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的节肥增产效果,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镇黄沟岗村设置不施氮(CK)、常规氮优化施肥(OPT)及5种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用氮肥增产显著。(2)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OPT处理增产11. 4%和10. 2%;高塔有机硅缓释肥处理则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3)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小麦秸秆和籽粒含氮量差异不显著,但秸秆生物量差异较明显,以鲁西脲甲醛复合肥处理最高。(4)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比OPT处理分别增加37. 3%和35. 3%。本试验条件下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小麦栽培使用的缓控释肥类型。  相似文献   

2.
在2个试验地点,以早籼杂交稻陵两优0516号为试材,设不施氮肥(PK)、80%缓释氮肥+20%尿素氮肥一次基肥(T1)、70%缓释氮肥+30%尿素氮肥一次基肥(T2)及常规施肥模式基肥+2次追肥(简称一基二追)(NPK)为对照,研究缓/控释肥料和普通尿素不同比例组合一次基施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植株氮含量和氮肥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缓控释掺混肥和稳定性肥料一基一追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基一蘖和一基一穗均可在氮肥减少20.4%的条件下促进水稻分蘖早发,但一基一穗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缓控释肥料+侧深施肥+一基一穗"施肥模式的施肥成本与常规施肥持平,并可在施氮量减少19.1%的前提下,增产7.0%、亩净收益增加129.3元、氮肥回收率增加45.1%。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水稻高产高效简化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全部处理中以配方肥+缓释尿素一次性施肥模式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控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产量次之,配方肥一基两追模式及配方肥+缓释尿素一基一追模式产量相近。采用配方肥和缓释尿素相结合以及缓控释肥一次性作基肥的简化施肥能够保证水稻产量且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在青岛大沽河地下水源地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以传统尿素和减量尿素为对比,探究减量硫包膜控释肥、减量尿素配施NBPT的缓释肥Ⅰ和减量尿素配施NBPT+DMPP的缓释肥Ⅱ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为优化当地施肥模式、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料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料处理下作物吸氮量与产量较传统施肥处理增加4.5%~10.6%和2.6%~5.2%,氮素利用率(NU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得到显著提高;缓/控释肥料能够有效延缓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下移;0~1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随生育期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规律,与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相一致。综上,推荐当地冬小麦季施加硫包膜控释肥料,推荐施肥量为135kg/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缓控释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适宜河北省低平原区冬小麦一次性施肥生产的缓控释氮肥类型,选取4种不同控释期的缓控释氮肥以及普通尿素作为氮源,研究了不同控释期氮肥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冬小麦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期60 d的氮肥处理较尿素优化施肥处理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可提高冬小麦产量,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他控释期氮肥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均低于尿素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控释期60 d的氮肥处理在小麦返青期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可以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而控释期40 d的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在小麦生长前期较高、后期较低,控释期90和120 d的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在小麦生长前期较低,均不能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控释期60 d的氮肥处理冬小麦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均为最高。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冬小麦生产上一次性底施控释期60 d的缓控释氮肥较为适宜,小麦产量为6 159.2 kg/hm~2,氮肥利用率可达35.6%。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低平原区中低产田缓控释氮肥的选择及优化一次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测土配方施肥一次性简化施肥技术对如皋地区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设置无肥、常规施肥、常规无氮、常规无磷、常规无钾、配方施肥、配方无氮、配方无磷和配方无钾共9个处理,对比不同处理下小麦经济性状、产量、地上部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高峰苗、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配方施肥、配方无磷和配方无钾处理比相应的常规施肥处理使小麦籽粒产量分别增加3.95%、4.09%和4.40%。缓控释配方肥一次性施用处理的氮肥、磷肥、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4.58、7.17和10.20个百分点,其氮肥、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1.22和8.33 kg/kg。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化肥减施量对小麦生产力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于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开展化肥减施大田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及土壤养分之间的差异,研究了化肥对小麦生长影响较佳的减施比例。