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长期存在控害保产与生产无公害稻米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几种效果显著的非化学控害增产技术。其中,利用水稻遗传背景、对病虫抗感水平等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控制稻瘟病的效果达42.12%~76.68%,抑制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增长效果明显,增产糯稻或优质稻600~1050 kg/hm2,平均增收约1 500元/hm2;稻鱼共育控制稻飞虱的效果为63.77%~86.89%,对纹枯病病株抑制率70.52%,控制稻田杂草效果为89.57%,平收获鲜鱼319.5~1 177.5 kg/hm2,水稻产量比对照区增产7.05%~10.11%;稻鸭共育控制稻飞虱效果63.73%~77.18%,控制稻螟效果30.11%,控制纹枯病效果19.33%~67.03%,对稻田杂草控制效果91.96%,减少施肥30.6%、农药59.3%,减少投入1 987.05元/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稻水蝇危害水稻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研究,得出了y=3.7945+0.0628x1-0.0843x2-0.0783x3+0.9615x5±4.0914产量损失预测模型,式中x1为总虫量头/m2,x2为稻穴损失率,x3为7月上旬茎损失率,x5为穗损失率;证明水稻穗数损失是造成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确6月上旬水稻返青后期为稻水蝇最佳防治期;确定了经济防治指标为6—10头/m2;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化学防治,防治区每公顷可挽回稻谷1924千克。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剂防治三化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1年在三化螟重发区安徽省庐江县进行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 2代三化螟药剂和剂量为40%氟虫腈·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1350g/hm2、5%锐劲特悬浮剂600mL/hm2、45%杀虫双可溶性粉剂喷雾和毒土撒施各1650g/hm2、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g/hm2,各施药 2次 ,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100.0%、100.0%、95.0%、78.2%和 92.9%。防治3代三化螟喷雾 1次 ,设 30%杀·锐可湿性粉剂 750、1050、1350g/hm2,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81.3%、85.4%和 89.4% ,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药剂 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900g/hm2。各处理保苗效果与虫口减退率趋势一致 ,未发现对水稻有药害  相似文献   

4.
加工番茄二代棉铃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加工番茄田二代棉铃虫,放蜂量为4-8万头/667 m2,田间卵寄生率48.10%-92.40%,放蜂田较化防田蛀果率减退21.80%-42.30%。其防效达64.60%;应用Bt粉剂60 g/667 m2防治也具有较好的防效,效果达86.2%。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4万头/667 m2结合喷施Bt粉剂60 g/667 m2,其蛀果率减退35.90%。  相似文献   

5.
A04034、A04008和嘧菌酯等药剂在盆栽试验中对水稻稻瘟病表现出很高的杀菌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三环唑。其中A04034的活性最高,EC50仅为2.12μg/mL。10%A04034悬浮剂有效成分40、60、80 g/hm2防治水稻稻瘟病,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0.50%、94.20%、95.42%。25%嘧菌酯乳油有效成分60 g/hm2的防效为92.82%。10%A04034悬浮剂有效成分60 g/hm2的防效与用25%嘧菌酯乳油有效成分的60 g/hm2的防效无显著差异。10%A04008悬浮剂有效成分40、60、80 g/hm2,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68.25%、74.98%、76.43%,60 g/hm2的防效低于嘧菌酯。3种药剂的防效均高于三环唑。  相似文献   

6.
几种药剂对甘蓝上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6%虫酰·苏+Bt(满贯)可湿性粉剂60 g/667 m2对斜纹夜蛾防治效果较好,防效为83.36O~87.36%,持效期为3~5 d,显著高于16 000 IU /μL苏云金杆菌(千胜)悬浮剂 50 mL/667 m2的62.56%~68.65%和4.5%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防效21.43%~44.54%,低于9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20 g/667 m2防效85.25%~97.44%。  相似文献   

7.
10%噻唑磷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10%噻唑磷颗粒剂温室处理土壤防治黄瓜根结线虫试验表明,10%噻唑磷可较好地控制黄瓜根结线虫危害。10%噻唑磷1.0、1.33、2.0 kg/667 m2 3个处理,药后30 d土壤中根结线虫2龄侵染性幼虫数量减退率分别为76.8%、78.3%和88.5%,而对照药剂1.8%阿维菌素40 mL/667 m2处理的线虫减退率为72.1%。药后60 d10%噻唑磷各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34.9%、36.8%、46.5%,而对照药剂仅为9.7%。  相似文献   

