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995-1997年在大豆重茬条件下,进行了垄体垄沟带状深松技术对大豆根腐病及大豆生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状垄体垄沟深松技术能减轻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并且使大豆株高、茎粗、根数明显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退化黑土为对象,对7种耕作技术模式下土壤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测土施肥+浅翻深松+秸秆还田"和"测土施肥+浅翻深松+有机肥"2种技术模式降低容重、提高田间持水量的效果最好.与原垄种相比,各种技术模式对土壤有机质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且以加有机肥和加秸秆还田的2种模式效果相对最佳,分别增加17.8%、22.4%;"测土施肥+浅翻深松"和"测土施肥+浅翻深松+有机肥"2种技术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常规施肥+原垄种相比分别增产9.7%和5.7%.不同技术模式中以浅翻深松加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处理对改良退化土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系统地比较了大豆全生育期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与大豆连作两种耕作方式下,叶面积、株高、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玉米秸秆的存在,原垄卡种处理在大豆苗期生长缓慢,其叶面积、株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大豆连作处理低6.76%、27.78%、16%。随着后期原垄卡种处理大豆生长迅速,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鼓粒期原垄卡种处理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超过大豆连作处理、二者株高相同。至成熟期原垄卡种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大豆连作处理高7.6%,前者较后者增产9%。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栽培技术为切入点,用大豆半矮秆品种绥农22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0~ 10 cm的土壤含水量,覆膜+垄沟深松、大垄密植+垄沟深松、平播密植、平播密植+化控+深松栽培技术分别较对照(“垄三”栽培)增加10.57%、3.17%、4.41%和2.62%;分枝期0~...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优化大豆垄上深松铲的作业性能和作业效果,对传统大豆垄上圆弧式深松铲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分析深松铲正常作业时的耕作阻力以及对土壤的作用确定深松铲结构参数,并借助计算机离散元软件对深松铲进行仿真试验,研究深松铲结构参数对于其耕作阻力及土壤扰动面积的影响,从而优化深松铲结构。理论分析得到深松铲切削角范围为30°~60°,入土角范围为19°~23°。2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离散元仿真试验得到:影响深松铲耕作阻力的主次因素为切削角、入土角;影响深松铲土壤扰动面积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深松铲切削角、入土角;理论上当深松铲切削角34.39°、入土角20.24°时,耕作阻力为804.799 N,扰动面积为418.42 mm^2。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深松铲与理论值相比,耕作阻力增加7.92%,土壤扰动面积增加7.54%,均与理论值偏差较小,仿真优化结果可靠。优化后的深松铲作业性能与作业效果优良,为大豆垄上深松铲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郭玉  刘龙军 《大豆科学》2006,25(3):333-335
通过对垄底垄沟深松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垄底垄沟深松技术能提高三江平原水利用率,活化土壤、增加土壤速效养分,缓解旱涝程度,增强抗旱、抗涝能力,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红兴隆分局为例,介绍了黑龙江农垦系统机械化、规模化、模式化大豆栽培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红兴隆分局近年推广的大豆种植模式有大垄密、深窄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和原垄卡。组织方式可概括为“五统一”,即统一轮作、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文中还介绍了近期将扩大推广的新技术,如大豆“三五”适期早播技术、大豆精密匀播技术、玉米冬收原垄卡大豆技术、大豆“大、早、匀”等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大豆“八字”高产栽培模式──良种、精播、深施、细管东北农业大学杨庆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胡立成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在60年代主要推广了适期早播、合理密植。70年代推广了“早、晚、密”栽培法、垄上双条播、深层施肥、垄沟(底)深松等许多典型单项增...  相似文献   