结果表明,使用控释肥能够显著的提高小麦产量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且控释肥与普通肥料配施能够达到7 020.75 kg/hm2的产量,当施用与农民常规施肥等量的控释肥时,66.7%CRF和50%CRF处理有相似的产量,说明化肥减量使用并采用控释肥管理能够明显的提高小麦产量。另外50%CRF处理有较高的肥料生产力,75%CRF处理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控释肥在一定的施用量范围内与普通肥料配合使用能够显著地提高小麦产量,并且化肥减量使用采用控释肥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小麦养分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小麦养分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揭示该区域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该地区乃至河北省小麦粮食高产、养分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009~2010年选择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小麦主产区的藁城、正定和无极3个典型县(市),根据当地产量水平、土壤肥力、施肥习惯并结合行政区划,对三县(市)34个乡镇308个行政村917名农户的小麦产量、施用化肥品种、化肥养分含量和施肥量等进行调查,利用文献并结合专家推荐,对小麦生产中氮、磷、钾养分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小麦氮、磷、钾养分平均投入量分别为250.5 kg/hm2、133.5 kg/hm2和45.0 kg/hm2;基、追氮肥平均投入量分别为90.6 kg/hm2和153.7 kg/hm2,氮肥基追比平均为1∶1.7;氮、磷、钾养分偏生产力分别为30.2 kg/kg、65.5 kg/kg和139.1 kg/kg。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氮、磷养分投入总体偏高,钾素投入不均衡,氮肥基、追投入量较高,且部分农户氮肥基追比例不适宜,氮、磷、钾养分偏生产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在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应采取"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衡量监控"的策略,即: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适宜施氮总量,依据氮肥合理的基追比分期调控基氮和追氮的施用量,并利用"3414"试验建立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磷、钾养分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依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合理施用磷、钾化肥。  相似文献   

1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满足我国小麦需求的主要途径。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过去低投入、当前集约化高投入和优化投入3种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投入的氮肥偏生产力高,但小麦分蘖能力、地上部生物量累积、氮吸收和产量均受到影响,两季平均产量只有3.79 t/hm~2;优化投入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基础上比高投入减少20%~46%的化肥和7 t/hm~2的牛粪,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二者两季平均产量分别为9.27、9.28 t/hm~2,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68、27 kg/kg;高投入中大量的养分投入增加了无效分蘖的发生和营养生长阶段氮的奢侈吸收,不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优化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是保证小麦产量和提高氮肥效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化肥减量施用和有机肥替代对皖北小麦产量、养分积累和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CK(不施肥处理)、UF(单施无机肥处理)、MF1(80%化肥+20%有机肥)、MF2(60%化肥+40%有机肥)、MF3(40%化肥+60%有机肥)等5个处理,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UF相比,MF1、MF2处理的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而MF3处理的小麦产量有所降低,MF1则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MF2、MF3和UF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此外,有机肥施用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而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尿素施作基肥和2次追肥(简称一基二追)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CK),研究缓/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时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含氮量和施肥效率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缓/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时期配施在株高、收获指数、千粒重、氮素内部利用方面与前者无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基肥中氮肥占80%来源于缓释肥,孕穗拔节期追肥氮肥占20%来源于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穗长、每穗粒数、籽粒和秸秆中氮含量。缓/控释尿素一次基施或与普通尿素不同时期配施的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内部效率与CK相近,总产量均超过7 000 kg·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同等养分投入条件下,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了6种缓控释肥对玉米养分吸收、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缓释氮肥A和众德掺混肥料-多功能长效肥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籽仁中钾含量及秸秆中氮、磷、钾含量达到增产效果,分别比常规尿素处理增产15.16%和10.42%;在不同缓控释肥处理中,以自制控释氮肥A处理的玉米氮肥利用率最高,比常规尿素处理增加了58.25%。初步确定自制缓释肥A和众德掺混肥料-多功能长效肥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玉米栽培的缓控释肥品种。  相似文献   

15.