8.
茶皂素、生石灰等防治稻田福寿螺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寿螺已成为我国南方局部稻区严重危害水稻的有害生物,为解决常用的化学杀螺剂污染环境和农产品的问题,分别在室内和大田环境下研究了生石灰、碳酸氢铵、茶麸和茶皂素4种替代物质防治福寿螺的效果。茶皂素、茶麸和生石灰对稻田福寿螺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室内试验中40 mg/L和50 mg/L茶皂素处理在48 h 即达到了100%的防效;在大田试验中茶皂素6.0 g/m2的处理在第4天、1.5 g/m2的处理在第16天均达到了100%的防治效果,且速效性和持效性也显著优于其它物质。30 g/m2和45 g/m2的茶麸处理以及45 g/m2的生石灰处理在大田试验第16天的防治效果也在80%以上。这3种物质对稻田稗草还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碳酸氢铵对福寿螺防治效果较差,且能促进稻田稗草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茶麸和生石灰可作为化学杀螺剂的替代物质在大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西东南部红黄壤区20个乡镇蔗田杂草调查明确,广西贵港蔗田杂草种类有152种,分属32科,其中菊科27种,占总数17.76%,其次是禾本科22种,占总数14.47%,其他依次为莎草科、苋科、大戟科、锦葵科等。蔗田杂草发生危害的特点是种类多、密度大、生长量大、前期生态控制作用小。药剂芽前土壤处理试验结果表明,F6285有效量30 g/667 m2、啶嘧磺隆3.3 g/667 m2、禾耐斯90 g/667 m2,药后40 d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86.5%以上,显著高于都尔、莠去津。药剂茎叶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阿·敌有效量140 g/667 m2、阿灭净有效量130 g/667 m2、啶嘧磺隆有效量3.3 g/667 m2+展着剂885.22.5 g/667 m2,药后30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可达到7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纹枯病菌在含己唑醇系列浓度的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计算出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07+2.3632x,r=0.9971,药剂EC50=2.5464mg/L,EC95=12.6463mg/L,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田间药效显示,5%己唑醇悬浮剂250mg/667m2药后15d防效达69.54%。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研究了稻水蝇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产量(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 /m2)、穗损失率 (x5,% )间0.01水平显著时的关系符合方程:y^=9433.965-6.6637x1-402.7469x5;产量损失(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m2)间关系符合下列方程 :Y^=-13.4989+6.0043x(r=0.9647**)。通径分析显示 ,穗损失率和虫口密度对产量建成直接效应最大 ,分别为-0.9218和-0.1422  相似文献   

