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熊猫分布区范围大熊猫野外种群现主要发现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45个县(市),东经101°51'00"-108°47'57",北纬28°12'00"-34°00'18"之间的部分地区,东起陕西省宁陕县,西到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北临陕西省太白县,南抵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二、大熊猫种群数量(一)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由于受分布区自然条件及人为干扰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使野外大熊猫相对集中于不同山系或同一山系的不同地区,形成相对独立、互不交流的6个不同种群或亚群。各个种群以所在山系的名称命名。其中,岷山有两个种群,称为岷山A种群和岷山B种群,邛崃山、凉山、…  相似文献   

2.
凉山山系野生大熊猫现状及保护对生活讨论杨旭煜,李红英(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凉山山系位于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分布区的南端,其境内栖息的大熊猫数量占现存大熊猫总数的13.9%,居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的第三位。...  相似文献   

3.
秦戈 《绿色天府》2019,(4):54-55
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崇州市境内的鸡冠山,总面积10141.4公顷。保护区将卧龙、蜂桶寨、黑水河等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构成了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保护网,是大熊猫种群交流的关键通道和连接纽带,对促进邛崃山系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种群基因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邛崃山系大熊猫的“爱情走廊”。  相似文献   

4.
发现大熊猫秦岭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毗邻的秦岭、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等6个彼此隔离的山系。在野外就地保护中,哪些山系之间已被破坏的栖息地,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廊道”的方式,使大熊猫可以相互交流,从而防止小种群的近亲繁殖呢?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要阐明6个山系的大熊猫之间,是否在形态学和遗传基因两方面,产生了分化?如果具有两方面的分化,其分化的程度是否达到了亚种分化的水平?众所周知,针对濒危动物的特殊性,国外学者Avise等人(1990)和O'Brien等人(1991)分别脊椎动物分类学原理进行修改和补充后,提出了确定亚种的3个基…  相似文献   

5.
正陕西秦岭现有成年大熊猫345-400只,发现过多次棕色大熊猫。秦岭大熊猫有着怎样特殊的习性,过着怎样神秘的生活?人们最早是如何取得野外大熊猫的信任,实现亲密接触的?中国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观察研究秦岭大熊猫长达30多年,他分享许多鲜人为知的故事,还原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纬度最高的分布区,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山脉中段和西端与大巴山山系的米仓山  相似文献   

