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户室内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单一燃料使用时农户室内不同污染物浓度变化的相关关系,以及使用不同炉灶类型的农户PM2.5日均平均浓度和CO日均浓度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力求通过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用一种污染物的浓度预测其他污染物的浓度,简化在农村实地检测室内空气污染水平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燃煤农户室内CO与PM2.5(R=0.841,P<0.01),CO与SO2(R=0.8878,P<0.01)浓度的变化都显著相关,燃柴农户室内CO与PM2.5浓度的变化(R=0.869,P<0.01)也显著相关;由于烟道内CO和SO2的浓度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其相关关系非常显著(R=0.9846,P<0.01);CO和PM2.5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炉灶类型和燃料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国目前农村能源奇缺而耗能又浪费惊人的特点,结合由浙江省民用省柴灶综合技术研究组研制的水箱式省柴灶等四类不同结构,不同原理适合在我国南方推广的具体灶型来说明中国式省柴灶在农村能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除对水箱灶等四类灶型的结构特点和节柴效果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外,还对某些农村目前的灶型现状以及农村耗能状况作了必要的统计和分析。此外还对新旧柴灶的热性能、热效率以及耗柴状况取相似或相同工况进行了对比,从而可以一目了然地得知在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里,积极而慎重地推广高效实用省柴灶,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省柴灶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行之有效的农村节能新技术。 此外,本文还对省柴灶推广规范化、生产工厂化和销售商品化等方面也作了必要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王灿  任志远  张翀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173-177,182
利用陕北地区1999—2010年GIMMS-NDVI数据,结合同期气温和降水资料,基于GIS软件和时滞互相关方法,以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对气温、降水的响应关系为主线,通过生态功能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相变化同各旬NDVI均值(TN,Ten-day NDVI)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 陕北地区生态亚区的TN与旬平均降水TP(Ten-day Precipitation)的相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高植被覆盖率(人工植被)、低植被覆盖率、高植被覆盖率(自然植被)、高植被覆盖率(人工—自然混合植被);各个生态亚区的TN与旬均温TT(Ten-day Temperature)的相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高植被覆盖率(人工—自然混合植被)、低植被覆盖率、高植被覆盖率(自然植被)、高植被覆盖率(人工植被)。(2) 陕北地区各个生态亚区植被NDVI对水热条件的滞后时间一致,长短排序依次是:高植被覆盖率(人工植被)、低植被覆盖率、高植被覆盖率(自然植被)、高植被覆盖度(人工—自然混合植被)。(3) 陕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草原、密集灌丛、沙漠和林地,所有植被类型对降水的响应均比温度快。水热条件对陕北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草原、密集灌丛、沙漠和林地。同一植被类型的不同亚类受水、热条件影响程度和响应速度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户用沼气工程发展对农田养分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采用养分流的分析方法,对比分析2007年中国13个沼气发展省份沼气农户和非沼气农户农田养分管理行为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类农户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和秸秆还田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部分地区沼气农户生活燃料比例明显减少,但地头秸秆燃烧情况加剧;粪尿养分还田率有较大不同,非沼气农户粪尿直接还田率达到96%,沼气农户只有39%,沼气农户大量粪尿进入沼气池,但只有33%的养分被利用,沼肥养分仅占沼气农户养分输入总量的9%。综合比较,沼气农户家庭有机养分比重仅有24%,而非沼气农户达到了43%;这导致了沼气农户单位面积养分输入总量为 781.62 kg/hm2,显著低于非沼气农户的850.82 kg/hm2。沼气农户的废弃物养分循环利用率只有45%,而非沼气农户达到70%。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沼气农户并没有因为沼气发展而提高养分再利用,沼肥对化肥的替代效果没有表现出来,导致有机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沼气农户的技术培训,加强沼肥的还田力度,提高养分循环利用率,充分发挥沼气对家庭养分资源再利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对研究区农户进行分类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属性要素与农户类型,土地属性要素与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户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类型农户与土地属性要素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土地属性要素角度看,距离只对个别农户产生影响;坡度对种草的农户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而对于种树的农户成为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而坡向则作为一个客观的决定因素。