12.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两种氮肥用量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360 kg/hm2与施纯氮180 kg/hm2相比,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单株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1 hm2稻田减产6.2%~10.3%。氮肥施用量过高,造成水稻生育后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水稻纹枯病和烟煤病危害加重,尤其是易引起腐生性煤炱菌的滋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张泽溥 《植物保护》2004,30(2):28-33
我国稻、麦、玉米、大豆及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农田杂草有580种,属于危害重而又难于防除的有17种,受杂草危害较重的农田有3 580万hm2,年平均受草害减产12.3%~16.5%(加权平均)。自1980年以来,全国化学除草面积以年增200万hm2的速度扩大,农田化学除草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不到100万hm2扩大到近年来6 000万hm2。本文概述了我国农田主要作物杂草的发生危害、化学除草剂应用现状及其综合防治进展,并提出今后杂草防除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0.38%苦参碱乳油防治茶尺蠖、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0.38%苦参碱乳油防治茶尺蠖 ,用药量为30~50ml/667m2,稀释250~500倍 ,药后 5d防效均达93.4% ;防治菜青虫 ,用药量为30~80ml/667m2,稀释 500~750倍 ,药后3d防效为87.5%~92.1%。试验表明 ,0.38%苦参碱乳油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特性 ,用于茶树、蔬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钾肥种类及用量对苜蓿越冬器官抗寒性的影响及根颈糖类保护物质代谢的生理机制,本研究对‘北极熊’紫花苜蓿(M.sativa ‘Gibraltar’)施用KCl、K2SO4和KH2PO4 3种钾肥,设置100、200、300 kg·hm-2K2O(分别用K1、K2和K3表示)3个施用量,以不施钾肥为对照(CK),于封冻前期挖取苜蓿越冬器官模拟低温冷冻胁迫处理(4℃、-10℃、-20℃和 -30℃),测定根颈活力、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冷冻胁迫温度的降低,KCl、K2SO4和KH2PO4处理的苜蓿根颈活力和淀粉含量表现为持续降低的变化趋势,在-30℃下达到最小值,且与4℃处理呈显著差异(P<0.05),分别较4℃处理降低了86.25%~91.59%和45.47%~66.07%;可溶性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20℃下达到最大值,分别达到431.00~513.93 mg·g-1、235.23~329.05 mg·g-1和185.75~243.79 μg·g-1。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KCl、K2SO4和KH2PO4处理的苜蓿根颈活力、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以K2SO4处理效果最明显,并且在施用量为200 kg·hm-2K2O时,苜蓿根颈活力、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均与CK差异显著(P<0.05),分别较CK增长了56.03%~197.26%、16.38%~48.77%、24.13%~46.22%、30.53%~59.95%和35.73%~67.87%。因此,科尔沁沙地建植苜蓿宜施用K2SO4种类钾肥,建议施用量为200 kg·hm-2K2O,更有利于提高苜蓿越冬器官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 2年田间抗性鉴定明确 ,不同水稻品种 (系 )稻曲病发病程度不同 ,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系)有牡粘3号、岛光、龙盾90-547、雪光、牡840、哈97-893、牡19等20份 ;较为感病的品种有组培20、88-11、秋田2号等10份。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明确 ,在水稻孕穗期 ,喷施30%琥胶肥酸铜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防治稻曲病效果达90%以上 ,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17.
滴灌定额对棉花株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5个滴灌定额处理(W1:600 m3·hm-2,W2:540 m3·hm-2;W3:480 m3·hm-2,W4:420 m3·hm-2,W5:360 m3·hm-2),研究棉花农艺性状、成铃模式、产量及纤维品质对滴灌定额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滴灌定额的减少,棉花株高表现为W2>W1>W3>W4>W5,果枝台数和蕾花铃总数(8月10日)均以W1处理最大,分别为9台和13.8个,W5处理最小,分别为8.75台和10.2个,其中W1与W2处理上、中、下部铃数及铃重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均以W1处理最高,达到6 431 kg·hm-2和2 520 kg·hm-2,但与W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棉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在W1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3、W4、W5处理棉纤维长度、整齐度较W1处理分别低0.4、1.1、1.6 mm和0.5%、0.7%、0.9%。因此,控制滴灌定额在540 m3·hm-2,可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华稻蝗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网室盆栽试验表明,水稻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受稻蝗危害的产量损失,依稻蝗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式分别为: Y苗=-0.08328+0.5416x(r苗=0.9963**) Y分=0.06465+0.6891x(r分:=0.9982**) Y孕=0.07999+1.1080x(r孕=0.9966**)经计算,亩产500公斤生产水平的稻田,在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防治指标,分别为百丛水稻有若虫97、69和42头。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西部梭梭林大沙鼠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捕鼠夹布点法、人工堵洞法,调查了内蒙古西部梭梭林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L.)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药剂防治适期、最适饵料和投药地点选择的试验。2001年防治面积8 400 hm2,平均防治效果达98%。  相似文献   

20.
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采用数值统计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为0.7348 g·kg-1,10~30 cm土层为0.2070 g·kg-1,30~50 cm土层为0.1852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含盐量减少,土壤盐分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9%、211%和193%,呈现强变异性。(2) 0~10 cm、 10~30 cm和30~5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l-、SO42-、Mg2+ 和K++Na+离子的均值逐渐减少,总体上盐分分布具有较强的表聚性。(3)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是Cl-与SO42-。(4)未利用地土壤总盐分均值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次之,林地的最小,分别为0.4420 g·kg-1、0.0755 g·kg-1和0.0414 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