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阅读《广西畜牧兽医》1997年第二期发表的《癌胃积食并发高热症的诊治》一文之后,从该文所述的发病时间、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所见的病例比较来看,我们认为该群乳牛所患的疾病可能应是牛流行热更确切。理由有以下几方面。1、据我们调查了解牛流行热在解放初期夏秋季节曾有发生,以后虽然未见有临床资料报道,但1987年初邓沛霖等人曾对广西不少市县的牛进行牛流行热血清学调查,发现阳性率高达58.3%,其中奶牛、本地黄牛和引进黄牛的阳性率分别达61.7%、68名%和79.3%;本地水牛和引进水牛分别为48.8%和53.3%…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于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不同草原景观带牛、羊体表和草地采集草原血蜱1800只。用直接荧光接体法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蜱带菌情况,带菌率分别为7.5%(6/80)和2%(2/100)。用间接荧光法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调查点的牛和野鼠均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和20%,都高于当地人群平均感染率(7.09%)。上述研究证实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人畜及野生动物均有莱姆病螺旋体感染。  相似文献   

3.
对宁夏区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发病区和非发病区(黄河灌区、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的3个不同气候类型区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的不同与吸血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发病区、黄河灌区、中部干旱区和南部山区(六盘山阴湿地区)猪的感染率分别为100%、71.67%、36.67%和51.57%。发病区与非发病区差异极显著(P〈0.01);发病区、黄河灌区在昆虫活动季节与昆虫越冬季节的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昆虫活动季节与昆虫越冬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05)。体外药敏试验和临床治疗试验证明,庆大霉素、长效土霉素、强力霉素、地霉素、贝尼儿、青蒿素、磷酸伯胺喹啉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皆有效,尤以磷酸伯胺喹啉、青蒿素和强力霉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仔猪水肿病是小猪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该病主要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其群体发病率10%~30%,但死亡率高达80%,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笔者在2000年度收诊7个行政村21窝37头水肿病猪,治愈31头,治愈率83.8%,现报道如下:1流行情况1.1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无明显发病季节,但在秋末春初发病率最高,冬夏季则零星散发。从日龄上看,断乳3天至60日龄的仔猪多发病,37头病猪中有35头是在这期间发生,占发病数94.5%,另2头分别为72日龄和81日龄的架子猪。1.2该病绝大多数发…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以来,高热症已成为夏秋季节生猪最主要疫病,高热症在许多地区(如华东地区的6省1市)每年6~9月份流行,10月份止息,而第二年夏秋季节又依然发生。由于年复一年在夏秋季节流行猪的高热症,使许多地区的生猪养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某些地区可以使整个村庄生猪一扫光(发病死亡及发病淘汰),成为单个的甚至连片的无猪村和无猪地区。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农民因为害怕猪得高热症而多年不敢养猪;许多空置的猪圈被改做羊圈、鸡舍或用来堆放杂物。往往一场生猪“高热症”大流行过后,许多地区的农村猪空圈率高达50%以上;有的省夏秋生猪高热症的发病猪高达几百万头,死亡加淘汰猪达发病数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疾病,从1977年美国Stere博士发现以来,五洲均报道新发现此病,且发病区域有扩展趋势,已成为世界性卫生问题,被世卫组织列为必须加以防控的人、畜共患病。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东北辽宁报道人感染莱姆病,目前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报道人感染此病。青海省是我国西部幅员辽阔、地貌复杂,高海拔的省区,全省平均海拔达3 000 m以上,拥有  相似文献   

7.
自2001年以来,高热症已成为夏秋季节生猪最主要疫病,高热症在许多地区(如华东地区的6省1市)每年6~9月份流行,10月份止息,而第二年夏秋季节又依然发生。由于年复一年在夏秋季节流行猪的高热症,使许多地区的生猪养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某些地区可以使整个村庄生猪一扫光(发病死亡及发病淘汰),成为单个的甚至连片的无猪村和无猪地区。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农民因为害怕猪得高热症而多年不敢养猪;许多空置的猪圈被改做羊圈、鸡舍或用来堆放杂物。往往一场生猪“高热症”大流行过后,许多地区的农村猪空圈率高达50%以上;有的省夏秋生猪高热症的发病猪高达几百万头,死亡加淘汰猪达发病数的70%以上 。  相似文献   

8.
鹅球虫病是由鹅艾美耳球虫、柯氏艾美尔球虫和截形艾美耳球虫等寄生于鹅的小肠内和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随着养鹅业的发展.鹅球虫病流行加重.有的地区感染率高达90%~100%.死亡率达10%~80%。现将2008年5月商丘市睢阳区某养鹅场发生的一起典型鹅球虫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诊断及防治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确认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LD)病原以来,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开始了美国莱姆病的调查,1989年报道的病例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18倍,达到8803例,这使莱姆病成为北美洲最常见的骨关节疾病。莱姆病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美国东北部,如纽约州、新泽...  相似文献   

10.
自1996年秋至今,在山东、河北局部地区,肉仔鸡群暴发鸡痘的病例逐渐增多,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阻碍生长发育,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1发病特点1.1发病季节春、夏、秋、冬四季均可发生,以秋末冬初为主,特别是在蚊子消失的半个月左右,是鸡痘最为集中流行发病的时机。1.2发病日龄在流行期间,各种日龄的肉仔鸡均有发病的可能,集中表现在15~45日龄的肉仔鸡群(包括杂交鸡)。1.3临床状况1.3.1皮肤型最为常见,表现在冠、肉髯、喙部、眼睑、鸡爪等部位的结节病灶。有许多病例…  相似文献   