(2)从农户角度看,对于种粮农户,地块到公路的距离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对于打工农户会选择坡度较大的地块种草;传统农户则倾向于选择坡度较大的地块进行造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华北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准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染状况,本研究选取华北平原地区典型农村(保定市徐水县荆塘铺村)不同收入水平的15户典型农户,对其生活污水的产污情况进行12个月(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调查和监测,得到农户的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pH、COD、TAN、TN和TP的产污系数。农户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为21.03L·d-1·人-1,pH值为6.14,COD、TAN、TN和TP的产污系数分别为7.87、0.581、1.31g·d-1·人-1和0.0662g·d-1·人-1。各项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收入水平农户,高收入水平农户和低收入水平农户,且高中收入水平农户与低收入水平农户各项指标差异性较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和污染物产污系数与收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农户分类的农村环境污染识别方法并用于实地研究。以经济活动类型、地理位置为基础,将农户分为典型种植户、典型养殖户、种养结合户、城郊农户4大类,并细划这4大类的污染类型,具体包括农户生活、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乡村旅游;识别各类型农户生产与生活全过程的污染源与污染强度,如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等;统计区域内污染状况,通过估算污染源的贡献率,定量识别重点污染源与重点污染物;引入等标污染负荷率及水质指数,识别区域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类型。应用此方法在河北省曲周县进行实地研究,识别出曲周县重点污染物为TN,重点污染源为农业种植;农村环境引起的地表水TN污染指数为1.26,已经造成地表水TN超标;将曲周县10个乡镇污染类型分3类,种植养殖污染型、农业种植污染型和综合污染型。识别结果为有效控制不同区域农村环境污染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宁南山区典型区域——彭阳中庄小流域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均小于自然封育,而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两者相比较而言,0—200cm土层沙棘林地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小于人工草地,0—60cm土层土壤容重人工草地相对较小,孔隙度相对较大;(2)0—60cm土层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平均含量与自然封育相比较,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自然封育>人工草地>沙棘林地,且差异显著;而全钾、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与自然封育相比较,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林地>自然封育>人工草地;全磷平均含量变化依次为:林地>人工草地>自然封育。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杞麓湖农业径流区低污染水所致湖滨带湿地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潜在危害,采集湖滨带农业径流区32个不同类型湿地(河流湿地n=13、人工湿地n=10、湖泊湿地n=9)的表层沉积物,检测重金属Cu、Zn、Pb、Cr、Cd、Ni和Hg含量,利用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分析7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杞麓湖农业径流区湿地重金属污染。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存在差异,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湖泊湿地,各重金属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ZnCrCuNiPbCdHg,除Pb外,其余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Cd超背景值样点比例高达100%。单因子污染指数表明重金属Cd和Hg呈重度污染,存在危害风险;农业径流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介于112~1 241,平均264,属中度风险水平;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含量分布高值区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Cu、Ni、Cr和Zn污染源主要是农业活动;Pb来源主要与道路交通有关,还受工业活动影响;Cd主要受农业活动和工业活动影响。研究表明,杞麓湖农业径流区不同类型湿地重金属污染存在空间差异,Cd和Hg污染严重,生态风险高值区出现在西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10.
采集薪柴是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实证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长汀县农户燃料的选择行为,发现1960s—2000s,长汀县农户商品燃料无论是实物消耗量比重还是有效热值比重都显著上升,且有效热值比重较实物消耗量比重上升更快。燃料替代措施对政府而言是低成本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农户则因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出现燃料替代的净收益。调查的3种燃料组合对薪柴替代的经济效益依次为"沼气+电"〉"蜂窝煤+电"〉"液化气+电"。从理论上分析了采集薪柴的综合成本、农户燃料选择及典型替代过程,强调了人为调控因子对燃料替代及水土流失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对不同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用能结构下,农户室内空气质量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测试,并就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农村室内CO、SO2、PM2.5污染严重,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最高值分别超过国家标准8、38和4倍。CO、SO2、PM2.5超标农户所占比例均过半,其中用煤户SO2达到81.95%。除用煤户日均浓度较高外,各农户室内污染物浓度峰值主要出现在用火期间,如做饭、温热猪食或取暖。农户日平均用火时间超过3 h,用火期间污染物浓度是日平均浓度的3~4倍。  相似文献   

12.
