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收集数据,分析了1961—2018年中国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生产消费系统的趋向规律,根据此变化特征探讨了当前中国食物供给安全情况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年生产和消费食物量中植物性食物占比略微下降,但在2018年仍分别占食物生产量的88.33%、食物消费量的88.58%;动物性食物生产和消费量占比整体上升,生产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1.01%,消费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0.67%,饮食结构逐渐倾向于多样化。供给安全方面,粮食自给率超过95%,但食物种类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豆类及坚果、奶和水产品进口需求量较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膳食结构情境下,除了奶类,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生产量完全能满足所有的食物需求。最后,从生产技术、生产结构、农业政策和膳食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子孟  王范盛  朱剑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86-187,193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浙江省沿海常见海产品中的总砷和无机砷含量进行测定,采集并检测27种775个海产品样品,结果显示,不同种类海产品的总砷含量均值在0.5~17.0 mg/kg,其中总砷含量最高的是紫菜,均值达17.0 mg/kg,其次为甲壳类、头足类和贝类,鱼类总砷含量最低.根据不同种类海产品砷迁移规律和生活习性,推断藻类中总砷含量水平主要与它本身的细胞壁特性相关;贝类中总砷含量对沉积物中砷的富集率为27%~58%,蛤蜊相比其他贝类对砷的富集能力更强,为文蛤、青蛤总砷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甲壳类中日本鲟和中华管鞭虾相对砷含量较高是因为较广的食性范围;鲈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总砷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摄食富集.  相似文献   

3.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国际渔业出口数据,分析了特征年份国际渔业出口的特点。海洋鱼类在出口中占绝对优势,其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甲壳类、洄游鱼类和贝类等中国海洋鱼类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今后提升远洋捕捞能力,加强近海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建立和发展甲壳类、贝类和洄游鱼产品基地,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道路,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海水养殖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空间需求,基于1986—2015年海水养殖时间序列数据,从海水养殖产量、养殖面积分析了中国海水养殖变化态势,并采用Logistic曲线拟合法对中国养殖用海空间需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和面积均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11. 2%和7. 0%,海水养殖产品未来在中国水产品供应中仍将占有重要地位。贝类养殖在海水养殖产业中占比最高,产量和养殖面积比例分别在72. 0%、65. 9%以上,但占海水养殖产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鱼类、虾蟹类占海水养殖总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占海水养殖产量的比例均呈现增长态势;藻类养殖稳中有升,但增速较缓;其他(海参、海胆等海珍品类)无论是产量还是养殖面积增长趋势明显,养殖面积年平均增长率达15%。2020、2025、2030年中国海水养殖面积需求分别为253. 904 4、267. 096 8、274. 698 3万hm~2,但养殖用海增长变缓,趋于饱和。受近海环境影响、其他行业用海挤占,近海养殖面积从数据上呈现缓慢增长,但需求压力以及深远海养殖的发展,海水养殖空间仍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刘景章  唐清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53-14756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迁——植物性食物消费逐渐下降与动物性食物消费逐渐增加,引发了畜牧业对饲料粮需求的增加。饲料粮也成为仅次于口粮消费的第二大粮食消费途径,而且未来可能超过口粮成为第一大粮食消费途径。基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变迁的视角,利用时间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量,结合料肉比和粮肉比推算我国饲料粮的未来需求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在耕地资源短缺与食物消费结构改变的大背景下合理分析用地需求,保障食物安全,以河南省居民的食物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方法,基于经济发展和食物结构对河南省未来15~30年的食物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推算结果对不同食物类型所需土地分别计算,得出基于食物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植物类食物始终占据较大比重,动物类消费的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2)河南省城乡居民耕地需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居民的人均耕地需求由城镇居民的1.2倍下降至占城镇居民人均耕地需求的82%。耕地总需求变化趋势为缓慢减少后逐步上升且保持上升趋势,最高约508万hm2;3)河南省人口规模、作物单产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均对河南省耕地需求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单产水平提高对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需求压力有重要作用;4)预测发现河南省现有耕地虽能够满足2035—2050年该省人民食物需求,但是河南省作为食物输出大省,无法在满足本省人民食物需求的同时,保持现有的食物供应比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与河南省耕地保护现状,基于食物安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0年中国食物营养目标为基准,通过近20年食物结构变迂和农业结构变化的比较,呈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趋势和空间。通过现有农业发展与2010年食物需求的分析,引出对农业开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04-107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发生改变,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由以植物性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动植物性消费并重的多元模式转变;营养需求模式也由传统的以粮食和蔬菜为主的碳水化合物与高纤维摄入模式向新时代以谷物和肉类并重的高脂肪、高糖、高蛋白、低纤维摄入的新模式转变。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业自然资源、市场供求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补贴政策与居民营养问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食物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发展营养品质型与生态补偿型农业;建立全产业农业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居民合理膳食结构;构建“四链”协同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碳汇渔业"主要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_2,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更具体地说,是指通过养殖和收获贝类、藻类、滤食性鱼类、甲壳类、棘皮类等水产品将碳移出水体,使碳被再利用或被储存,但这一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一系列机制保证。这些机制既可以保证"碳汇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使之成为"蓝色粮仓"国家战略的基础保障。这些措施包括:选择固碳速率高的养殖品种、科学组合养殖品种、提升养殖技术、以海洋牧场革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建立国际蓝碳交易体系、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水产养殖业合作等,这其中海洋牧场的规划与建设是"碳汇渔业"与"蓝色粮仓"战略相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食物券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保障低收入家庭食物安全和营养需求、减贫、促进逆周期消费刺激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在分析学术界关于现金补贴与食物补贴之间的争论和选择依据的基础上,介绍美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食物券计划的制度设计、实施效果和成功经验,探讨中国开展低收入群体食物券计划的路径选择。研究表明,现金补贴具有管理成本低和灵活性优势,食物券在提高食物边际消费倾向和营养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食物券计划设计和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融合、善用科技支撑运行、确保市场运行良好和可接触、采取配套措施促进营养健康食物选择。建议在评估中国各项现金补贴计划对低收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与营养摄入影响的基础上,将食物券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重点保障老、弱、病、残、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家庭的基本食物与营养需求,并鼓励地方试点探索食物券制度设计和实施经验。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北京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粮食、蔬菜、肉禽蛋等传统食物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不会随着收入和价格产生太大的变化。居民对糖烟酒饮料、糕点、奶类和瓜果等休闲类副食品的需求有了较大增长,尤其以奶类和干鲜瓜果类最为突出。随着收入增长,未来北京城镇居民购买奶及奶制品的支出增幅最高,其次是在外饮食、干鲜瓜果及糖烟酒饮料类食品。针对北京城镇居民未来食物消费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农业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保障中国食物安全意义重大。为应对新冠疫情对公众食物和营养安全带来的冲击,稳定农业生产、低收入家庭食物保障和供应链,美国政府依托多年运行的食物与营养援助项目、非营利性紧急食物援助网络,构建了公众食物与营养安全网,为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通过需求端和供应端的双重发力,有效促进了供应链的稳定,加上已有的相对完备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美国较为成功地防范了食物安全突发风险,其经验值得借鉴。中国要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的食物安全保障,加强粮食与食物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和保障食物安全中的应用,以及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稳定粮食生产端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是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开始的,从海里获得水产品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自古以来沿海居住的人们就利用各式各样的方式从海里捕捞直接获取食物。随着耕地资源减少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比陆地更加广阔的海洋为人类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018年,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牵头启动实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胡炜副所长带领项目团队取得养殖鱼类生殖操作与种质创制关键技术的系列重要突破,建立罗非鱼、鳜、鳢和黄颡鱼等性控育种  相似文献   

