场的高度显著高于放牧场(P0.05);主要植物种的盖度在两种利用方式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多年生禾草以外,多年生杂类草、一、二年生草本与小半灌木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均差异显著(P0.05)。总体来说,放牧对群落主要植物种的影响很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 10 年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及 10 年推广,累计飞播面积达14.1hm 2,保存11.7hm 2,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对影响飞播成效因子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为3% ~10% ,地下水埋深0.5~10m ,沙丘高度< 15m ,沙丘密度< 0.6。在飞播中用杨柴、籽蒿、沙打旺(或草木樨)混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修复冀北退化草原生态,该试验在丰宁县外沟门草原设置了5个施氮水平(0、60、120、180、240kg/hm2),以紫花苜蓿、苇状羊茅单播和混播(1∶2、1∶1、2∶1)改良草地。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单播和混播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及混播物种的竞争关系,为建植高产、稳定、可持续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施氮水平和混播方式显著影响牧草产量。混播相较于单播,具有较大产量优势。混播比例对种间竞争关系有直接影响。施氮量从60kg/hm2增加到120kg/hm2时,产量和增产率急剧增加,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增产率增长变缓。施氮量为240kg/hm2时,不同播种方式牧草产量均达到最大。紫花苜蓿对氮肥的响应弱于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对于苇状羊茅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混播草地中苇状羊茅比例越低,种间竞争作用就越强烈,减少竞争力较强的紫花苜蓿比例,有助于种间关系共存稳定。因此,在丰宁半干旱草原地区,建植第1年施氮量为120kg/hm2,紫花苜蓿、苇状羊茅1∶2混播时,可以实现最优产量...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广西沿海地区不同干扰方式岗松(Baeckea frutescens)群落主要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以及岗松、乔木树种的生长情况,为实现岗松产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7个岗松群落中共有32种植物,隶属23科32属。乔木层树种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Eucalyptus robusta),灌草层优势树种主要有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等,是岗松主要的竞争树种。以岗松为经营目的的群落由于施肥和复壮,岗松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但群落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下降。以桉树为经营目的的群落由于立地条件不佳,桉树长势较差,且随着桉树郁闭,岗松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降低。火烧后的群落岗松萌芽迅速,在高度和生物量上有一定的优势,但盖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经试验,在科尔沁沙地开展飞播造林,播区应选在平缓沙地上,播期以6月最好。可供飞播的植物种有山竹子、锦鸡儿、草木樨、沙打旺。最佳播种量单播时山竹子为22.5kg/hm^2,锦鸡儿为7.5 ̄15kg/hm^2,草木樨为4.5kg/hm^2,沙打旺为7.5kg/hm^2;混播时锦鸡儿+草木樨+沙打旺,播种量为(7.5+4.5+3)kg/hm^2,播时种子应进行“大粒化”处理,播后对播区进行封禁保护。  相似文献   

7.
以建成5年3个坡向(半阴坡EN 40°,阳坡WS33°,阴坡WN 29°)川东北丘陵区护坡植被为对象,通过测定群落特征、景观品质和土壤性状,研究坡向对护坡植被综合治理裸露边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向影响植被的群落密度、优势种高度和基盖度(P<0.05),同时影响物种密度、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P<0.05),半阴坡群落密度和基盖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大于阳坡和阴坡。(2)坡向影响景观品质和植被外观(P<0.05),阴坡景观优良度为中,半阴坡和阳坡景观度为差。(3)坡向影响土壤粒级组成、物化性状(P<0.05),阴坡土壤质地高于半阴坡和阳坡(P<0.05),阳坡土层厚度厚于阴坡和半阴坡。(4)第5年3个坡向土壤性状、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和基盖度均大于第1年(P<0.05)。综上,坡向影响护坡植被群落特征、景观表现和土壤性状,草坪作为裸露边坡治理的先锋植被,第5年引进草坪草种消失殆尽,但对乡土草种定植、裸露边坡植被重建、景观修复和水土涵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样方法,选取植物组成、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容重、0 cm~20 cm土层温度、相对湿度、pH值以及氮、磷、钾等指标,对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东葫芦林场草地修复前后的生态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后草地的种群密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修复前,地上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1.5 g/m2,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4.61%和32.69%,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59.16%和33.01%,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各项草地修复措施,改善了东葫芦林场草地的生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和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10年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及10年推广,累计飞播面积达14.1hm^2,保存11.7hm^2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对影响飞播成效因子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3%-10%,地下水埋深0.5~10m,沙丘高度〈15m,沙丘密度〈0.6,在飞播中用杨柴,籽蒿,沙打旺(或草木樨)混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张北防护林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对我国三北防护林的抚育、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实地调查了张北防护林的草本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群落物种数以及林分密度,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拟合曲线分析,探究张北防护林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张北防护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及群落物种数量在各样地内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变异系数最大,变化范围为3.03~103.1 g,草本植物群落物种数变异系数最小,变化范围为6~15;草本植物群落平均高度、草本植物群落盖度及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升高均呈先增后减趋势,草本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的最适林分密度范围为1 100~2 200 n/hm~2,草本植物群落盖度的最适林分密度范围为800~1 800 n/hm~2,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最适林分密度范围为1 500~2 400 n/hm~2;草本植物群落物种数随林分密度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草本植物群落物种数的最适林分密度范围为500~1 200 n/hm~2;综上考虑张北防护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张北地区防护林最适林分密度应该在800~2 000 n/hm~2之间。适当调控林分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及物种数,将有利于张北防护林的更好经营和抚育。  相似文献   

11.