在同等养分投入条件下,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了6种缓控释肥对玉米养分吸收、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缓释氮肥A和众德掺混肥料-多功能长效肥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籽仁中钾含量及秸秆中氮、磷、钾含量达到增产效果,分别比常规尿素处理增产15.16%和10.42%;在不同缓控释肥处理中,以自制控释氮肥A处理的玉米氮肥利用率最高,比常规尿素处理增加了58.25%。初步确定自制缓释肥A和众德掺混肥料-多功能长效肥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玉米栽培的缓控释肥品种。  相似文献   

16.
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素积累及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小麦-玉米周年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肥料用量减少20%和40%情况下,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00%普通尿素处理的97.4%和97.7%;控释尿素施氮量为6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1.57%和54.14%.控释尿素施氮量为8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40%和22.09%.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和0~4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60~100 cm土层中,控释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不施氮肥处理筹异不显著,普通尿素处理小麦收获后60~8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60~100 cm土壤硝态氮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肥料氮素下移明显.试验结果显示,施用控释尿素增加了耕层(0~20 cm)土壤的氮素积累,减少了氮素向土壤深层移动的数量,有利于减少施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平衡施肥对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表层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平衡施肥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产量,施用控释氮肥和控释减氮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大,施用控释肥减少15%氮肥不会引起夏玉米产量的显著下降;不平衡施肥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控释肥和控释减氮处理对夏玉米吸氮量影响不大,显著降低吸磷量,增加吸钾量;控释肥处理和控释减氮处理能够增加氮肥和钾肥利用率,降低磷肥利用率;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氮肥施用影响土壤碱解氮的含量,不平衡施肥造成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不均衡吸收,优化施肥和控释氮肥都能保持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均衡分布,施用控释氮肥条件下可适当减少氮肥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缓控释肥在冷浸田上的应用效果,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地块不同水稻品种在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一基二追常规施肥(NPK)、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T1)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20%尿素(T2)条件下,单季晚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点水稻籽粒产量平均表现均为T2>T1>NPK>PK>CK,尽管PK籽粒产量显著高于CK,T2、T1和NPK也比PK增产显著,但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缓控释肥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氮量,尤其是秸秆中氮含量和吸氮量达到了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相比,在月山下村和企石村T1和T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4.5%~60.4%和45.3%~49.7%。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料一次基施的水稻籽粒产量与常规一基二施相近,但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紧缺矛盾,本研究在江苏泰州姜堰高砂土上,开展减少施肥次数对小麦产量效益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小顺序为一基二追 > 一基一追 > 一次施肥,施肥成本顺序为一次施肥 > 一基一追 > 一基二追。一次施肥和一基一追的小麦产量比一基二追减少,其原因分别与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穗数减少有关。小麦收获指数随施肥次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一次施肥显著降低氮肥利用效率而增加氮素盈余和氮素盈余率,与此同时偏生产力也有明显下降;一基一追和一基二追的氮肥效率和氮素盈余非常接近。相同施肥次数下,条播小麦的籽粒和秸秆生物量略高于撒播小麦,而秸秆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则明显高于撒播小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不同施氮处理,研究了大连复州河流域棕壤土大田玉米土壤硝态氮的动态运移,并讨论了玉米氮肥经济环保施用方法。结果表明,除缓控释肥处理外,各处理各土层NO3--N在植株不同生育期向土层上、下2个方向动态运移,前期上移,后期下移。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足以满足植物需求,但下层养分仍有一定量的积累。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化肥处理使养分缓慢释放,减缓了土壤NO3--N向下迁移的速度,减少了养分的损失,使养分供应与吸收达到动态平衡;缓控释肥处理使养分持续有效地供应,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氮肥的向下迁移,减少淋溶、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使玉米产量提高。因此,建议使用氮肥缓释剂对作物进行减氮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