6.
岷山是国宝大熊猫分布区最多的山系,位于岷山山系南段的土地岭,由于人为的障碍,导致岷山山系大熊猫不能自由往来,分为岷山A种群与岷山B种群。文章介绍了土地岭的历史与现状,论述了廊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廊道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冷箭竹种子特性及自然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箭竹(Bashania fangina)为四川西部特产,分布于海拔2100~3600米之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下,是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种。1983年,该竹种发生大面积的开花、结实而枯死,开花面积占竹子分布总面积的65~95%。据史书记载,冷箭竹的开花周期为50~60年。竹种萌发成林约需10年以上时间,从而导致以此为食的大熊猫发生周期性的食物危机。因此,研究冷箭竹的种子特性及幼苗更新规律,采取人为措施加速幼苗的更新复壮,这不仅是研究该物种生态生物学特性的需要,也是保护大熊猫,促进其种群繁衍的主要途径。本文描述了冷箭竹种子的净度、含水量、千粒重、生活力、发芽率、休眠期和生命期限等特性,并介绍了该竹和在自然条件下林地上的种子数量、种子发芽持续时间、幼苗更新的期数量的动态变化、幼苗成活率和幼苗的生长变化。通过这些研究,初步掌握了冷箭竹种子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幼苗生长的基本特征,为提高高山地区冷箭竹的自然更新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邛崃山系具有丰富的野生杜鹃花资源。通过实地调查以及采集标本和照片,对该区域杜鹃花属植物种类、生境和具体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邛崃山系共有63种(包括变种和亚种)野生杜鹃花属植物,分属3个亚属、4个组、11个亚组,分布于海拔1 230 m~4 179 m之间。这些种多数呈现集中连片分布,个别数量较少的种呈现零星分布。本次调查采集到较多杜鹃花标本和与之对应的每种杜鹃花的景观和微观特征照片,可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本材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因适应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迁徙,关于其迁徙模式和影响迁徙的因子目前还不甚明确。为了探究影响大熊猫垂直迁徙的因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设立了9条样线,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垂直迁徙时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究气温、降雨量、湿度和积雪覆盖等因子对大熊猫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垂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7月主要在高海拔秦岭箭竹分布区活动,而2月则主要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区活动。大熊猫从冬居地向夏居地迁徙迅速,仅1~3d即可完成,而从夏居地向冬居地迁徙经历时间较长。气温、积雪覆盖、湿度和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对大熊猫的迁徙活动产生影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最适温度”区域活动,当高海拔区域出现积雪覆盖时,就会迁徙到低海拔活动。湿度和降雨量主要通过控制竹子发笋和生长来影响大熊猫的迁徙。研究证实了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现象,并获得了关于大熊猫迁徙模式和影响因子相关的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特征,表明目前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良好、自然度高;(2)人工经济林、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面积占5%,这些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大,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持续干扰;(3)随着平均海拔降低、干扰强度升高,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北向南表现出破碎度、混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景观质量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改造人工经济林、控制大熊猫栖息地内建设用地规模和转变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保护管理措施,以逐步恢复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11.
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饲料植物,它生长在我国西南高山地区.在邛崃山、大巴山、巫山和大娄山等地,垂直分布在海拔1500~3500米的高山地带.1974年~1976年,我省岷山山系箭竹普遍开花死亡,使大熊猫缺食饿死60多支.今年我省卧龙、蜂桶寨、九寨沟等大熊猫保护区,又发生箭竹大量开花死亡,使这些地方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箭竹的开花与复壮,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腹心区,区内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 856 hm2[1],是凉山山系各大熊猫保护区的联系纽带。同时保护区所处的美姑县为凉山彝族聚居腹心区,长期以来,彝族村民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全面了解凉山彝族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状况,对保护凉山山系大熊猫乃至四川和全国大熊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按照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在保护区内均匀设置固定监测样线30条(总长度105.49 km,比例为0.29 km/100 hm2,海拔2 040 m~3 360 m),通过春季(4月~5月)和秋季(10月~11月)分别对大熊猫种群状况、伴生动物情况和人为干扰情况进行监测。本文随机选择2011年监测数据分析,找出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干扰种类、特点、规律及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程度,提出减少干扰的措施,从而为大熊猫保护管理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以地形因子(海拔、坡度)、生物因子(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可食竹)、水源分布、人为干扰(道路、矿山、居民点耕地)等因素,分析国家公园内大熊猫活动痕迹点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内大熊猫主要栖息活动的范围集中在海拔1 800 m~3 400 m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郁闭度0.2~0.7之间,林下有主食竹分布,活动点距离水源1 000 m以内,距离居民点(耕地)距离1 000 m~5 000 m。矿山开采和道路分布密度对大熊猫分布影响较明显。通过对大熊猫生境特点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廊道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冷杉属(Abies)物种组成的森林是我国特有的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在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分布着以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巴山冷杉(A.f argesii)、岷江冷杉(A.faxoniana)、冷杉(A.fabri)、长苞冷杉(A.georgei)和川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已绝迹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差异.结果表明:峨眉山属于大熊猫分布区域,而神农架的地理经度超出了大熊猫分布区域,其它环境因子与野生大熊猫分布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竹子种类也分布有大熊猫喜食的中小径竹;同时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极为相似.因此,造成大熊猫现在在峨眉山和神农架地区没有自然分布可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徐卫华  罗翀 《森林工程》2010,26(2):1-3,26
川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秦岭山系是其分布区之一。本文在生境模型MAXENT的支持下,利用物种痕迹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空间数据,评价秦岭山系川金丝猴的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偏好在远离人类活动干扰,海拔1300m以上,靠近河流的山地森林中活动。川金丝猴生境主要分布在秦岭的中西部地区,面积达8853.8km^2,占秦岭山系总面积的15.3%。现有保护区保护了31.6%的川金丝猴生境,为更有效保护秦岭川金丝猴及其生境,有必要新建或扩建保护区,使生境集中分布区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提高生境之间的连通性,促进金丝猴种群的交流与迁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不同山系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定量分析发现,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区系主要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占总区系的31.10%;区系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为2.10~2.21,Simpson指数是0.14~0.17;经相关性分析,不同山系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相似程度极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05~0.998。  相似文献   

18.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和扭角羚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位于小相岭山系,是小相岭大熊猫种群遗传基因交流的关键走廊地带和集中分布区,对现今最濒危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小相岭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保护和生存延续,防止种群衰退和灭绝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该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痕迹;且年际间的总遇见次数和遇见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该保护区内羚牛的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的原因。羚牛夏季和秋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冬季主要活动于该保护区山体中部的范围,拐棍竹林对羚牛的活动影响较小。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控制当地村民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以避免干扰羚牛的正常活动,或者被羚牛伤害。  相似文献   

20.
蛔虫(Ascaris schroeder)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易感染、危害性极大的体内寄生虫。它不仅影响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而且蛔虫引发的胆囊炎、胰腺炎等病症常直接导致大熊猫死亡。为探讨野生大熊猫的蛔虫感染率与栖息地的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竹子覆盖率和开花枯死率、森林采伐程度、人为影响程度等因子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组大熊猫蛔虫感染率的差异,制定保护对策,笔者对1985~1988年全省大熊猫资源调查中收集的这类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