14.
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食物需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回顾了中国40年食物消费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消费与日本和美国比较的情况,并依据分析结果对2020年总的食物人均消费量再进行初步预测。综合世界不同的消费模式比较及未来食物营养的发展趋势,预计中国的谷物人均消费量还可能持续下降,肉类、蛋类和水产品将缓慢增加,奶类的人均消费将会有迅速的增加。2020年小康社会我国主要食物的人均消费量为:谷物人均消费量为173.5千克,肉类人均消费量为58千克,牛奶人均消费量为27千克,蛋类人均消费量为26千克,鱼类人均消费量为27千克,粮食需求的总量为6亿吨。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5—2014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数据,在对居民收入进行散点模拟分段的基础上通过回归方程计算了居民收入与口粮热量、动物性蛋白质之间的弹性,结果显示,农村与城镇居民在收入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收入营养弹性的差异。通过营养需求-收入弹性来估计居民营养需求趋势及营养目标下的未来粮食消费需求趋势,为深入理解现阶段区域居民收入与营养状况变化的关系提供参考,为制定我国居民营养健康政策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16.
《饲料博览》2021,(2):117-118
预计在进入21世纪中叶之前,人类人口将快速增长。研究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人口有可能超过97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营养和食物需求,食物的供应量也必须增加近25%~70%。在这种情况下,鱼类是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预计将为维持全球食品供应和人类营养做出巨大贡献。鱼是多种微量元素和营养素的宝贵来源,如必需的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促进健康的3-3酸或LC-PUFA(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的矿物质(如铁、碘、锌、磷、钙、硒)、维生素(A、B和D)等,鱼类已迅速成为全球各种饮食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78—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整理,分析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模型对现阶段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价格和支出(收入)变化已经不再是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粮食、食用油消费份额趋于减少,鲜奶和水产品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升级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个阶段,但总体表现为不断趋近的趋势。城乡居民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均存在消费目标和营养目标不协调的问题,由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消费质量提升以及个性化消费比例的增长将成为食物消费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人体需要五种重要的营养素,营养食物需要酸碱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禽蛋与豆谷的搭配.合理膳食要注意中国居民均衡膳食结构的层次及数量,并且要遵循营养食物饮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与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同属于“动植物兼用型”,两国都具有以谷物为主的主粮消费概念。日本居民的生活水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非常富裕阶段,其食物消费结构已趋于稳定合理,因此,分析日本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历程,对引导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供需平衡表,分析了 1961-2013年间日本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及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变化情况,比较了中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营养素摄入量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需要尽快稳定食物消费结构,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并且加快营养知识普及。  相似文献   

20.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