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当前高产马铃薯普遍存在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农民传统灌溉施肥处理CF(沟灌+复合肥1 5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即CK(不施肥)、D1(缓释肥1 245 kg/hm~2)、D2(复合肥1 500 kg/hm~2)和D3(水溶肥675 kg/hm~2)对马铃薯生长、品质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促进马铃薯株高、根长、根体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和植株鲜质量的增加,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和SOD活性。试验同时表明,与传统沟灌施肥比较,膜下滴灌的D1、D2和D3处理促进了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与积累,使产量分别增加了18.4%,13.3%,26.0%;淀粉含量分别增加了10.3%,5.5%,15.1%;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2.9%,8.6%,13.8%;而可溶性糖则分别降低了5.6%,2.4%,15.3%。尤其是采用水肥一体化的D3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2.7%,20.5%,23.5%。从农学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来看,磷肥要高于氮肥和钾肥。因此,马铃薯生产中需重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肥料的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2.
稳定性长效复合肥恩泰克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习惯施肥费工费时,肥料投入多,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选用德国巴斯夫公司最新研制的新型环保肥料在马铃薯上试验,以期减少施肥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通过多点田间同田对比试验,研究了恩泰克稳定性长效复合肥在马铃薯上的增产效果,比较了习惯施肥与恩泰克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恩泰克比习惯施肥降低了肥料用量,增加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在8%~20%之间,增产的同时,还改善了马铃薯的均匀度。增加了商品率;与习惯施肥相比。恩泰克一次施用即可满足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减少了施肥的劳动力投入:投入产出分析显示:所有试验点恩泰克施肥的产出都比习惯施肥高,每公顷依次高出1000元、2640元、2417元、1484元和5400元。各试验点马铃薯产出增加值远远大于投入的增加。结果表明施用恩泰克可减少施肥次数、节约人工,减少施肥量、增加产量,经济效益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微生物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传统磷酸二铵(含N 18%、P2O546%)150kg/hm2,尿素(含N 46%)220kg/hm2,硫酸钾(含K2O 50%)120kg/hm2]相比,在一定施肥范围内,微生物肥能不同程度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处理3(双微肥15kg/hm2+传统肥料)为最佳处理,马铃薯产量(鲜重)为28 741.7kg/hm2,干物质含量为194.3g/kg,淀粉含量为137.98g/kg,Vc含量为136.3mg/kg,蛋白质含量为81.3g/kg,分别较CK增加32.7%、16.23%、15.8%、4.3%、6.8%;还原糖含量为3.5g/kg,较传统施肥降低22.2%。  相似文献   

4.
水稻应用平衡施肥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2000年,采用目标产量法,开展了平衡施肥的试验示范,平衡施肥目标产量达标率为100.1%,比常规施肥新增水稻产量64kg,增产14.8%,投入1kg养分增加水稻产量2.9kg,提高肥料综合利用率7.7个百分点,节省肥料成本16.73元/667m^2。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石阡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42万hm^2。近年来,由于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不但增加了农业成本,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土壤对肥料投入的报酬递减。2008年,我县实施了“中央财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日”,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探讨N、P、K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品种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和,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农民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油菜是铜仁地区主要油料作物和传统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5.33万hm2,随着化肥工业的进步,化肥用量逐年增大,但由于N、P、K比例不当,施肥技术不合理等,造成肥料浪费,增加了成本.为探索铜仁地区油菜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比例,提高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特进行了施肥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分期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总结出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本试验以马铃薯新品种‘兴佳2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分期施肥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施肥对提高马铃薯株高和茎粗有一定效果,T9的株高最高,相比对照提高了14.3%,T6的茎粗值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4%;在块茎形成到块茎成熟期,有7个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在产量方面,有7个处理的产量高于对照,其中产量最高的是T6,产量为38460 kg/hm2,比对照增产9%,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在品质方面,分期施肥各处理的VC含量相比对照均有所增加;有8个处理的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结果表明:合理分期施肥不仅能提高马铃薯单产,而且还可改善马铃薯部分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新型施肥技术,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采用大垄(单垄双行)栽培模式实施不同施肥方法对于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和商品率的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层施肥技术,能够为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提供充足的肥力,增加马铃薯费乌瑞它的产量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9.