以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密度以及竹子生物量等指标为自变量,对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居地森林群落主要以锐齿栎林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为11.7°,坡向以东南坡为主;乔木的郁闭度为0.59,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最大而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4,1.77 m,0.76;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也都比较高,分别为9.28万株,hm-2,15.78 t·hm-2.夏季栖息地森林群落以巴山冷杉林为主,地形较为平缓,平均坡度为17.2°,坡向以东南坡和东北坡为主;森林郁闭度为0.60;乔木的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为0.67,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明显最高而密度比较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1,1.22 m,0.69;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分别为46.56万株,hm-2,8.76 t·hm-2.通过因子分析,竹子生物量和灌木盖度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这可能与为秦岭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裸地(CK)、单播小麦(Triticum aestivum)、混播苜蓿/披碱草(Medicago sativa/Elymus nutans)牧草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地表微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以及土壤的温度和含水率,探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撂荒、种植春播作物和牧草对地表微环境因素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为该区防治耕地盐渍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混播牧草的盖度和高度显著大于小麦(p0.05);牧草地和小麦地的地表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和土壤温度与裸地间存在显著差异;0~5cm土层土壤含水率大小顺序为:牧草地小麦地裸地,而5~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正好相反,大小顺序为:裸地小麦地牧草地。综合以上,结论为:秦王川灌区耕地撂荒、种植春播作物和混播牧草后,地表微环境因素及土壤含水率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06—2009年,以宁夏隆德县六盘山补植中药材的围栏封育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封禁、围栏、人工补植、人工抚育等多项技术措施有机结合的中药材人工补植技术研究;并对围栏封育区和对照区内主要中药材的盖度、密度、频度、高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及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下退耕还林地人工补植中药材可有效地增加植被覆盖度,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并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及人工林树种选择对树冠层蚂蚁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运用树栖蚂蚁陷阱法调查云南省绿春县天然次生林和4种人工林的树冠层蚂蚁群落、植物多样性及植物垂直密度变化。[结果](1)共采集蚂蚁标本17 998头,隶属于6亚科29属68种。(2)树冠层蚂蚁多度:紫胶林-玉米混农林紫胶林桉树林橡胶林天然次生林。(3)树冠层蚂蚁丰富度:紫胶林-玉米混农林紫胶林天然次生林橡胶林桉树林。(4)树冠层蚂蚁ACE估计值:紫胶林-玉米混农林紫胶林天然次生林桉树林橡胶林。(5)树冠层蚂蚁多度和丰富度与枯落物盖度、300 cm处垂直密度和乔木郁闭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植物盖度显著正相关;ACE估计值与枯落物盖度、草本植物盖度和乔木郁闭度显著负相关,与175 199.9 cm区段内垂直密度显著正相关。[结论]人工林对蚂蚁多样性保护有一定积极作用,尤其选择乡土树种保护效果更显著,对人工林进行合理的管理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荒漠草原封育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的是乌拉特荒漠草原区海流图境内,进行封育效益的研究。并以环状松土、稀土喷施等改良措施作对比分析。三年资料表明,封育使草群密度增加63%、高度增加45%、地上生物量增加65%。对比试验的效益也较显著。同时植被主分量分析亦表明,封育改善了群落的生境条件,从而改变了群落结构和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揭示氮沉降背景下放牧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及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常年受到放牧影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封育、施肥、施肥+封育4种处理,测定样地内乔木胸径、树高、冠幅增长量和林下草本生物量及多样性等指标,探讨了2 a封育和施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样地相比,封育、施肥和施肥+封育处理均对乔木生长有促进作用,树高增长分别约31.7%、17.6%和47.5%,其中,施肥+封育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封育、施肥和施肥+封育处理均促进了草本生物量的增长,草本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5.3、0.4、4.1倍,草本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4.9、0.1、4.3倍,总草本生物量分别提高5.1、0.2、4.2倍;封育和施肥处理下,草本多样性变化不大,但不同处理使物种优势度发生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表明,短期氮添加和封育促进了华北落叶松林乔木和草本生长,但未对草本多样性产生影响,却显著改变了草本植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内蒙古多伦县2005-2010年6年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气候观测资料,对不同年际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变化以及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全年降水量等因子相关分析,建立了影响因子对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生物量的变化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期的延长...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灌丛化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在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选择不同灌丛化程度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并结合室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灌丛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和土壤(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草本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草本密度、盖度、丰富度指数及Sha...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施肥措施对祁连山沼泽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区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的混合肥对地上部分生长效果最好,地上生物量达到了377.1g·m~(-2),比对照高41.5%;其次为中剂量混合肥,地上生物量为371.2g·m~(-2),比对照高39.0%。高剂量混合施肥区和中剂量混合施肥区差异不显著。从环保和节约资源的角度讲,建议采用中剂量混合施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林下层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不同营林措施下的具体表现,确定适宜的营林措施,解决森林经营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方法】以辽宁省西丰县试验林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区调查方式,设置三种营林措施,即割灌抚育、采伐、林下种植,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当地林下层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种营林措施均降低了灌草层的盖度和丰富度指数。三种营林措施下的灌草层盖度、丰富度指数低于对照组,其中种植样地灌草层盖度、丰富度指数最低。不同营林措施下的生物量排序为:种植样地<采伐样地<对照样地<割灌样地。【结论】割灌抚育、采伐、林下种植会减少林下层物种多样性,破坏林下层群落结构,其中林下种植会直接铲除林下层所有目标物种,因此对林下层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