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8,(5):44-45
为遵义市加速辣椒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辣椒种植产量,对遵辣9号、遵辣10号、遵辣6号、黔辣5112、黔辣5228、艳椒425、艳椒465、686等8个朝天椒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艳椒465、艳椒425、遵辣10号、686、遵辣9号和遵辣6号生长优势强,中晚熟,生育期187天,果面光滑,熟果大红,抗病抗倒性强,商品性好,亩产量在900公斤以上,其中艳椒465的亩产量最高,为1 283.8公斤。黔辣5228和黔辣5112晚熟,生育期187天,果面光滑,熟果鲜红,坐果集中,亩产量分别为1 057.9公斤和1 142.4公斤,抗病性强,但不抗倒。  相似文献   

2.
贵州4个辣椒新品种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贵州省多地种植的优良辣椒新品种,以遵辣6号为对照(CK),选择辣椒新品种遵辣ZLAB-1×ZLR-1、遵辣ZLAB-2×ZLR-2、ZXJ1306、黔椒11号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在贵州省多个试点进行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测定4个参试新品种的产量,观察其植物学性状、抗病性、品质等表现。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均能较好地适应各试点环境,顺利完成生育期,与CK相比,各参试新品种早熟性明显,分枝力强,生长势旺,采收期长。其中,遵辣ZLAB-1×ZLR-1丰产性、稳定性好,平均干椒产量为4 861.05kg/hm~2,与CK相比增产20.39%,抗病性最强,综合性状优良,且遗传多样性也最丰富。黔椒11号产量稳定性最佳,平均干椒产量为4 302.60kg/hm~2,比CK增产6.65%。遵辣ZLAB-1×ZLR-1更适合在贵州省多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黔椒11号可作为辣椒产业发展的后备品种。  相似文献   

3.
罗明红 《农技服务》2014,(1):50+48-50,48
<正>辣椒在遵义县栽培面积大、供给期长,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遵辣6号"辣椒品种属圆锥椒类朝天椒,香、辣、鲜味俱全,口感极佳,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品种田间表现植株健壮,株型紧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旱抗倒,特别耐瘠薄,稳产性好,商品性好,保持了遵义特色朝天椒地方品种特色,辣味浓,品质好,干鲜两用型。为探索"遵辣6号"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来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遵椒2号作对照,对黔辣6号和黔辣7号2个辣椒新品种开展了田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黔辣6号和黔辣7号2个品种的分枝能力较强、耐旱和耐渍,田间抗病能力也较强;干椒产量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24.12%和35.48%。  相似文献   

