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厘清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观影响因素,基于甘肃省795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意识—情境—行为”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构建有序Logit模型,探讨亲环境意识各维度及其交互效应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约束型规制与引导型规制在“亲环境意识—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关系中存在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在亲环境意识的各维度中,环境情感和环境知识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环境情感与环境知识、环境责任与环境态度的交互项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有显著正向影响。3)约束型环境规制和引导型环境规制均在“意识—行为”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发挥因具体路径而异。亲环境意识和环境规制是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手段进行创新,有效提升农户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情感;丰富宣传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亲环境意识内部各维度间的“放大器”作用;强化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带动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优化环境规制政策,通过营造宽严相济的环境政策情境来促进农户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疆昭苏县农户进行访谈和实际调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农户环境认知程度、生活垃圾公共服务情况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费用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对生活垃圾治理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和政府生活垃圾治理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有正向作用;农户年龄、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及农户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程度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向作用。鉴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昭苏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疆昭苏县农户进行访谈和实际调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农户环境认知程度、生活垃圾公共服务情况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费用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对生活垃圾治理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和政府生活垃圾治理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有正向作用;农户年龄、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及农户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程度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向作用。鉴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昭苏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环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相对落后。政府环境规制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其对农户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程度关系着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农户是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中的主要主体之一。本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准回归与倾向得分匹配,构建政府环境规制的反事实框架,研究政府环境规制对农户环境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环境规制能够提升农户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增强农户环境治理的意愿,影响效应为29.2%。因此,本文提出发挥环境规制促进作用的措施,助力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缓解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共品供给压力的有效途径,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责任认知和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使用条件混合估计方法(CMP)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当前仍有48.53%的样本农户不愿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费用,而在愿意支付费用的农户中,其意愿水平为每月10~19元。责任认知通过内容认知和后果认知两个维度正向激励着农户的支付意愿。除人际信任外,社会资本中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社会支持和社会需要都对农户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强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在结果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和社会需要在内容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建议提高农户责任认知水平,强化多维度社会资本积累,并完善工作机制以发挥社会资本在组织运行中的显著优势,从而有效推动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基于CLES 2021调查的2 411户农户的微观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的整合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参与意愿和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受访农户中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和行为存在严重的悖离;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以及责任归属对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参与程度主要受到感知行为控制和责任归属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深刻改变着农户行为方式。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控制内生性方法,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及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探讨影响效应在上网方式和农户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互联网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较高,上网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82.9%。户主年龄、成员平均年龄和到县城距离对农户使用互联网有负向影响,户主学历、成员平均学历、家庭收入规模、道路硬化比例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对互联网使用有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能有效提升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但不同上网方式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手机上网和混合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影响的净效应分别为5.2%和3.1%,而电脑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存在组群差异,互联网的使用效应仅适用于老一代农户、非农型农户和男户主农户群体。因此,提出加强农村互联网软硬件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线上宣传活动,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多元化宣传策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是生态宜居的关键,研判当前农户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具有现实必然性。基于山东、安徽和重庆3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尝试构建包含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的有效举措。结果表明:59.07%的样本农户的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愿意为10~20元/(人·a),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水平总体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经济最不发达区域的农户倾向于支付10元/(人·a)以下的垃圾治理费用,占比达50.41%。家庭收支水平和农户环保认知均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支付意愿,且环保认知与文化程度存在交互效应,早期儿童环保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女性相较于男性,支付意愿更高;固定垃圾点的供给对于农户支付意愿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基于此,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儿童早期环保教育,提高女性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绩效,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转化为行动,促进我国化肥减施政策实施,本研究构建了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山东省16地市404份调查问卷,运用Logit和Probit模型,从感知价值、政策规制探究了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基于政策规制和感知价值的交互效应以及有机肥替代试点参与意愿中介效应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及激励性政策规制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政策规制在感知价值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机肥替代试点参与意愿在感知经济价值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中起到遮掩作用,在感知生态价值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励政策提高农户的感知价值水平,进而促进农户将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付诸行动;在实施惩罚政策的过程中应注意力度,切忌过度的惩罚政策让农户出现逆反心理,反而出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积极的垃圾分类意愿促进有效的垃圾分类行为对环境环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三农"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等因素都使得农村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山东省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之一的郓城县的调查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三个方面,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也越强烈,同时受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也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可通过丰富农户人际关系网络、村干部等开展一些集体活动、适当加强垃圾分类约束机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以有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洞庭湖生态功能区353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考察心理认知对农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效应,并揭示环境规制在心理认知—农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不强,共有67.14%的受访农户不愿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受到收入增加认知、提高粮食品质认知、生态环境效益认知、政府重视程度、村委会影响力以及政策认知度的正向影响;此外,农户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而承包地质量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3)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农户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是其基于心理认知并在环境规制政策的调节作用下综合形成的。