9.
耕作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秋旋耕起垄、秋深松旋耕起垄、春旋耕起垄和春顶浆打垄4种土壤耕作方式,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秋旋耕起垄和秋深松旋耕起垄出苗率高于春旋耕起垄和春顶浆打垄,出苗率均达85%以上,秋整地大豆生育期间干重、根瘤重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春整地,秋旋耕起垄大豆根际微生物总数最多,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春顶浆打垄。秋季整地地下害虫——蛴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危害率比春季整地低10%左右,春顶浆打垄危害率高达34.3%。秋整地大豆的灰斑病发生程度、籽粒紫斑粒率和虫食率均低于春整地,秋整地产量较春整地增产16%以上,从本试验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黑土平原区秋整地对连作大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低湿地大豆百亩超高产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顺  刘连学等 《大豆科技》2001,(3):13-13,22
三江平原850农场低温耕地湿、冷、硬、瘦,是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应用网状深松、分层九点深施肥和水肥调控垄系耕作体系新技术的基础上,组装了大豆良种、良法;精密播种;节水喷灌;促控结合;病、虫、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实现了百亩示范实收单产252.5kg/667m^2.  相似文献   

11.
针对勃利县大豆生产情况和对高蛋白大豆的需求,提出采用连片种植、选择种植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深松秋整地、种子处理、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和大豆标准化"垄三"栽培技术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棉花收获后通过耕地田间灭蛹1连作灌溉棉田把棉秆切碎然后通过浅耕方式把原来的垄打破,深耕10cm,然后再起一个新垄同时施肥,灭蛹效果较好。2轮作灌溉棉田如果在前茬作物未收获前播种,土壤表层必须耕深10cm,以确保沟畦底部被翻耕。灭蛹效果好的耕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针对辽宁省中北部地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秋季旋耕为对照,设置苗期垄沟深松30 cm、秋季翻耕25 cm、秋季深松30 cm 3种耕作方式,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或深松处理均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秋季深松30 cm和秋季翻耕25 cm的保墒效果最佳;翻耕或深松处理均增加了叶面积、根冠比、百粒重、产量,降低了倒伏率和空秆率,其中以秋季翻耕25 cm效果最佳。在研究设定的3种耕作措施中,以秋季旋耕耙地的基础上再翻耕的耕作方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玉米冬收原垄卡种大豆是在封冻后收获玉米不破坏垄型,第二年免耕进行原垄卡种大豆的种植模式,该模式既节约了玉米烘干成本和种植大豆耕作作业成本,又利用了玉米茬残效肥料,保墒抗春旱,是节本增效的好措施,是农业生产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好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玉米原垄卡种大豆增产技术黑龙江省8510农场韩远征,李秋,涨莉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场管理局科研所冯海红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就是在玉米茬原垄越冬的基础上,第二年在原垄上播种大豆。1992~1994年,我场推广了玉米原垄卡种大豆1.25万亩,平均亩产183...  相似文献   

16.
耕作、培肥措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春阳  田秀萍 《大豆科学》2001,20(2):116-119
六年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产量轮作高于连作。在所有处理组合中,耕翻施有机肥效果最佳;在等量化肥情况下,土壤耕作最好的是耕翻,其次为深松,免耕效果最差;培肥措施中,有机肥处理组合平均产量最高,其次是化肥处理,秸杆还田居第三位;以上处理组合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7.
深松对北方春大豆连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松对北方春大豆连作的影响邹永久付慧兰韩丽梅阎飞鞠会艳(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农学农机系·长春130062)大豆连作减产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有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自素作用;有连作养分单方面消耗造成养分失衡;有环境恶化,使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层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4种耕作方式创建的耕层构造即免耕全实耕层、翻耕全虚耕层、留茬深松虚实并存耕层、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玉米植株形态优于其他3个耕层的处理,其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实提高8.37%和14.18%,气生根条数比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增加16.8条,净光合速率较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提高16.76%,4个处理在茎粗上差异不明显。留茬深松耕作方式创造的虚实并存耕层结构能够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粉垄耕作是一种新型的深耕深松的耕作技术,与常规耕作方式不同,粉垄耕作能增加耕层土壤深度,从而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蔗种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粉垄耕作和常规耕作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RNA和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态位(非根际、根际和根表)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的...  相似文献   

20.
简谈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栽培技术是人为可控的,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主要栽培技术“垄三栽培”、“深窄密”、“原垄卡种”、“平行间作复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