5.
<正>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辣椒种植已经成为我们高桥镇农民种植结构调整和增收的一大优势,产品远销省内外。为推动辣椒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找出适宜高桥镇栽培的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适销对路的辣椒优良品种,特进行了辣椒品种比较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辣椒品种:遵辣4号、遵辣6号、黔辣5号、黔辣7号、白玉2号、辣丰4号,复合肥(N、P、K含量为8:10:7)、尿素、有机肥。1.2试验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根据遵辣1号的特征特性以及产量形成结构,综合遵辣1号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研究,运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以便为指导生产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7.
辣椒耐旱新品种黔辣3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辣3号是遵义县地方品种自交定向选育的常规辣椒品种。将其与遵椒2号进行品比试验、多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示范,并对其品种特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以了解黔辣3号选育特性并用于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8.
RWP-RK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该家族在植物氮元素信号传导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起核心的调控作用。使用公开的中国重要栽培品种遵辣1号及其野生亲本墨西哥辣椒种"Chiltepin"的基因组序列,鉴定出辣椒基因组中含有RWP-RK结构域的基因,并进行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保守序列和可能功能等分析。遵辣一号基因组中与拟南芥氮代谢重要调控因子AtNLP7同源的是CaZunla01g000097、CaZunla01g004485和CaZunla00g000405。遵辣1号的2个基因Capana03g001990和Capana03g000787与拟南芥卵细胞形成相关转录因子AtRKD1、AtRKD2和AtRKD4同源。这些基因在栽培品种遵辣1号和其野生祖先品种基因组中保持了高度的保守性。此外,辣椒基因组中存在特有的RWP-RK转录因子亚家族。这一亚家族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中含有独特的保守序列。这些序列在拟南芥RWP-RK转录因子中并不存在。辣椒栽培品种遵辣1号中有在其野生祖先"Chiltepin"中不存在的RWP-RK转录因子基因。鉴定出了分别与拟南芥RWP-RK转录因子高度相似、存在重大差异以及辣椒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存在差异的RWP-RK转录因子成员,为后期辣椒RWP-RK转录因子家族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研究,会极大的促进辣椒对氮元素匮乏环境响应以及辣椒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
根据遵辣1号的特征特性以及产量形成结构,综合遵辣1号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研究,运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以便为指导生产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遵辣9号辣椒是遵义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属干鲜两用型。2019年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1月中旬采用大棚漂盘育苗,4月中下旬采用地膜覆盖栽植,按照行株距70cm×30cm双行单株定植,定植3 000株/667m2。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平均产干椒310kg/667m2、产鲜椒1 260kg/667m2,比对照品种遵辣6号增产24%。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遵辣8号高品质的优化栽培方案,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定植密度与N、P和K肥施用量4个因素对遵辣8号果实辣椒素和果实粗脂肪的影响,并建立遵辣8号的辣椒素、粗脂肪与各试验因素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4因素对辣椒果实辣椒素含量影响依次为施N量施P量施K量定植密度;密度为7 583~8 417株/667m~2,施N量为27.78~33.20kg/667m~2,施P量为12.51~15.50kg/667m~2,施K量为33.10~37.15kg/667m~2是辣椒素高含量的最优栽培方案。4因素对辣椒果实粗脂肪含量影响依次为定植密度施P量施N量施K量;定植密度为6 689~7 778株/667m~2,施N量为25.97~31.48kg/667m~2,施P量为12.56~15.11kg/667m~2,施K量为25.98~31.47kg/667m~2是粗脂肪高含量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杂种优势标记与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业芸  袁隆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699-2714
【目的】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亲本培矮64S和9311的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关系,以探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途径。【方法】应用经单粒传法获得后续世代的219个培矮64S×9311 F8重组自交系(RILs)株系材料与亲本培矮64S回交,并选用151个分布于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回交群体RILs BCF1;构建基因组总长为1 617.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93 cM和含15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自由度不等的单向分组方差两组法、三组法分析,用SAS软件ANOVA分析、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等方法,对回交RILs BCF1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素的F1表型值进行相关分析、优势预测与QTL定位。【结果】本回交杂种群体RILs BCF1具备多种基因型,遗传变异丰富,性状平均值均显著高于亲本群体重组自交系RILs F8,共筛选到影响RILs BCF1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杂种优势的阳性、增效位点74个;其中,三组法所筛选的阳性、增效位点数高于两组法,用这些阳性、增效位点所预测的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性也显著提高;三组法所筛选产量性状的增效位点与两组法所筛选的增效位点完全一致;连锁紧密的位点有成簇分布的现象,每穗空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有6个杂种优势位点相同,并与3个产量杂种优势位点重叠,且均处在第7染色体上;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对4个产量性状进行预测的回归方程模型;筛选到28个杂合型的特异性标记,它们与产量性状的表型值显著相关,使用特异性标记可使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系数由全部标记的0.335提高到0.617;定位到3个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的QTL和3个影响每穗实粒数杂种优势的QTL。其中,在第7染色体上影响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杂种优势的QTL QGpp7和QHy7与影响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增效位点的结果相符。【结论】通过增加筛选产量杂种优势阳性位点或增效位点数量、筛选影响杂种优势特异性分子标记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性,有效提高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预测效率。定位了3个影响产量杂种优势的QTL及3个影响每穗总粒数杂种优势的QTL,分别在第2、3、7、11和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产量杂种优势的数量性状位点QHy7,贡献率为7.48%,可用于杂种优势的预测和杂交组合的选配。定位于第3染色体RM293-RM468的表型贡献率为14.9%的抽穗期QTL可用于早熟高产水稻的选育。  相似文献   

13.
利用显性雄性不育特性,通过混合选择法获得了3个连续的轮回选择基础群体(Co、C1和C2)。对选自上述基础群体S1家系的产量和菌核病发病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来自Co、C1和C2各轮S1家系群的平均产量水平分别为对照中油821的85.9%、77.4%和94.5%,但各S1家系群的变异幅度较大,并均有超过对照的家系。菌核病发病率的表现与产量表现相似。S1家系选株衍生选系的平均产量水平与世代数相同的杂交后代选系相当,但前者的变异幅度远大于后者,且有超过对照的选系出现,而后者却没有。来自C0和C1的2个S1家系群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5%和7.5%。经过连续2次产量鉴定所得C0群体后代选系的产量比来自同一群体但未作产量鉴定的选系要高8.4%,比杂交后代选系高16.0%。  相似文献   