(4)三类规制的调节效应序次为:引导规制激励规制约束规制,政府宣传教育的加强和提供技术培训指导使得引导规制的调节效应最强,而政府监管不到位使得约束规制的调节效应最弱。因此,应积极发挥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建立环保评优机制,定期对乡村干部进行系统指导和培训,建立农业推广站或指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知识与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在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补贴标准并及时发放,并合理运用治污补贴、价格保护等市场手段和排污管制和警示惩戒等法治手段,注重不同规制措施间有效配合与衔接,共同激发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内在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河南和四川3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两部模型,将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分为参与意愿和支付水平,分析虚拟社会网络和收入状况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探讨虚拟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60.98%的农户愿意为改善村庄环境支付费用,具有参与意愿的农户平均支付水平为429.08元。农户之间虚拟社会网络存量分布较不平均,有较多农户虚拟社会网络存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农户之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虚拟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均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农业收入越高的农户参与意愿越高。虚拟社会网络的拓展有利于缓解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在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时所面临的不利影响。因此,提出应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改善农户用网环境;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改善农户收入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增强农户对于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主体地位认知及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户对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意愿,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渭河流域427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信任、数字素养对农户参与水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数字素养在农户参与水污染治理决策中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素养的提升拓宽了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对社会信任促进农户参与水污染治理意愿起到促进作用;与现代节水灌溉方式相比,采用传统灌溉方式的农户数字素养对于社会信任与参与水污染治理意愿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大,而在学历水平上不存在异质性。据此建议,治理农村水污染需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互惠共享的社会规范,提升农村居民之间的普遍信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湖南省9个市(州)38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63.9%的样本农户愿意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是个体认知和外部情境因素的综合体现,垃圾分类必要性、垃圾分类知识、垃圾投放便利性、垃圾分类宣传、以及环境整治政策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情境因素、政策与农民生活垃圾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福建省5个地级市64个村庄的实地调查,运用Logit回归方法分析情境因素、政策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情境因素中,周围是否有垃圾投放点对于农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和行为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到垃圾投放点的时间对农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政策中,村规民约是否有环境保护方面内容对农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村中是否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对农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村中是否就环境治理进行收费对农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正向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福建省九地市的458户微观数据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农户中有92.36%愿意支付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费用;环保认知和生活垃圾清理频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受教育程度和到垃圾囤放点的距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年龄、家庭人口数和对村委会的评价负向影响支付意愿。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健全监督制度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意愿,引导农户从事农业绿色生产,结合对外部性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分析,基于对黑龙江省13市47村698个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农户认知对农业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将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对农户认知—农业绿色生产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赵德刚 《乡村科技》2023,(6):151-154
在农村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成为阻碍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的难题。实施垃圾分类治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基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分析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村民垃圾分类意愿,进一步重视与支持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妥善处理搬迁后的环境问题,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治理体系、提高民众参与度等对策,以期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主体,其分类意愿与行为直接关系到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基于太湖流域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OLS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前,太湖地区农村居民的不同维度社会资本得分存在一定差异性,并且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88.6%受访居民愿意分类,但仍有部分受访居民表现出“意愿强行为弱”现象。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等不同维度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社会资本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认知水平,进而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从异质性来看,在不同年龄、学历和收入群体中,各维度社会资本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网络建设,树立自主分类责任意识,建立群体监督规范体系,多维度、全方位提升社会资本积累,因地制宜地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从农户参与角度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的提升途径,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农户参与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的影响,基于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187个村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农户参与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的影响,并从投入产出角度进一步分析农户参与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产生影响的途径。结果表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均值为0.58,整体处于相对低效水平。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和参与、参与垃圾分类村民间的监督行为等农户直接参与行为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付费等间接参与行为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直接和间接参与行为通过影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投入和产出来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据此,提出当地政府应合理增加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投入、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建立农户参与垃圾分类处理激励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