基于LCA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研究秸秆沼气工程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利用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系统比较沼气系统不同单元的环境影响。将秸秆沼气工程建设单元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及其环境排放纳入生命周期边界,以河南省安阳县西街村秸秆沼气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单元、运行单元和产物利用单元进行清单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该沼气工程运行1 a产出13.60万m~3沼气,系统环境影响综合值为129.94标准人当量。从沼气系统各阶段看,沼气工程建设单元、运行单元和产物利用单元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占沼气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65.62%、32.76%和1.62%。从能源替代角度看,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替代煤炭的全球环境影响负荷为–132.48标准人当量。与煤炭作为炊事用能相比,该沼气工程的环境影响负荷可降低50.50%,秸秆沼气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以有效替代煤炭燃烧从而改善环境质量。沼气工程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系统总环境影响的贡献最大,而产物利用阶段环境排放影响最小。秸秆沼气工程运行单元的煤炭增温和电力消耗是影响沼气工程环境排放的重要因素,选择低碳环保的沼气增保温方式和降低工程运行电耗是未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工艺改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颗粒燃料作为一种清洁燃料,需要设计能使其高效、清洁燃烧的特殊炉具。该文介绍了3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炊事炉原始样炉的热效率、燃烧特性、烟气中污染物浓度等测量结果。试验过程中以玉米秸秆颗粒为生物质颗粒燃料,并参照国家标准GB4363-1984《民用柴炉、柴灶热性能测试方法》,采用烧水试验方法。试验结果显示:这3种炊事炉都可以清洁地燃烧用农业、林业固体剩余物制成的颗粒燃料;其中带有微型风机供风的炊事炉根据试验结果改进后的产品炉的热性能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均满足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540-2008 《户用生物质炉具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指标和限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于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散煤减排效果的现场评估还非常缺乏,且均为基于短时间测试方法,无法反映炉具全天实际排放情况。该研究以黑龙江省某生物质成型燃料及配套炉具推广示范村为例,采用全天24 h实地测试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燃煤炉具以及推广的自动进料和手动进料生物质炉具的污染排放情况。结果表明:自动/手动进料生物质炉具相比燃煤炉具的PM_(2.5)、CO、SO_2排放因子分别降低41.2%、54.3%、40.0%和35.3%、22.1%、20.0%,NO_x的排放因子没有降低。对不同取暖方式的户均排放总量核算发现:自动/手动进料生物质炉具排放的PM_(2.5)、CO、SO_2分别减排39.79%、52.77%、41.35%和33.41%、19.38%、27.01%;NO_x分别升高46.14%和6.69%。此外,调研发现经济性和便利性是生物质炉具推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是唯一能够直接转化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既可以弥补低碳能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围绕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制备清洁能源和高值利用的总目标,系统分析生物质资源通过生物或热化学等转化途径制备气、液、固三相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重点论述厌氧消化制备生物燃气、水热催化炼制醇烃燃料、裂解液化与生物油提质和生物质制备固体燃料4项技术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在4项生物质转化技术中,厌氧消化制备生物天然气工业化程度最高,由于其大都基于大型养殖场建立,可有效解决原料收集问题,而且厌氧消化技术与沼气净化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生物天然气可直接作为燃料、电力和热力来源供用户使用;由于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中存在转化过程成本较高、产物分离困难、提质效率低、产品不稳定等问题,很难与当前应用端平稳接轨,因此水热催化炼制醇烃燃料、裂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规模化发展水平较低;对于生物质制备固体燃料,其成型技术较为成熟,配套炉具的研发也有效解决了成型燃料应用端的问题,其规模化应用最大的难点在于原料的收集与存储。