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生物量与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西霍山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霍山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影响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山西霍山森林群落的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58.00t/hm~2和29.46t/hm~2。其中,辽东栎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62.35t/hm~2)和碳密度(31.17 t/hm~2),其次为油松林(生物量58.44 t/hm~2,碳密度30.10 t/hm~2),白皮松林、侧柏林和刺槐林的生物量和碳密度较低。海拔与生物量、海拔与碳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和0.68,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坡度、坡向和坡位与生物量和碳密度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海拔是影响山西霍山森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林——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之一,对维持区域碳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田林场40 a~45 a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铁山坪林场46 a~51 a生马尾松林文献资料,探讨了三峡库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的总生物量约为140.00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于80.00%。新田林场和铁山坪林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分别为206.28 t.hm-2和197.78 t.hm-2,其中植被层约占1/3,土壤层占2/3。植被层中,乔木层碳储量占绝对优势。土壤层的碳储量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层碳储量呈现出随深度而降低的规律。与其它地区关于马尾松林的研究相比,年龄相近的林分,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碳储量偏低。因此,对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可能增加其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滇西北香格里拉县这一生态敏感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6~2009年野外实测样方数据,对其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栎类林、云南松林4个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其总生物量为13 745.23万t,总碳储量为6 762.13万t,平均碳密度为88.9 t/hm2.其中云冷杉林生物量最大,占全县总生物量的50.3%,其碳密度也最高,为113.31 t/hm2.  相似文献   

4.
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库(2000—2010)"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库(1976—2006)"为基础,研究了贵州省华山松林分结构与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分析表明华山松林构件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华山松林生物量由2000年的0.958×106t增至2010年的2.166×106t,碳储量由2000年的0.518×106t增至2010年的1.165×106t。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表明1976—2006年华山松林生物量从0.297×106t增至3.244×106t,碳储量从0.160×106t增至1.75×106t,不同龄组华山松林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布趋势为近熟龄组>中龄组>成熟龄组>幼龄组,华山松纯林生物量和碳密度高于混交林。全省华山松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不同的生物量与碳储量结论源于数据库基础数据的差异与统计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构建高山松单木碳储量模型,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推算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以DEM为数据源,对研究区高山松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单木碳储量模型以幂函数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0.989,均方误差MSE=259.43,可用来进行高山松林碳储量估测;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高山松碳储量集中分布于海拔>2 500~4 000 m地段,在海拔>2 000~2 500 m地段碳储量密度最大,为40.80 t/hm2;高山松林碳储量从平坡到险坡的分布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在陡坡上分布最多,在平坡上分布最少;高山松林碳密度随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高山松林在急坡上的碳密度最大,为35.94 t/hm2,在平坡上的碳密度最小,为30.85 t/hm2;高山松林碳储量在平地上分布极少,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上的分布差异不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在半阳坡上的分布最多,在阴坡上的分布最少,高山...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南亚热带中山区的铁坚油杉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分配格局,为提高该地区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在天然铁坚油杉林内设定标准样地,采用标准样方收获法和标准木法测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1)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239.61 t/hm~2,乔木层为237.65 t/hm~2,灌草层为0.18 t/hm~2,凋落物层为1.78 t/hm~2,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2)植被层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为介于465.22~512.17 g/kg之间;各组份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0~20 cm层土壤层碳含量高达12.55 g/kg,土壤层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深度增加碳含量降低程度变小。(3)生态系统总碳为134.55 t/hm~2,其中植被层为68.45 t/hm~2,乔木层为67.54t/hm~2,碳储量相对高,植被层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所占比例高达98.70%;土壤层碳储量为66.10 t/hm~2,该生态系统碳储量集中在土壤层和乔木层,且两者所占比例接近,分别为50.20%、49.13%。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相对较高,土壤固碳能力较强,应进行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7.
选取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栎林、滇油杉林、常绿阔叶林共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层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价值量进行了评估,以期充分了解滇中高原磨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储量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土壤层(0-20cm)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cm,40-60cm)土壤,而全钾含量则在40-60cm土层最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61.23g/kg和1.79g/kg,而华山松林土壤全磷平均含量(0.37g/kg)和土壤全钾平均含量(7.05g/kg)最高;(2)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均表现为表层高,而全钾则为底层最高,此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平均储量分别为157.10t/hm~2、3.58t/hm~2、1.42t/hm~2和30.96t/hm~2;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层有机碳总储量以滇油杉林(240.59t/hm~2)最高,常绿阔叶林全氮的总储量(6.39t/hm~2)最高,而云南松林全磷(2.00t/hm~2)和全钾(42.58t/hm~2)储量最高;(3)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平均价值总量为30.69×10~4元/hm~2,其中价值总量以云南松林最高,为35.50×10~4元/hm~2,华山松林最低,为26.99×10~4元/hm~2;土壤固碳价值量平均为8.67×10~4元/hm~2,固氮价值量平均为6.13×10~4元/hm~2,固定全磷和全钾的平均价值量分别为2.27×10~4元/hm~2和13.62×10~4元/hm~2;在有机碳及N、P、K营养元素储量总价值中各元素价值的贡献率以全钾最大(44.39%)。  相似文献   