11.
从1996年6月起,吉林省梅河口市商品肉仔鸡发生一种以暴饮水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症。不久,该病在相邻地区的县(市)也相继发生和流行,对本病的诊治国内外尚未见有系统报道。现将笔者在两年中诊断治疗847群、78万余只病鸡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1.发病和流行特点:发病急,传播快,流行面广,发病率高(达68%),发病集中,临床症状典型,炎热季节多发,呈区域性流行,且流行持续时间长,损失严重。2.主要临床症状:该综合症发病急,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如不予治疗致死率几乎100%,常规治疗致亡率仍达30%-40%…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秋季,安徽宣城市一些养蛙场从外地购进的美国青蛙蝌蚪暴发出血性败血症,发病率、死亡率高达90%。2002年5月,又有大量蝌蚪发病,其中90%是从外地购买的。到了8、9月份,不同规格的蛙又暴发该病。笔者对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试验筛选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季节一般在5~10月。春夏、夏秋季节转换时期是发病高峰,温度变化大时易发病;危害个体范围广泛。从刚孵化的蝌蚪到成蛙都发病,变态期的蝌蚪和体重在50g以下的幼蛙发病率最高;养殖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发…  相似文献   

13.
犬细小病毒1997年首先在美国被发现,从发现该病毒至今,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是危害犬类的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它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病犬多以出血性肠炎或者非化脓性心肌炎为主要特征。感染率高达100%致死率10%~50%,本病多发生幼犬。  相似文献   

14.
人兽共患病--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 (Lymedisease,LD)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 (Borre liaburgdorferi)感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 ,因 1975年首先发现于美国的莱姆镇而得名。该病能感染人和牛、马、羊、犬等多种动物 ,并在人畜间广泛流行 ,引起人畜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 ,对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被称为“第二艾滋病”。1 地区分布莱姆病呈全球分布 ,近 30个国家有该病发生 ,目前已知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可分为北美东部、北美西部、欧洲和东亚 4大块 ,虽然澳洲和南美洲也有病例发生 ,但是否疫源地还有待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ilia burgdorferi),通常以硬蜱为传播媒介。在人和动物中广泛流行,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文就莱姆病的病原、流行概况、传播媒介及动物感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防制措施作了概述。1975年.Steers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发现了一种儿童中罹患的特殊的关节炎.由于最初在莱姆镇发现,故名莱姆病[1].1982年,Burgdorferi和Barbour从硬蜱体内分离出一株新的疏螺旋体,并证实为莱姆病的病原体[2]。此后,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该螺旋体对人不仅可引起关节炎症状,而且可致心脏、神经系统等一系列严重的全身症状。对动物可引起发热、跛行、神经机能障碍、流产、死胎等病症。莱姆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其存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引起了各国的极大关注。近年来,人莱姆病的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动物莱姆病的研究也已广泛展开,且不断深入进行。莱姆病的研究已经成为人兽共患病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于1979年首次在广州发生,之后全省市均有发生,阳性感染率很高,达50%~70%以上,但死亡率不大,病的发展趋于平稳状态。但是,从1992—1996年之间.我国很多省市,许多鸡场都先后爆发了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炎,造成巨大的损失。2000~2003年传染性法氏囊炎的发病率也比较高.但这几年传染性法氏囊炎的发病在临床上很少出现典型病例,主要表现亚临床症状。且发病的日龄、季节、发病的品种均和以前发病有较大的区别。(见表1)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美国的种猪场有34.7%的种母猪因裂蹄被淘汰,种猪测定站有25%的公猪因此被淘汰。挪威等国种猪也有类似情况。我国引进种猪该病的发病率高达70%;我县美东、新邦等几个规模猪场也常发生蹄裂症,且以怀孕母猪发病较多,严重影响种猪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笔者认为:蹄病是由一些综合因素引起的。1发病原因1.1品种遗传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我国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  相似文献   

18.
2001—2008年湖南省猪瘟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1-2008年接诊的1424个送检场次的不完全诊断病例进行统计,系统研究8年来猪瘟的发病流行情况。结果显示,2001--2008年猪瘟阳性场次占总送检场次的14.4%,疫情总体形势为逐年下降,每年7月和9月是猪瘟发病高峰期,病例多集中在饲养量大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多重感染率为34.6%,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9.
莱姆病(Lyme Dl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以硬蜱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由于本病最初(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故名莱姆病。莱姆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应重点防治研究的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莱姆病在我国也有广泛的分布,至少有23个省、  相似文献   

20.
秋冬季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下旬,河北省辛集市位伯镇某猪场暴发并流行哺乳仔猪渗出性皮炎,各窝哺乳仔猪均有发生,发病率多在30%~50%之间.个别窝次仔猪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10%左右。发病仔猪虽然死亡率低,但却生长缓慢,饲料报酬明显降低,多达35%左右的仔猪在断奶时被淘汰.给该猪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后经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才得以彻底控制。现综合报道如下,以供养猪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