新型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马铃薯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新型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专用肥处理的薯块产量比普通肥料处理增产7.6%;比当地习惯施肥增产14.4%。而且能改善马铃薯的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与普通肥料处理相比,薯块中的淀粉和Vc分别提高0.2%和4.5mg/l00g,大中薯率增加3.6%;与习惯施肥相比,淀粉和Vc分别提高0.7%和4.7mg/l00g,大中薯率增加9.1%。专用配方肥还能提高养分利用率,与普通肥料相比,氮磷钾利用率分别提高7.9%、4.3%、8.8%;与习惯施肥相比,除钾外氮磷利用率分别提高26.6%和15.7%。因此,新型专用配方肥能明显提高薯块产量、品质及肥料养分利用率,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水稻侧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侧条施肥是在本田将肥料一次集中施于秧苗一侧5~10cm深处的施肥方法。这种施肥方法的优点是可将肥料呈条状集中而不分散,形成一个贮肥库逐渐释放供给水稻生育的需求,从而减少了肥料养分的固定和流失。这种方法使得水稻根际形成一个良好的供肥库——合理的肥源,适应水稻自身代谢的需要,提高了氨、钾、磷肥利用率,并且对水稻有促进根系发育,提旱返青,增加颖花数和提高产量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1989年采用龙花84-046,1990年采用通系24-1。1.2试验设计本试验是在农科院水田地进行的。土壤为黑钙土,有机质含量为3%…  相似文献   

11.
黄萍 《种子科技》2023,(19):112-114
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科学的施肥技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马铃薯种植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马铃薯施肥技术不科学、种植成本高、产量低、品质差。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良马铃薯施肥技术,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更好地研究马铃薯施肥技术,文章从基肥施用、种肥施用、追肥3个角度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改良马铃薯施肥技术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为探索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合近年来国内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关于施肥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施肥对土壤肥力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概述了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规律,以期为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平衡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 ,作为山区人民主要粮食和蔬菜兼用型作物 ,在六盘水市粮食生产中占相当比例。 2 0 0 0年全市播种面积达4 3333hm2 ,计划 2 0 0 5年达到 5 0 0 0 0hm2 ,面积已超过小麦、水稻居于全市四大粮食作物的第 2位。由于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土壤都比较瘠薄 ,肥力低下且缺素严重 ,加之长期以来“一把灰施一窝薯”的不合理施肥习惯 ,马铃薯单产仍徘徊在 80 0kg/ 6 6 7m2 左右。高寒、瘠瘦、投入不够、管理粗放已成为阻碍全市马铃薯生产的主要问题。为此 ,我们进行了马铃薯平衡施肥 341 4试验 ,目的在于通过试验 ,了解和掌握在全市具有普遍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地区甘薯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通过筛选合理的肥料配比组合,为川西北地区甘薯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不施肥为对照,选择了5种不同的肥料配比组合,并进行了鲜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率和薯干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N、P、K肥料配比组合对甘薯产量及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肥料配比组合对增加甘薯产量,提高薯块干率均有一定的作用,川西北地区万薯5号的最佳施肥量是P2O75 kg/hm2、K2O150 kg/hm2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 3414脱毒马铃薯平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 ,毕节地区脱毒马铃薯的最优施肥方案为 ,施N肥 9 0 9~10 0 2kg/ 6 6 7m2 ,P肥 4 0 6~ 4 2kg/ 6 6 7m2 ,K肥 11 4 3~12 18kg/ 6 6 7m2 ,N∶P∶K平均为 1∶0 4 3∶1 2 3。在此施肥方案下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为N 4 2 17% ,P2 O539 2 9% ,K2 O72 94 %。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轮作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阴山北麓地区干旱栗钙土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基于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6),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016年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吸收量,最大叶面积指数为2.1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36.53 g/株,植株N、P、K养分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35、0.36、6.99 g/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相比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提高110.57%和85.44%,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295.11%和247.56%,商品薯率提高25个百分点。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98、38.27 kg/(hm 2·mm),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104.72%和38.27%。化肥平衡配施(NPK)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N、P2O5、K2O利用率分别为25.44%、20.78%和61.13%。生产1 t马铃薯鲜薯吸收N 3.79~6.41 kg,平均5.29 kg;吸收P2O5 1.28~1.80 kg,平均1.61 kg;吸收K2O 5.44~11.70 kg,平均7.99 kg。该研究可为阴山北麓地区旱地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调整马铃薯施肥结构,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已成为马铃薯种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研究了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在减少化肥的条件下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的潜力。该试验旨在为马铃薯化肥减施和增效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或微生物肥可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23.5%~34.5%,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4.2%~17.5%,降低马铃薯硝酸盐含量9.0%~56.0%,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双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肥水平对马铃薯营养品质有显著影响,而肥料类型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冗余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和pH对马铃薯营养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开展了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肥料运筹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F1D4产量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下马铃薯产量随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产,马铃薯种植密度降低有利于形成大薯,平均单个薯重增加,提高商品性,提出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最低密度不宜少于60000穴/hm2,高肥下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低肥下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19.
陆栋梅 《种子科技》2023,(18):106-108
文章阐述了小麦种植施用肥料的品种,列举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的检测方式,着重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希望通过研究具体的小麦施肥方式和肥料利用率,促进小麦高效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0.
点深施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肥料施用方式,在提出一种水稻点深施肥方式基础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全层施肥、侧深施肥和点深施肥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及其形成机制.点深施肥较侧深施肥和全层施肥分别增产10.20%,15.12%,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