8.
以中亚热带湖南省会同县处于演替早期的马尾松次生林、中期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后期的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292.51 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206.87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171.76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生物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 cm以上径级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林龄及密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其排列顺序为白桦落叶松林(158.14 t/hm~2)落叶松白桦林(137.62 t/hm~2)白桦林(132.23 t/hm~2)兴安落叶松林(110.62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30~34年、35~39年和40~45年林分碳储量依次为136.01、145.04和161.61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碳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2 000~2 499株/hm~2(179.42 t/hm~2)、2 500~2 999株/hm~2(135.95 t/hm~2)、3 000~3 499株/hm~2(133.09 t/hm~2)、≥3 500株/hm~2(131.16 t/hm~2)。基于组内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差异均不显著,因此林龄介于30~45年之间、平均林分密度1 450~3 850株/hm~2的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在进行碳汇计量时可以划分为同一碳层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0.
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及其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南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35年生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平均为228.6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88.9%,灌木层占7.7%,草本层占0.1%,凋落物层占2.7%;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库为218.11 t.hm-2,其中植被总碳贮量为127.69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90.42 t.hm-2;乔木层碳库(115.52 t.hm-2)占生态系统碳库的52.96%,灌木层占3.80%,草本层占0.28%,现存凋落物层占1.50%,矿质土壤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41.46%。  相似文献   

11.
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福建柏杉木混交林、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福建柏纯林、杉木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福建柏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 (福建柏杉木混交林为 2 33 6 6t·hm-2 ,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为 2 19 4 5t·hm-2 ,而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分别为 188 78t·hm-2 、178 37t·hm-2 、181 4 4t·hm-2 )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 ,可以把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闽江下游黄槠林自然保护区福建青冈次生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总生物量为394.990 t.hm-2,其中树干为220.516 t.hm-2(55.82%),枝为48.229 t.hm-2(12.21%),叶为11.449 t.hm-2(2.90%),根为89.336 t.hm-2(22.62%)。生物量绝大部分积累于乔木层(89.95%)。群落各组成树种中福建青冈占显著优势,栲树、青冈、拟赤扬、黄瑞木等为群落重要伴生树种,制约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森林生物量集中在乔木层(占91.04%),灌木层仅占8.09%,草本层更低至0.87%。森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乔木层为树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乔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的平均值为4.49,几种阔叶林都在4.0左右,但华北落叶松林为6.41,华山松林为5.80,都远大于灌木林的2.82、草地的1.89及草甸的1.20。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和林冠郁闭度的增大而几乎线性增加,并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密度超过900株·hm-2后生物量增速减缓并渐趋其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模拟从南亚热带引种的米老排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15年生米老排人工林分的生物量为195.972 t.hm-2,其中乔木层为194.772 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为15.610 t.hm-2a-1,其中乔木层为15.185t.hm-2a-1。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99.664 t.hm-2、24.829 t.hm-2、5.074 t.hm-2和65.165 t.hm-2。乔木层叶面积指数5.274,叶的净同化率为329.2 g.m-2a-1。极端最低气温-8℃左右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水曲柳人工混交林静态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87年营造的水曲柳针叶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的静态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16.07~21.65 t.hm-2和9.05~12.82 t.hm-2,林地土壤的单位面积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57.6~506.6 t.hm-2,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 871.2~3 035 t.hm-2。综合比较,水曲柳针叶混交林静态持水能力都要好于水曲柳纯林,在3种水曲柳针叶混交林中水曲柳红松混交林持水量最大;其次是水曲柳云杉混交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最小。  相似文献   

16.
阿什河流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阿什河流域10种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阿什河流域各种林分类型枯落物现存量在5.96~16.59 t.hm-2,其中以红皮云杉人工林最高,天然杂木林最低,呈现出针叶林大于阔叶林的规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持水率均以天然水曲柳林最高,樟子松人工林最低。变动范围分别在291.12%~405.00%和225.52%~325.14%;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在19.80~58.29 t.hm-2和15.07~46.15 t.hm-2,其中均以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最高,人工大青杨林最低。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为针叶林大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17.
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鹤山几种不同人工林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作用下的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人工林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人工林有机碳含量比较 :木荷林土壤最高 ,大叶相思林土壤最低。全氮的变化趋势也与有机碳一样 ,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结果为 :柠檬桉 10 5 6 7t·hm-2 ,湿地松10 4 6 1t·hm-2 ,马占相思 114 6 2t·hm-2 ,大叶相思 71 4 9t·hm-2 ,木荷 12 7 6 6t·hm-2 ,草地 89 31t·hm-2 。据此认为 ,植树造林是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其中以营造乡土树种木荷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平潭沿海秋茄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福建平潭沿海秋茄群落的现存生物量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秋茄群落的生物量为20.842 t·hm-2,其中地上部分为10.733 t·hm-2,地下部分为10.109 t·hm-2。地下部分中94.2%的根分布于地面以下0~60 cm层。由于不同滩面的环境因素差异较大,位于不同滩面秋茄群落的生物量也有所不同,位于内滩、中滩、外滩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35.429 g·m-2、16.066 g·m-2、11.031 g·m-2。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碳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较高,中龄林、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较低,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龄林和近熟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龄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中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大,为1.3%,其次为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为0.8%,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小,为0.7%;海拔3600~3800m处生物量碳密度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段;海拔3000~3400m处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高,为1.0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生物量碳密度高且年增长率最大,其次是阴坡,阳坡生物量碳密度低,年增长率最小;过去20多年,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生物量碳密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2002年,生物量碳密度年平均增长率为1.15%,高于其他调查期间碳密度年增长率.  相似文献   

20.
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六万林场31年生柳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并建立柳杉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径阶单株平均木生物量随着径阶的增大而增大,且不同径阶间生物量差异显著;所拟合的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均在0.983以上,达0.01显著水平;不同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树干>枝条>根蔸>树叶>枯枝>粗根>细根>中根;林分乔木层总生物量达到了239.03 t.hm-2,其中树干的生物量达到了120.24 t.hm-2,占全株的50.30%;林分的年净生产力达7.89 t.hm-2.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