14.
皖杂40杂交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陆地棉杂交种皖杂40为基础材料,配制多世代群体,进行多年多点多世代群体联合试验,研究该组合杂种优势的表现及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皖杂40杂交棉的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的平均中亲杂种优势F1代分别是26.1%、23.7%、15.1%、6.6%和2.0%;F2代分别是21.1%、19.2%、13.0%、6.4%和1.5%。皖杂40杂交棉的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低。高产杂交棉的杂种二代具有在生产上利用价值的产量杂种优势。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和多世代平均数联合尺度测验验证,表明控制皖杂40杂交棉皮棉产量、霜前花产量、铃数和衣分的遗传效应主要是显性效应,控制铃重的遗传效应包括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因此,显性效应是该杂交棉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基础。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存在主基因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5.
玉米杂交种不同产量水平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近3a(2008-2010年)参加60 000株/hm2密度组区域试验的低、中、高3个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期为选育耐密植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6 000~7 500kg/hm2较低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穗粗和穗长;在7 500~9 000kg/hm2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出籽率、穗长、千粒重、穗粗和行粒数;在9 000kg/hm2以上高产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穗长、虚尖长、行粒数、穗粗、轴粗,净效应值比较大的有穗长、千粒重、出籽率和轴粗。由此可见,在选育耐密植的高产(9 000kg/hm2以上)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穗长、穗粗、出籽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High oil yield resul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high grain yield and high oil content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high efficient oilseed rape production. By using irradiation induced mutation and sexual hybridization combined with paired test cross, the fertility, yield and oil content of the three lines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have been improved and a new hybrid variety Zhongyouza 8 with high oil yield was developed. It has been testified that the yield of Zhongyouza 8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variety Zhongyou 821 with 9.82 and 10.64% increase in the regional trials of Hubei Province and nationwide, respectively. The oil content and oil yield of Zhongyouza 8 were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lines involved in Hubei provincial trials, being 42.77% and 1 051.05 kg ha^-1 which was raised by 3% and 161.25 kg ha^-1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Zhongyou 821, respectively. The genetic basis for the strong heterosis, and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yield and oil content increase of Zhongyouza 8 as well as the strategy for high oil yielding variety improvement through increasing seed size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北方半干旱地区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燕麦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3种种植模式,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产量效应以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和边行效应。结果表明: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3年试验期间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1.07和1.17。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其他边行和单作行,2019—2021年,间作边1行产量对间作燕麦籽粒产量贡献率为35.6%~38.5%。产量构成分析显示,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是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提高的决定因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边1行马铃薯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重均降低,导致间作马铃薯产量下降1.0%~26.2%。综上所述,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燕麦边行效应是间作产量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南方地区中国荷斯坦牛DGAT1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光明乳业集团金山奶牛场30个公牛家系的605头中国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法分析DGAT1基因K232A位点遗传多态性,采用混合动物模型分析DGAT1基因K232A位点突变对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校正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及体细胞评分7个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共检测到KK、KA和A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918、0.1917和0.0165,等位基因K和A的频率分别为0.8876和0.1124。该位点突变对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校正产奶量、乳蛋白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乳脂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乳中体细胞评分影响不显著(P>0.05)。多重比较表明,KK和KA型测定日产奶量、305 d校正产奶量和乳蛋白量极显著高于AA型(P<0.01),AA型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KK和KA型(P<0.01)。【结论】DGAT1基因K232A位点突变对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其泌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9.
27个棉花育种材料的产量及部分纤维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对27个棉花育种材料的产量与纤维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材料间籽棉、皮棉产量差异很大,籽棉产量最高的为3 509.7 kg/hm2,最低的为1 153.0 kg/hm2,皮棉产量最高的为1 410.8 kg/hm2,最低的为475.3 kg/hm2,材料间纤维品质存在明显差异.综合产量与品质指标,27个育种材料中6-3、6-20的纤维品质好,产量性状表现良好,可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