文章最后对未来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与固体成型燃料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实现农村生物质资源高效制备清洁能源及高值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寒区沼气工程地下水源热泵加热系统能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北方寒冷地区,沼气工程加热系统如何能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沼气工程实现低能耗,高产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该文依据地下水源热泵加热系统在沼气工程中应用的实例,建立了以?效率、热效率以及能级系数为评价准则的沼气工程加热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并通过对加热系统实际运行参数的测试,得到了沼气工程用户系统?效率为97.8%,地下水源热泵机组系统?效率为13.4%,沼气工程加热系统总的?效率为13.1%;加热系统总的热效率为85.3%;沼气工程用户耗热量的能级系数为0.161,用户供给热量的能级系数为0.164,地下水源热泵机组的能级系数为0.567。结果表明,对于沼气工程低品位热能用户,采用低温水供热科学合理;热泵机组系统回收了地下水中低品位热能,节约了高品位电能,加热系统能的数量有效利用程度较高;但热源与用户之间供需能质存在差异,在能质利用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该结论可为今后沼气工程选择合理的加热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节能吊炕在改善室内热舒适性的同时,降低农户的经济支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在甘肃庄浪县2个村的6户农家建造新式节能吊炕,与4户使用传统炕的农户一起进行燃料使用与温度观测记录;并结合农户用能现状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吊炕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最后对其推广前景进行展望。结果表明,高崖韩村吊炕户平均每户每年产生的总环境经济效益为836.99元,下湾村吊炕户平均每户每年产生的总环境经济效益为919.41元。若对庄浪县所有农户都推广使用节能吊炕,全县每年将会产生7381.58~8108.46万元/a的环境经济总效益。节能吊炕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效益和良好的推广前景,是现阶段提高农户冬季取暖用能水平、降低经济支出的有效途径,对农村用能技术的改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中小型沼气工程分布范围广、地区差异性大、统筹规划难的现状,考虑到中小型沼气工程中出现的沼气净化提纯效率低、净化提纯效果差、成本高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1套撬装式集约型的沼气提纯净化系统,分别从脱硫系统、脱碳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设计出适合于装置制造的工艺方法。系统集成了干法脱硫、膜法脱碳和分子筛工艺,在进气量为500 Nm3/d、粗沼气压力为104 kPa的沼气工程条件下,进行了工程应用试验。通过检测,该装置稳定运行35 min后,提纯气中CH4质量分数可以达到97.88%,CO2低于2.5%,H2S质量浓度仅为16.7 mg/m3,CH4回收率为86.5%。设备运行成本为0.09元/Nm3沼气,且投资回收期仅为1.5 a。经过对比,该装置的提纯指标达到了国内生物天然气相关标准,且具有移动灵活、提纯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通过对本装置的应用研究表明,沼气提纯净化可实现中小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的高值化利用,为中小型沼气工程的发展拓宽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甘肃庄浪县农户吊炕的热效率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国西部黄土丘陵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取暖用能成为必然需求,炕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取暖设施。在甘肃庄浪县2个村的6户农家建造新式节能吊炕,并与传统炕一起进行室内外的温度观测和燃料使用记录,获取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用matlab7.0程序,模拟分析冬季取暖期农户日常生活情景下2种炕的热效率。结果表明,每农户年平均取暖用能占到家庭生活用能的一半。高崖韩村吊炕户和传统户取暖用能折合标准煤分别为868.43和1338.51kgce,下湾村分别为956.36和1583.50kgce。吊炕的热效率在27%~37%之间,比传统炕高出一倍以上。使用吊炕能够有效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是现阶段解决农户取暖问题的较好途径。因此建议,国家应像推广沼气一样推广吊炕的应用,改善农户冬季室内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